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 | 印媒:印在缅甸问题上对华“无声竞争”

文摘   2024-11-12 23:14   日本  

2024年11月12日 总第693

本期编辑:沈欣 杨春雪

审核喻琬淋 关云逸 王若桐

执行主编陈卓




图源:myanmar.gov


《德干先驱报》11月11日报道,印媒密切关注缅甸军事领导人敏昂莱(Min Aung Hlaing)访华。11月6-7日,敏昂莱出席在昆明举行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期间会见多名中国高层领导人。印媒分析指出,中印两国对缅局势影响最大,同时在涉缅问题上存在竞争关系。敏昂莱访华之行意义重大:一是表明无论缅军同反政府武装冲突结果如何,中方视缅军方为政治和解与地区稳定的关键角色。二是中缅高层会晤表明中方有意愿助力军政府缓解外交上被孤立的困境,使其通过此类地区论坛接触更多国家以获取帮助。值得注意的是,11月4-5日,印智库“世界事务委员会”(ICWA)接待缅军政府代表团,此后几天ICWA还同部分缅民地武举行研讨会。分析人士指出,中印近期加大力度同缅各方势力接触,凸显中印在影响缅局势方面正上演一场“无声竞争”。印分析人士认为,中方试图通过外交渠道支持缅甸军政府,而印等其他国家做不到这一点。印方则希望同时接触军政府和地方势力以寻求利益最大化。

NEWS


锡克教正义(SFJ)创始人潘农。图源:PTI


News 18网站11月11日报道,卡利斯坦分裂主义组织“正义锡克人”(SFJ)法律总顾问潘农(Gurpatwant Singh Pannun)宣布,该组织11月16-17日拟再次袭击加拿大印度教寺庙及出席寺庙活动的印外交人员,以回应印外交人员监视在加锡克教徒的行为,并为尼贾尔谋杀案复仇。印情报消息人士指出,加政府应重视此类威胁,其还指责加政府试图掩盖此前类似袭击事件的调查记录,或“私下支持反印活动,故意破坏两国外交关系”。此外,有未经证实的视频显示,加警方曾在卡利斯坦旗帜下剑斗,印媒称这说明“卡利斯坦分子已渗透加警队”。11月3日,SFJ组织成员暴力袭击位于加布兰顿市的“印度教徒协会神庙”,以抗议印领事馆官员访加。

NEWS


图源:ANI


《印度快报》《印刷报》、11月11日报道,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Denis Manturov)11月11-12日访印,重点讨论扩大两国经贸合作等事宜。11月11日,曼图罗夫出席在孟买举行的俄印商业论坛(Russian-Indian Business Forum)并与印企互动。该论坛由俄印合作商务理事会和印度工商会(FICCI)共同举办,旨在扩大两国企业家之间的经济与商业合作,与会者将讨论工业合作、运输与物流、金融、数字技术、区域联系等重要议题。苏杰生在论坛上表示,印俄双边贸易额已达660亿美元($66 billion),到2030年有望突破1000亿美元。此外,双方应在各领域开展更紧密合作,以应对多极化背景下的一系列挑战。11月12日,曼图罗夫与苏杰生在新德里共同主持第25届“印俄政府间贸易、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合作委员会会议”(IRIGC-TEC),双方讨论双边倡议进展、美制裁印企、本币支付、贸易不平衡等议题。据俄大使馆声明,曼图罗夫还计划在访印期间与印主要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谈,以进一步加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NEWS


图源:法新社


德国之声网站11月11日报道,阿富汗塔利班临时政府外交部宣布,将以观察员身份受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COP29 11月11-22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这是自阿塔2021年执政以来,阿首次出席气变大会。尽管阿塔政权尚未获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但COP29组织方仍持开放态度邀请阿参会。阿代表团将有机会参与外围讨论并举行一系列双边会谈。阿国家环境保护局(NEPA)副局长扎因努拉贝丁·阿比德(Zainulabedin Abid)在谈及此事时强调,变是关乎人道主义的重大议题,而非政治博弈的筹码。他呼吁国际社会摒弃偏见,不要将这两者混为一谈。阿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频繁遭受干旱和洪水侵扰。

NEWS


安装在履带式GM-352底盘上的Pantsir-S1防空系统。图源:《印刷报》


《印刷报》11月11日报道,印国营巴拉特动力有限公司(BDL)与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ROE)签署一项谅解备忘录,涉及印购买俄产最新“铠甲”(Pantsir)防空导弹系统。“铠甲”系统有多个版本,目前尚不清楚俄方向印提供最新版本型号。国防消息人士透露,最新版本能够适应极寒天气。目前,印陆军正寻求能够安装在车载防空履带式(CADET)系统上的防空导弹系统,并要求其中50%在印本土制造,制成后计划部署在印机械化纵队中。分析指出,俄制“铠甲”系统将为印陆军在全地形条件下部署CADET提供有力支持。8月,印国防部宣布计划采购90套CADET系统,旨在增强印陆军的防空能力。目前除俄企外,韩国韩华航空航天公司正和印拉森图博(Larsen & Toubro)公司正就选用混合型BiHo系统展开谈判。

