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凝神聚例 监测有道”英特格拉ISTI脑创伤和脑重症病例大赛(大湾区)

学术   2024-11-18 20:44   上海  

2024年11月8日,“凝神聚例 监测有道”英特格拉ISTI脑创伤和脑重症病例大赛(大湾区)在深圳顺利举办。各位选手同台比拼,在舞台上展现各自的风采!



本届大赛特邀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赛区评委,为参赛医师传授具有建树性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建议,并分享他们对脑创伤和脑重症的洞见与展望。本次大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席专家、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所长江基尧教授担任主席,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贤键教授担任大湾区执行主席。


开幕致辞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贤键教授在致辞中宣布大湾区创伤重症病例比赛的开幕。他对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评委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期待选手们在比赛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知识。黄教授还表达了对专家、选手以及承办方代表的感谢,感谢他们为比赛的成功举办所做出的贡献。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国栋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代表神经外科对与会者的光临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对参与重症和创伤病例竞赛的青年才俊表示赞赏,认为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他强调了在座专家对重症和创伤领域的深厚造诣,认为他们的指导对年轻医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黄教授也提到了深圳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感谢全国专家和同行克服困难参与会议。最后,他感谢英特格拉公司对会议的支持,并祝愿与会者健康吉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江基尧教授致辞中强调了病例比赛的重要性,旨在提升医生的临床技能和精准医疗技术。他通过讲述一个脑外伤病人的成功案例,展示了精准医疗和循证医学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患者负担方面的作用。他感谢了该病例中黄贤键教授团队的快速反应和正确决策,强调了年轻医生应学习如何准确把握手术指征和方法,以及微手术期的处理。他鼓励医生们专注于学术和临床实践,以提高大湾区在颅脑创伤重症领域的医疗水平,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并预祝比赛顺利。

赛事回顾


01

一号选手:阳江江华医院周炜锋医师带来《软硬通道技术加大骨瓣减压治疗大量脑出血脑疝病人一例》主题报告,阐述了一例50岁男性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并脑疝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因突发晕倒和浅昏迷入院,经CT检查确认为左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量约41毫升。紧急采取了止血、降压、降颅内压等对症治疗,并计划微创手术。由于病情迅速恶化,出血量增至约100毫升,出现脑疝,遂立即进行硬通道穿刺抽吸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转入ICU监测颅内压并引流治疗。术后颅内压维持正常,血肿基本清除,患者意识逐渐恢复,最终转至普通病房继续康复。周医师表示微创穿刺抽吸联合开颅去骨瓣减压能有效控制颅内压,减少脑损伤,提高抢救成功率,为重症脑出血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江基尧教授点评时表示本病例可以不放软通道,且急性期脑出血不建议放Ommaya囊,Ommaya囊一般用于脑出血过渡期,尤其是感染病人,倡导基层医院规范医疗决策。

02

二号选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帆医师带来《一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救治》主题报告,阐述了一位30岁患者的急性脑梗死治疗经过。患者因意识丧失和肢体乏力入院,MRI显示左侧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经介入治疗后出现血管再通和造影剂外溢。术后因颅内压升高和血肿,进行了去骨瓣减压术和二次手术,术后颅内压得到控制。治疗中采用了甘露醇、镇静、激素、亚低温治疗和抗感染等措施。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最终转至康复科,近期还完成了颅骨修补。刘医师强调,颅内压监测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至关重要,神经外科医生应结合技术和重症管理理念,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杨小锋教授在点评中对刘医师汇报的脑梗死病例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几个关键点:首先,他对患者第二次脑梗死的发生原因及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的性质提出了疑问;其次,他分享了自己在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早期进行颅内压监测和去骨瓣减压的经验;最后,他对使用格列本脲减轻脑水肿的做法表示认可,并建议可以进一步尝试。教授认为这个病例极具教学价值,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治疗策略。

