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妈妈放弃让9岁自闭症大儿子“变正常”,尝试新干预法后被骂“强势”,她却只要“拿结果”?

教育   2024-08-29 17:59   上海  


越妈是位80后


青春靓丽,喜欢户外运动、健身,自称拱墅区孙颖莎。


周末会带两个孩子去爬山、露营、烧烤。生活方式非常“接地气,周末几乎不会待在家。


她的两个孩子,大娃越越,今年上三年级,是一个谱系孩子,有一个比他小两岁的NT弟弟。


妈妈眼中时而活泼,时而比较文静,心胸开阔能量高的大儿子


2岁多确诊时,越越是一个兴趣狭窄的孩子:只喜欢数字,喜欢吃某连锁餐厅的筱面鱼,妈妈买来让他自己做,他在家搓个面团都要搓成数字。与数字没关系的,都不做。


而现在,他的兴趣爱好广泛:喜欢打篮球、游泳、拼乐高、画画、最近还喜欢上了玩手机小游戏...


打篮球的越越


“他最不喜欢‘没有人搭理他’。只要有一个具体的任务和目标,有我们规划这个方向,他所有的活动都喜欢。”越妈说。


发现儿子因为感官信息超载容易游离之后,她开始带着孩子“事件参与”。从一开始的烤蛋挞、烘培、慢慢衍生到做手工、画画...


专注力、分享欲,这两样是她经历了之前的干预经历后,决定要培养越越的重点能力。



“事件参与”还有另一个目的:


“主打一个实用,他会的东西越多,能够面对的场景越多,情绪越稳定。”


越妈说。


5岁才会跳的越越,即使现在运动协调性也比较差,心智处于3、4岁孩子的水平,理解力和记忆力也比较弱,二年级时一节课10个生字很难啃下来。


但是学校的活动他都能主动参与,几乎没有什么情绪崩溃的时候。


前段时间,精细动作能力未发展好,在学校写字不是很好,需要练字,他也欣然接受这一“任务”。


“除非极个别情况,比如说在学校写的字实在是太复杂太难了,会有一点委屈和难过,但不太会再用自伤或是不恰当的情绪表达,和最早时候那种咬自己、掐自己的表达方式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实都是一点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别看越妈现在是一个务实派,曾经的她也是陷在不切实际的期待之中的,想让孩子“变正常”。


变正常是每个人都有的趋同、从众心理,因为这样最安全。”


但后来的她意识到这是在“逆天改命”。


经历了从逃避到面对、从脾气暴躁到能静下心来解决孩子的种种问题、从指望别人帮忙解决问题到自己独立执行和思考,到现在适当的依靠他人...


她是如何从“不切实际”中走出来,“走入现实”的?


又是如何发现做“一件件事”的重要性,并“从事情中拿到结果”的?


以下是她的自述——



1.

老二的到来让自己意识到

对老大的干预

是在“逆天改命”


老大两岁多确诊时,我也刚生下老二。


那时我们的注意力80%都在老大身上,老二几乎没怎么管。


当时我对于干预的理解很简单:


“正常孩子3岁学会这个知识,我的孩子也会,是不是就等于赶上正常孩子了呀。


于是教老大认知教了两年。


这时老大4岁,老二2岁,两人的词汇量趋于同一水平。


但是两人各方面差距越来越大,性格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我们没怎么管的老二,显示出对这个世界万事万物,源源不断的感知探索欲,表达分享特别多,经常会给你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只要我们提到一个点,他立马就能够发散去延伸。


而另一边,投注了我们大部分精力的老大,却很少与我分享表达。


即使我想让他和弟弟变成最佳玩伴,但两人对一个新事物的理解和学习速度完全不同。即使在一起,也不是两个正常孩子的社交状态。可惜了老大这么好的融合条件。


这两种不同状态给我带来很大的冲击,我就想:老大为什么没有感受性的抒发?也没有体现出对这件事很深的兴趣。



我开始思考:我以前的干预到底错过了什么?


这个事情思考多了,观察多了,会发现老大不是没有兴趣和意愿,而是第一遍和他去说的时候,他特别容易信息超载,很难通过你所说的,去建立对这件事整体上的感知觉。


比如:


我带他们做一个面包,或是烤饼干。老二全程特别好奇:妈妈,你需要做什么呀?我要怎么样啊?


老大跟我一起做的时候好好的,老二一来,他就赶紧跑——一旦我们给的信息量大、干扰性大,他的行为适应能力就会偏,就会变弱。


我对这件事的理解是,他必须要一遍一遍的,更深度地参与,更深度地认识,才能对这件事有一个基础概貌的理解,才能够展示出他的兴趣。从简单的到难的,比如说烤蛋挞、做冰粉、烤饼,一点一点带他去做,后面慢慢延伸到去做一些手工作品,或者画画。


但是那时候有很多声音,指责多过于认可:

别人一来他就跑,是因为他不爱做啊,你为什么要逼着他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呢?  


你孩子语言发展比较慢就是因为做事做太多了,所以才没有说话的动机;


你孩子能力弱是因为你是个强势的妈妈,强势的妈妈就没有一个孩子主动性好的。



我在这个过程中也曾怀疑过自己,自己真的很过分吗?


