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报童冷启动:从0到200付费用户的实战经验分享!

学术   2023-07-13 14:15   上海  


大家好呀,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我们小报童训练营的优秀学员@伟崇,说是学员但其实我感觉他完全是因为自己优秀,执行力强,还愿意把功劳分我头上,我也太荣幸了吧!

他在加入我们训练营之前,专栏就已经积累了近200个用户,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起步了,加入专栏后,还能认真参与活动,虚心提出问题,并且按照我们的建议快速调整和执行,真的,很难不成功。

这篇文章是他参加训练营之后写的复盘,对于小报童制作感兴趣的同学,推荐阅读。里面有大量实操才能获得的洞察和方法论,完全是值得付费的程度。要不是因为我说我要转载(付费阅读就不能转载啦!),这么好的内容可不是免费能看的哈哈,让我们说:谢谢伟崇!

以及,伟崇的专栏《培训师入门与实战手册》我看了,内容非常靠谱,欢迎大家扫码购买,30篇图文覆盖了培训师会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光看目录就能感受到有多专业。随专栏还附赠了一个讲师清单,排版精美内容实用,大家购买专栏后不要忘了领取哈~(我已经收藏了!)

以下是伟崇的原文


见字如面,大家好,我是小报童《培训师入门与实战手册》专栏作者,张伟崇。


小报童本质上就是一个付费内容创造平台,

帮创作者把洞察和经验转化为价值。


自从今年5月19日正式推出专栏至6月18日,

一个月的时间里,订阅人数突破了200人。


对于这个结果,我个人感到相当满意,原因有三点:


01.

时间精力有限,本职工作是核心,小报童专栏只是一个尝试;


02.

新媒体势能有限,仅有一个2000粉丝的公众号与两个微信号;


03.

专栏话题相对较为小众,「培训师属于细分垂直的领域了;


最为可贵的是,通过这次执笔小报童专栏的经历,我不仅充分发挥了个人在产品研发、营销推广和内容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更是全面贯彻了整个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成功验证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和举措,当然也在实践中遭遇了众多挑战,这些宝贵经验无疑成为我个人的珍贵财富。


在当今知识付费的时代,任何事情都没有白做这一说。做得好,有成功的经验;做得不好,有踩坑的经验;做得不好后面改进了,有迭代的经验。


作为一名实战派培训师,行动力、总结力、表达力是我的专长。我善于将过往的经历转化为经验,进而演化为方法论,甚至是可复制的方法论。


因此,我决定用4P营销理论进行深度复盘,将0到1做小报童专栏的过程梳理出来,沉淀有价值的经验。


文章较长,列个提纲供大家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产品(Product):

选题定位、目录提纲、内容创作、更新节奏;


▎价格(Price):

内测价、首发价、涨价策略;


▎推广&渠道(Promotion&Place):

推广渠道、推广策略;


一、产品


1.选题定位


用@乌素老师的定位公式来说就是:

什么人讲,什么内容,解决什么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


首先想清楚,我是谁,我有什么,我擅长什么?


  • 出版过6本图书
  • 公众号「伟崇PPT」,连续日更132天
  • 艾迪鹅培训总监,负责B端业务与C端讲师班
  • 资深500强企业培训师,线下培训场次200+场,线上直播超100+场
  • 微软Office认证导师、金山办公认证培训师、金山办公教育培训师专家、金山办公技能认证大师


鉴于我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培训、演讲、写作、出书和课程开发等方面。


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以「培训」为主题进行切入,原因有几个:


01.

有足够的积累,知晓商务、提案、运营、交付、开发和呈现等全流程,输出压力小;


02.

培训与我的本职工作密切相关,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形成良性循环;


03.

我的圈子以PPT爱好者/设计师/培训学员居多,许多人曾向我咨询过培训相关的问题;


04.

我们有「PPT讲师认证班」高客单的训练营产品,有利于建立不同层次的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因此,选择「培训」作为专栏话题,既是我专长所在,也是用户需求所在。


然而,市场上已经存在大量与培训相关的图书、课程和培训项目。有些老师的知名度比我高,资历比我深,体系比我全。


我拿什么跟别人竞争,如何做差异化?


在深入思考后,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01.

在市面上,我已经阅读了大量的培训图书,它们的体系相当完善,案例也非常丰富。


然而,对于PPT设计师或培训新手来说,这些案例可能会缺乏代入感,方法论可能会水土不服。


02.

