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回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情节梳理:介绍写作目的——叙述本书的来历——甄士隐做梦——甄士隐资助贾雨村科考——甄士隐女儿丢失——甄家败落——甄士隐出家。
写作目的在第一段。
点明写此书是为了怀念当日遇到的一些女子,为“使闺阁昭传”,因为她们的“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一个个胜过“堂堂须眉”。
从第二段开始到“满纸荒唐言”一诗结束,是介绍本书的来历。
一块灵石,被带到人间的富贵之家经历了一遭,回来之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书,叫《石头记》。空空道人见到了,把《石头记》抄了下来,带到了人间。后来,经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红楼梦》。这是作者魔幻的手法,其实,《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
以下是《红楼梦》的正文。
苏州望族甄家。
甄士隐午睡做梦:1. 遇到一僧一道,见他们手里拿着一块灵石。这和前文“一僧一道”以及“灵石”形成了照应。这块“灵石”,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的那块玉石,也就是本书故事的亲历者。也可以说,贾宝玉就是这块灵石的化身。2.听这一僧一道谈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之间受恩报恩的神话故事,暗示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恩怨。3.见到“太虚幻境”。这是贯穿全书的暗线,是与现实中的大观园对应的仙境。
甄士隐梦醒,抱幼女上街,见一僧一道,僧道预示:女儿命苦和家败。
穷书生贾雨村要上京赶考,因贫困而滞留在甄家隔壁的葫芦庙里。甄士隐宴请贾雨村,资助贾雨村上京考试。这里,甄士隐的善良慷慨与后文贾雨村做官之后,不救恩人之女形成了照应和对比。
甄士隐独生女英莲丢失,被拐子偷走,甄士隐夫妇崩溃;葫芦庙失火,甄家也连带被焚毁,甄家彻底败落。
甄士隐见一道人唱《好了歌》,醒悟,解释《好了歌》。这段解释就是全书的大主题。
甄士隐跟着道人出家,甄夫人痛心,派人找,未果。
注意第一回中的这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和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在暗示读者:小说虽是虚构,但有作者生活的影子;既有艺术加工,也有生活的真实;作者是饱含感情写成的,只有用心阅读,才能理解。
第2回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情节梳理:贾雨村考中做官——娶甄士隐夫人的丫鬟——罢官——作林黛玉的老师——闲游遇见冷子兴——谈论贾家
这一回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贾雨村的经历。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贾雨村娶甄家丫鬟的时候,答应甄夫人,寻访英莲下落,“待我差人去,务必找寻回来” 。这与第四回形成照应和对比。到那时,贾雨村做应天府尹,知道了英莲的下落,却不管不问。二是对贾雨村的评价,不同版本,写的不同,但大体一致,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小人。这些交代,都为后文埋下了伏笔。到后来,贾家得势时,他攀附贾家,帮助贾赦干坏事;贾家失势时,他落井下石。帮助过他的甄家,他冷漠不顾;帮助过他的小和尚,他恩将仇报,把小和尚发配充军。 总之,贾雨村就是挤破头往上爬、最后落得“锁枷扛”的势利小人。
这里,我们还要注意,甄士隐和贾雨村在全书中只能是模模糊糊的线索人物,连一般的次要人物都算不上,但他们的象征意义很重要。甄士隐由富贵到败落,最后出家;贾雨村由穷困到发达,再跌落,再腾达,反反复复。他们两个,一个体现了看破红尘的“出世”,一个代表了急功近利的“入世”。同时也暗示了世事无常、人生无常、富贵无常的主题。
这一回的后半部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很重要。《红楼梦》的主人公和主人公活动的大舞台,开始渐渐地、隐隐约约地向读者走来。曹公的手法非常高妙,借两个冷眼旁观者的闲谈,让读者大概了解了荣国府的豪华,了解了四大家族盘根错节的联系,了解了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与众不同。
第3回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情节梳理:贾雨村随林黛玉进京——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见贾母——见舅妈——见“三春”——见王熙凤——去大舅院——去二舅院——吃晚饭——见宝玉
如果上一回介绍贾府是远镜头的话,这一回,作者是借林黛玉的眼睛,作为近镜头,给读者近距离介绍贾府。
这一回,小说的主人公开始次第登场。曹公堪称天才,人物描写的手法十分巧妙,并且不同的人物,手法又各不相同。
描写林黛玉,主要以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为主。第一次,用众人的共同眼光评价,“举止言谈不俗”,“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第二次,借王熙凤的评价,“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第三次,从贾宝玉的视角,正面描写和侧面评价相结合。正面外貌重点写眉眼,侧面评价“神仙似的妹妹”。这样层层递进、多角度地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主人公林黛玉的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往后面去,作者还会时不时地顺手一笔,或正面或侧面来描写林黛玉的美。等你合上《红楼梦》时,你记忆中的古代美女群里就又增添了一位美女——林黛玉,并且从此在你的脑海中永远也抹不去了。
写王熙凤,主要是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又以装束为主,突出她的贪婪和俗气。
写贾宝玉,先用王夫人的介绍,欲扬先抑,再用林黛玉的视角正面描写,有装束,有肖像,有情态,还用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当然还有语言动作的描写。
你细心一点,就会看到,《红楼梦》里那么多人物形象,外貌、性格没有雷同的,描写手法也绝不相同。整本书中的人物塑造可以说是巧妙绝伦!
《红楼梦》里人物众多,我们一定要留心作者安排某个人物出场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重点描写他们的时机。例如这一回,贾府的主要人物大部分都登场了,这么多人物一下子出场,该怎么安排呢?曹雪芹先生的手法实在耐人寻味,让人把玩不已。写王熙凤,采用戏剧手段,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三春”是略写,作者让她们同时登场,对每人的描写只寥寥数语;“十二正钗”之一的李纨,只一笔带过;贾母和两个舅妈,只有几句语言描写;两个舅舅,干脆故意不让他们出场;在这“百忙”之中,作者还顺带介绍了贾宝玉的大丫鬟——袭人。
我们专门说说全书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的出场。上一回,先用冷子兴的闲谈,给我们交代了贾宝玉的怪异;这一回,又用王夫人的话介绍贾宝玉是“孽胎祸根”“混世魔王”。两次介绍,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然后突然出场了,没等你反应过来,又很快消失,给林黛玉和读者留下一片空白。之后才正式出场。艺术是相通的。这样的起伏跌宕,很像一些经典音乐:在观众的期待中,突然如惊雷般奏响,紧接着又沉寂下来;一片空白之后,序幕才正式拉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国的《乌苏里船歌》《三峡情》等,都是这种效果。
另外,这一回的最后一段,“次早起来……”,我们知道,这一段是过渡段,像这样的巧妙过渡,小说里比比皆是。但是,这里的时间词,我们千万不要太认真。其实,如果林黛玉六岁进贾府,等薛宝钗进贾府的时候,林黛玉已经十几岁了。如果“次早起来”就听到薛宝钗要来的消息,那她们两个就成了一前一后进贾府的了。这样的话,贾宝玉和林黛玉青梅竹马的说法就讲不通了。当然,为了突出主人公,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这一回里描写的林黛玉也不是五六岁的林黛玉,应该是十几岁的林黛玉。《红楼梦》里很多时间词都是模糊的,有些地点词也是模糊的,这也许是作者故意制造的真真假假、亦真亦幻的效果吧。
第4回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情节梳理:简介李纨——贾雨村审理薛蟠打死人一案——遇见故人门子——门子给贾雨村出谋划策——贾雨村胡乱判案——薛家进京——住进贾府
上一回,因为出场人物太多,作者没有描写李纨,到这一回一开始,很巧妙地带一笔,介绍了李纨:贾宝玉的嫂子,丈夫早亡,留下一子——贾兰,安心守寡,只以教子为业,不理事务,“槁木死灰”一般。