NEWS


图源:网络


《印度快报》11月11日报道,马邦各路政党——印人党、国大党、湿婆军(信第派)、湿婆军(乌达夫派)、民族主义大会党阿吉特派(NCP-Ajit)、NCP沙拉德派(NCP-SP)在邦议会选举前激烈角逐。马邦邦选11月20日举行。当前,马邦两大对立阵营为执政联盟“印人党-湿婆军(信第派)-NCP”(又称大联盟,Maha Yuti)、在野党联盟“国大党-NCP-SP-湿婆军(乌达夫派)”(又称大发展阵线,Maha vikas aghadi)。值得注意的是,湿婆军、NCP 2022年、2023年相继分裂。媒体称,目前各党动向如下:印人党籍马邦副首席部长法德纳维斯(devendra fadnavis)在印度教右翼“国民志愿服务团”(RSS)的帮助下声望回升;国大党则采取“本地化”选举策略,不同领导人聚焦不同选区;湿婆军(信第派)党魁兼首席部长信第(Eknath Shinde)凭借其推动的女性赋权项目“首席部长女孩姐妹计划”(Mukhya Mantri Majhi Ladki Bahin Yojana)赢得广泛赞誉,此外他还不断强化自己作为马拉塔(Maratha)族群领军人物的地位;湿婆军(乌达夫派)领导人乌达夫·萨克雷(Uddhav Thackeray)正努力吸引选票,但效果不佳;NCP阿吉特派党魁阿吉特·帕瓦尔(Ajit Pawar)与盟友印人党陷入内讧。他曾表示不希望印人党高层在NCP党派选区竞选;NCP(SP)领导人沙拉德承认,执政的“大联盟”因推行福利政策比“大发展阵线”更据优势。分析人士指出,马邦选举核心在于法德纳维斯与沙拉德之间的竞争,这场斗争从2014年延续至今,而马拉塔种姓配额、女性福利计划分别是“大发展阵线”与“大联盟”吸引选票筹码。调查机构Matrize民调结果预测,现任执政联盟“大联盟”将在选举中大幅领先,赢得288个席位中的145-165席。

NEWS


中印1920-2000学士学位学科分布。图源:彭博社


彭博社11月7日发表题为《中印竞争的秘密武器是教育》的评论认为,教育是中印竞争中的重要因素,而中国基础教育水平远超印度,此外中国重视培养工程人才极大地推动经济增长。本文作者安迪·穆克吉(Andy Mukherjee)系彭博社(Bloomberg)专栏作家。


自20世纪90年代初对外开放以来,中印两国均实现经济高增长。然而,两国增量差异显著:目前中国人均收入已达印两倍。现有主要观点认为,中印人均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政治制度不同。然而,学者尼廷·库马尔·巴尔蒂(Nitin Kumar Balti)、李扬(Li Yang)在《21世纪的中国与印度》中提出,中印在教育领域的不同路径是造成当前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论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印自1900年以来有关教育领域的官方报告,发现两国不同的教育路径显著影响人力资本与生产率。


一是中国基础教育水平远超印度。尽管印20世纪初的学生人数远超中国,但中国大力推行现代教育体系,迅速赶超印度。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学入学率已与印持平。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教育领域稳步扩张,其中格外重视中学教育。1947年独立后,印加大投入对高等教育机构,而非普及基础教育。1960年代,印文盲率约为50%,而中国约为10%。印大多数学龄儿童因教育资源不足、家庭劳动力匮乏而辍学。


二是中印人才培养方向差异极大。印坚持人文教育,培养大量法律、文学等社会科学毕业生。中国则转向工程专业,培养大量教师、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农业专家。这一差异直接影响两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工科和职高毕业生群体庞大、中小学毕业生比例高,助推制造业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三是中印教育传统受各自历史因素影响。印度方面,英国殖民的“遗产”影响印教育政策。英殖民统治者并无发展制造业的规划,因此主要培养文员和初级管理人员,且较富裕阶层才有机会受更高等教育并获取政府工作。自上而下、精英主义的教育偏见一直延续至今,导致印基础教育普及严重落后。中国方面,成人教育项目普及读书、算数等技能,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印度是“工程师的摇篮”。然而,中国高速铁路、电动车等行业的发展表明,基础教育是中国被忽视的重要竞争力之一。



4月29日丨印对华签证限制严重制约苹果在印业务扩张



11月11日 | 印度限制进口“含中国成分”的尼泊尔商品,致尼出口受创


11月10日 | 疑似设立军事基地,印举措引发毛里求斯岛民强烈不满

11月9日 | 印首次与阿富汗塔利班政府举行会谈

11月8日 | 印“发改委”:印应尽快加入RCEP和CPTPP

11月7日 | 政学界讨论特朗普2.0对南亚各国的政策走向





南亚问题研究小组
每日动态追踪,聚焦南亚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