纵观PPT培训领域,从业人员相对较少,经验丰富的人更是稀缺。


部分经验丰富的培训师也未必愿意毫无保留地分享他们的经验,因为这确实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与讲一次课相比,收益并不高。


既然垂直赛道是空白的,这就是很好的切入点。


作为培训业务负责人,许多大型B端项目,从商务沟通、需求对接、项目提案、项目方案、发票合同、项目交付、项目运营、师资匹配、课程开发、课程呈现、客户维护,我都亲历过。


得益于同时扮演商务、运营、讲师和项目经理等多个角色,能够让我在最一线跟客户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期待,帮助我构建更全面立体的视角。


此外,合作期间我踩过许多坑,这些坑是从书上学不到,且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分享的。


在交了许多「学费」,走了许多「弯路」后,确实也摸索出了不少应对的策略和方案,并且我有意识的将经验留存变成方法论,这些基于自身思考、总结、观察、编辑的内容,在别的地方是看不到的。


对于想了解培训行业的朋友,想转型培训领域的业务能手,想尝试新可能性的PPT设计师来说,《培训师入门与实战手册》会更接地气,更有参考性。


这些经历和经验,就是最大的价值点与差异化。


正如小报童产品经理所言:

价值因为稀缺而提升,每个作者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成长于不同的环境,经历不同的事件。同样一件事情,当这些内容配合作者独特的视角,新的价值就会诞生,作者本人的故事和心路历程,也能够引发诸多共鸣。


基于此,我梳理出了专栏受众用户:

  • 想探索新可能性,发展新副业的PPT设计师
  • 对培训行业或岗位感兴趣的大学生/职场人
  • 想转型成为培训师的业务能手/高校老师
  • 想精进培训能力的培训助理/培训经理/培训师


专栏推出后,确实效果还不错,也收到了订阅用户这方面的反馈:



最后,再补充一个幕后小故事,原本我给专栏起名为「培训师实战手册」。


后来我参加了@乌素老师的《小报童专栏训练营》,她给了几个建议非常受用:


标题上来说,《培训师实战手册》相比于预期的受众范围会比较小,预期是希望能吸引到尚未成为培训师的人也能来看,但这个标题会给人感觉是写给已经从业的人。


如果加上“入门”两个字会把阅读门槛降低一些,也就是《培训师入门与实战手册》;


还有一个思路是变成行业知识库,这样也会让圈外人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也就是类似于《培训行业实战手册》。


另外这个手册其实是介绍了一种职业玩法,对于想做副业、想赚钱的用户来说,更直给一点的利益点会更容易刺激到用户,比如“百万年薪培训师”这种表述(当然这就是一个思路参考,不代表一定用这种浮夸的说法hhh)

结合个人定位,最终把专栏名字调整为了《培训师入门与实战手册》。


2.目录提纲


整体浏览一下提纲:



有些人看到这个目录可能会觉得,这些内容再补充一些够组成一本书了吧。


哈哈,确实可以这么说。


但写小报童和出书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出书的周期较长,审核要求严格,从写作、出版再到上市,一切顺利也需要大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小报童则不同,你可以先写出提纲,不必等到全部内容都更新完才开始发售,灵活度更高。


提纲的核心作用就是给用户提供确定性,让他们知道从这个专栏中可以学到什么内容。


同时也有助于潜在用户判断这些内容是否符合他们的需求,从而影响他们最终的购买决策。


这个专栏的提纲,以场景式标题为主,原因有三个:


01.增强代入感

通过使用场景式的标题,让用户在看到提纲时能够感到与自己相关或引发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对内容的兴趣,了解更多。


02.方便用户查找

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遇到的培训问题快速定位相关内容,起到快速查找的作用。这样的标题结构让用户能够更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点。


03.灵活性考虑

由于在列提纲时,部分内容尚未正式写,因此难以准确评估应采用并列式还是流程式的结构来呈现。


因此,我没有采用数字式或成果式的标题,如「XX步骤」「XX方法」「XX锦囊」等,而是选择了更灵活的场景式标题。


从用户反馈来看,效果是不错的,许多人看到提纲直接入手了。




3.内容创作


无论是写作、演讲、还是培训,内容创作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如果你仔细阅读专栏文章,会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是按照以下的固定的结构来组织:


01.场景导入

通过描述该小节下的场景、痛点和挑战,引起读者的重视,激发阅读欲望。


02.阐述要点

将问题的解决方案或思路进行结构化梳理,使阅读和记忆更加便捷。


03.案例讲解

由于我都亲身经历过,用自己的故事和案例来讲解更具真实性,能够更好地传递细节和实用经验。


04.引导互动

引导点亮「启发按钮」或评论,小报童无法看到阅读数,但后台能看到启发数和评论数,这些数据有助于我判断用户是否阅读了文章,是否对他们有启发。



有认真研读的用户,洞察到了这一特征:



内容创作结构明确了,对于一些我之前积累了经验的话题,写起来并不费力,因为我已经有了一定的素材可以借鉴。


如果要从0开始完全构建某个话题,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


你可能会注意到,我在更新专栏内容时,并非按照线性的顺序进行,而是采取了跳跃式的方式。


这主要是因为对于某些话题,我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决定先快速完成它们。


对于需要进一步思考深挖的话题,则稍作滞后。


通过这样的更新方式,我能够更高效地利用已有的素材,并在时间上更加灵活,以便于给读者带来更优质和有深度的内容。


当然,在编写专栏提纲后,相当于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的主题,这就像是为自己挖了一些「坑」。


此时就会开启上帝视角,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会格外关注与这些话题相关的内容,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高质量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


最美妙的事情就是,有些话题,我自己可能感觉积累还不够或者还没有完全理清思路,但通过与朋友的聊天或在讲师班讨论,大家共享了很多灵感和思路。


比如「培训师必备的硬件」就是讲师班群里一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发了一场讨论的热潮:



大家纷纷分享自己在培训工作中使用的硬件设备,为我撰写本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观点。



除了主要的专栏内容,还有一些额外的加餐内容。


这些加餐内容的来源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01.

一部分源自于我的实战经验。由于专栏内容与我本职工作密切相关,当我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遇到了新的问题或有了新的思考,我会将其作为选题,并将这些经验和思考补充到专栏中。


02.

另一部分来自于用户的提问。当用户向我提问或咨询时,我会将有共性,有价值的回答转化为加餐内容。


用户的提问反映了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惑,这样的加餐内容能够直接回应用户的关注点,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因此,内容创作的过程,我是最大的受益者:


01.

沉淀自身经验,倒逼自己把相关的经验梳理出来,形成文字;


02.

提前挖知识库,提高知识敏感度,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库;


03.

专栏内容越丰富,质量越高,订阅人数也会越高,收益更高;


今年我开启了公众号日更,从2月13日至5月19日,100天,完全用爱发电。


然而,要保持这种模式并长期坚持下去,完全依靠热情和自我驱动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但有了小报童之后,我还可以将其作为公众号的小商品,提供一种低价的可变现产品。


公众号继续日更,如果运气好卖出一两单,就相当于有人给了打赏,可以给到积极的正向反馈,进一步激励我坚持输出内容。


这样的小商品不仅可以带来一些收益,还能通过内容输出获得支持和认可,为我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动力,能够建立起一种正向循环。


4.更新节奏


这个环节,是我在实践中,踩得最大的坑。


小报童投递频次和时间是可以自行设置的,每天/每周固定时间节点,我设置为了每天12点。



但用户接受投递的机制是,只有当我创建了新小节时,才会向用户发送投递提醒。


如果只是对现有的小节进行更新,用户是不会收到提醒的,这是为了避免对用户造成过多的干扰和频繁的推送。



恰恰我踩的坑就在这里。


在最开始写专栏时,我按照提纲提前创建了所有的小节,并根据已有的积累选择跳跃式写作,未补充内容的小节则用(待补充)的文字进行占位。


并且由于第一次写小报童专栏,担心用户购买后感觉已更新的内容少,获得感不强,我是更新了60%的内容,才开始向外推广的。


然而,这样的做法导致了一些问题。


用户接受专栏更新提醒的频率大大降低,即便我在后续对未完成的小节进行更新,由于是在原有小节上进行调整,用户并不会收到更新提醒。


因此他们根本不知道我已经进行了更新,这无疑缩短了专栏的生命周期。


由于缺乏提醒,用户可能只会在订阅的几天时间内浏览一遍,之后可能就不再关注,甚至忘记了。


即便后续的内容再好,质量再高,如果用户根据没有收到更新提醒,没有阅读,很难获得他们的评价或自发的推荐。


因此,比较合理的方式是先定提纲,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写作能力,制定一个合理的更新节奏。