这一回是贾雨村的特写。他在与门子谋划的时候,对恩人甄士隐女儿的不管不顾,对门子的冷笑,虚张声势义正辞严;胡乱判案后,急于给贾家、王家写信邀功,然后找机会发配门子。等等这些,详尽描绘出了贾雨村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忘恩负义、阴险狡诈的嘴脸。
这一回,从门子那里,引出了“护官符”,这是第三次介绍贾家的豪华势力。第一次是从知情人冷子兴口中介绍;第二次是以林黛玉的目光做镜头,近距离介绍;第三次是借门子之口,写贾家在官场人眼里的地位。另外,这里还用史、王、薛三家与贾家的关系来衬托贾家的势力之大。
到第四回为止,小说的主要人物基本聚齐。
第5回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情节梳理:简叙贾宝玉林黛玉青梅竹马——众人去宁府游玩——贾宝玉去秦可卿房里午睡——梦中游太虚幻境——看到十二钗的命运判词——听隐含十二钗命运的《红楼梦》曲——学儿女情事——梦醒
小说的前五回,是全书的引子。第一回暗示主旨;二至四回,引出主要人物和和人物活动的舞台——贾府;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个太虚幻境就是第一回中甄士隐梦见一僧一道走进去的太虚幻境,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也是又一次出现。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见到和听到的诗词,都是隐含着贾府主要女子命运的判词,还有贾家命运的判词。作者用一诗一词,还有警幻仙姑的点拨,说这是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的终身册籍”,反复提醒贾宝玉,也是提醒读者:书中的主要女子都将是“薄命”的、悲惨的,这个豪华家族也是悲剧命运。这一回是全书的纲,是总领全书的一回。
试想,古今中外,哪一个作家会在小说的开头就告诉读者书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结局?这样的小说还会有人读吗?只有曹雪芹公,就是这么大胆,这么任性,独树一帜。按说,知道结局的小说已经没有了吸引力,就不会有人读了,而《红楼梦》,却恰恰相反,也许正是因为前面的提醒和暗示,使它变得更加吸引人。
这一回的结尾,和下一回的开头,写了贾宝玉在仙子的引导下,已经懂得了男女之事,并和袭人有了床笫之欢。有人读到这里,就会感慨:贾宝玉也不过就是个纨绔子弟。你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曹公对他塑造的这个形象是倾注了饱满的感情和心血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我认为,作者通过这些情节,就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1.贾宝玉有性能力,不是像七十七回里面晴雯的表嫂子说的那样,是个“没用的人儿”;2.贾宝玉有性渴望,不是性冷淡者;3.贾宝玉的性取向也没有问题。有了这些印象,就避免了读者对贾宝玉的各种猜疑,然后再看后文:大观园里美女如云,贾宝玉对所有的女孩儿,只有一心一意的呵护,从没有非分之想;他喜欢的女孩很多,但在爱情方面,只钟爱一个人——林黛玉。这样看来,贾宝玉的品格有多高贵!还有,后面大量写贾珍、贾琏、薛蟠等人,他们不仅家里妻妾成群,还要整天在外面寻花问柳;不仅贪恋女色,还要追男风。作者写这些人物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衬托贾宝玉。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贾宝玉有多么纯洁和高尚。这就是作者的良苦用心。
至此,主要舞台已经搭好,主要人物已经出场,小说的主题已经点明,人物的命运也已经暗示。大幕终于要拉开了,且看作者将给我们导演一部怎样的大戏。
第6回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情节梳理:宝玉与袭人亲近——刘姥姥一进贾府——找周瑞家的帮忙——见到王熙凤——王熙凤送银子
刘姥姥,王家过去的穷亲戚。家道艰难,来找王夫人,请求救济。王熙凤送给刘姥姥20两银子,这是王熙凤做的一件好事,从此,刘姥姥感激不尽,后来还救了王熙凤的女儿,这是后话。
为了给读者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作者从方方面面、无数次地铺叙贾府的奢华。在第三回中,借林黛玉这个贵族小姐的眼睛介绍贾府,这一回,借平民百姓刘姥姥的目光看贾府。走到大门口,“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几个守门人“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第三回林黛玉看到的是“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见刘姥姥是农妇,守门人“都不理她”,甚至还骗她。周瑞家的,是贾府的仆人,家里还养着小丫鬟。在王熙凤房里:平儿穿戴华贵,刘姥姥竟错把她当成了姑奶奶;王熙凤吃过的饭“仍是满满的鱼肉”;“约有一二十个妇人”来请示报告;再次写王熙凤穿着,与第三回不一样的奢华;王熙凤虽然傲慢,但出手就是二十两,让刘姥姥“喜得眉开眼笑”。刘姥姥要拿出一块银子答谢周瑞家的,周瑞家的“哪里放在眼里”。这些点点滴滴,都在诉说着贾府的奢华。当然,关于贾府的奢华,作者还会在后文不厌其烦地描绘,让你读一遍《红楼梦》,就永远难忘。
从这一回开始,我们要注意,曹公这位小说大家,在叙事描写过程中,处处都有高妙之处。他往往在描绘故事主线的路上,信手插上几笔。或闯进一个人,引出另一条线索;或通过人物拉家常式的语言,带出另一件事。通过这样的手法,要么是为了丰富人物形象,要么是为了与前后文形成照应和伏笔,要么则是像大戏中的小插曲或园林中的精美小品一样,悦人耳目,怡人情趣。同时,这也使故事的主干显得丰富多彩、枝繁叶茂。例如这一回,刘姥姥正拜见王熙凤,插叙贾蓉来借东西。贾蓉是贾家长门宁国府贾敬的孙子,是现袭着爵位的贾珍的儿子,也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秦可卿的丈夫。贾蓉奉父亲之命来借玻璃炕屏:1.让贾蓉出场;2.突出奢华;3.暗示贾蓉与王熙凤有暧昧关系,为后文老仆人焦大的痛骂做铺垫。
第7回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情节梳理:周瑞家的去梨香院——见薛宝钗——薛宝钗谈配制“冷香丸”——周瑞家的送宫花——给“三春”——给凤姐——给林黛玉
王熙凤和宝玉去宁国府玩——见秦钟——宝玉与秦钟相约上学——至晚坐车回——焦大醉骂
这一回,作者让我们沿着周瑞家的(周瑞老婆)的行动路线,选取新的侧重点,去领略贾府的建筑布局。周瑞家的“出东角门,过东院,往梨香院”。之后,出梨香院,至王夫人正房后的三间抱厦。从抱厦出来,“穿过了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凤姐院”,进堂屋,往东屋。最后,经过穿堂,到贾母院,进林黛玉房中。周瑞家的这一趟送宫花,你可能读得晕头转向,细心的建筑学家却可以根据这段描写,把贾府局部详细画出来。
上一回我们说过,曹公这位小说大家,在故事情节的主线上,往往会装饰丰富的枝叶。周瑞家的走这一遭,有很多信息我们要注意。
首先,薛宝钗吃的药——冷香丸。作者不厌其烦地详细写它的配料和制作,再一次加深读者对贵族家庭奢华生活的印象。同时,这个冷香丸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可以象征封建礼教。薛宝钗,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美少女,她也应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但正是这个“冷香丸”压抑了薛宝钗的天性,让她学得中规中矩,最后成为封建大家族最理想的接班人,其实也是封建家族的牺牲品,当然也同样是一个悲剧人物,这是后话。
其次,几个姑娘的性格得以展现。一个是四姑娘贾惜春。周瑞家的给她宫花时,她说:“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要剃了头跟她作姑子去呢……”这些话,和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关于惜春的判词一样,都为后文惜春的出家埋下了伏笔。迎春、探春虽然是略写她们在下围棋,但也在告诉读者,这几个姐妹都是多才多艺。另一个是林黛玉。见到送来宫花,先问是不是几个姑娘都有。听说都有,就说:“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呀!”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也不敢言语”。这里,体现了林黛玉的小性儿。同时,从某个方面来说,也给林黛玉后来的孤独、悲凉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她这样的口无遮拦,无形中就得罪了像周瑞家的这样有头脸的仆人。下一回,也是因为口无遮拦得罪了贾宝玉的奶妈。这些细节在告诉我们什么呢?虽然作者到后文也没有提过有下人说林黛玉坏话,但林黛玉有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那么,这“风刀霜剑”又是什么呢?不就是别人的闲话吗?这就是小说耐人寻味的地方之一。
