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丨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

楼市   2024-09-19 11:16   北京  

9月13日,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召开,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就房地产新质生产力推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温馨提示:更新内容在最下方,刷新观看哦。

13:30 

会场已准备就绪,嘉宾陆续签到


13:40 

中国房地产报执行总经理、北京中房同创文化传媒总裁、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院长张学冬致辞

尊敬的龚克校长、王铁宏总工程师,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这丹桂飘香的季节,由中国房地产报主办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今天在北京隆重举行。我们欢聚于此,高朋满座,胜友如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最新理念和模式,共同推动房地产行业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我谨代表中国房地产报社、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诚挚的感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重要部署,标志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从理论探讨阶段迈入实践落实的新阶段。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为房地产行业的创新与变革提供了强大动力。
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标志着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生产力发展轨迹的深刻变革,这必将是一场覆盖房地产开发、建造、运营及服务全模式的源头革命。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变革,既是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巨大机遇。我们看到,从数字化建造到绿色低碳技术,从新型服务模式到跨界融合创新,一系列新质生产力技术或产品不断涌现,不仅重塑房地产行业面貌,更引领了未来人居新风尚。
房地产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以及绿色生态等新兴生产资源的应用,深度赋能房地产及建筑行业,在建造全产业链条中实现科技创新、数字赋能、转型升级,进而开发出好房子、好建筑、好社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
中国房地产报作为行业内权威媒体,秉承行业大报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不仅聚焦房地产领域的新闻工作,更致力于引领行业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创新。我们期待通过本次活动搭建一个平台,征集和展示一批成功的新质生产力实践案例,展现房地产行业的创新成果,让新质生产力成为照进房地产行业的一束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前景中引领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正是人间好时节,不负明月与清风!

13:50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作主旨演讲《如何认识和发展人工智能先进生产力》

“人工智能是先进生产力,智能化大势不可阻挡。”9月13日,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在会上说。他表示,人工智能在房地产产业中有重要应用,比如市场分析和预测、智慧社区和智能家居。
龚克,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校长,在三所顶尖大学的领导经历,令他成为国内教育界杰出人物。他还曾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和通信学会的副理事长。2019-2021年他担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是该组织成立50多年以来首个中国科学家担任主席。
他长期从事微波工程和无线通信等方面教学和研究工作,拥有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因主持中国数字电视无线传输标准和微型技术试验卫星研发等工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防科技奖等奖励。
现在,他担任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坚守科研一线,致力于跟踪与探索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他认为,人工智能是发展中的先进生产力,但尚未成熟,存在技术瓶颈和社会忧虑;要正确看待人工智能风险及其根源,因地制宜发展应用人工智能,加快经济社会智能化步伐。
本次活动由中国房地产报主办,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
不要怕人工智能而要善用
对于人工智能这个当下最热门话题,龚克给出自己的定义,AI(人工智能)是一个技术,是人类创造的模仿智能行为的技术。它依赖人工研制的硬件能力、人工直接或间接提供的数据、人工设计的基础算法模型和训练策略,已完成人所需要的任务。从这个定义非常清楚地表明,人工对于AI具有决定性作用。
龚克认为,AI与人的关系,是工具与它的制造者、使用者、管理者的关系。要以人工驾驭AI,让AI为人民服务。
他提出两个观点,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判断AI风险,不必惧怕其风险。比如,对于AI相关的“就业风险”,就业的竞争不是AI与人的竞争,而是掌握AI的人与不掌握AI的人的竞争。
他引用了国外做过的一个研究:把人类劳动分成体力劳动、认知劳动和情感劳动,结论是情感劳动,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认知劳动,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大部分;体力劳动,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绝大部分,但也不可以全部替代。但是,人工智能正在创造新的岗位和任务,提出新的必备素质和技能要求。
二是要学习、掌握、驾驭AI,而不要依赖AI。AI的健康发展要靠“人工”,培育具有高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数智时代新人是关键所在。
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而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工智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能挡住的,也是挡不住的。不发展人工智能,才是最大的不安全。”龚克说。
他继而表示,发展人工智能不是孤立地发展大数据、算法或算力,要注重技术体系及其各个要素的系统协调发展。
龚克认为,人工智能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弱点和不足,目前的AI技术不是过于强大而是不够强大,需靠发展创新去解决;另一方面,是使用者对人工智能的滥用和恶意使用,以及盲目依赖而非驾驭人工智能。因此,要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引导AI健康发展。对于AI的治理,目标是促进创新、确保安全、可靠、可信,以服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要因地制宜发展
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自2017年以来,就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个主线,被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多次政府工作报告一再重申和深化部署。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是中央层面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概念。
随后,7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提出,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
“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线,一步步地深化和拓展。
对此,龚克表示,发展人工智能要“入实(实体经济)向善(为人类服务)”、“数绿协同(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人工智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
在龚克看来,理解“因地制宜”的“地”,不能单纯理解为“地域”的“地”,既要因“地域”制宜,还要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制宜,因“问题”制宜。因地制宜的“地”,其要义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实”,从实际出发,去找规律。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来发展生产力,要践行实践标准,向下看、向前看、向问题看,而不是向上看,搞形式,凑热闹。
龚克表示,目前人工智能更多的是应用于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而在农业上目前应用还不够。第三产业中,主要应用于信息服务业、科研服务业、教育业、金融业等;第二产业中,主要是应用在制造业、电力热力和建筑业、采矿业。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在房地产业中的应用还比较少。
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房地产业吗?对于这个问题,龚克尝试提问了人工智能。AI的回答是:可以。人工智能在房地产产业中有重要应用,比如市场分析和预测、智能营销与客户服务、智能设计和开发、智能物业管理、虚拟看房与沉浸式体验等。AI能促进房地产以居民为中心绿色化发展,包括个性化服务、智慧社区、节能减排、便捷化线上服务和智能家居。
“这看上去挺靠谱的。AI作出这个答案时,参考了十个文献,并对十个文献作了综述。但是(答案)并没有什么新意,这就是问题。”龚克说。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建筑和地产业大有可为”。人工智能是通用目的技术,它的发展必然打破现有产业分工,因此一定要支持跨界融合。不能用现有生产关系去束缚新的生产力,而是要适应新生产力发展要求,构成新型发展关系。要着眼于技术系统,而不是单项技术。坚持开放,反对脱钩、断链,千方百计保持和发展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龚克强调道。

