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 | 10.19读书会回顾暨第三次活动预告

教育   2024-11-15 16:45   上海  


















亲爱的书友:

感谢您对通几读书会和沧浪国学社的支持与关注!本学期第三次读书会将于2024年11月16日上午9:00(本周六)在人文楼2406举行欢迎各位同学和朋友前来参加!























第二回 有关盲人的思想实验 


从“名”的视角审视先秦诸子的产生



任何一个剧变的时代,都需要处理“古”与“今”的关系。先秦诸子的产生,也与古人面临着的古今断裂的问题相关,即如何评价遥远的古代文明。关于这个问题,儒家、道家、墨家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儒家:正名


在儒家看来,古代有一个完美的政道体制,即文武之道: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儒者将理想的文化依附在过去,在儒家设想的文武时代,制出于一,礼乐达于天下。后来,礼乐徒为虚名,礼崩乐坏,周文疲敝。儒家要做的,就是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弥补现实与传统的鸿沟,恢复周代礼乐文明。


道家:无名


《庄子·天下篇》中提出,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完满的学术,即古之道术。天下大乱之后,古之道术散落天下,是诸子百家产生的根源: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庄子·天下篇》)

新思潮的产生源于对一种失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道家这样的观点源自于其历史退化论的历史观。在这样的历史观看来,后来的思想只是对于完满的古之道术的有限的阐发,这在道家看来都是“可名之名”,根本之“道”是“无名”之“道”。


墨家:取实于名


在儒道两家一正一反的观点之外,墨家走出第三条独特的路径。墨家的立场与墨子的出身有着很强的关联。墨子的出身于工匠世家,工匠所生产的是自然中所没有的东西,是人类概念的产物。同时,工匠注重所创造之物的使用效果,其思维方式是功利导向的,讲究效率,讲究逻辑性。在墨家看来,礼乐文化就是“名”,而“名”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创造。对于任何精神创造的价值的衡量标准只有一种,即是否对解决具体事情有所裨益。墨家从儒家的正名、道家的无名之外走出了第三条路,这第三条路就是取实于名。




关于盲人的思想实验



在《墨子·贵义》中,墨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

子墨子曰:“今瞽曰:‘钜者白也,黔者黑也。’虽明目者无以易之。兼白黑,使瞽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今天下之君子之名仁也,虽禹、汤无以易之。兼仁与不仁,而使天下之君子取焉,不能知也。故我曰天下之君子不知仁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

从“名”的角度来讲,盲人也可以知道白与黑之“名”,如知道银子是白的,头发是黑的。但是从“实”的角度出发,若将黑色的东西与白色的东西混在一起,盲人将无法从中做出挑选,所以盲人无法真正知道黑与白之“实”。“名”的问题要用“实”来验证一下,“实”的观念在墨家这种方法论的指引之下凸显出来。这种“实”包含经验、实践、操作、利益、功利等等,是直观可以感受到的东西。用同样的方法考察“仁”,君子只是知仁之“名”,而非知仁之“实”。儒家之不知“仁”,就与盲人不知道关于颜色的知识是一样的。




墨家的学术主张



从墨家取实于名的学术宗旨出发,墨家的学术主张也非常明确,即“十事”,两两一对,分别为了解决五个社会问题: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墨子·鲁问》)

当国家混乱,政治失序,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尚贤、尚同;当国家出现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节用、节丧;当国家的精神风貌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非乐、非命;当国际关系混乱,国家之间互相攻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兼爱、非攻。墨子直面具体的社会问题,并为寻求一个普遍的解决方式,是其取实于名的学术宗旨淋漓尽致的展现。








来源:通几读书会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