《红楼梦》里的人物形象是最耐人寻味的,很多都是圆形人物,也就是性格复杂多样的人物。作者对倾心钟爱的主人公绝不回避缺点;一些恶人,作者也会尽心描绘他的优点。像贾宝玉林黛玉,我们能在书中找到他们的很多缺点;而王熙凤,虽然有心狠手辣、贪婪的一面,但也有资助贫弱、聪明幽默、才干超群的一面。这些正体现了作者对每一个人物的尊重,对生活的尊重,当然更是对读者的尊重。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曹雪芹也得到了世世代代无数读者的尊重。
另外,周瑞家的在薛姨妈处见到了香菱,这是次于金陵十二钗的、在副册里的第一人,也就是第一回中甄士隐丢失的女儿,是薛蟠买来当妾的,因为买她还打死了人。这里,既让香菱出场,也照应了前文;既借周瑞家的眼睛赞扬了香菱的漂亮,也引出了秦可卿。其实,秦可卿在第五回就出现了,但在那里,她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并没有详细地介绍。从这里开始,先由周瑞家的说香菱“这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的小蓉奶奶的品格儿”,再到后面王熙凤得到宫花后,叫人分两朵送给秦可卿。这两处提及,自然引出了下文的秦可卿,也交代了王熙凤和秦可卿的亲密关系,为后文她俩之间的故事做好了铺垫。
往后面看,我们就会发现,作者不会贸然写一件事,也不会让一个比较主要的人物冷不丁地出场,往往都会在之前做好铺垫,或让要出场的人物先热身。这样显得很严谨,也让读者感到更真实。
前半部分还有一个小插曲:周瑞家的送宫花途中,她的女儿来找,说女婿吃了官司,请求摆平。我们看周瑞家的——这个贾府的仆人怎么说她女儿,“这算什么大事,忙的这么着”?“小人儿家没经过什么事,就急得这么样儿” 。最后,“周瑞家的仗着主子的势,把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晚上只求求凤姐便完了”。这里,通过仆人家亲戚的一场官司,更从侧面突出了贾家的势力之大。
这一回的上半部分以周瑞家的行迹为线索,下半部分以王熙凤的行迹为线索。
晚上王熙凤来回复王夫人一天里的家事。提起江南甄家送东西来、给临安伯家送寿礼等,这些闲笔,一方面真实描绘出大家族的日常事务繁多,另一方面也在为后文埋伏笔。还有晚辈昏定晨省,这些贵族家庭的礼仪,都有其作用。
王熙凤和贾宝玉去宁府玩,受到了贾珍的老婆尤氏和她的儿媳妇,也就是贾蓉媳妇秦可卿的接待,并认识了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宝玉秦钟二人一见如故,马上成为好友,并约定同去读书。
秦钟是贾宝玉在外面的四个好友之一。这四个人——秦钟、北静王、蒋玉菡和柳湘莲,加上贾宝玉,都是风流倜傥之人。《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大观园里清净的世界,一个是大观园以外龌龊的世界。他们五个人是在这个龌龊世界中能够出淤泥而不染的亭亭玉立的五朵莲花。他们惺惺相惜,以纯真的友情相处。秦钟被红学研究者理解为“情种”的谐音,他和姐姐秦可卿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他们都死得很早。秦可卿第十三回就死了,秦钟到第十六回就死了,两个人都是为情而死。他们的死,都是在启发贾宝玉的情智,为贾宝玉性格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一部分一个插曲就是老仆人焦大醉骂。我们说过,作者非常尊重生活,例如这里:家族的发展趋势,碌碌众人是看不清的,或者即使有人看清,也是不会说的;只有冷眼旁观者能看得清,只有醉酒的人才会说出真话。在这一回的结尾处,作者借醉酒的焦大之口,揭露了贾家两府龌龊的内幕,既照应了第二回冷子兴的评价“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也为后文的家败埋下了伏笔。从眼前来看,焦大的话,暗示了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的乱伦,暗示了王熙凤和侄子贾蓉、贾蔷的暧昧关系,为后文秦可卿很快死去埋下了伏笔。
第8回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情节梳理:宝玉去看望病中的薛宝钗——两人互看通灵宝玉和金锁——黛玉也来看望宝钗——在薛姨妈家吃酒——宝玉和黛玉一块回去——宝玉发怒摔杯子——第二天秦钟来,拜见贾母
这一回,情节发展的节奏比较舒缓,作者见缝插针的高明手法又施展开了。在贾宝玉去梨香院的路上,趁机插入了两个情节。一是遇到了父亲贾政的清客。这些人太次要,没有闲笔多写,作者只通过名字就已经给读者介绍清楚了。一个叫詹光(沾光),一个叫单聘仁(善骗人),一看就是趋炎附势、阿谀逢迎之人。二是遇到了一群贾府管事的人。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贾宝玉身上一点也没有贵族公子的高傲,在他眼里,人是平等的,这就是他的叛逆思想之一。
我们终于有机会认识“通灵宝玉”了,这就是贾宝玉出生时嘴里含着的玉石,也就是第一回提到的大荒山上的顽石,由一僧一道带到太虚幻境挂了号,转入人间。上面的字和薛宝钗戴的金锁上的字刚好成对,这就暗示了家族所期望的“金玉良缘”,也暗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
我们看电视的时候,看到这一部分,总会对林黛玉吃醋的印象很深刻,甚至有人因此不喜欢林黛玉。薛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贾宝玉乖乖听从了。这让本来就有醋意的林黛玉更嫉妒了,就趁机话中含讽。其实,这应该是电视剧的误导,我们如果细读一下原文,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见薛宝钗劝宝玉,“林黛玉嗑着瓜子,只管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丫鬟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她道……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这几个“笑”字,和临走时黛玉亲自给宝玉戴斗笠的行为,让我们觉得,林黛玉少了很多醋意,多了几分聪慧和可爱。连这一回的回目都明明白白写着“黛玉半含酸”,我们怎能一味地指责林黛玉“小心眼”呢?
林黛玉的直言快语,上一回得罪了周瑞家的,这一回又得罪了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这些都为林黛玉后来的孤单无助埋下了伏笔。
这一回前后两次提到宝玉写的字,可见,贾宝玉不是只知道贪玩的“草莽”。
第9回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情节梳理:贾宝玉去上学——辞丫鬟——辞父亲——辞贾母——辞黛玉——宝玉和秦钟在学校关系亲密——同学金荣搬弄是非——贾蔷煽风点火——茗烟大闹学堂
贾宝玉是护花使者的化身,从这一回开始,渐渐显现:宝玉辞别丫鬟,“你们可别整天闷在屋里,常和林妹妹一处玩玩才好”;宝玉辞别林黛玉,“那胭脂膏子等我回来再制”,别累着。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红楼梦》里的人物有几百个,较重要的就有几十个,而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不一样,描写每一个人物的手法也不一样。几十个女孩子都是美女,但没有一个雷同的;大多数人物都有语言描写,但没有一个人的语气是和别人一样的。有人做过实验,在《红楼梦》里随便摘录出一段语言描写,熟悉这本书的人,一下子就能识别出这段话是谁说的。
这个说法我相信。例如这里贾府的关键人物之一——贾政出场,也像王熙凤、贾宝玉等的出场一样,一下子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照应了上一回贾宝玉去梨香院路上见到的清客,突出贾政只喜欢日日与清客读书论书的特点。其次,照应了第二回冷子兴的话——贾政对贾宝玉的失望。当然,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封建家长的严酷。说宝玉站脏了地,靠脏了门;说李贵,如果宝玉学不好,“我先揭了你的皮”!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封建专制思想。这是贾宝玉与父亲思想冲突的第一次表现。上一回中提到贾宝玉天天写字;后文还会看到,他读书达到了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的程度。所以贾宝玉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不喜欢读家长规定的求取功名的书。他喜欢读庞杂的书,这正是贾政反对的。这样,贾政父子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我们要开始注意,曹雪芹公的又一绝妙的手法:他往往会在写宏大场面或紧张情节中,随手加一妙笔,或改变节奏,悦人耳目;或令人忍俊不禁,缓解紧张气氛。贾政痛骂宝玉,痛斥仆人李贵,情节非常紧张,而李贵的一句话——“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了,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让所有清客都笑了,一直绷着脸的贾政也忍不住笑了。这一笔是何等的巧妙啊!一下子缓解了紧张气氛,还恰如其分,一点都看不出有刻意安排的痕迹。