14:20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张占斌作旨演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实践战略意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个新’,应是‘两个新’,一个是新质生产力,另一个是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有新型生产关系与之配套,这‘两个新’要配合好才能实现‘移山填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张占斌深入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涵义。
9月13日,由中国房地产报主办的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举行。张占斌在会上分享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实践战略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落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很关键。
张占斌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是未来中国创新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有更大的创新和更大的作为,通过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来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这就涉及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等方面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各种堵点、痛点和卡点,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和空间。”张占斌强调,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把握好“五个关系”
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追求新质生产力。
“这是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现实要求,也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张占斌表示。
他进一步强调,要准确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把握好五个关系:
一是把握好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靠什么实现高质量发展?我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有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了更多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就能更好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产生新的产业、新的动能、新的业态。
二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关系。
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找到好的生产关系至关重要。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三是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重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因为这些产业代表技术发展的前进方向,但也不能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一方面新兴产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在新赛道上奋力奔跑;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也需要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行提升,做到“老树开新芽”。两者相互促进,相向而行。
四是处理好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要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只有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才能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动能,才能把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科技创新成果要尽快产业化,市场化也要求具备配套的体制机制。
五是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通过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来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要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铸造自己的真功夫,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真正突破“卡脖子”技术。
“在新的历史时代,中国要想在整个人类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抢占高技术的制高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要关注“三个倍增”
“新质生产力理论为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张占斌表示,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关注“三个倍增”。
一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由2020年32189元倍增至2035年的64378元;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由4亿人倍增至8亿~9亿人;三是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由2020年1.4亿倍增至2035年2.8亿。
在他看来,实现“三个倍增”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实践,是新质生产力逐步形成的重要表现,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力量。
张占斌认为,实现“三个倍增”,一方面要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紧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既致力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又致力于兜牢社会生产的市场主体,符合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基本原则。
实现“三个倍增”有利于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地处理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和生产力持续变革之间的关系,深度调整我国社会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实现“三个倍增”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消费升级,形成新的消费需求,需求端倒逼供给端升级换代,高质量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动力,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实现“三个倍增”有利于稳固我国世界市场和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为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高质量融合提供条件,汇聚世界高质量的生产要素,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性活力,加快形成世界科技中心和科技革命的策源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四个积极性”
“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最持久的力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未来图景。”张占斌说。
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认识“三对关系”。
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价值立场,这种价值的实现靠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蛋糕’做大,以人民为中心把‘蛋糕’分好,二者相互促进,各得其所。”
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呼唤一个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三中全会特别强调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明我们呼唤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也需要捍卫这样的市场经济体制。”张占斌认为,一个“有效市场”的前提是需要“有为政府”,没有一个“有为政府”,“有效市场”难以形成。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形成一个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就能够彻底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
三是处理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都是中国式现代化推动者,这两者之间要友好配合,携手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国有企业也难,但很多民营企业面临的是生和死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把中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两个‘健康’有效落地。”张占斌表示。
另外,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调动“四个积极性”。
第一,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学家的积极性。他们有了积极性,我们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就有了底气和动力。
第二,调动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积极性。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推动民营经济活跃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生产力,这一方面非常迫切。”张占斌说,只有让民营经济活跃起来,我国经济才能更加蓬勃发展。
第三,调动资本市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如果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把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债券市场搞好。”资本市场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从设立资本市场以来,资本市场为中国的融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少漏洞。只有真正把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投资功能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投资的积极性。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没有一个强大的金融市场,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第四,调动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在党的领导下带领人民艰苦创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很多领导干部付出的努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调动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如何解决‘躺平’问题,解决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保护主义和命令主义’等,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张占斌说。

