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学者——衣鱼|第七届中小学生科学微电影赏析活动
文摘
教育
2024-07-16 06:30
中国香港
香港画家杨静最担心书虫把字画给啃坏,三位来自北方的小科学家听说后,主动要帮画家阿姨找到防治这种书虫的方法。这种啃书的虫子叫衣鱼。注意,衣鱼不是鱼!他们就从研究衣鱼的食性着手,进行了大量对比实验后,终于发明了一种捕捉书虫的“衣鱼杯”。“衣鱼杯”到底能不能抓到衣鱼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The Fake Scholar:Lepisma saccharina
北京世青国际学校
Beijing World Youth Academy,China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中学
Zhengzhou No.11 High School,Henan,China
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
Beijing No.56 Middle School,China
辅导教师:
杨柳(Liu Yang)
奖项:
2019年10月 美国纽约·国际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 优秀科学微电影一等奖
2020年 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 优秀作品奖
短片介绍了一种吃书的虫子,衣鱼。衣鱼不是鱼,是一类原始、无翅的昆虫,属昆虫纲,缨尾目。其食性很杂,包括纸张、棉麻、淀粉、谷物等均为其食物来源,是一般居家环境中常见的害虫,遍布世界各地。由于它们是室内干燥储藏物的蠹虫,常出没于衣柜中,蛀食衣物,虫体略呈扁平梭形,体表密被银色细鳞,所以被称为蠹鱼或衣鱼。有诗为证:“形状类于鱼,其心好蠹书。”(出自宋代诗人邵雍的《蠹书鱼》)。衣鱼行动敏捷,善于钻缝,畏光趋暗,昼伏夜出。加上虫体脆弱,触角、尾须和中尾丝细长易折断,鳞片易脱落,捕捉、拍摄、研究它们的难度很大。这可能是本片采访较多的原因之一。小科学家们用实验证实了樟脑对于趋避衣鱼是有效的,用玻璃容器例如培养皿等作为“陷阱”诱捕衣鱼的方法已经有人进行了研究和实验,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衣鱼“引诱剂”,同学们使用的“引诱剂”——土豆片简单、有效,建议深入研究、筛选更加有效的诱饵配方,完善衣鱼陷阱的结构。短片选择了衣鱼作为探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采访专家的方式了解到衣鱼对书籍字画等物品的危害,并设计多个实验,尝试找出对书籍字画无害的防治衣鱼的方法。本项目探究过程相对完整,采用显微摄影拍摄了衣鱼身体各部位细节,采用多台摄像机长时间记录了衣鱼对土豆和樟脑球气味的反应,并通过四分画面方式进行了对比展现。“气味”在科学微电影中最难影像化表达,观众面对樟脑球画面是难以感受到其刺鼻味道的,建议拍摄探究小组成员出镜近距离接触樟脑球的画面,通过表情、同期声等将气味视觉化。另外,拍摄同一场景最好尝试使用远、全、中、近、特不同景别拍摄更丰富的素材,否则就会出现一个段落中景别单一的结果。短片选题奇特,在最不为人们关注的书中,找到了不起眼的特殊“学者”,片名带有故事色彩,引发人们的关注。小科学家们对衣鱼的探究淋漓尽致,设计了多种实验对衣鱼进行防治,但结论有些不明确。衣鱼这种既常见又不见的小物种,如果解说词中能增加一些背景的介绍,更有利于引发大家的兴趣增加知识了解。作品画面讲究,使用了很多微距拍摄,大家在摄影上下足了功夫,拍摄中也一定克服了不少困难,但人物的拍摄应注意画面的完整和剪辑的成组,例如女同学书中找虫一直是手、采访牛教授机位偏高等,有待提高摄影技术,拍摄与剪辑时需要多注意全景、中景、特写的“蒙太奇”组合,用画面讲述故事能为作品增色添彩。另外,画面剪辑中出现的公式有些突兀,配音如果再“积极”一些作品就更加完美。
《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于2017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于2018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
以上两本书的所有稿费用于奖励国际大赛中获得“蓝鲸科学教师”称号的中小在学一线教师。
刊发内容版权属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印刷出版用于商业行为。
Youth Science Discovery
青少年科学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