这一回,有两个高潮,一个是贾政骂宝玉,一个是茗烟闹学堂。这闹学堂又是绝妙的描写。先有金荣挑事,贾蔷煽风点火,再有宝玉的书童茗烟“出场”。茗烟与金荣对骂之际,背地里一方砚瓦飞来,打茗烟不着,却落在贾兰贾菌桌上,将一个磁砚水壶打了个粉碎,溅了一书墨水。贾菌如何依得,抱起书匣子抡了过去,却落到了宝玉秦钟桌上,砸得碗碎茶流。然后宝玉的几个小厮蜂拥而上……“众顽童也有趁势帮着打太平拳助乐的,也有胆小藏在一边的,也有直立在桌上拍着手儿乱笑、喝着声儿叫打的。登时沸腾起来”。这描写,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正面描写到侧面烘托,把“童子闹学堂”的场面描绘得热闹非凡又精彩至极。
我们还要注意几点。一、和第四回照应起来,这是第二次写到薛蟠。还是以介绍为主,并未让薛蟠正式出场。一方面突出了薛蟠穷奢极欲的本性,另一方面交代了薛蟠、贾蔷等人已经把学堂变成了龌龊之地。二、借贾宝玉的养尊处优,再次衬托贾府的奢华。贾宝玉上学,要带添换的衣服,要带脚炉手炉;跟随的大仆人有李贵等三四个,小厮还有茗烟、扫红、锄药、墨雨四个。再联系后文,有一个对话,一个人问怡红院的丫鬟:宝玉屋里有多少丫鬟?那丫鬟答道:“谁知道呢,少说也有二十几个吧。”其实,你留心一下,贾宝玉的男仆也有二十多个,还有一两个奶妈、四个教引嬷嬷等等。这就是贾府贵公子的待遇,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贵族。
第10回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情节梳理:金荣在学堂吃亏——母亲劝——金荣姑姑去宁国府告状——见尤氏——贾珍尤氏为儿媳秦可卿的病发愁——冯紫英举荐张医生——张医生给秦可卿看病
上一回是两个小高潮,这一回一下子从热闹转入平静,情节非常舒缓,主要以大段的语言描写为主。
《红楼梦》里类似的大段语言描写很多,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往往会烦。其实,这样的描写一是往往透露着大量的信息,二是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
开头金荣母亲的话告诉我们:1.金荣上学是托人求着王熙凤办成的;2.贾家的学堂有免费的茶饭供应;3.金荣也是薛蟠在学堂里结交的不正当朋友之一,薛蟠每年花在金荣身上七八十两银子。
尤氏和金荣姑姑的对话告诉我们:秦可卿病了,且久治无果,这一信息引出以下几回的中心故事;还交代,秦可卿是“打着灯笼儿也没处找”的好媳妇,她模样好,性格好,只是太心细,病是“用心太过”才得的。
贾珍尤氏夫妇的对话告诉我们:1.冯紫英推荐了一个张医生,明天来给儿媳秦可卿看病;2.父亲贾敬常年住在道观里,后天是他的生日,但他不准许家人去烦他、给他祝寿;3.贾珍安排下人,后天在家以父亲生日的名义摆宴席,庆祝两天。
张医生来看病,把脉象病理说得非常详细,甚至还有一个完整的药方。这段描写,让历代医学家信服。作者为什么会详细写这些?难道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医学才能吗?显然不是。那么,它要突出什么呢?对前后文有什么作用呢?
有人曾经对这一部分大加探究,说张医生的话是暗语,里面暗含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其实,愚之浅见:这是作者又一巧妙手法——瞒天过海。例如小说开头,把小说的来历写得非常玄妙,其实就是掩盖真实,而真实是,小说的家族背景和生活常态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这一回,用大段的语言描写和病理分析,掩盖的实事是,贾珍干了“爬灰”的事,和自己的儿媳妇秦可卿有染,这正照应了第七回焦大的醉骂。而秦可卿太“心细”,“用心太过”,“不拘听见什么话儿,都要忖量三五夜”的。那么,出了这样的事,且很可能已经露馅,秦可卿肯定是忧郁、恐惧、寝食难安了。这样的病,本人不说,自然多少医生都束手无策了,怪不得之前三四个太医殷勤治了多日也不见效。下一回里,也有两处暗示。一是尤氏说,她“这个病得的也奇……”二是凤姐安慰秦可卿时,说现在请了个好医生,一定会好的,秦可卿笑着说:“任凭他是神仙,治了病治不了命。”更重要的是,张医生的话也已经暗合了病因:“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但太过聪明,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这些事实和语言,都暗暗对应了同一种病——心病。为什么张医生也不敢保证能治愈呢?因为他知道,心病的治疗,主要在人,不在医药。
这些推断,还可以由作者更改过的一个回目和“脂砚斋”的批语作证。第十三回的回目是“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批语中说,原来的回目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脂砚斋”说,因为有“秦可卿魂托凤姐……令人悲切感服,故赦之,因命芹溪删去……”也就是劝说曹雪芹改了这部分的回目和内容。另外,这样也照应了第五回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秦可卿的判词:“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红楼梦》中有很多这样含蓄的笔法,需要我们认真阅读、用心探究才能发现。这就是《红楼梦》的又一魅力吧!
简单说一说“脂砚斋”。这是一个人的别号,他可能是曹雪芹的家人(有人说是妻子),也可能是曹雪芹的朋友。他应该是参与了《红楼梦》的校对、誊抄工作,并为《红楼梦》写了几千字的眉批、旁批、回首回末批。最初传抄的《红楼梦》,很多是带着他的批语的。这些批语,大多是对小说内容的鉴赏和评价,但有些提到了曹雪芹创作的情况,有些还提到了小说结局的安排。我们知道,曹雪芹公去世的时候,《红楼梦》还没有完成,刚开始流行的传抄本,只有前八十回。那么后面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刚好,“脂砚斋”的批语,提供了关于结局的零零星星的信息,这对急切想知道结局的读者来说是莫大的满足,因此,很多人把“脂砚斋”的批语奉为至宝,说它和《红楼梦》小说一样重要。今天,流行于世的带有“脂砚斋”批语的《红楼梦》版本也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不过,所有的“脂评本”都是只有八十回,或不足八十回。
第11回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情节梳理:宁国府大摆寿宴——荣府人赴宴——凤姐和宝玉去看望秦可卿——贾瑞调戏凤姐——众人关心秦可卿病情——凤姐常去探望。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或者是喜中穿插悲,或者是悲中穿插喜,这是《红楼梦》常用的手法,它也饱含着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
这一回,主线是宁国府为贾敬庆寿诞大摆宴席,还专门请了戏。但这时候写贾府的奢华还不是最佳时机,只是寥寥几笔露出一点而已,中间大量穿插了王熙凤和贾宝玉探病人的情节。一边是说说笑笑,一边是默默悲伤。我们要慢慢体会《红楼梦》这种复杂而含有深意的叙事手段。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对比,例如《水浒传》,里面往往是一个人写完,接着写下一个人。李忠见到史进,丢下李忠写史进;史进见到鲁达,丢下史进写鲁达;鲁达见到林冲,丢下鲁达写林冲……这样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红楼梦》的叙事手段要高明得多,故事要复杂得多:它往往是几条线同时在发展,不但并行不悖,还互相映衬。
贾瑞在宁国府寿宴中遇到王熙凤,调戏王熙凤,自然引出了下一回王熙凤的报复。这样,使秦可卿病重的主线又生出旁支,小说也就荡开一笔,让故事丰富起来。
注意一个小细节:这一回最后,王熙凤的丫鬟平儿告诉王熙凤,旺儿嫂子送来了三百两利银。作者只一笔带过,暗示了凤姐贪婪的本性,拿贾府里的钱去放高利贷。这些都在为后文埋伏笔。
第12回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情节梳理:贾瑞看望王熙凤——王熙凤设计害贾瑞——贾瑞第一次赴约,空等一晚——回家爷爷惩罚——第二次赴约,被贾蓉贾蔷敲诈——被泼一身大粪——得病——道人拿“风月宝鉴”治病——贾瑞死
这一回写得跌宕起伏,非常精彩,突出了王熙凤的智慧和毒辣,照应了第六回周瑞家的对王熙凤的评价,“少说只怕有一万个心眼子”。
王熙凤惩罚贾瑞,让贾蓉和贾蔷参与,这也是耐人寻味的地方;并且王熙凤还有一段话,讽刺贾瑞“比贾蓉、贾蔷两个强远了,我看他们那样清秀,只当他们心里明白,谁知竟是两个糊涂虫,一点不知人心”。这些都在暗示,王熙凤与他们两个的暧昧关系,与前后文形成了照应。
在贾瑞病入膏肓的时候,跛足道人来了,带来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风月宝鉴”,给贾瑞治病。可惜贾瑞至死不悟,死掉了。这是“太虚幻境”这条暗线又一次浮出。我们要细心,这条线往往会在关键时候浮出水面。
