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为“中华”?
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 ,亦称中国。
2. 何为“九州”?
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3. 何为“中原”?
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狭义上指河南地区。
4. 何为“海内”?
古代传说,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天是半圆形罩在四方形的大地上,大地的四周是四海:东西南北海,故,古人称国境为海内。
5. 何为“六合”?
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6. 何为“八荒”?
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7. 何为“江东”?
江东,一名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至东北流向,隋、唐以前,为南北往来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江东之称始于汉初。
8. 何为“关东”?
“关东”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地理专有名词源自中国先秦时期,泛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但随着时代变迁,“关东”在中国的意涵有所变化,自明代,“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
9. 何为“西域”?
西域,是指汉朝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有二义: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
10. 何为“岭峤”?
泛指五岭地区。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11. 何为“朔漠”?
常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
12. 何为“百越”?
"百越"之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又称古越族或越族等,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故谓之为“百越”。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13. 何为“三辅”?
三辅,又称“三秦”,本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公元前104-220年)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
14. 何为“塞北”?
塞北,古代以长城为界,以北地区已出边塞,故名塞北。其中塞有边界的含意,意指历史上不同时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部落的分界线。
15. 何为“陇右”?
古地区名。又称陇西。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当今甘肃省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唐陇右道,包括范围较广,故陇右亦兼指河西、安西、北庭广大地区。
关注我,一起探寻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