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渡江|嘲笑叶珂,全网最安全

文摘   2024-11-01 15:11   美国  

叶珂这位网红,最近被全网调侃成了“流量现象”,她的豪华生活、夸张言行,让她看起来像是“活在滤镜里”的人,完美诠释了大众心目中那个“装名媛”的形象。从过重滤镜的自拍到对歌手伍佰的“吐槽”,叶珂的一举一动成了网友津津乐道的笑料。这种调侃已经成了一种全民娱乐——但全民嘲讽的背后,真的只是因为她可笑吗?


叶珂的确“提供”了很多让人吐槽的素材,尤其是那种过度修饰的名媛形象,迎合了人们对“网红”的刻板印象。可在网络时代,她之所以成为攻击目标,可能不只是因为这些表现,而在于她碰巧踩中了“网红”与“名媛”两个易被讥讽的标签。嘲笑叶珂是轻松的,但这种轻松的嘲笑,实际上揭示出一种更深层的社会心理。


叶珂被嘲笑的这类言行,放在更广泛的社会问题里并不算什么“大罪”。如果一个社会只有叶珂这样的“浮夸虚荣”值得批判,那我们的生活该多么太平啊。实际上,叶珂成为“替代性批评”的典型——面对复杂、难以触及的现实问题,人们选择了对叶珂这样“无害”的目标来发泄情绪,而真正值得批判的现象往往被无视。这种“选择性愤怒”是对更重要问题的逃避——在叶珂身上发泄一番容易得多,而要去深刻反思更重要的社会问题,则显得复杂、费劲。


这种选择性愤怒不只是简单的“审美疲劳”,而是舆论环境中一种被迫的“选择”。如今,在信息受限和公共表达受限的环境下,真正值得讨论的社会议题往往很难进入主流话语空间。许多涉及公共利益和民生的议题在正式场合无法讨论,反倒是在娱乐新闻中大肆发酵。叶珂这种“无害”人物成了愤怒的替代品,仿佛只要人们热烈地讨论她,就释放了足够的社会能量,而那些更值得批评的问题就可以被忽略。


选择性愤怒的背后,其实是舆论环境的局限。如今的公共话语空间中,涉及政治、制度性问题的讨论受到极大限制,很多人不敢触碰、无法讨论真正的重要议题,于是只能把眼光投向娱乐领域。叶珂成了“娱乐性替罪羊”,而这种现象的本质是,愤怒、质疑在这个舆论环境中只能绕着娱乐问题打转,而不敢真正触及核心问题。这种模式也培养了人们在小事上斤斤计较的习惯,却忽略了对生活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问题。


所以,叶珂值得我们反思,但不是因为她的行为本身有多可笑,而是因为她成为了一个反射镜,让我们意识到,嘲笑她带来的轻松感其实是一种“表面胜利”。当我们的视线被集中在叶珂这样的小事上,我们可能也错过了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白衣渡江的读书课
唱反调 乱弹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