贾瑞在第九回的学堂里出场,到第十二回就死掉了,另外两个人物我们说过,就是秦可卿和秦钟,也是在大幕刚开始不久就死掉了。这三个人物都有象征意义和警示作用。他们的警示作用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小说用他们的死让剧中人和读者去理解第五回的那首诗——“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流水;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以及那副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这一回的最后,看是闲笔,却交代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林黛玉的父亲病危,林黛玉由贾琏护送回扬州探亲。当然,也顺手带出,贾宝玉的不舍和惦念。这种写法,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红楼梦》独特的复杂多维的写作手法,巧妙地让几条线纵横交织,形成一个大网,然后同时向前发展。而不是像大多数作品那样,这件事叙述到一定阶段,再从头说另一件事。
第13回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情节梳理:秦可卿给王熙凤托梦——秦可卿死——宝玉吐血,痛哭——贾珍大办丧事——薛蟠送棺材——贾珍给贾蓉买官——亲友吊唁——贾珍邀请王熙凤协理丧事
秦可卿托梦提供了两点信息:一是贾家很快会有一段短暂的红火;一是暗示将来的败落,“树倒猢狲散”。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从第七回王熙凤把宫花分给秦可卿开始,到给秦可卿的弟弟丰厚的见面礼,再到王熙凤多次去探病,作者之所以设计让王熙凤和秦可卿关系最好,原来就是为了安排这个“托梦”。
贾宝玉这个“护花使者”的性格再次显现。第十一回见到秦可卿生病而哭泣,这一回听到秦可卿去世而吐血、痛哭,这表现了他对所有青春生命的关爱和呵护。贾宝玉正是在这一次次心痛而又一次次无能为力的无奈中慢慢成长,成熟,直至醒悟。当然,这一段的开头,曹公这位大师,又是信手一笔,提醒你别忘了:主人公林黛玉去了扬州,贾宝玉因此“落单”,“也不和人玩耍,每到晚间,便索然睡了”。这些涓涓细流一点点汇聚,到后面必然形成汹涌之势。
在第九回,我们专门分析了秦可卿的病因,这一回,有很多信息验证了前面的分析。一、听到秦可卿死了,“合家皆知,无不纳闷”。如果是久病,且日益加重,怎么会“纳闷”?二、秦可卿的两个丫鬟,瑞珠“触柱而亡”,宝珠“愿为义女”随主子守棺木,估计她们两个是知情者,是无奈而为之。三、贾珍妻子尤氏“又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这么大的场面,作为内眷的负责人,居然把自己关在屋里,不管不问,并且丧事办了四十九天,她都没有露面。什么病会几十天不出门?应该是发现了贾珍的丑事之后,因生气而故意躲避的吧!四、贾珍的做法更耐人寻味:对秦可卿的死,“贾珍恨不得代秦氏之死”,他多次伤心至痛哭,“哭得泪人一般”;办丧事“恣意奢华”,“尽我所有罢了”;棺材用的是王爷的规格,贾政劝阻也不听;急切给贾蓉买官,“是为丧礼上风光些”;一切办得“心满意足”。儿媳妇死了,贾珍这个作公公的为什么这么悲伤和用心呢?
最后一段列举了宁府丧礼的混乱情况,这为下一回王熙凤展示才华做了铺垫。
《红楼梦》的容量很大,我们不要忽略了。贾蓉轻易就当上了五品官,死去的秦可卿也成了官太太。小说平静的叙述,正体现了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也暗示了社会的黑暗。
第14回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情节梳理:王熙凤管理宁府内务——详细分工——惩罚迟到者——询问打发苏州回来的仆人——出殡——北静王设路祭——接见贾府人
十三、十四和十五回,是曹雪芹公又一才能的展现——描写宏大场面。作者在这里主要运用了铺叙的手法。先列一个长长的族人名单,再用数字铺叙:停灵七七四十九天期间,大厅上108名禅僧诵经超度,天香楼上99名全真道士解冤打醮,“灵前另外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这是多大的排场啊!接着还有,铺叙王熙凤的安排:二十个人分作两班,一班十人,轮换着单管客来到茶;再二十人分作两班,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又四十人分作两班,单管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这四个单管杯碟茶器;那四个单管酒饭器皿;这八个单管监收祭礼;那八个单管各处灯油、蜡烛、纸扎……这长长的布置清单,读起来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满脑子都是那铺天盖地的奢华。这还不够,还要铺叙前来送殡的王公,有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等“八公”,还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等,出殡的时候,还有设路祭的各个王爷:让人感受到贾府这个豪门的超强的势力。总之,用这些数字、这些布置安排、这些送殡官客的列举,把葬礼的盛况和忙乱勾勒出来,手法实在太高明了!这样盛大的场面,我们想一想,如果让我们去写,该如何入手呢?而曹公,把这豪门葬礼描绘得令人咋舌,这就是如椽的妙笔吧!
这一回,是王熙凤的“正传”,作者用饱满的笔墨,描写了一位才能出众、筹划周到、杀伐决断干净利落的巾帼豪杰。曹公一向老谋深算,总是站在幕后,让人物自己去表现,让他们互相评说,而这一次,终于按捺不住,走到前台,直接赞扬凤姐“洒爽风流、典则俊雅,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了”。
前面我们说过,小说总是在紧张时刻,插入一些枝叶,让节奏慢下来,使情节富于变化。当凤姐要处理迟到的婆子时,突然停下来,中间插入了好几件事,然后才“登时拉下脸来”,喝令“拉出去照数打了”!
另外,秦可卿的葬礼,这么大的场面,事情千头万绪,但作者在百忙之中也没有忘记提醒读者,主人公林黛玉在扬州的事情:跟着去苏州的仆人昭儿回来报告林如海的死讯,林黛玉从此真真正正成了寄人篱下的孤儿。为了让读者加深印象,还专门写在回目中——“林如海捐馆扬州城”。当然还要带一笔:贾宝玉牵挂林黛玉。
第15回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情节梳理:贾宝玉北静王相见——凤姐中途带宝玉去农家——安灵铁槛寺——凤姐宝玉秦钟晚上住馒头庵——凤姐答应老尼姑,帮着拆婚姻——秦钟幽会小尼姑智能儿
前面我们说过,北静王、秦钟、蒋玉菡、柳湘莲是贾宝玉的四个情投意合的朋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才貌俱全,风流倜傥,性情谦和。这里,北静王送念珠,邀请贾宝玉到王府读书,都为后文做了铺垫。
在故事的主干上插一些枝叶,是作者常用的手法。在“送殡”这条主线上,让北静王出场,与贾宝玉相会,是第一个插叙。王熙凤带着贾宝玉秦钟途中去农家更衣,是又一个插叙。后面还“长”出了“王熙凤拆姻缘”“秦钟偷情”等“枝叶”。
这第二个插叙,除了从另一个角度衬托突出贵族的奢华外,还有就是主人公贾宝玉领略了未曾体验过的农家生活,见到了在全书中只出场了一次的“二丫头”。这个耐人寻味的相会,一方面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到,贾宝玉这个“护花使者”不是狭隘地只护自己家的几朵“花”,而是有一种博大的爱,他希望呵护天下所有的“花朵”,而他又做不到,这就是他性格的悲哀。另一方面,这也是贾宝玉性格成熟的必要的经历,这个经历和后文的几处照应起来,贾宝玉渐渐懂得了“花各有主”的道理。
情节的起伏跌宕和人物性格的大起大落是小说吸引人的重要手段,《红楼梦》这方面的描写更是巧妙绝伦。上一回正极力赞扬王熙凤的才干,这里却急转直下,写她弄权、贪财。她为了炫耀权势,为了贪图三千两银子,生生拆散了一桩婚姻,弄得一对年轻男女双双殉情,弄得三个家庭人财两空。你不要被假象迷惑,王熙凤嘴上说是看不上这几千两银子,还说只是为下人收的跑腿费,其实,这比前面太监戴权明码标价卖官更可怕。另外,为了贪财而拆散婚姻的事,让整天念经向善的老尼姑牵线促成,本身就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但我们在字里行间丝毫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只能靠读者自己去细细体味。这也是《红楼梦》耐人寻味的地方。
还有,作者是语言描写的绝对高手。老尼姑求凤姐拆姻缘,凤姐先是不答应,然后老尼姑激凤姐的语言非常巧妙,致使凤姐爽快答应下来,并且老尼姑“一路奉承,凤姐越发受用了,也不顾疲乏,更攀谈起来”。《红楼梦》里有很多更绝妙的语言描写,很值得我们学习。
秦钟,就是“情种”的谐音。这个人物,既是贾宝玉的朋友,又与贾宝玉形成映衬。前面他们两个见到“二丫头”的不同反应,这里宝玉见到他和小尼姑智能儿偷情的情节,都衬托出了贾宝玉的纯洁。当然,秦钟和小尼姑偷情的情节,使得小说又形成了一条线,为下文秦钟生病等情节做了铺垫。
第16回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情节梳理:秦钟生病——王熙凤拆散婚姻——贾政过生日——贾元春封妃——林黛玉贾琏回来——贾琏奶妈来求凤姐——谈论接驾之事——贾蔷贾蓉求凤姐揽差事——兴建大观园——秦钟病死
首先,我们再看作者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前几回的大事是秦可卿的葬礼,是大悲;这一回是贾元春封妃,是大喜。再看小的方面:秦钟偷情到得病,是一乐一悲;凤姐得到三千两银子和三个家庭人财两空又形成一喜一悲;贾政过生日是一喜,突然被皇上召见是一惊——一家人“心中皆惶惶不定”,然后又传来元春封妃的消息是大喜。这样的一起一伏就叫扣人心弦。还有情节的复杂性,如在秦可卿葬礼和迎接元妃省亲这两大主要情节之中,又插入了不少故事:林黛玉回老家的故事,秦钟的故事,凤姐拆婚姻的故事,贾政庆生日的故事等等。这跌宕起伏、错综复杂的情节设计还远远没有到尽头,后面更复杂的还多着呢!
