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共同举办的青年学术沙龙第2410期在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办。本次讲座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马嘉鸿老师主讲,主题为“改良的工人和进步的资本主义?——对第二国际的多维评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陆凯华副教授、牛小雪副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何娟讲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晨宁讲师等多位学者参与讨论。
马嘉鸿老师在讲座中首先指出,第二国际的研究受到了多种史观的影响,包括列宁史观、社民史观、苏联史观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史观,这些史观反映了各自独特的历史情境和政治立场。她进一步阐述了第二国际所处的时代特征,提出了第二国际的时代任务,并列举了欧美各国工人政党的情况,强调了这些工人阶级政党的共同特征。讲座还涉及了第二国际的建立、巴黎的两个国际代表大会(1889年)的对比、可能派与马克思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纲领的范本《爱尔福特纲领》以及第二国际组织架构等内容。马嘉鸿老师深入分析了社会党国际局的职能和限度,以及第二国际内部的争论。
最后,马嘉鸿老师基于所处历史条件评价了第二国际的进步意义,包括使国际工人运动扩展和团结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议会选举成就卓著等。她还讨论了对政党领袖的关注下沉到工人工会层面。
现场交流环节,同学们就自己在学习第二国际历史中遇到的困惑向马嘉鸿老师提出疑问,并得到了专业的解答。针对是不是第二国际的组织架构决定了注定分崩离析的问题,马嘉鸿老师回答,这种组织架构确实无法采取集中统一的政治行动,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如果从唯物史观的意义上评价第二国际,这种分散的形式可以让刚合法的各国工人党立足于本国国情,充分发展自己。
本次讲座高屋建瓴、重点突出、论述严密、观点鲜明,不仅让听众对第二国际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洞察和把握,还为大家理解中共主动的历史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王舒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