14:5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王铁宏作主旨演讲《建筑产业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房地产业和建筑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两者相辅相成。在新质生产力提出后,作为需求侧的房地产业和供给侧的建筑产业,可以共同在新建造、新服务、新业态上同心同力,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住房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王铁宏表示。
9月13日,在由中国房地产报主办,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召开,王铁宏在会上作了《建筑产业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演讲。
王铁宏认为,建筑产业的新质生产力要围绕三“新”来思考。同时,他还针对建筑产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培育和发展提出了5点建议。此外,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建设“好房子”概念,强调要加强科技赋能,鼓励企业研发好产品、好材料、好设备,推动多行业跨界协同,合力建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那么,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助力“好房子”建设?王铁宏认为,“这是当前房地产业和建筑产业一个共同的重要课题。
他表示,我们要以大格局、大思维思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背景下的大战略,推动转型升级与新动能转换,真正实现建筑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发展。
“以新促质”再出发
新质生产力具体到建筑产业领域怎么做才能更精准发力?王铁宏认为,“建筑产业的新质生产力要围绕‘三新’来思考。”
一是新型建造方式。先是装配化,要结构—机电—装饰装修全装配化,进而实现建筑产业工业化、标准化、部品化、模块化、智能化,实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造“好房子”更好更省更快,再进而要实现装配化+,供应链+、数字孪生+、AI+、区块链+、元宇宙,还要+“双碳”,不但新建建筑要全装配化,既有建筑装饰装修也要装配化。这不仅是新质产业链,也是新质供应链。
二是新型服务业。建筑产业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重点十分突出,如市场模式创新的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EPC、PPP模式,通过优化设计、节省投资、缩短工期,实现项目更好更省更快建设,为国家、业主创造价值,也为供给侧自身创造价值并且形成新的更高核心能力。又如新型全过程咨询服务业,数字技术包括项目级BIM、企业级ERP、城市级CIM服务业以及BIM或CIM+,+供应链、+数字孪生、+AI、+区块链、+元宇宙,并+双碳服务业等等。
三是新型业态。建筑产业供给侧新型业态要突出关注“投—建—营”,关注城市更新、装配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建筑产业“双碳”(建筑运行减碳和建造减碳),以及“双循环”,特别是“一带一路”通过香港通道走出去的项目的新开拓。
基于上述思考,他还提出五方面建议:
一要研究房地产业供给侧建筑产业劳动力红利转移与绿色化转型。转型的关键是装配化+,是全装配化(即结构—机电—装饰装修全装配化),进而还要工业化、标准化、部品化、模块化、智能化,还要+EPC(工程总承包)、+BIM、+超低能耗,更进而+AI,这才是绿色化发展的逻辑主脉。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城市级政府的真落实。
二要研究房地产业供给侧建筑产业市场模式变革与EPC、PPP。国办19号文明确规定,建筑市场模式必须改革,推行EPC,设计施工总承包、交钥匙,通过优化设计、节省投资、缩短工期,实现更好更省更快建设,确保项目不超概算、不超工期、避免腐败。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积极推动的PPP项目改革,是“让会当乙方的人来当甲方”,一定会追求优化设计、节省投资、缩短工期。
三要研究房地产业供给侧建筑产业的低碳化变革。解决房地产业和建筑产业共同实现“双碳”战略中的深层次问题,突出在重视碳达峰与建筑(运行)碳排放增量的关系,突出在重视碳中和与建造碳排放减量的关系。
四要研究房地产业和建筑产业共同的系统性数字化转型。一是强调系统性数字化,实现项目级BIM、企业级ERP(企业资源计划)、产业级DRP(数据资源规划)、城市级CIM。
“目前,BIM自主引擎、自主平台已经有若干个解决方案,ERP有了自主可控解决方案,CIM也有了若干个自主可控的底座解决方案。”王铁宏说。
二是强调从BIM到CIM,要CIM+,+供应链、+数字孪生、+AI、+区块链、+元宇宙、+“双碳”。一定要把握好CIM与BIM的关系,没有BIM就没有CIM,但BIM不等于CIM,BIM是基础,是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
因此,王铁宏认为,“现在各城市要明确未来已来,一定要有CIM,要用CIM指导BIM,BIM要适应CIM;要用自主可控底座解决方案,自主可控解决方案要能够承载城市的各类监管和服务系统;CIM要从园区级向区级进而城市级发展。建筑产业是数字产业化的巨大场景,场景至关重要。”
演讲中王铁宏还特别强调要关注两点,“一是建筑产业要在工程建设领域数据资产要素化,数据资产入表方面率先破题。二是关于AI大模型。”
五要研究房地产业和建筑产业共同的新动能转换与业态变革。新动能包括城市更新,PPP、EPC新的核心竞争力,“投—建—营”一体化和双循环,以及装配化+、“双碳”和数字化转型。深化1+1+N模式,其中,1+1为既有公共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的传统基建方式;N为新动能带动的建筑产业增量。
五个创新赋能“好房子”
新质生产力与城市政府政策如何创新实践?王铁宏认为,“城市人民政府在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发展方面有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四把锁’,并埋下三颗‘金种子’。”其中,“金钥匙”就是城市政府通过奖励项目容积率政策推动转型升级。这把“金钥匙”打开 的“四把锁”,分别是推动装配化发展、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推动项目级BIM、推动城市级CIM。还预埋下新要素的三颗“金种子”,即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即将产生巨大的碳汇要素价值、推动项目级BIM发展将为项目实现数据资产价值、推动城市级CIM发展将为城市政府实现更大规模的数据资产价值。
“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推动未来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那么,如何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助力“好房子”建设?
王铁宏表示,“最近我在上海和绍兴做了专题调研,并从中梳理出来5点创新思考。”
创新一:新型结构装配化的后浇墙、板连接体系,突出解决现有PC剪力墙套筒灌浆技术的疑虑。
创新二:新型剪力墙—外墙的“三明治”墙板构造体系,突出破解了原有PC外墙外保温技术体系的外保温粘结使用不能与房屋建筑使用同生命周期的行业难题。
创新三:新型结构—机电—装饰装修部品部件全装配化体系,强调全装配化系统性解决方案有效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建筑品质。
创新四:新近研发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并实现整栋楼宇或整套房屋节能减碳综合性能评价技术体系。
创新五:综合应用以上四个方面重大技术体系创新,迭代应用投—建—营模式创新,可成功打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更好、更省、更快的“好房子”实践范本。
那么,什么是“好房子”,由谁说了算?王铁宏认为,“是广大的购房群众。”他举例绍兴大阪绿园项目、绍兴新桥风情项目和上海活力天地项目,在房屋交付后均实现了住户“零投诉”。他认为,“这在于以上解决方案的四大体系创新从整体上全面提升了房屋品质;还在于上海市出台了关于“交付前住户提前预验收”的新政策。两方面迭代是助推实现“零投诉”好品质住宅的重要因素。”
此外,王铁宏认为,“好房子”首要的是品质更好,其次是建造成本要更省,最后是建造速度要更快。以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打造“好房子”的解决方案,正是房地产业和建筑产业共同努力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和创新。