元妃封妃这么大的喜事,“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唯独贾宝玉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只关心林黛玉的行程和秦钟的病情,这都表现了贾宝玉厌弃功名利禄的个性。
林黛玉回来,带的是“许多书籍”,给姐妹们的礼物也是“纸笔等物”。宝玉急切把北静王送的念珠(皇上赐的)转送给林黛玉,林黛玉却不要:“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这就是林黛玉,高雅纯净,不让自己的灵魂沾染一点尘埃。然而,这些描写,又混杂在世俗的琐事中,不细心就容易忽略过去。
贾琏回来,凤姐高兴,一大段语言描写,对自己似贬实褒,非常精彩。
这里是第二次提到王熙凤放高利贷,收利银。这些人物对话中透露的信息,我们也要留心。
贾琏的奶妈赵嬷嬷和凤姐的谈话,回忆了过去王家、贾家和江南甄家接驾的事,既突出了这几家的势力之大,又为后文迎接元妃省亲做了铺垫。另外,这个“江南甄家”,在整部小说中,一直隐藏在幕后,但又一次次被提起。小说塑造的人物已经够多了,还要设计这样一个家庭,并且甄家的主人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甄应嘉(“真应假”),这样安排究竟有什么深意呢?顺便说一下,赵嬷嬷的谈话中说“江南甄家”曾接驾四次,而据历史考证,曹雪芹的祖辈父辈有三人担任“江南织造”,康熙皇帝六巡江南,曹家就有四次接驾。这样的巧合究竟要暗示什么呢?为此,有些红学研究者认为,曹雪芹公写的《红楼梦》就是“自传”,并且把书中的很多人物与曹家人照应起来,说《红楼梦》写的就是曹家的盛衰史。其实,作家写作,一定有自己生活的影子,但艺术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而生活不是艺术,硬要把小说人物搬到生活中对号入座,没有什么意义。
赵嬷嬷求王熙凤给两个儿子安排工作。贾蔷贾蓉来找贾琏夫妇。贾蔷被安排去苏州聘请教习、采买戏子,贾琏有异议,贾蔷贾蓉求凤姐讲情。这些都突出了王熙凤在家里的权力,说明里外的人都知道荣国府里是凤姐当家。后文还有很多这样的照应。差事拿下之后,贾蔷贾蓉问贾琏夫妇去苏州回来该给叔叔婶子带点什么。这些描写,使故事显得特别真实,这就是世故,这就是“黑厚学”。《红楼梦》就是这么生活化,一问一答、举手投足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建造迎接元妃省亲的大观园,再一次突出奢华,不必赘述。
从第十二回贾瑞死、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再到第十六回秦钟死,秦家灭亡,小说这样的安排有其重大意义。一次又一次地警示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虽说是命中注定,又何尝不是自作自受?(“春恨秋悲皆自惹”。)
第17回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情节梳理:大观园建成——贾政带清客游园——带着宝玉给园内各处拟匾额对联——贾宝玉展才——众仆人祝贺——宝玉黛玉拌嘴——买回戏子、小尼姑、小道姑——商量请妙玉
现在最流行的《红楼梦》版本有两个,一个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是以“庚辰本”为参照校订的版本,我们简称“人文版”《红楼梦》。另一个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是以“程乙本”为参照校订的,我们简称“广师版”《红楼梦》。“人文版”的第十七、十八回是合在一起的,而“广师版”是分开的。我们在这里以“广师版”为准。
这是贾宝玉和父亲贾政的第二次正面交锋。两次交锋,贾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庭暴君”。如果贾政第一次的凶暴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第二次的凶暴就让读者明显看出他封建守旧,顽固腐朽的本性。我们知道,第一次骂宝玉,是恨宝玉不读书,那么这一次呢?文中说得很清楚,是他想试试宝玉的才情的,可宝玉主动说了,他喝道:“谁问你来?”宝玉不主动回答,他又喝道:“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等人请教你不成?”当宝玉拟的匾额或对联非常恰当时,贾政往往是一边点头,一边骂道:“畜生!畜生!”“无知的畜生!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古诗,敢在老先生们跟前卖弄!”“无知的蠢物……终是不读书之过!”这些描写,把贾政这个道貌岸然的家庭暴君形象展现无余。其实,我们注意一下,在拟写匾额对联的时候,贾政没有拟出一个,并且整部小说中也没有见到他写的诗文,可他的书房里是书满架、清客学者不断,足见这家伙是一个附庸风雅的人。
贾宝玉在拟匾额对联的时候,引用了《离骚》《文选》《吴都赋》《蜀都赋》等书文里的句子,你还能说贾宝玉不读书吗?我们知道,这些匾额和对联都是草拟的,都必须等到元妃回来决定。下一回,元妃回来,贾宝玉拟的匾额和对联,大多都被选中,这些再次突出了贾宝玉的才华不凡。
大观园的建造,贾政看着,不由自主说了一句:“只是太富丽了些!”下一回,元妃回来见了,也叹道:“太奢华过费了!”又再三劝道,“以后不可太奢了,此皆过分”,“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这些语言都在侧面突出贾府的奢华。
贾宝玉在大观园里的正殿前,“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一般……”这里,作者在暗示我们,人间的大观园,就是仙界的太虚幻境。
大观园建成了,这将是主人公未来活动的舞台,用怎样的手法介绍大观园呢?像《三国演义》,见大雾迷江,写一篇《大雾垂江赋》来称赞;像《西游记》,见一座仙山,就写诗来赞扬。而《红楼梦》有自己独特的描写手法。作者让贾政领着一群清客来游览,用他们的眼睛当镜头,用他们的评价和拟写的匾额、对联当解说词,给读者展现了大观园的美。这是多么高妙的手法啊!