可以选择一周一更、三天一更或两天一更等频率,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01.降低用户阅读压力

不像读厚厚的一本书,而是像读公众号一样,每天学习一点点,养成阅读习惯;


02.降低创作者行动压力

通过设定固定的更新节奏,可以将输出压力分散到每次更新中,而不是一次性屯10多篇稿子才开始推广专栏。


这样能够降低行动阻力,更容易启动,再接受外界反馈后,更容易保持更新的动力。


03.提高用户阅读新文章的概率

最大程度地确保订阅专栏的用户在接收到更新提醒后会阅读新文章,这样能够增加用户的持续关注,有助于专栏的长期运营和发展。


04.积攒多元化推广的素材

利用专栏的持续更新,丰富营销素材,比如已经更新到50%啦、用户又给了新的好评和反馈等。


以此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增加专栏的曝光度。


如果担心更新断档,可以提前屯一些稿子,但不一次性全部发布,适当延迟发布一部分稿件,给用户一些消化新内容的时间。


通过以上的优化,感觉可以更好地运营专栏,提高用户的阅读参与度和粘性,延长专栏的生命周期。



二、价格


对于定价,小报童产品经理说:

设定价格的时候,首先要自信,相信你提供的内容是有独特价值的。其次,不应盲目自信,毕竟我们自己和读者也不是活在真空中,还是会受到许多环境影响和锚定的。


我非常认同,因此为了测试用户对价格的敏感性,我设置了内测价、首发价、日常价。


1.内测价


为了给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专栏内容,我在制定定价策略时,观察和参考了曹将、乌素等小报童专栏作者的初始定价,基本上都是在30-40元区间,于是我将内测价设定在34.9元。


一方面是担心定价太高,用户决策成本太高,订阅的人少;另一方面专栏暂未完善,属于内测阶段,价格理应更低一些。


目前来看,这个价格比较合理。


在内测期间,晚上8点发了一条朋友圈,预告我即将开设付费专栏,并且开放了20个内测名额,没有放提纲,没有放二维码,甚至价格都不明显。



即便如此,不到1小时就报满了,甚至许多用户担心抢不上,直接给我转账。



这种无条件的信任,让我非常感动。


但是这些红包我都没收,我仍然建议在购买前先仔细阅读介绍,然后再做出决定,无一例外都买了。


首批用户在阅读了专栏的提纲和内容后,纷纷向我反馈,称这个专栏真的太宝藏了,太值了!


目前的定价实在太低了,许多用户都建议我涨价。




内测用户的反馈,给足了我信心,让我坚定这些输出的内容是有价值的。


并且用户也愿意为有价值的内容支付一定的费用。


2.首发价


在正式对外首发时,我将专栏的价格定为68元,相当于内测价的一倍。


同时,也明确告知,一旦订阅人数突破200人,价格将上涨至78元。


在正式推出的第一个星期,新增订阅有100+位。


在订阅人数达到185人时,正值618,借助涨价机制,再次进行了推广,订阅人数成功突破了200人。


目前,专栏的定价在78元,后续会继续涨价。


因为这个专栏的内容,我将会持续更新迭代,早买早赚,我深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专栏将提供更多令用户满意的内容,为订阅者带来更多收益。


3.涨价策略


通过运营第一个专栏的经验,我感觉内测价在后续推出新专栏时并非必要。可以直接将新专栏首发价定在30-50元的区间,例如39元或49元。


随着订阅人数的逐渐增长,采取梯度式涨价策略。


每增加100位或200位订阅者,提高专栏价格。


当然,如果你希望专栏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较低的价格将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并有可能带来更高的用户数量。


创作者可以权衡这些因素,并根据目标而确定最合适的价格策略。



三、推广&渠道


1.推广渠道


目前,我主要通过私域渠道进行专栏的推广,包括朋友圈、公众号、私聊、社群等形式。


▎朋友圈


朋友圈是推广的主阵地,它能够最容易地将专栏曝光在用户的视野中,并引发购买的兴趣。


其实朋友圈触达率不算特别高,这可能是因为发布动态的时间段不恰当,或者是由于与某些朋友长期没有互动,导致双方无法看到对方的朋友圈内容。


因此,乌素老师建议在朋友圈高频花式推广,之所以提倡花式就是为了避免一直推硬广。


毕竟没有人喜欢天天看你在朋友圈打广告,可以多做软性植入,例如分享用户的好评和提问。


在朋友圈的运营中,为了避免长期的广告推送引发别人的反感,需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朋友圈更加立体和丰富。