15:50 

中国海外发展首席技术官杨鸥作主题演讲《数字化赋能提升房企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战新产业’)就是房地产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一开场,中国海外发展首席技术官杨鸥就点名了演讲的中心思想。
9月13日,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召开,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就房地产新质生产力推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本次大会上,杨鸥带来了名为 “数字化推进房地产战新转型”的主题演讲。
杨鸥是一名地产老兵,20多年来,在房地产开发业务外,他还深入地产相关多元化的各个层面,主持完成了多项科技攻关、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化转型等工作。去年2月及今年5月,他先后兼任领潮供应链、天山门业董事长及中海发展科技管理部总经理、中海科技董事长等岗位,走向产业链的更深处。
“当前,在企业的发展中存在四个产业概念:战新产业、未来产业、主导产业和过去产业。”杨鸥坦言,因政策提出了重点要求,大家也感受到业务突破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国有企业都开始关注战新产业。中国海外发展作为有国资委背景的企业,对战新产业有着明确指标——到2025年,战新产业在中国海外发展的产业占比中要提高到10.5%。
如何通过数字化来实现房地产行业战新转型?
杨鸥分析,“数字化转型在世界各地都正在进行着,只是名字不一样。在德国,它叫工业4.0;在美国,它叫工业互联网战略;在中国,我们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他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诠释这一次数字化转型。“历史上有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机,第二次是内燃机,第三次是我们现在都非常熟悉的计算机,离开这些我们没办法生活、没办法工作。第四次,也就是现在,也许当前我们会觉得还可以离开它,但是三四年之后,离开它你会觉得非常不适应,这就是发展。”
“工业制造业从2.0、3.0发展到4.0,实现两化融合,也就是IT集中化和数据集中化的融合。” 杨鸥直言,未来发展的趋势就是打破产业链大数据的孤岛,数据驱动企业运营和业务模式的创新,以消费者为中心,倒逼和促进新型的价值协同网形成。
他表示,建筑与房地产行业在数字化应用方面排倒数第二,仅仅好于畜牧业。不过,因为发展较慢,增长潜力和附加值是巨大的。作为10万亿元级的行业,房地产行业稍微提高一点数字化的占比,产出的效益会比其他行业更明显。
“另一个要说的是‘微笑曲线’,价值链的高端在两边,价值链的低端在中间,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成本不断地下降,但是它始终是有瓶颈的。数字化是把微笑曲线往上抬,不管是前端还是后端,包括中间的部分都往上抬,这就是我们做数字化转型的目的。” 杨鸥说。
他接着分析,我国当前的数字化水平还很低,有60%的企业还处于L1到L2的级别,就是初始级,技术比较薄弱,离世界水平还差得远,提升整体数字化水平势在必行。我们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核心是加速构建行业的数字生态,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参与。
杨鸥分享了几个典型的案例。
以美的为例,杨鸥及团队专门调研了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和供应链体系。看到美的在数字化方面累计投入了200亿元左右。美的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一个美的、一个体系、一个标准”,到最后实现数字“美的2025”,这是现阶段的目标。数字化为其带来营收2倍多的增长,净利润4倍多的增长,自有资金30倍的增长,资产4.5倍的增长,存货占比降低了,资金周转天数缩短了。
对华为的调研中,杨鸥发现,华为是一个全世界挣钱的案例,人均销售收入在持续上涨的,但是人数增长非常平缓。他认为,这说明规模越大,集合效益越明显,集合效益明显的原因,就是它的数字化转型非常厉害。“我从2008年开始学习华为,我现在每年基本上要去两次。”
提及中国海外发展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实践,他表示,中国海外发展也在增加科技的预算,将相关的科技愿景和战略加入,将我们的产品渗透率提升。近3年内,我国房企均增加了科技预算,近10年有75%的房企成立了科技公司。
房地产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在哪儿?
杨鸥认为,开发、设计、施工、销售、资产运营、物业、设施管理等方面,都是房地产企业数字化发展的方向。
“现在我们的权益销售全国中一,交付中国第一,服务力前三,公司现金流充沛,经营稳健、可持续发展动力强劲。我们总结当下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是内部来看,数字化转型使我们更加可控。”他以中国海外发展自身的作法举例,公司实现了这“五化”。第一,研发设计的数字化,图模百分之百机器审查,普及率百分之百,图纸审查效率提15倍;第二,外立面设计成本一体化,以及施工图纸外立面设计工程一体化,打通中间流转,;第三,生产运营智能化,提升居住体验,推进行业转型;第四,销售环节的定制化,通过自己的平台向客户投放符合其需求的产品,增加曝光率和交易量;第五,核心业务流程基本自动化。
杨鸥直言,我们数字化的目标就是,第一,成本价值,换句话说同等质量、价格最低,同等价格,服务、产品最好。第二,体验价值,让我们的采购像在电商平台上买东西一样,提升大家的体验。第三是平台价值,把上下游整合起来,发挥平台的作用。
“在我们的系统里把所有的流程都打通,包括合同审定、供应商采买、交易履约结算,多因子配置的价格体系、支持加价率、折扣率、调价公示、运费模板、安装费模板等等。结果就是所见即所得,达到简单化、数字化、流动化、价值化、多元化的目标。” 杨鸥说。