跟随的人都能看出来,贾政对宝玉拟的匾额和对联内心是赞许的,所以,贾宝玉刚被喝令离开园子,一群仆人就围过来祝贺,抢走了宝玉身上的饰物。贾宝玉这里的表现,和第十五回里在庄农人家的言行举止结合起来,一次次表明:贾宝玉虽然身份是贵族,吃穿用度奢华至极,但他没有一点贵族心态。在我们的主人公贾宝玉心里,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这是多么可贵的性格啊!对比一下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不管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有这样超越世俗的思想吗?从这个角度讲,曹雪芹公的思想与欧美十八世纪追求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竟然不谋而合!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还有,我们也要注意仆人的一句话。仆人向宝玉祝贺时,宝玉说每人奖赏一吊钱,仆人说:“谁没见那一吊钱!”前面我们提过,周瑞家的看不上刘姥姥的谢金,后面袭人说史湘云:金戒指能值几个钱?这样信手一笔的描写有很多,这是作者从不同侧面在衬托贾府的富贵程度。
林黛玉和贾宝玉“拌嘴”是家常便饭,之前有,之后还有。我们要注意几点:1.他们两个从来没有“隔夜仇”,往往都是很快化解,谁也没有放在心上,这才是有情人的常态。2.宝玉可能对很多人(甚至对丫鬟)都这样——对方生气了,就赔不是,这是宝玉的博爱之心,而林黛玉只对宝玉才这样使性子。3.旁观者都知道他们两个的关系与众不同,连贾母也说,他们两个“不是冤家不聚头”,甚至有人都开玩笑说他们两个结为夫妻很般配。可自始至终,所有人装聋作哑,不管不问。我们可想,林黛玉这个寄人篱下的孤儿有多么悲哀和可怜!
十二钗之一的妙玉只来了个侧面描写,根本没有安排出场,但这里未见其人,就先给读者留下了“高贵孤傲”的印象。还有,一群小戏子来了。她们是一群被买来的、聪明伶俐的、模样好看的小女孩,她们的任务就是学会戏,供贵族们赏玩。她们要先认贾府的一些过去唱过戏的老妇人为干妈,这样,她们的工资或赏钱就有了去处。注意这群孩子,到后面的命运也很悲惨。
我们也要注意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一回中成百上千挂帘子的列举,下一回采办的家禽家畜、古玩器具的介绍,以及其它布置大观园的物品,这些都在为贾府这个豪华大厦增砖添瓦。
第18回
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情节梳理:大观园完工——贾政奏准正月十五元妃省亲——布置准备——十五日晚上到来——元妃下车——游园——接受家人拜见——叙离情——召见薛、林、宝玉——赴宴——命姊妹们作诗——看戏——封赏——回銮
曹公每一次宏大事件的描写重点都不相同。童子闹学堂突出的是“乱”,秦可卿的葬礼突出的是“奢华”,元妃省亲突出的是“隆重”。
不说贾府提前一年准备,单说进入倒计时的几天。从正月初八开始,先有太监来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事无巨细,一一做好安排。又有太监带一帮小太监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退,何处跪,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等种种安排。又有工部官员和五城兵备道打扫街道,撵逐闲人。到十四日,俱已停当。十四日夜,贾府上下通夜不曾睡。十五日五鼓,开始装扮列队,街头巷口,俱系围幕挡严。整整等了一天,直到晚上八点左右才来。然后游园,接见家人,看戏,凌晨两点多又匆匆而去。忙活一年,花钱无数,就为了这五个小时的相聚。这仅仅是一位皇妃的省亲,单是前期准备工作的铺叙,就让人感受到了古代皇家的声势和气派。
《红楼梦》的语言有无穷的魅力。有时候是一个字,有时候是寥寥数语,往往耐人寻味,令人把玩不已。这一回里,见元春的“金顶绣凤版舆”缓缓行来,等候多时的贾母等女眷连忙齐压压跪下。这时,“早飞跑过几个太监来,扶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来”。一个“飞”字写出了元妃多少心酸,给自己下跪的可是奶奶和母亲啊!元妃更衣后,“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这两次行礼和阻止,令人泪崩,至亲形同陌路,这是怎样的伤感和无奈啊!还有,书中交代,贾元春和贾宝玉年龄相差较大,她待宝玉如姊如母。这个时候,见到宝玉,“携手揽于怀内,……道:‘比先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这些描写,如在眼前,感人肺腑。同时,我们仔细回味一下,整个省亲过程,按说应该是欢乐和喜庆的,但我们却感受到了无尽的悲凉。这就是《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元妃让几个姊妹展诗才。这是林黛玉第一次展现才华,突出了林黛玉的又一美——才华超群,聪慧俊逸。作者把几个人的诗放在一起,即使一个不懂诗的读者,也能读出林黛玉的诗才高人一筹。
还有一个细节我们要留心。小戏子中有个叫龄官的,被元妃点名表扬,她非常有个性,执意要唱自己拿手的、但与当时的场面不相称的戏。这个人物后面还会多次出现,他对贾宝玉的成长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省亲场面的描绘,元妃封赏的详细列举,贾府一院一门一夹道的描写,无不让我们坚信:《红楼梦》写的故事是真实的。那么,真的是“石头”的经历吗?究竟是谁的经历呢?
“那宝玉未入学之先,三四岁时,已得元妃口传教授了几本书,识了数千字在腹中。”原来,贾宝玉的文才不是无根据的虚夸,贾宝玉也不是不读书的草莽。
第19回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情节梳理:宝玉去宁府看戏——撞见茗烟与丫鬟幽会——去袭人娘家看望袭人——袭人哥哥送回——李嬷嬷来抱怨——袭人诓骗宝玉——规劝宝玉——宝玉去和黛玉聊天——编故事逗黛玉——宝钗来,讽宝玉
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红楼梦》的情节安排特别擅长这种手法。我们记得,第九回的闹学堂之后,第十回的节奏马上舒缓下来,整整一回,都在谈论秦可卿的病。这里的十九回和上一回也是形成极大的反差。上一回是热闹隆重的省亲场面,这一回一下子慢了下来,全是一些生活琐事,全部故事都是以贾宝玉的活动为主线。
贾宝玉撞见茗烟和丫鬟万儿幽会。前面,贾宝玉也曾经撞见秦钟和智能儿的幽会。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闲笔,都在一步步完善主人公贾宝玉的性格。作者就是让他的主人公贾宝玉经历一切,无论是干净的还是肮脏的。这样,既让贾宝玉与他们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突出了贾宝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
宝玉的大丫鬟花袭人离开贾府,回了娘家,贾宝玉突然来访。花家从来没有接待过这么大的“神”,一家人既惊喜又恐慌,搞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普通人家什么都不太干净,所以贾宝玉炕上不能随便坐,果品也不能随便吃。这里再一次突出贾宝玉这个公子哥儿的高贵。
这一次,又是在平民家,贾宝玉又见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和前面见到“二丫头”一样,他这个护花使者对一切美好的生命都充满了爱怜。
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来了,和前面形成了照应,还是见吃的就吃,见喝的就喝。她的抱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信息:上一次,贾宝玉晚上从薛姨妈家喝酒回来,因为生李嬷嬷的气,摔了杯子,摔杯的声音还被贾母听到了。当时,在身边端茶的丫鬟是茜雪,可怜的茜雪无辜落下一个伺候不周的罪名,第二天就被逐出。所以我们说,《红楼梦》在繁琐的语言描写中,往往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关于这件事,脂砚斋的批语中也有一条信息:到最后贾府被抄,贾家人入狱,丫鬟们被卖,这时,蒙冤被逐的茜雪居然出现了,她去狱神庙里看望贾宝玉。这个信息让人感动,一方面突出了茜雪这个丫鬟有情有义;另一方面也表明,贾宝玉对丫鬟们的平等相待,让她们永世难忘。这也是《红楼梦》“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手法的体现。很遗憾,今天我们看到的后四十回里没有这一情节。