03

三号选手: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赖鲜骢医师带来《闭合性颅脑损伤重型的患者救治病例分享》主题报告,阐述了一例44岁男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因癫痫发作摔伤,既往有颅内手术史。入院时昏迷,GCS评分6分,CT显示蛛网膜下出血、硬膜下积血、脑血肿等。紧急开颅手术去骨瓣减压后,患者ICP持续上升后下降,血色素降低后回升。术后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经抗感染等治疗后症状好转。患者意识逐渐恢复,但记忆力和计算力受损。最后赖医师对该患者术后血色素降低和神经功能恢复的预后及康复手段提出了质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国一教授在点评中强调了病例汇报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建议使用“重型闭合型颅脑损伤”作为题目,并推荐使用折线图来直观展示颅内压变化。他质疑了诊疗方案中对腹胀的关注是否忽略了其他必要的检查,并强调了在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他指出了血色素评估的不准确性和脑外伤认知功能康复的挑战。最后,高教授探讨了去骨瓣与还纳骨瓣的评估标准,强调了术中颅内压评估的重要性,并鼓励年轻医生依据客观指标进行临床决策。

04

四号选手:深圳市福永人民医院栗济深医师带来《一例颅脑外伤救治汇报》主题汇报,阐述了一例30岁男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经过。患者因头部外伤后出现严重头痛和呕吐,入院时GCS评分为4分,伴有额顶部淤青和肿胀。诊断为硬膜外血肿、脑挫伤伴小血肿形成、矢状缝分离及颅骨骨折。术前CT显示硬膜外血肿约50毫升,脑内两个小血肿分别约10毫升和4-5毫升。尽管手术风险高,医师团队对手术决策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决定手术清除血肿。术中清除硬膜外血肿60毫升,脑内血肿10毫升,并进行硬膜缝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复查CT和核磁显示右额叶软化灶形成,其他恢复理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冯军峰教授在点评中强调了颅脑外伤病例的复杂性,并认可了诊断重型颅脑创伤的准确性。他建议在病例汇报中包含术前三维重建CT,以更好地理解受伤机制和损伤程度。教授还详细讨论了手术指征,包括评估占位效应、患者反应和家属意愿。在手术技术方面,他关注了骨瓣选择和骨桥保留的重要性,以及自体血回输的使用。冯教授认为,尽管病例汇报简朴,但实际涉及的问题众多,需要细致考量,并最终对汇报给予了肯定。

05

五号选手: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王城豪医师带来《一例工地多发伤患者的抢救及术后诊治的病例汇报》主题报告,涉及一例55岁男性工地多发伤患者的紧急抢救与术后治疗。患者因挤压伤导致严重头面部挫裂伤和呼吸困难,入院时昏迷,GCS评分5分。急诊中,因口腔渗血难行气管插管,遂行气管切开术,并进行止血缝合。CT检查揭示硬膜外血肿、脑疝、颅底骨折等,诊断为颅脑外伤、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脑脊液漏、失血性休克等。急诊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后,患者因脑脊液漏和肺部感染接受抗生素治疗。随后,因硬膜外血肿增加和后颅窝积液,分别行穿刺引流术。病情稳定后,患者转至口腔科处理骨折,肺部肿瘤切除术后,病情进一步好转。该病例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多发伤救治中的重要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石广志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多发伤治疗需优先遵循ABC原则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强调了血压监测的重要性,并提醒注意凝血功能异常对治疗的影响。他建议在病例讨论中应包含更多关键信息,如患者生命体征的具体数值和影像资料,以全面展示救治过程。教授还强调了在准备比赛时应补充相关知识,提供详尽的病例信息,以提高讨论质量和比赛表现。

06

六号选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曾慧君医师带来《一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体化救治》主题报告,讲解了一例55岁男性因车祸导致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急诊救治过程。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和脑疝症状,急诊CT显示右侧硬膜下血肿和脑挫伤。根据指南,患者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并监测颅内压。手术包括右侧硬膜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及ICP置入术,术中可能需行双侧大骨瓣手术。术后ICU监测显示颅内压控制良好,GCS评分逐渐改善。患者后续转入康复病区,复查CT显示硬膜下积液加重,后期进行了修补和分流手术。曾医师强调,外伤标准大骨瓣减压对颅高压救治至关重要,术后神经重症管理是核心,特别是ICP导向的脑灌注压管理。多模态监测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病情预判和预案制定对救治成功至关重要。通过临床实践,理念的深化将有助于更多患者的康复。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刘劲芳教授对该病例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治疗流程合理、监测精准,符合国际指南。他强调了一体化救治的重要性,包括院前、院内和院后的整体管理,并建议在病例展示中增加具体时间点,以更清晰地体现救治效率。