但是如果孩子不突破这个关卡,我看到的是一个整天无所事事,叫做什么都不做,没有主动发起意识、不是在家里葛优躺,就是到处游荡的,空洞的、没有灵魂的孩子。



现实让我坚定了这条路。


以前老大上幼儿园做手工,他的注意力比较弱,没有跟随的意识,会跑掉,或放空。


后来在家里面先带他做几遍,然后再带他们两个一起做,他就不会跑掉了,因为他对这件事情已经有了一个基础的感知和流程化的记忆。


虽然他的自主表达比起正常孩子,并不丰富,但在一个“有安全感”的以“事件”为容器的环境里,当我再去和他分享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明显开始打开了分享的开关。


他会慢慢去组织自己的语言,对这件事情表达感受和看法。

比如超市购物完之后,他也会说:“今天买了这么多东西 ,都拿不动了。”


露营看星星的时候表达:“夜晚好美,星星怎么这么多?”


吃饭的时候,会说:“这个牛肉很好吃,再来一块吧。”



在事件参与中,我拿到了想要的“结果”。



2.

有边界的亲子关系

确保了一件件事的“完成”


现在我定规则,让越越去写、说、玩都可以。


他只要一个习惯养成了,坚持这个习惯的能力比我都要好。


比如我们定好了:


每天吃完饭7点去骑车,骑个三公里,然后回来洗个澡就开始写作业。


一旦流程确定好了,他会自己提要求:“妈妈该写作业了。”



作业方面,有一些是需要我辅助一下的,但是他自己能做的事,我不会去跟进得很紧。


我这个人边界感比较强,该满足他的时候也会满足。但该坚持的,我会坚持,不会让他看到试探的余地。


在这两点上我不拖沓。


比如孩子躺商场地上当众威胁我这件事,我是绝不允许发生的。当他在情绪极端崩溃的情况下,眼看着要躺在地上了,我会抓住他的手,不会让他躺地成功,如果他躺地上了,我会快速把他拉起来,使尽全身力气把他抱到安静的地方,把他的手抓住,然后和他说:“你先冷静一下”,等他稍微情绪松动一些了,继续回到我的活动中来。


这一点上,我不会像一些家长很纠结:我满足你了,会不会变成溺爱你,你躺地上,我拒绝你了,会不会伤害亲子关系?我从来没有这种内耗。


只要你没这种内耗,个人的核心稳定,明白自己的边界,对孩子做到了基本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平衡,亲子关系不会太差。


来源:视频号@杭州越妈


亲子关系差就差在家长没有边界和分寸:我拒绝你的时候犹犹豫豫,要求你的时候小心翼翼,导致孩子不清楚跟家人跟别人交往时,别人的大原则在哪里,我的边界在哪里,他的整个行为的波动就会特别大。


回到事件参与上,比如洗碗。


当时孩子5岁,我觉得我们是一家人,他有为这个家庭付出的责任和义务。吃饭后去洗一个碗,是他应该做的。


我可以接受他一开始只洗一两个碗,或是洗得不好,但是这件事一定要做。


一开始他完全没有做过,叫他去做,一定会有拉扯,不过我还是比较坚持,不会用打骂的方式,而是鼓励:


“你看看洗三下就好了,一下,两下,三下,看洗好了,没关系,你可以的,做到了,这不是洗好了吗?你今天洗了一个很成功,给你点一个赞,明天我们就洗两个,我们约定好。”


现在叫他做啥就做啥,是因为他知道他是能够做到的,已经养成这个习惯了。


虽然不断叫他“做事情”,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这也是他现在情绪比较稳定的基础之一。



3.

从事件中

一步步拿到结果

的重要性


干预几年,我愈发感觉到干预是顺势而为,不是逆天改命。


我的干预方向从一开始的“让他变正常”,到后来,变成了:让他变成独立自主的人。


虽然他是自闭症孩子,但是他应该是一个有爱,阳光,对什么事情都比较感兴趣的自闭症孩子。而不是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什么事都与我无关,看似学会了很多知识,但很难在生活中用出来。


我也经常看一些纪录片,看到过一个关于日本大猩猩的实验,它可以自己独立买菜,可以坐公交车,甚至可以给年纪大的人让座。


这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我的孩子是自闭症,但他肯定要比大猩猩聪明。既然动物都能学习很多社会性的东西,那么我用10年、20年,这点事情都教不会吗?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觉得,不会的东西慢慢教就好了,一遍不会就教两遍,两边不会就教三遍。


虽然我不能让他变成一个正常孩子,但是我觉得可以让他变成一个有生存能力的孩子。


这是我一个很强的信念,所以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虽然也会EMO,也会难过,但是很快就会进入到解决问题的场域当中去。



作为一个老家长,会有一些新家长会来向我咨询干预方向。


很多家长问我如何提升心智?如何提升社交?


我都想问,这些是你孩子当下发展需要的吗?是因为家长觉得心智低,我就提升心智,社交差,我就要干预社交。


他能不能自给自足,能不能恰当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能不能理解每天生活的规律,能不能跟家人无障碍的沟通,能不能体验到各种游戏、活动的乐趣...


如果这些都没有,我们去练习社交,提升心智,你真的觉得对于孩子来说有用吗?


教会孩子如何恰当的满足自己的需要,想吃东西应该如何获得,看到别人的东西很想要,可以怎么办?自己的一天,安排哪些事,去一趟超市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更重要。


我知道很多家长不是不能带好孩子,而是纠结太多,恐惧太多,要求完美,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好,我想告诉你们,要相信自己,在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好好感受孩子,放下所有纠结和恐惧,关注当下,一天天,一年年,在一件件事情中坚持拿到结果。


口述 | 越妈

图片、部分资料来源:小红书 @ASD哥哥向前冲

采访、编辑 | 心怡


END

更多干预课程,戳戳看 !

暖星社区
面向孤独症(即自闭症)群体的综合平台——汇集各地孤独症康复机构信息,孤独症知识,资深康复师信息及相关学习资源。让孤独症群体生活得更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