16:00 

贝壳集团产研事务线平台总经理王超作主题演讲《云计算、大数据、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数字化不动产运营平台的应用》

“我们非常坚定地相信,智能化一定能够帮助我们在用户体验和服务效率方面进行极大的提升。但在这之前,数字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9月13日,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召开,贝壳集团产研事务线平台总经理王超在会上说。在他看来,数字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沉淀数据,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即使智能化再高,也没有办法做出自己的好产品。
作为贝壳集团基础研发总经理,王超领导贝壳集团技术研发标准及人工智能&混合云基础设施、大数据、安全等的整体建设,致力于推动贝壳集团人工智能大模型、数字孪生相关应用与居住服务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
作为开源技术支持者,王超曾发布行业第一款大规模商用数据库中间件Atlas,之后陆续为行业输出QConf、PHPTrace等多个优秀开源项目,这些项目在行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在贝壳“一体三翼”战略升级的背景下,王超领导的基础研发团队为贝壳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通过构建稳定、高效的混合云架构和落地云原生技术,他助力贝壳实现了复杂应用和业务的高效发展。
在其带领下,贝壳在居住服务领域的数字化成果显著。他推动了“家的数字空间”的构建,将各种物理世界的数据融入到数字空间中,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真实的房屋信息和服务体验,提升了消费者的整体购房满意度。
在此次论坛上,王超分享了贝壳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居住行业做的一些科技实践,同时还介绍了基础设施在几大行业场景中的运用案例,为行业提供借鉴。
本次活动由中国房地产报主办,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
贝壳在居住行业的科技实践
贝壳是一家为二手房、新房、租赁、托管租赁、家装家居相关业务提供平台化服务的企业。
贝壳前身是链家。链家于2001年在北京成立,就是做房地产中介交易服务。2008年,贝壳开始做信息化,当时试图把一些房源搬到线上,使之能够自由流通,同时能够解决房产信息真房源问题。随着互联网O2O做链家在线、链家网,直到2018年,链家才真正演化到平台模式,从自营成为了能够覆盖多个不同经纪品牌的平台,这相当于贝壳数字化的爆发期。
2022年,除了房产交易,贝壳还扩展了家装、租赁等业务。
王超表示,之所以讲这些背景,其实是想说,公司已经做了十几年信息化服务。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发展,都是为今天的AI——人工智能而生的。”对于这个说法,王超很有共鸣。
他表示,从去年ChatGPT火了之后,大家开始实际上关注人工智能,很重要的关注点一是有没有数据,其次是算力,之后是其他的技术人才等问题。
“在之前十几年,我们积累了很好的数据基础,这让我们能够进入到这件事情里面。”王超表示,在大语言模型开始流行之后,公司做了一些尝试,将智能化架构划分为三层,基础设施、业务过程、场景智能,基础设施包含了自己训练的两个模型,一个是语言模型,一个是视觉模型;中间是公司整个业务过程,房产经纪业务近几年达到比较高的数字化程度,包括线下经纪人作业、带看、报备、成交等多个环节,积累了很多数据;有了这些东西之后才有营销、服务、管理、研发,才能有智能化基础。
当时为什么要做大语言模型?王超说,在2022年底,OpenAI把产品推出来之后,大家也是眼前一亮。内部研究之后,有一件事很坚定,公司肯定要进入到AI,让AI进入到自己产业和原有信息化里面,这对消费者体验提升以及服务者效率提升一定有帮助。
对于要不要做基础模型,贝壳内部也做了很多讨论。
“我们坚定自己不做,因为这个算力门槛很高。但现在的模型也不能直接用,因为很多信息在通用模型里没有。所以我们要把过去沉淀的十几年数据,微调到我们自己的基座模型上,这样我们在上面建应用可以完全针对自己的领域,进行很好的场景尝试。我们就从家装设计师效果图库中选取最优秀的案例用来做训练,告诉模型什么是好的装修方案,同时对模型也做了超过100万的指令集微调和工程优化,控制家装设计效果图生成的合理性、美观度”王超说。
基础设施的六大场景应用
有了这两个基础设施之后,王超将现场嘉宾带回到场景里,为大家分享了基础设施在多种场景里的应用。
比如在营销场景里,这两年有一个特点,即房地产市场从卖家市场向买家市场转移。
买家有两个变化,一是以前选择范围比较小,现在可选择的很多,甚至会跨城看房。而以前的经纪人模式仅凭自身的经验知识不足以满足客户需求,这时候,大数据尤其是大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总结,再告知经纪人、服务者,从而让这些人群就像亲身体验过般给消费者去推荐。消费者也会发现,他们关注的更多信息都能通过VR方式在线上还原,即使不去线下,在线上也可以看到不同时间段光照的情况。
在装修领域,一个很重要的营销场景就是设计师在线下给客户推荐时会拿一个很厚的册子——装修案例,让客户挑选,喜欢的风格,基于这个风格再设计,或者拿一个PAD在上面翻,这样的问题是案例库有限,其次不是按照你家的户型和结构设计的,你只能看一下风格。针对这一问题,贝壳研发了一款产品叫“设牛”,这个在贝壳APP,C端可以用,用户只需要把自己家的户型图上传上去,就可以生成各个房间不同装修风格,不喜欢可以无限换。对于设计师而言,以前给客户设计装修图需要四五个小时,在视觉模型里,30分钟就能完成,极大激发了创造力以及客户思路。
在服务场景里,主要服务者还是经纪人,通过大数据大模型,可以基于客户画像给予解读,让经纪人更了解客户,根据客户画像做精准、匹配的推荐。对于业主而言,通过大数据,也可以更了解自己房子的价格,方便沟通出手。
在家装服务场景中,大家最关心品质,担心装修完了之后发现有什么问题。贝壳通过这些基础设施应用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透明监管。
在验收环节,传统的验收方式是工人拿个小本本记载,贝壳做了一个AI工牌,跟客户沟通之后,打开工牌,就可以质监验收。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场景是管理场景。王超表示,传统的管理方式只能看到结果,没办法做决策,现在有大模型可以帮助管理者有新的工作方式。
王超介绍,目前在贝壳的代码库里,AI产生代码已经超过16%多了,AI现在已经深刻参与到公司代码开发过程中。另外,Codelink助手也降低了跨语言门槛。我们现在有20%的工程师,从原来单一技术栈发展到多技术栈,协同方式变得简单,所有的环节一个人全部完成了,减少了很多沟通成本。
此外,王超表示,人工智能已经帮助工程师把代码修复完成,并且发到测试环境,整个工作就完成了,这已经开始改变了公司整个研发测试的协同方式。“这两年实践,我们自己内部有宣言,做科技驱动的一站式新居住服务平台,这个跟新质生产力的‘新’非常契合,即以科技创新的方式,来成为推动我们新的生产力的方式。”

