由1953年大城县于远头乡铭牌谈起

文摘   2024-12-02 00:00   河北  


这是一个非常稀见的铭牌。

距今大概七十年了。

上面的文字是繁体字,大城县于远头乡小学校

大城县文字左侧是一只和平鸽,右侧是一个五角星。

看到这里我不又想起了当年的朝鲜战争还有当年齐白石也画这样的和平鸽来期盼和平。

根据这个铭牌的造型和我手里的资料分析,这个铭牌应该是1953年至1955年制作。

为什么是1953至1955年之间制作的呢?

首先这个铭牌属于典型的一眼老,绝对是有着大几十年历史的宝贝,

当然,这个宝贝不是我的,是咱大城杂谈热心老师家和98老师发来的,愿与文前各位老师共赏。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样的本地老物件是不多见了。

第二从文字分析,繁体字在1958年文字改革以后就停用了,那么这个铭牌上刻印的于远头乡是怎么个历史呢?

于远头今属于大城县里坦镇管辖。明代永乐二年于

杨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靠近王远头村,初名杨远头,大约在清代光绪年间于姓人口占多,更名为于远头。

2014年人口统计大约2265人,由于村庄比较大,民间称作大远头。

那么于远头有成为乡镇的历史吗?咱们大城杂谈公众号在2022年4月24日文章《重大发现,大城县民国时期的《远南头镇》实物!》

看下图

这个大城县远南头镇,我手头的资料没有相关记载,咨询相关老师也没有收获。

至于这个于远头乡,大城县地名志有记载。

1949年为大城县三区里坦管辖。

1953年5月区下设小乡,五区里坦下辖岳杭、苏庄、王纪庄、关家务、王大木桥、藏屯、东汪、流源庄、白塔务、沈房子、里坦、于远头12个乡。

那时候整个大城县分为六个区,一共有67个小乡。

1956年全县改为33个乡,于远头乡撤销。

1957年全县再次改为17个乡,于远头为里坦乡管辖。

阅读以上资料得知,于远头在1953年到1956年之间曾为于远头乡。在此大城县书籍文字记录与这个铭牌信息吻合。

至于这个小学校在村中哪个位置,有何历史,今日是何状况,这需要当地人来告知。

说起来于远头,这村里有个革命烈士不得不说。

这个人就是于哲,于哲是在部队的名字,他在村里的名字是于式兰。网上曾经有他的故事,据说是刘华清回忆录里面的,下面是我在百度上查到的《烽 火 平 原》

李好斌 著

第六章 红旗飘飘

里的部分资料

于哲(1920―1947),大城县于远头村人,原名于式兰,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年入村塾,稍长进学堂学习,因其聪明伶俐学习又刻苦,文笔非常。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沿子牙河侵入大城县,制造了一系列屠杀平民的惨案,文弱书生的于式兰对日寇产生了刻苦仇恨,四处寻找报国之门。1938年1月,地处大城、河间、青县三县交界的百余个村庄成立了“河青大联庄自卫团”,总部设在于远头,其对外号称“津沽抗日活动司令部”,于式兰高兴地扛着家里新买的枪来了,在这里他结识了联庄团的秘书高崇岳。高崇岳,大高庄人,大学生,1933年在东北哈尔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地下组织被日寇破坏而回乡避难。河青大联庄团成立时,聘他为秘书。此时,高正在物色真正爱国的人当自己的助手,见于式兰聪明又胸怀抗日大志,就选他当秘书的秘书。1938年夏,冀中军区第19大队开到大城南部与河间、青县交界处开展工作,河青大联庄自卫团在高崇岳的推动下,改编到八路军冀中军区第19大队。于式兰告别了父母和新婚的妻子,从此真正地参加了抗日队伍,他任2营营部书记员。到部队后,于式兰改名于哲。次年初,于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第19大队和第20大队合并为冀中军区第21团,他任团干事。


1940年初,冀中军区为支援冀南军区对抗掀起反共的国民党顽军,抽出5个团与其他八路军队伍组成南进支队,狠狠地打击了顽军。任务完成后,冀中军区第21团与第16团留在了冀南军区。部队为了更好地培养于哲,送他到抗大2分校学习。1941年毕业后,分到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任干部科副科长,当时组织部副部长刘华清同志。在一次次反围剿斗争中,于哲身背全军区的干部档案,机智勇敢地闯过一道道封锁线,圆满地完成任务。后来,于哲升为科长。


1945年11月,冀南军区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辖第4、第5、第6三个旅及独立团,于哲任独立团政治委员。其后,调入军区最主力部队的6旅16团担任政治部主任。因该团缺政委,他即行使政委的职责。解放战争初期,于哲先后参加了邯郸战役、豫北战役和围攻聊城、永年等地战役和战斗。1947年2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为配合山东的莱芜战役,决定在河南民权拖住向山东战场增援的国民党的第5军。为了拖住敌人,第6旅在旅长王天祥和政委刘华清指挥下,向驻郑庄寨的国民党第5军85师师部发起进攻。11日24时,4旅首开战火。次日凌晨2时,16团到达指定的西南角。此前,由于我军准备不足,战斗推进异常艰难。凌晨4时,16团投入战斗,用爆破办法炸开围墙,于哲与团长宋东旭等指战员一起攻入寨内,与敌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先后占领了敌师部和榴弹炮阵地,缴获大炮16门,活捉了敌参谋长以下600余人。此时敌第5军回援,其他没攻入寨内的我军3个团接到撤退命令,即迅速撤出战斗,而16团因为电话线被炸断,报信的通讯员未到,仍在浴血奋战。


于哲与团长宋东旭等指战员依托占领的几十间民房和一个炮楼,连续多次击退敌人的攻击。敌人用大炮和美制燃烧弹及轻重武器轰平了房屋,我军无险可用,指战员伤亡巨大。下午2时,团长宋东旭和老红军战士一营营长胡学廉先后阵亡,16团仅剩200人,于哲收拢部队,于下午4时继续突围。突围时,于哲率先冲锋,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而牺牲,时年27岁。


后来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回忆录中写道:“政治部主任于哲,1938年入伍,1939年入党。参军后一直做政治工作,任干事、科长等职。作风正派,待人诚恳,工作细致,严于律己,和蔼可亲,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工作干部”。


于哲的妻子王锐苓,本县大邵村人,她比丈夫大3岁。在她的记忆中,丈夫不仅长的高大英俊,还是胸怀大志的好男人,每次回家都是匆匆来又匆匆而去。1941儿子出生后,他又回来过两次,喜悦之情跃上眉梢。1945年11月邯郸战役后,丈夫来了一封信,叮嘱她照顾好老人抚育好幼子勿挂念他,自此以后音信皆无。全国解放后,上级告诉她丈夫牺牲了,具体时间和地点都没有,她擦干眼泪,上照顾好老人,下抚育幼子。

2011年4月辞世前,她告诉家人丈夫在部队的名字叫于哲,叮嘱儿孙一定寻回烈士的遗骨。正是在她的叮嘱下,2014年11月2日,子孙们千方百计在河南省民权县烈士陵园迎回了烈士的遗骨,县民政部门举行了隆重安葬仪式,以告慰为新中国建立而英勇献身的先烈。

大城杂谈
读书,不要总读那些心灵鸡汤。因为它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帮助,我们要的是有用的。读完以后,能对我们的思维、习惯略有启发,如果能有一丝丝改变就是最好的了。生活也许是简单枯燥的,但是我们要把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过得有滋有味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