之前听我们的运营总监三水老师分享过一个策略,值得学习和践行:


1. 【互动圈】

一般在早上,利他原则,给别人带来好心情或者正能量。

2. 【生活圈】

展示个性化真人属性,是有温度的存在,不是刷广告的机器。分享喜欢的音乐、书、电影,日常娱乐,旅行,萌宠爱人等,展现正向生活。

3. 【产品圈】

从产品卖点、产品故事、专业角度等传递解读产品,告知用户你是卖什么的,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4. 【反馈圈】

用户对产品、对品牌、对个人的真实反馈,反馈注意是授权后可发,用户信息马赛克。

5. 【团队圈】

好平台和一个氛围良好的团队,是强有力的个人和品牌背书,要借力打力。从团建、工作日常、项目成就、创始人理念、团队文化等,正向传递公司形象。

6. 【晒单圈】

吸引用户跟随购买。各种用户下单的过程、付款截图、订单数据等,体现产品有吸引力,自身销售能力好。

7. 【成长圈】

主要是自我复盘、总结圈。一方面让他人见证你的变化和成长,同时输出个人价值观,加深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最高级的营销是营销自己。

其次,为了避免频繁打扰到已经订阅专栏的用户,我会在微信中给他们打上标签,名字做好备注,发朋友圈时选择分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他们的骚扰。


▎公众号


公众号的优势在于,我可以充分展开,写出专栏的初衷、思考、收获以及用户的反馈等内容。


相比只依靠朋友圈中的片语,如果用户有耐心看完这些内容,购买的概率会更高。


首发文章:《日更100天后,我决定做一件更酷的事情!》

涨价文章:《今晚正式涨价!!》


每天写日更的时候,只要有合适的主题,可以在最后带上小广告,有意愿的用户自然而然会选择订阅,细水长流嘛。


此外,在公众号后台的菜单栏与关注自动回复中,也可以植入相关信息,增加曝光度。



▎私聊


在早期阶段,每周我都会设定一个订阅目标,这个目标促使我思考可以采取哪些尝试来实现它。


正如前面提到的,朋友圈和公众号的触达率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效果会逐渐减弱。


为了实现我的目标,我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私聊推广。


由于我在产品打磨方面投入了许多时间,专栏的质量非常高。这让我在向朋友推荐时更加自信和放心。


因为我觉得这个产品非常优秀,确实能够给对方带来帮助,我真挚地向你推荐,成交即成就。


虽然你花了钱,但这个专栏带给你的价值绝对是远远超过它的价格。


当我向朋友推荐这个产品时,许多人也纷纷向我表示感谢。


因为Ta们缺失不知道自己出了这么好的专栏,差点错过了,不仅不会责怪我在推荐产品,字里行间还透露着感激之情。




▎社群


这里的社群包括自己拥有的社群、他人的社群以及专栏的社群。


这里重点讨论「专栏社群」。


目前我的专栏是没有建立社群,主要是因为担心精力不够,无法妥善管理。


但从营销推广的角度来看,就少了一项重要的武器,没有社群会有哪些缺失呢?


01.

缺乏一个将付费用户聚集在一起的地方,缺少共同交流和讨论的空间;


02.

没有讨论,也就缺乏关于专栏话题的宣传推广素材,只能依靠他人主动寻找;


03.

活动和福利无法及时传达给专栏用户,私聊成本较高,小报童更新存在时间差或不被点击。


乌素老师与我分享,实际上只要在前期制定好群规则并管理好入群预期,社群运营的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高。总体而言,建立社群的利大于弊。


因此,我也在考虑建立专栏社群的事情。


▎公域流量


对于公域流量,暂时还没有时间精力做拓展。


但是在参加乌素老师的《小报童专栏训练营》时,我也请教了关于平台选择、引流设计的问题,她的回答对我启发蛮大,结合个人思考,跟大家分享:


一、如何选择公域平台?

如果想拓展公域流量,推广小报童专栏。


首先得看该平台的用户画像跟专栏主题是否匹配,包括地域、年龄、性别等。


那么如何分析平台的用户画像呢?