16:30 

中建科工集团华东大区总工程师张耀林作主题演讲《城市更新原拆原建改造技术创新与实践》

随着房地产行业步入深度调整期,建筑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作为建筑企业的新蓝海,日益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9月13日,在主题为“新质向新,塑造未来空间”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上,中建科工集团华东大区总工程师张耀林发表演讲,深入探讨了原拆原建这一城市更新重要模式的发展潜力与实践经验。
张耀林,作为钢结构工程领域的资深专家,长期致力于钢结构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及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拥有国家专利46项及多项省级工法,并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建造师奖”“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及“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
会上,张耀林详细阐述了中建科工在城市更新原拆原建领域的探索与成就。他指出,原拆原建虽在理论上属于新建建筑范畴,但其独特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新建建筑的标准限制,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报建验收程序复杂、地区政策差异大、施工条件受限等。
尽管如此,原拆原建的优势同样显著。对于城市而言,它能够修复城市面貌,提升区域形象,增强城市韧性;对于政府而言,则有助于盘活低效资产,激活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投资者而言,原拆原建意味着资产增值与成本降低;而对于广大市民而言,则意味着生活环境的改善与幸福感的提升。
张耀林进一步分析了华东地区原拆原建旧住房改造模式的多样性,包括上海康健路模式、无锡大板房模式及浙工新村模式等,并指出各模式在资金来源、政策支持及容积率调整等方面的差异。他强调,中建科工通过EPC、F+EPC+O、EMC等多种模式,为政府与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城市更新综合解决方案。
在案例分享环节,张耀林重点介绍了上海康健路341弄原拆原建项目。该项目作为上海市“两旧一村”改造的标志性工程,通过采用中建科工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体系,实现了快速建造与品质提升的双重目标。项目不仅大幅增加了居住面积,还引入了绿色建筑理念,实现了能耗降低、噪音减少及适老宜居等目标。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赞誉,也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另外,张耀林还分享了无锡崇安寺步行街区及公园改造、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改造等城市更新案例。
展望未来,张耀林表示,中建科工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与创新,为城市更新贡献更多力量。他坚信,随着原拆原建模式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将有更多老旧建筑焕发新生,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17:00 