07

七号选手:汕头市中心医院许圳南医师带来《一例重症脑出血患者诊治过程的细节思考》主题报告,讲解了一例47岁男性重症脑出血患者的治疗经过。患者因昏迷入院,血压极高,头颅CT显示左侧大量脑出血。在卒中绿色通道下,患者接受了急性降压、气道管理等治疗,并复查CTA排除了脑内血管病变。随后,患者接受了急诊手术,包括去骨瓣减压和血肿清除,采用了微创与开颅相结合的手术策略。术后患者出现发热和癫痫发作,经过相应治疗后症状改善。患者逐渐恢复,最终能够拄拐行走。医师指出,重症脑出血需个体化治疗,组合性手术策略可能更有效,且大骨瓣减压的必要性仍需探讨。快速的急诊处理对抢救大脑功能至关重要。


河南省人民医院冯光教授在点评中强调了自发性脑出血治疗的个体化和对治疗细节的关注。他认可了汇报中展现的治疗理念和诊疗思路的清晰性,以及幻灯片制作的借鉴价值。教授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术前是否必须计划去骨瓣减压,以及术中颅内压监测对决策的影响;病例汇报中应更详细地展示颅内压监测数据和其对术后管理的指导作用。他建议精简非关键内容,突出ICP变化趋势,以更完美地反映病情与ICP的关系。

08

八号选手:江门市中心医院张文光医师带来《ICP监测下重型颅脑外伤治疗体会》主题报告,讲解了一例44岁男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过程。患者因车祸导致意识丧失,急诊CT显示严重脑损伤。经神经外科ICU综合治疗,包括颅内压监测、药物治疗和两次开颅手术,患者逐渐恢复,最终能自行行走并回答切题,成功回归社会。该病例凸显了重型颅脑创伤救治中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强调了降低和控制颅内压的多手段治疗策略,以及颅内压监测在指导治疗中的核心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邱炳辉教授在点评中强调了规范化治疗颅脑创伤的重要性,指出即使治疗效果良好,治疗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仍需反思。他提出应根据最新指南和临床情况合理使用ICP监测,批评了过时的治疗方案,并强调了分层管理和目标治疗的必要性。教授还指出了颅内压控制和外科干预策略的问题,认为应根据损伤类型和程度制定正确的治疗计划。他鼓励医生通过复盘病例来规范诊疗流程和提高治疗技术,以提升治疗效果,并对江门地区颅脑创伤救治寄予厚望。

09

九号选手: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秦忠宗医师带来《一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主题报告,讲解了一位37岁男性患者的治疗经过。患者因头痛和意识不清入院,CT和CTA检查揭示左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积水。患者有长期重度吸烟史,无其他慢性病史。急诊进行了脑室外引流和颅内压监测,随后采用密网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逐步调整抗血小板治疗,并预防血管痉挛和降低颅内压。出院时患者神经功能恢复,5个月后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血流正常,计划后续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二期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清华教授点评认为,尽管治疗方案整体上是完整的,但在重症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在颅内压控制和术后颅内压变化趋势的监测上。他指出,初始颅内压为28mmHg,这一数值提示了可能需要进行减压手术,并强调了术后颅内压监测的重要性。教授对治疗效果给予了肯定,但提醒要注意功能灌注的处理问题,并期望未来的汇报能够更加完善。

