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成功实施心室电极拔除及再植入手术 助电极故障患者恢复健康

健康   2025-01-24 17:35   北京  

近日,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在主任丁春华的带领下,成功为电极故障患者实施心室电极拔除及再植入手术,减少并发症出现可能,助力患者恢复健康。



据了解,患者一年前曾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外院实施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因前段时间活动后再次出现胸闷气短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就诊于当地医院并被考虑为电极故障。由于当地无法进一步进行治疗,患者前往医院心脏医学部心内科就诊。医院心脏医学部副主任医师张文昶为患者程控起搏器时,发现患者起搏器心室电极起搏及感知功能均呈现异常,考虑患者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存在起搏器依赖。


丁春华与张文昶当即为患者制定心室电极拔除+新电极植入的手术方案,并计划为其实施左束支区域起搏,从而避免传统心室电极起搏的弊端。但由于患者在当地医院所做的核磁提示其室间隔存在多处纤维化,手术难度进一步增加。



术前,丁春华团队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在术中为其右侧股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器保驾。手术过程中,丁春华与张文昶为患者松解原有导线与周围组织的粘连,避免其心房导线受损。之后拔除患者右心室的原有电极,穿刺腋静脉,置入新的心室电极。


丁春华和张文昶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患者整个室间隔心肌瘢痕纤维化严重,多位点尝试起搏电极感知及起搏参数,效果均欠佳,手术难度整体较大。经过协作配合,两位医生在患者右室心尖处找到了理想的起搏位点,电极起搏及感知参数良好。手术历时三个多小时,术后患者胸闷、乏力症状明显改善。


拔除的原有电极


术后透视留影


近年来,随着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等器械置入的患者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袋感染、导线功能退化、电极脱位等问题日益突出,患者往往需要被实施包括电极在内的一些装置去除术,心理、生理及经济负担较大。早期,电极导线拔除主要通过直接牵引进行拔除,且存在一定并发症。尤其是对植入时间较长的患者,如果一味单纯牵拉,可能会导致导线断裂或三尖瓣撕裂,从而引起严重三尖瓣反流或其它并发症,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未来,医院心脏医学部将继续提升医疗技术,秉承“服务永恒 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致力于造福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重要的心脏病治疗方法,通过在患者体内植入电子装置即起搏器,帮助心脏维持正常节律和功能。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两部分组成,脉冲发生器通常被埋植在左侧或右胸上方的皮下组织中,电极导线一端与脉冲发生器连接,另一端通过静脉系统固定在心脏内侧面的心肌上。起搏器通过发放适当的电脉冲,刺激心肌细胞,使心脏产生收缩,从而保障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阻滞存在特定症状的患者,慢性双分支或三分支阻滞伴二度二型、高度或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以及部分心衰患者等,都需要植入起搏器来治疗。


起搏器植入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医生会通过静脉将起搏器的电极导线放置到心脏的特定部位,并将起搏器的主机埋藏在胸部皮下组织中。整个手术过程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但也需要严格的术前评估和精准的操作。术后,患者心律失常得到纠正,生活基本可以恢复到发病以前的水平。然而,起搏器植入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电极故障、心脏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等。因此,术后患者需要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和患者的健康。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注意事项


1.日常活动与休息:术后初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举重等,以防止电极移位。可以适量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避免上肢过度伸展或高举,特别是手术侧肢体。

2.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和感染。术后初期可能需要沙袋压迫,以防出血。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3.设备与电磁干扰:避免接近强磁场和高电压环境,如变电站、大型电机等。使用手机时,保持距离起搏器15厘米以上。避免进行可能干扰起搏器的活动,如使用电钻、电锯等。

4.定期随访与检查:按照医生的安排定期进行随访,包括心电图检查和起搏器功能测试。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或异常情况。

5.饮食与生活习惯: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果摄入,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取。养成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6.其他注意事项:随身携带起搏器识别卡,告知家人和照顾者有关起搏器的情况,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寻求帮助。起搏器植入术后第1、3、6、12个月程控一次,以后每年程控一次,如剩余电量半年左右时,建议每1-3个月程控一次。


专家介绍


丁春华
心脏医学部主任 主任医师

通用健康心血管全国医学中心主任、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心血管内科研究员、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心脏中心客座教授。

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心脏医学部主任。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心脏中心归国专家、客座教授。心律失常专业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心律》杂志编委,美国心律协会会员、美国华裔心脏协会会员、北美华人生物医药协会会员、美国《循环》、美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杂志审稿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心脏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等。

长期从事与心脏电生理基础、抗纤维化和神经重构对心律失常的影响、心肌梗死与心律失常等方面相关科研研究;擅长心律失常、心衰和晕厥的诊治;在导管消融、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手术和危重疑难心脏病的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已有多篇文章和专著发表,其中SCI收录10余篇,专利3项。多年承担医学留学生的心脏内科、心电图诊断学全英文教学及研究生医用英语。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 周四上午


张文昶
心脏医学部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心电生理组组长,雅培电生理带教导师,无导线起搏器Micra带教导师,广东省医师协会起博与电生理专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房颤、早搏、室上速、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头晕或晕厥等疾病的诊疗。擅长并协助国内多家医院开展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及起搏器植入术。带教沧州、保定及衡水等地区开展无导线起搏器Micra植入术。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周三下午



撰稿:心脏医学部
编辑:刘祎哲
审核:杨喆 曹弘



航天中心医院订阅号
航天中心医院订阅号,发布医院最新资讯,普及健康知识,倾听您的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