这一回,是大丫鬟袭人的“正传”。在袭人娘家,袭人像在贾府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宝玉:怕炕上脏,放上自己的坐褥让宝玉坐,不能让他乱吃东西,用自己专用的茶杯斟上茶让宝玉喝,还担心他来去的路上人挤车碰,等等。并且,袭人做这一切都显得很自然,这更让我们感受到袭人对贾宝玉多年来一贯的呵护。回到家,宝玉专门给袭人留的酥酪又被李嬷嬷吃了。袭人怕宝玉发火,连忙说谎:原来是这个啊,我之前吃这个都吐了,吃得肚子疼——我喜欢吃栗子,你帮我剥几个吧。几句话化解了宝玉的火气,也转移了宝玉的注意力。还记得之前宝玉摔杯子那一次吗?贾母听到了,派鸳鸯过来问咋了,袭人赶紧从床上爬起来,说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后面袭人还有多次主动担当的情节。她就是这样,一个忠诚的仆人,一心一意呵护着宝玉,呵护着宝玉屋里的安宁。有人说袭人在宝玉身边担任着四个角色——母亲、姐姐、妾和奴仆。这个评价一点也不为过。但是,有一点我们也应该注意,袭人劝宝玉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气,在人前也好说嘴。”这分明是劝贾宝玉学说谎、学虚伪。
袭人借要离开来吓唬宝玉,然后规劝宝玉。这个规劝的话从侧面突出了贾宝玉的性格:1.厌弃功名;2.喜欢亲近所有的女孩儿,惟愿永远生活在心爱的女孩儿中间。
我们时刻记着贾宝玉这个护花使者的身份。别人说他“无事忙”,忙什么呢?忙着关心所有人。前面,丫鬟万儿和茗烟偷情被宝玉发现,羞愧逃跑,贾宝玉赶紧在她后面喊:慢点跑,小心摔倒;别害怕,我不会告诉别人!再看这里,他刚关心完袭人,又来关心林黛玉。提醒林黛玉:才吃过午饭,不能睡,容易睡出病。从陌生的贫家女,到不认识的犯错误的下人;从自己的丫鬟,到心爱的林妹妹:贾宝玉忙着去呵护每一个女孩儿。
贾宝玉和林黛玉午睡时的聊天,写出了他们两个感情的发展,也写出了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护。
这一回最后,薛宝钗来了,见到贾宝玉就讽刺,这不就是见人家两个人亲密而心生嫉妒吗?哦!我们不要忽略了,薛宝钗也是会吃醋的,只是她和林黛玉吃醋时的表现不一样罢了。林黛玉直言快语,要吃醋马上表现出来;而薛宝钗善于隐藏自己的内心,即使吃醋,外人也往往看不出来。
第20回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情节梳理:李嬷嬷来,骂袭人——宝玉护袭人——王熙凤劝走李嬷嬷——袭人劝宝玉——宝玉给麝月箆头——晴雯斗嘴
贾环与丫鬟莺儿玩耍——贾环耍赖——宝钗训莺儿——宝玉训贾环——赵姨娘骂贾环——王熙凤斥赵姨娘
史湘云来——林黛玉与宝玉拌嘴生气——宝玉赔不是——史湘云调和
我们通过看贾宝玉、林、薛以及王熙凤等人对李嬷嬷的态度,可以看出,这样的大家族,对奶妈这样的仆人是很尊重的,这就是教养。
这里我们再看袭人,面对李嬷嬷的辱骂,面对晴雯的讽刺,只是忍受;不仅如此,还要一面哭,一面安慰宝玉;又想到怕宝玉烦恼,赶紧“勉强忍着”止住哭。这就是袭人,处处为宝玉着想,处处为别人着想。特别是到小说最后,最能突出她这一点。到那时,薛宝钗嫁过来了,袭人如愿以偿。可她万万没有想到,贾宝玉失踪后,人家商量着把她送出去嫁人。袭人可是早已把整个生命交给了贾府了呀!她是曾经暗下过决心——至死不离开贾府的,如今怎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但袭人什么都没有说,她不会埋怨怪罪任何人,于是决定自杀,来实现自己的诺言。但这位善良的女子想到:贾府待我这么好,我若死在贾府,对贾府不吉利,也让贾府人难堪,对不起贾府呀!好吧,她决定,被送出去之后再死。出来之后,在哥嫂家,哥嫂待她也很好。可怜的袭人又想:若死在哥嫂家,不但让哥嫂伤心,还让他们背上“逼死妹妹”的坏名声。怎么办呢?袭人决定,等出嫁之时,拜堂之后,立即自杀。到了新郎家,人家按正配新娘的规格对待,下人齐声叫奶奶,新郎又百般爱护,她的心又软了,又不想害了人家……这就是袭人,她没有晴雯的伶牙俐齿,也没有晴雯的心灵手巧,但她有天生的善良和“愚忠”。当然,曹雪芹公笔下没有一个完人,袭人的“愚忠”也会做坏事,这是后话。
这一回,《红楼梦》里几个较主要的人物开始一个个正式登场了。我们注意:作者每安排一个重要人物出场,都会一下子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晴雯,这也是一个敢用生命护主人的丫鬟。晴雯漂亮,模样像林黛玉;性格也像林黛玉——心直口快、伶牙俐齿;在丫鬟群里,她是最心灵手巧的。你看这里,她顶撞宝玉,讽刺袭人,嘲笑贾宝玉给麝月箆头,偷听宝玉说她坏话,并站出来拆穿。作者用几个细节,一下子描绘出了一个活泼可爱、伶牙俐齿的女孩子形象。
还有一个大丫鬟麝月。屋里袭人病在床上,别人都出去玩了,只有麝月坐在屋里。宝玉问她怎么不去玩,你看她的回答,“都去玩了,屋子交给谁呢?那一个又病了,满屋里上头是灯,下头是火”;再说,那些老婆子们、小丫头们都服侍了一天了,让她们去歇歇、玩玩,“所以我在这里看着”。这一段语言,实实在在,没有邀功之嫌,也没有踩别人,寥寥数语,一个老实本分、有责任心的丫鬟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曹雪芹公的轻巧绝妙的笔法。
当然,对这些丫鬟的描写,也突出了贾宝玉的形象。麝月说自己没钱去玩牌赌钱,宝玉说:“床底下堆着钱,还不够你输的?”晴雯打牌输了,回来拿钱,连招呼也不打。这些都反映了贾宝玉对丫鬟的态度。在外面遇到好吃的,他总是记挂着给丫鬟们带;他关心照顾袭人,护袭人;宽容晴雯;关心麝月,给麝月箆头。等等这些,加上后面还有很多,都表现了贾宝玉这位护花使者对女孩子们的呵护。
贾环正式出场了。贾环,贾宝玉的同父异母弟弟。他和探春是亲姐弟,都是贾政和赵姨娘的孩子。也就是说,他们是庶出,而贾宝玉是嫡生。在古代贵族家庭,嫡生的男孩子和庶出的男孩子地位相差很大,宝玉和贾环就是例子。但女孩子不管是嫡生还是庶出,在有的贵族家庭里差别不太大,家里都会很重视培养,因为女孩子就是家里的“潜力股”,是将来巴结权贵、拉帮结派的重要“工具”,元春就是成功的例子。当然,小说中的贾环确实是自己太猥琐,不争气。你看,他一出场,就表现特别:凭着一个贵公子的身份,在丫鬟面前赌钱耍赖,被一个丫鬟奚落,接着还在赵姨娘面前说谎。这些都为他后文的无赖和被人嫌弃做了铺垫。
在贾环面前,贾宝玉没有兄长为大的尊贵,依然秉承着众生平等的思想。
赵姨娘也出场了,她是贾政的妾。贾政看上去正人君子一般,其实和贾赦等人差不多,也是妻妾成群。他有两个妾,一个赵姨娘,一个周姨娘。赵姨娘数落贾环的话,和薛宝钗批评莺儿的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薛宝钗的话语里都是宽容和忍让,这表现了薛宝钗的胸怀。而赵姨娘一开始就是一个怨妇,一张嘴就是嫉恨和挑唆。
王熙凤训斥赵姨娘,赵姨娘不敢吭声。按我们的理解,赵姨娘是贾政的妾,好赖也应该是王熙凤的长辈,可事实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妾的地位是多么底下。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史湘云出场了。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一,排在第五位,四大家族中史家的姑娘,贾母的娘家侄孙女。但史湘云没有像贾家的几个姐妹那样养尊处优,她父母双亡,现跟着叔叔婶婶生活。她从小就经常在贾母身边生活,所以跟宝玉和众丫鬟都非常熟悉。
林黛玉又一次和贾宝玉拌嘴。这一次,林黛玉确实有点小性儿。我们知道,宝玉和黛玉的拌嘴,就像小孩儿过家家,三分钟就好了。可是,两个人正在屋里争执,薛宝钗进来,把贾宝玉拉走了,使得林黛玉有娇无处撒,“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薛宝钗拉走贾宝玉的行为耐人寻味。明知道两个人正在生气,也知道他们很快就好了,但薛宝钗没有给他们消气的时间,就闯进来了;闯进来之后,她没有劝解,而是不由分说,拉着宝玉就走;她说史湘云在等着,按说应该拉着两个人去,却只拉着贾宝玉离开,对林黛玉连一句话都没有。这一细节,与薛宝钗一向的善解人意、稳重和平的性格很不和谐。那就只能有一种解释:因为吃醋嫉妒而要让林黛玉难堪。
关注我,一起探寻好教育
来源网络,只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