万物云管理合伙人及首席科学家丁险峰作主题演讲《AI大模型应用实施在物业服务行业需要解决的几大场景痛点》

9月13日,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举行,万物云首席科学家丁险峰作主题演讲时表示,不动产的运营运维机会很大,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丁险峰,长期从事“模式识别和智能系统”研究,曾在美国工作14年,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领域有着20年的经验。
丁险峰表示,未来在不动产智能化领域将有1000万亿元的庞大市场,机会很多,发展空间巨大,只要想做就能大有作为。
智能化已势不可挡
“十四五规划”以来,我国面临传统行业升级再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城市管理效率缺失、公共服务水平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作为可感知终端覆盖到城市各处构成社会系统的神经末梢,从生产环境检测到服务业智能化转型,从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到业务信息实时反馈,从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到精准提升居民生活智能化水平等各方面,物联网均有价值。
据IDC近日发布的《全球物联网支出指南》显示,2021年全球物联网企业级投资规模为6812.8亿美元,在2026年有望增至1.1万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为10.8%。
2023年全球物联网支出约8057亿美元,比2022年增长10.6%。物联网生态系统投资预计将在2026年超过1万亿美元,2023年~2027年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10.4%。
我国不动产管理智能化趋势,在政策层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早在2023年6月30日发布的《深圳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3)》中提到,建设“数字融合、同生共长、实时交互、秒级响应”的数字城市,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内容包括构建一个一体协同的城市级数字孪生底座,建设市区协同的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CIM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建筑信息模型平台(BIM平台),构建实时的物联网感知体系等。
2023年7月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时空人工智能产业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会上,上海维智科技研发的城市大模型City GPT,旨在提升智能城市的治理能力,赋能城市在经济、产业、商业、文旅、金融等领域,打造真正的城市级大脑,帮助解决城市数字孪生的大模型体系问题,使用AI来思考城市如何被数字化,包括时空化、知识图谱化,将标签和时空知识图谱资产汇聚模型,生成垂直化的城市大模型。
今年7月2日,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发布《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中提到,到2026年,我国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开展标准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
同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全面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常态化发行,适应发行要求,准确把握推荐重点、提高推荐效率和压实各方责任等。
进入万物云后,作为科技先锋的丁险峰, 在不动产管理的宏观环境、智能化趋势、行业现状、智慧物业场景等方面多深入研究与分析,挖掘AI智能化在不动产管理中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打通AI智能化在不动产管理的应用与产品升级。
AI大模型实际应用突破
“随着智慧城市、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应用的落地,海量的终端设备实时产生数据,集中式云计算的宽带负载、网络延时、数据管理成本等方面将愈发显得捉襟见肘,难以适应数据频繁交互的需求,边缘侧的价值进一步凸显,是不动产管理的行业现状。”丁险峰表示。
深入研究过程,丁险峰发现AI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实施难、安全难、成本高、应用低高延时、运维升级五大难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实施难。设备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应用系统多,配置技能要求高;
二是安全难。安全法规要求高,私有部署成本大,工厂等保密单位数据隐私要求高;
三是成本高。每个子系统都需要配备一台服务器,也面临成本高、造价高的问题。
四是应用低可用,高延时。断网=断业务,断网、弱网情况下关键业务无法开展,TB极数据受宽带、流量限制,导致上传到云端进行数据处理成本高。
五是运维难、升级难。操作界面多,且存在人员交替、资料存留少、运维难度大特点,且建设阶段缺乏整体规划,各项因素导致应用系统无法持续升级。
面对诸多难题,丁险峰逐一寻找突破口,其中,重点事件就是做AI服务器,将智慧停车、社区通行、流动人员、人口管理、社区服务、数字运维、政务服务、商业社区运营、企业服务等全部装进万物云灵石的“云+端”。
以灵石为底座,BPaaS为核心,通过AI+loT、摄像头、自助机、黑猫设备的硬件投入,以及系统的完善将安防、机电、客服、保洁等业务聚合到远程调度中心,用远程监控、远程调度、一键呼叫等线上功能替代线下的不同业务,形成智能化解决方案。
丁险峰表示,把人、车、安防、水、火、气、电全打通,整个设备的健康与优化都在,真正实现智慧楼宇。
“针对社区、商业写字楼、园区赛道,通过远程监控、远程调控、一键呼叫等线上功能替代线下业务,智能化将实现PaaS边缘化,封装业务实现‘即插即用’,将高带宽和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下沉到边缘,实现边缘业务‘即开即用’”。丁险峰说。
丁险峰介绍,截至2024年6月,边端巡检功能已陆续上线数百个万科物业住宅项目,灵石的AI巡检算法能力涵盖22种业务场景。
“不动产智能化未来将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市场,这还仅仅是开始,智能化在不动产领域的运营运维发展空间巨大,只要想做就大有可为。”丁险峰表示。

17:10 

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副总经理兰书燕作主题演讲《智能运营在城市有机更新中的实践应用》