10

十号选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沙小松医师带来《大面积脑梗死综合治疗》主题报告,讲述了一例66岁男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表现为行走不稳和言语不清,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和大脑低灌注。由于超出溶栓时间窗,采取了保守治疗。随着病情恶化,患者意识水平下降,影像学显示脑室受压,遂启动低温治疗并提高血钠及白蛋白水平。第三天,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中线偏移和瞳孔放大,遂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和ICP探头植入。术后患者颅内压波动,水肿加重,通过药物和TCD监测调整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患者经历了水肿高峰和中线移位,最终水肿开始消散,颅内压得到控制。患者后续接受了脑室腹腔分流和颅骨修补手术,目前神志清楚,正在康复科接受治疗。医师还回顾了相关指南,强调早期去骨瓣减压术和ICP探头植入的重要性,以及低温治疗对改善功能结局的作用,EDEMA评分量表对预测恶性脑水肿具有指导意义。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骆锦标教授在点评中强调了江教授团队在重症管理方面的显著成效,特别是在规范化治疗流程中的表现。他提到了该案例亚低温治疗、ICP去骨瓣减压、血钠调整、抗炎治疗、脑积水处理和修补手术等关键治疗环节,并指出了手术中骨瓣尺寸和位置处理的不足。骆教授还强调了营养治疗的重要性,特别是提高血浆蛋白水平,以及多学科合作在改善患者恢复中的作用。他倡导未来在创伤和重症治疗中加强多学科交流与合作,以促进患者康复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11

十一号选手: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李洋洋医师带来《颅脑创伤重症病例汇报》主题报告,讲解了一例60岁男性因高处坠落导致的严重颅脑外伤病例。患者入院时昏迷,头颅CT显示脑挫裂伤和颅内出血,伴有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经过紧急手术,包括后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和侧脑室外引流,患者病情有所改善。随后,因迟发性血肿,患者接受了第二次手术,包括双侧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通过多学科合作和早期康复,患者逐渐恢复意识,四肢活动能力得到改善。整个治疗过程强调了早期干预、及时手术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贤键教授在点评中指出,该病例处理需兼顾后颅窝血肿和额叶迟发性出血,强调了颅内压监测在决策二次手术和去骨瓣手术中的重要性。他质疑了术后低颅压下去除骨瓣的必要性,并强调术后管理中颅内压监测、引流量控制和脱水治疗的重要性。教授认为,应向听众详细说明术后颅内压和脑室引流量,以及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同时建议在围手术期管理方面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12

十二号选手: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陈嘉鸿医师带来《既保命又保听力》主题报告,介绍了一例男性儿童因摔倒致头部受伤并伴有颅内高压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患儿既往接受过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头颅CT显示左侧额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初步诊断为左侧额颞顶部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和左侧颞顶骨骨折。根据诊疗指南,患儿具有手术指征,计划进行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手术中,耳鼻喉科协助保护人工耳蜗,采用小骨窗和神经内镜辅助清除血肿。术后患儿恢复良好,人工耳蜗功能未受损。三个月后复查,患儿状况良好,无明显异常。该病例强调了对人工耳蜗术后外伤儿童的详细病史询问、体检确认外伤部位的重要性,以及在保护人工耳蜗的同时进行血肿清除的手术策略。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贤键教授在点评中指出,颅脑创伤患者救治案例中需精确描述硬膜外血肿部位,并关注意识下降伴随的瞳孔变化以评估颅内压。他强调手术中应保护耳蜗,质疑术中暴露耳蜗的必要性。黄教授还强调了清除血肿和止血的重要性,并建议根据出血源设计切口以优化患者预后。


比赛结果



最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沙小松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帆成功晋级总决赛,期待两位医师在总决赛的精彩表现!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优秀奖


总结致辞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贤键教授在总结致辞中强调了年轻医生对于参与比赛的热情和精心准备的重要性。他期望年轻医生能从比赛中吸取经验,提升自身水平,以更好地服务患者,改善其预后。他对评委、选手以及英特格拉公司提供的交流机会表示感谢,并强调江教授所倡导的学术探索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在困难时期仍需保持学术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江基尧教授在总结致辞中首先向获奖选手表示祝贺,并强调广东省在神经重症领域的成就,期望其他医院向三甲医院看齐。他感谢评审团和组织者的努力,并强调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医生培养是医学进步的动力。江教授提到中国神经外科医生培养的挑战,指出规培和专培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培养人数不足。最后,他对年轻医生寄予厚望,希望他们传承并创新,提升医疗水平,并感谢英特格拉组织的这次会议,期待活动持续,以促进神经外科医生水平提升和病人健康保障。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外资讯/神介资讯App)话题圈子”重磅上线,这里有各种专业问题及权威解答,点击“阅读原文”抢先体验!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神外资讯
【脑医汇】品牌旗下新媒体,传播、分享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业务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