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丨苏州大学汪超等团队合作通过抑制IDO活性和重编程CD8+T细胞反应,工程细菌用于癌症免疫治疗

学术   2025-01-02 19:45   浙江  


iNature

抑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以进行抗癌治疗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目前的IDO抑制剂面临着一些重大挑战,这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2024年12月18日,苏州大学汪超和Fang Xu共同通讯在PNAS(IF=9.4)在线发表题为Engineering bacteria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by inhibiting IDO activity and reprogramming CD8T cell respon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因工程化了一个高色氨酸表达的Clostridium butyricum(L-Trp CB)菌株,该菌株可以在系统性给药后严格定殖于肿瘤部位。

研究发现,L-Trp CB产生的丁酸可以抑制IDO的活性,从而防止色氨酸代谢和肿瘤中吲哚酸的积累。此外,L-Trp CB释放的大量色氨酸能够提供分子信号,支持肿瘤微环境中CD8+ T细胞的激活和能量代谢。作者观察到,L-Trp CB显著恢复了CD8+ T细胞的比例和功能,从而导致小鼠和兔子多重肿瘤模型中肿瘤生长显著延迟,同时副作用有限。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通过抑制IDO活性并重新编程肿瘤中的CD8+ T细胞反应的合成生物学治疗策略,以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

T细胞在癌症免疫治疗的疗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T细胞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代谢产物的可用性。碳水化合物、脂质、氨基酸和辅因子通过提供能量、贡献生物质以及促进信号传导过程,在产生广泛的T细胞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还表明,代谢物不仅作为营养物质存在,还充当“信号4”,调控T细胞的激活。然而,癌细胞在肿瘤微环境(TME)中常常发生代谢适应,导致代谢环境受到压力,从而阻碍了T细胞的充分激活。如果激活的T细胞缺乏特定的代谢物,其反应可能会受到抑制,导致T细胞抗原受体(TCR)信号传导减弱,并出现异常的表观遗传特征。因此,如何有效地为肿瘤微环境提供代谢信号,对于支持肿瘤抗原经验T细胞的反应至关重要。

在代谢物中,色氨酸是T细胞反应和活性的重要营养物质。它作为调节因子,支持T细胞的快速增殖和反应。然而,肿瘤细胞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酶活性会消耗色氨酸水平,导致如吲哚酸等代谢物的积累,这些代谢物会抑制效应T细胞的功能,并建立一个支持癌细胞增殖和生存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虽然IDO抑制剂在前临床模型中显示了潜力,但IDO抑制剂与PD-1阻断联合应用的临床试验面临显著挑战。IDO抑制剂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可能出现的脱靶效应。IDO不仅在免疫调节中发挥作用,还涉及神经递质代谢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理过程。抑制IDO可能会无意中干扰这些过程,导致不良副作用。此外,传统IDO抑制剂的化学结构可能通过影响多条通路来表现出毒性。因此,如何优化IDO抑制剂的治疗潜力并减轻其局限性,对于开发改进的免疫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L-Trp CB联合PD-L1阻断治疗的疗效(图片源自PNAS 

过去十年,肠道菌群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利用活性细菌靶向肿瘤微环境作为免疫治疗策略,在前临床和临床试验中显示了前景。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细菌将治疗载荷输送到肿瘤中。细菌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赋予其所需的功能,如调控肿瘤微环境、释放药物或分泌免疫刺激分子。Clostridium butyricum(CB)是一种芽孢形成的厌氧菌,通常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的肠道中。CB的一个显著特性是能够产生丁酸,这是一种短链脂肪酸,能够调控适应性免疫细胞。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丁酸可以显著抑制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的表达。因此,利用工程化细菌靶向肿瘤IDO,可能成为解决当前IDO抑制剂挑战的一种潜在策略。

受到这一启发,作者通过基因工程化Clostridium butyricum,过表达色氨酸合成基因,从而实现持续释放色氨酸和丁酸。工程化CB可以在系统性给药后严格定殖于肿瘤部位。丁酸可以仅在肿瘤内抑制IDO活性,而工程化CB在肿瘤微环境中持续释放的色氨酸则能够重新编程CD8+ T细胞的代谢,并促进CD8+ T细胞的效应表型。在多个小鼠和兔子肿瘤模型中,工程化CB已被证明能够恢复肿瘤浸润性CD8+ T细胞的比例和功能,抑制肿瘤生长,并与免疫检查点抑制(ICB)联合发挥协同效应,诱导强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412070121

END

内容为【iNature】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iNature】


微信加群


iNature汇集了4万名生命科学的研究人员及医生。我们组建了80个综合群(16个PI群及64个博士群),同时更具专业专门组建了相关专业群(植物,免疫,细胞,微生物,基因编辑,神经,化学,物理,心血管,肿瘤等群)。温馨提示:进群请备注一下(格式如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请注明是PI/教授,否则就直接默认为在读博士,谢谢)。可以先加小编微信号(love_iNature),或者是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之后再进相关的群,非诚勿扰。



投稿、合作、转载授权事宜

请联系微信ID:13701829856 或邮箱:iNature2020@163.com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