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纪要 | “中西之间的知行哲学” 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首届研究生论坛

教育   教育   2024-10-31 12:42   上海  

论坛纪要:

“中西之间的知行哲学”

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首届研究生论坛

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中西之间的知行哲学: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首届研究生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知识与行动研究中心与教育部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联合主办。


本次论坛系上海市社联第十八届(2024)学会学术活动月的内容之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和贵州大学等22位研究生参会研讨交流。

1

开幕式

10月26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吴宗勇老师、TAO(《道》)期刊编辑部主任游蠡博士、国际哲学学会院士、原主席,扎达尔大学哲学系Jure Zovko教授应邀出席。



开幕式由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致辞。郁振华教授首先对于论坛的主题,“中西之间的知行哲学”进行了解说。他指出,“知行哲学”的内容主要关乎对知识与行动关系的反思。接着,郁振华教授回顾了比较研究会的创办历史与发展过程,并向在座师生介绍了华东师大哲学系的学术传统,也即金冯学脉。此外,郁振华教授表示,本次论坛在发出征稿邀约后,一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百余篇论文,其中有22篇论文入选,分别归属四个主题。最后,郁振华教授向参与论文评审、评议的老师与积极参与论坛的同学表达了感谢。



致辞结束后,郁振华教授向在座师生介绍了Jure Zovko教授的研究方向与学术兼职。TAO(《道》)期刊编辑部主任游蠡向Zovko教授颁发了TAO高级顾问编委的证书。

 

2

主题讲演

在证书颁发环节结束后,Zovko教授为在场师生做了题为“AI as a Challenge for Hermeneutics”的讲演。讲演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锋副教授主持,郁振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黄远帆副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王骏博士后担任评议人。


Zovko教授在讲演伊始,讨论了诠释学与人工智能的定义,并且表示诠释学现在的任务就是去检验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成就来构建我们的生活世界。接着,Zovko教授回顾了从古希腊到施莱尔马赫与海德格尔对于“techne”一词的理解。Zovko教授指出,德雷福斯探索了大量人工智能不能做的事情,并且得出了AGI(通用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结论。进一步的,Zovko教授区分了ANI(狭义人工智能)与AGI,指出ANI的运转模式并非思考,而是计算;因此ANI如果要向AGI突破,就需要将视角转向实践智慧所在的领域,其中尤其可以期待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讲演结束后,评议老师与在座学生与Zovko教授展开了充实的讨论。


3

论文汇报

26日下午,论坛由三场论文汇报组成。


第一场论文汇报的主题集中于人工智能与具身认知,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魏宇助理教授担任评议人。


上海大学哲学系的盛永康同学讨论了在解释遵循规则的意向性上,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王雨萌同学基于具身模拟,讨论了感受音乐中寒意的假说;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夏文婕同学以法国哲学的身体观与马克思的理论为资源,解说了具身视角下技术对身体的三重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王酩淇同学从构建知觉经验的规范性理论的两条进路出发,指出实现最优知觉的过程同时成为情绪流动与转化的过程,知觉成为一种“情知”。

 


第二场论文汇报的主题集中于分析哲学视野下的道德哲学与德性认识论,由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黄远帆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田浩宇同学考察了情境主义带来的挑战,对道德责任的reason-responsiveness theories(RRT)提出了质疑与改进意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谈知辰同学基于普林茨与施泰因关于移情的论辩,证成了移情对于道德判断而言的必要性;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朱皙同学就英美德性认识论中知识分析方法所面临的困境展开了陈说,提出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可能的对治方案。

 


第三场论文汇报总共有五位同学参加,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梁逸鸿老师担任评议人。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的魏倩倩同学以马尔库塞异化理论为中心,讨论了消费异化的表现及其批判;贵州大学哲学学院的熊太莎同学对于孟子的“义”思想及其展开进行了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的张雪枫同学指出以整合性方法研究汉初学术,不仅可以形成对汉初学术的完整统摄,更有利于把握学术史脉络发展的整体线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张珈旭同学表示在思想家对酒的反思中,“惟酒无量,不及乱”值得重视,酒德的根本旨归在于树立一个自我稳定的理想人格;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赵安同学指出至诚至敬的事亲之心,使孝子在祭祀时得以明了自身的有限与超越的无限,而这即是 “孝”何以天经地义的根据所在。

 


27日上午,论坛由两个圆桌组成。第一个圆桌主题为先秦道家哲学,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紫云专任副研究员担任评议人。


同济大学哲学系的赵飞同学向大家引介了朱利安的思想资源,指出朱利安融会道家资源与当代欧陆哲学,在生活哲学问题域中,由去相合之思抉出一种畅活工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江洁宜同学以“四问而四不知”寓言为线索,指出这一寓言可作为达致“至人无己”境界的过程性方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刘方舟同学指出“为学”所“日益”与“为道”所“日损”者,并非对象化的客观知识,而是已有认识对人的消极影响,不能认为《道德经》持有一种否定知识的态度,进而将其排除在注重安置知识的当代智慧论辩之外;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艾柠同学探讨了鲲鹏与蝴蝶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逐步揭示个体与万物之间互为主体、相通相化的理想生存模式;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的张玮同学以《庄子·知北游》篇为主,讨论了庄子限定并超越“知”的体道方式。

 


第二个圆桌主题为宋明儒的道德能力之知,由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刘旻娇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刘芋宏同学以王阳明致良知教为例,反驳了可废止动机内在主义;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王海琴同学以现象学的进路,对于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展开了讨论;贵州大学哲学学院的全飞艳同学基于熊十力与冯友兰之辩,对于王阳明的良知是呈现还是假设展开了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王海钰同学从“立志”与“知行合一”出发,陈说了王阳明哲学解决“意志软弱”问题的方法;清华大学哲学系的叶晴同学从朱熹的“真知必能行”出发,对道德的动力问题做出了回应。

 

4

闭幕式

两个圆桌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的丁宇博士研究生做了简单总结,并且欢迎各位同学再度来到樱桃河畔坐而论道。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