第一种方法是搜相关平台分析文章。

如果是热门的平台,比如小红书、知乎等,应该是有人专门写过对于该平台的分析,直接参考别人的分析结果,帮忙自己判断。


第二种方法是在平台搜关键词或找对标账号。

以在小红书,做“培训师”相关的账号为例。

直接搜索“培训”、“培训师”等关键词,看是否有粉丝量高的账户,点赞量高的帖子。从侧面就能反应出这个话题在这个平台的受欢迎程度,如果没有头部账号,点赞量低,大多情况下是因为这个话题不符合该平台的调性。

二、自运营体系搭建


如果想告别手动宣传,就需要搭建自运营体系。


举个例子,当新人关注公众号时,弹出跟产品相关的自动回复,让这个信息出现在新用户面前,增加曝光。


如果入驻的平台越多,相互导流的路径会更多元、流畅,而且还能享受长尾流量,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把「传播路径」设计为「传播闭环」。


比如乌素老师,新媒体运营平台包括小红书、公众号、即刻、播客等,可以相互引流,小红书-播客-公众号-个人微信;播客-小红书-公众号-个人微信;


最终把公域流量引进私域,进而形成成交。


正如她说的,她把新媒体矩阵称为“乌素宇宙”,一旦从某个平台关注到她,就很难不被转化。


正如逛商场,只要停留时间越长,消费的概率就会越大。


2.推广策略


在推广策略方面,我想重点分享我进行的一个小尝试,即设计规则来动员身边的人帮我推广。


萌生这个想法,是由于两个原因所致:


01.

专栏推出一段时间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朋友圈和公众号的效果明显下滑;


02.

有朋友觉得专栏内容超值,主动推荐,于是在思考是否可以放大这个动作。


于是乎,我设计了一个推广梯度奖励,大致如下:

  • 前200人订阅,可获得10分钟咨询的机会;
  • 每推荐一个人报名,获得30%的收益;
  • 推荐3个人报名,可获得30分钟的咨询机会;
  • 推荐6个人报名,可加入私人群,分享干货;
  • 推荐10个人报名,有机会约线下吃饭,面对面聊,也可以帮对方解决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


该机制刚刚设立时,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许多朋友纷纷帮我进行扩散。



也带来了一部分的成交。



当然,也有一些朋友帮忙转发了,但由于我的朋友圈中有些人并不认识我,或对培训话题不太感兴趣,所以并没有带来成交。


但无论如何,我对这些愿意信任我并支持我的人心怀感激。


通过本次推广策划,我得到了几点启发:


01.主动释放求助信号,让身边的人来帮你。


尽管专栏的质量很高,有些人可能会自发宣传,但这毕竟是少数情况。


别人在不了解你的需求和困境时未必会主动提供帮助。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麻烦与帮助中建立起来的。


如果我们从未向别人求过助,当对方有困难时,也未必会想到来找你。


02.设计回报机制,让更多人愿意帮助你。


尽管许多朋友说即使没有分销或其他机制,只凭专栏内容他们也愿意帮我推荐,但我觉得这样的朋友还是少数。


当别人帮助了我时,我不应该觉得理所应当,而是应该怀有感恩之心。


设计回报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03.降低对这种推广的心理预期。


真正能够有能力帮我推荐超过5个人的人,在本次活动中只是少数。尽管有几位朋友帮忙扩散了信息,却没有带来成交。


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圈子不同,别人不认识我,缺乏信任;可能是主题不是对方感兴趣的;可能是能力或影响力的群体有限。


一旦对这件事抱有过高的期望,就容易感到落差。但这件事本身最大的价值在于敢于尝试和体验,我将其视为自我学习的一个课题。


通过行动进行研究和验证,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模式非常宝贵。


乌素老师,也从用户视角对这件事做出了反馈和建议,依旧一针见血:

想法很好,但从用户角度来看,这个规则设计比较复杂,许多用户可能没看完,甚至看完了看不懂。对于新用户而言,「小报童」是全新的平台,「合伙人计划」都是全新的名词,规则复杂,理解上有难度。建议尽量减少用户思考和行动的成本。


以上,就是我做小报童期间的心路历程啦,如果你认可我的输出能力,相信专栏里的内容也一定对你有帮助,真诚向你推荐,早入手早赚。


此外,如果你也对小报童创作感兴趣,也真诚推荐你入手乌素和珂珂老师的《小报童制作与运营指南》专栏,里面的颗粒度更细,可实操性更强。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啦,文章很长,读到这里的一定是真爱了,乌素宇宙有你了不起!

下篇文章再见,拜拜~~

乌素
工科女中最爱讲段子的PPTer。 专门生产妙趣横生、清新脱俗的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