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企业“最需处” 服务大局“长续航”
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人民法庭服务创新
发展那些事
本报记者 关月
应改革而生,因创新而进。2021年,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挂牌成立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人民法庭(以下简称为自贸区法庭),开启了司法服务保障自贸区建设的探索实践。近年来,该院聚焦中心大局,抓实主责主业,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跟形势、不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司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
会签仪式现场
8月20日上午,自贸区法庭会议室,当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院长张健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沈阳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崔震在《自贸区商事、知识产权矛盾纠纷化解联防联动合作机制协议》上签字并交换协议书后,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个目标同向、行动同力、“双向奔赴”的新起点。
“市场动能澎湃、活力奔涌,我们亦信心满怀向未来。”会签仪式上,张健的表态简洁有力。
紧扣着力点
从“个案智慧”到“类案经验”
作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高产田”,成立7年多的自贸区以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潜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累计形成5项国家级复制推广创新经验、94项全省复制推广创新经验。今年1—6月,自贸区新增注册企业1207家,同比增长42.7%;跨境电商交易量388万单,同比增长69.1%;引入亿元以上项目23个,落地16个……
在自贸区建设不断纵深推进的过程中,能否与时俱进更新理念,高质高效办理每一起案件,是检验人民法院工作的“试金石”。
“文化公司告我侵权,索赔太多了,我们负担不起,这个店本来就不挣钱,干脆不干了!”
“不但不承认侵权,还说没钱赔,什么时候能有个结果?判完我们就申请执行……”
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材料刚送到自贸区法庭,双方当事人的电话紧跟着打进来,法官助理王欣荃耐心地应对着“消极”和“焦急”,当某文化公司的代理人表示即将起诉一批类似的侵权商家时,她的神经突地跳了一下,根据以往办案经验,如果该起纠纷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后续大量诉讼。“跟某文化公司多了解一些被诉商家的信息,我们分成两组,从两方入手,摸摸底,得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她向庭长黄沙汇报后,黄沙第一时间提出应对之策。
“公平正义需要及时兑现,特别是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效益。”黄沙告诉记者。3名法官、3名法官助理、3名人民调解员“齐上阵”,深入调研矛盾诉求和行业发展状况,并了解到某文化公司尚未向侵权的源头制造方索赔,部分商家法律意识淡薄且大多存在经营不善等实际情况,经认真研究,最终制定了“类案示范调解+司法确认”的方案。
今年1月20日至22日,经过集中调解,纠纷双方在充分认清自身诉求、风险等基础上,终于达成“示范性”调解协议。半个月后,某文化公司表示,后续数十件类似纠纷参照已达成的调解协议实现一并化解。“感谢自贸区法庭,让我们走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法官的释法说理也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部分调解协议自动履行后,某文化公司的代理人又一次打来了电话,声音中透着喜气。
该院副院长赵颖男表示,通过深入挖掘每一起纠纷背后隐含的营商环境、创新发展及民生问题,以调研推进调解工作的“个案智慧”,培育示范调解的“类案经验”,是该院今年来的最新探索,“全省共有专业化审判法庭39个,自贸区法庭是其中之一。怎样结合好自身特色,立足自贸区创新发展对矛盾纠纷快速化解的司法需求,是我们探索不停步的初衷。”
找准切入点
探索不停步 护创新先行
如果用一个字描绘自贸区法庭的特点,就是“新”。
这里有一群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常思常学保持常新的法院人。他们紧盯辖区企业“最需处”,摸清司法需求“真脉门”,提供更积极主动、全面精准的司法服务。
今年5月10日,我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辽宁牧龙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了法庭和管委会的“客人”。
提起那一天,该公司业务主管周菊印象深刻,“挺意外,更惊喜,法庭不光送法上门,还带来了一份《企业法律风险提示告知书》。”
在这份六七百字的告知书上,记者看到,法庭对该公司完善技术秘密保护措施、突出创新研发队伍管理等方面提出预警和建议。
“牧龙公司先前在法庭有一个案子,调解结案的,我们发现企业经营存在法律风险,所以就‘研发’了这么个告知书。”黄沙告诉记者,发送告知书是法庭向“后端”发力的“第一步”。5月10日当天,黄沙在座谈时就该公司的司法需求及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行征集和答疑,迈出“第二步”,获得了该公司综合部经理周光高度肯定:“法庭不仅解决了纠纷,还帮助我们规范经营,这服务没说的!”
今年以来,法庭走访辖区企业问需问效4次,深入梳理辖区企业纠纷风险点,个性化定制并发送告知书3份。
采访中,法官曹锦武手机里的“微信群”也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是该庭建立的涉金融机构风险提示制度的联络渠道,微信群内共有5名来自交通银行、盛京银行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的联络人员。
据了解,除了上述创新举措外,法庭还先后设立了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工作站、产业园区法庭服务站,保持“长续航”助力,体现了人民法院为大局服务的担当与情怀。
抓实融合点
于更广领域汇解纷共识
“2023年全年,自贸区法庭共受理一审民事案件1304件,审结案件1239件。案件主要类型为:合同纠纷案件515件,占比72.84%;知识产权纠纷案件150件,占比21.22%……”上述数据来自法庭2023年度的审判通报,通过向自贸区管委会通报辖区内企业涉诉情况,以期服务政府科学决策,提升自贸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
记者翻阅发现,该通报共分为审判情况综述、保障自贸区经济发展工作情况、应关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4个部分,就像一份简版的白皮书。
“这份通报是我的‘案头册’。”自贸区管委会政策法规局局长王冠说道,通报中指出的涉金融纠纷案件类型多样、中小企业经营不规范等问题,有助于管委会更精准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堵点、痛点,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深化重点领域制度创新,助推自贸区沈阳片区更好完成国家赋予的改革创新使命。
8月20日,会签仪式衔接座谈,节奏紧凑、内容丰富、气氛热烈。聆听下来,不难发现,“联络、联动、联防、共享、协作”等词汇出现频率很高。
“目前,自贸区有市场主体1.75万家,其中科技类企业3000余家……沈阳地区95%的跨境电商企业选择落户自贸区,形成集群发展,自贸区已经成为辽宁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自贸区的市场主体对纠纷快速低成本化解、风险信息及时预警、法律服务有效共享的需求日益强烈,需要我们迅速响应、及时回应……”
面对面,心贴心。他们畅所欲言,积极探讨现实困境、剖析问题,发出了最真实的声音。
这是一次“零距离”的倾听,一次敞开心扉的交流,更是人民法院精准回应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需求,自觉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扎实之举。
服务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与服务广大企业点面结合,加强与自贸区管委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工作对接,融入自贸区网格式纠纷化解体系……从建立调解组织到完善联动制度与机制,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已形成“法院+”多元化解纠纷的自贸区法庭特色模式,在共商、共建、共治中走向共赢。
来源:辽宁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