“在这个地方,我们做了以市场、产业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项目,整个项目用了生态和数字的方式、理念,更新面积6平方公里。”面对苏州吴江盛泽镇未来时尚城有机更新项目,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副总经理兰书燕表示。
9月13日,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举行,兰书燕就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智能运营在城市有机更新中的实践应用”作了深入探讨与分享。本次活动由中国房地产报主办,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与区域治理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进入到了关键的存量更新阶段,注重并提高现有设施的质量和效率,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新质生产力,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城市设施老化、功能不足、效率低下问题,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智能化的运营,不仅会为城市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至关重要。
智能运营助力“千年绸都”更新升级
2022年初,为助力吴江盛泽建设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的现代产业城市,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携手当地政府,以城市更新建设、城市综合运营等为核心,投资、建设、运营盛泽未来时尚城有机更新(一期)项目,实施和开发东方纺织城二期、中铁·堂阅等更新单元。
“围绕着市场交易和整个生活配套的区域,结合盛泽镇的3张名片——丝绸古镇、纺织名城、时尚之都,我们有机更新整个产业,希望打造成未来的时尚城。”兰书燕表示。
兰书燕所在的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是世界500强央企中国中铁的全资子公司,定位为生态环境和绿色城乡领域的全产业链系统服务商 ,拥有产业研究、规划设计、科技研发、投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系统优势,是中国中铁倾力打造的生态环境系统服务商和现代城市投资运营商。
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为盛泽镇打造的这一项目,以时尚贸易、时尚智造、时尚休闲、时尚人居为理念,以生态、数字为特色;通过打造时尚核心产业,强化产业链,建设水乡科技文化大动脉,提升城市形象;是集市场交易、商务办公、公共服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居住等于一体的江南时尚水城。
兰书燕介绍,这一项目位于江浙沪交界处,处于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属于中央的战略部署,是以绿色、生态、数字为主要核心理念的建设区域。
它的落地实施,为“千年绸都”的华丽升级按下“加速键”。
滔滔运河水,绵绵丝绸情。当地东方丝绸市场的更新是盛泽未来时尚城有机更新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首批城市更新项目为东纺城2期、3期,以及“中铁堂阅”商住配套项目(原盛泽农贸市场)。按照规划,东纺城1、2、3期未来将有机连接、统筹发展,目标是打造“全国展销市场核心终端”。
虽然只是一个江南小镇,但盛泽镇不仅有“千年绸都”之称,更是拥有千亿级产业集群,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品集散地。
“这个地方产生了两个纺织品行业世界500强企业,产业基础很好,当时我们选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整个镇纺织品交易市场、所有店铺的交易功能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饱和状态,需要进一步提升、扩容。”兰书燕表示。
据兰书燕介绍,有机更新工作推进之前,东方丝绸市场存在物业老旧、规模饱和、配套欠缺、交通混乱等诸多问题。其中,整个纺织品交易市场的运营现状是门店附近无配套仓储,影响现货快速交易;门店仓储混合使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以传统仓储为主,效率低、运营成本高。
“门店没有配套仓库,势必会影响现货交易的效率和结果。买家看好东西以后,要到几公里外的仓库才能取货,这显然不符合现在现货交易的场景。要不就是门店和仓库混合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兰书燕表示,
兰书燕认为,这种传统的仓库和交易间的分割,不仅效率很低,运营成本还高,“基于这些我们引入了智能化、数字化的运营系统。”
四大核心理念提质增效
经过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规划改造,盛泽镇纺织品交易市场不仅实现了商铺与仓储无缝衔接,同时还有了智慧化停车装卸系统、货物搬运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效率低下、成本居高、安全隐患的问题得以解决。
在兰书燕看来,这一项目的有机更新主要体现了4个核心理念:
一是一体化管理。依托先进智能科技技术,实现纺织仓储,交易物流一体化的智慧仓储。让商户从整个生产,物流,交易,门店和仓库,都纳入整个智能系统管理。
二是精益化管理,通过智能科技实现管理模式创新,帐实同步,精益化管理控制。
三是全程管理。订单全程信息化,入仓、出仓、盘点、物流自动化。
四是时效管理。实现快速出货、高频次入库及发货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运输成本。
引入智能化、数字化的运营系统后,整个纺织产业市场得以实现4大目标:效率最大化、搬运自动化、管理线上化、运营可视化。
兰书燕表示,“在长三角这种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经营固定成本中最高的是人工成本,我们做无人化搬运、管理的线上化、运营可视化,可以让整个市场交易的效率最大化。”
“打造绿色生态数字的示范标杆项目”
对盛泽镇纺织产业市场有机更新仅仅是这项浩大工程的一个方面。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在东方丝绸市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中,还推进了当地河湖水系生态治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改造、产业招商与运营管理。
在这个项目中,中国铁工投资建设集团将对整个区域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整体做了智慧化水务运营。
“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智慧化管理,我们要做数字化监控系统,动态的水生态治理监控系统,每个点都有监测终端,有集中的平台,这将是我们在生态治理领域智慧化应用的场景。”兰书燕表示。
不仅如此,项目也将在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方面,引入了智慧化的管理系统。
兰书燕强调,“项目更新范围6平方公里,我们按照生态、绿色、数字的理念,高品质、高标准去打造成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示范标杆项目。”
城市基础设施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率和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推进城市的数字化有机更新,对于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一些数字化手段、智慧运营手段,赋能城市更新、赋能产业发展。这是地方政府最需要的,也是地方政府欢迎我们去做智慧运营、产业更新项目的核心因素。”兰书燕表示。

17:30 

金茂云服公司总经理杨荣旭作主题演讲《以建筑智能化与数字化赋能地产新质生产力打造》

9月13日,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杨荣旭以“建筑智能化与数字化赋能地产新质生产力打造”作了主题演讲。
他所在的金茂云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茂云服”),在双碳战略目标指引下,以建筑智能化和数字化为核心为政府、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实施-运营服务的“一站化服务”,赋能相关行业新质生产力打造。
分享中,杨荣旭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金茂云服的产品范围和数字化平台的应用成果,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金茂云服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的实力,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建筑数字化要做好数据挖掘
“目前,金茂云服已形成功能完备、场景齐全、成本可控的建筑智能化硬件产品体系和数字化管理平台产品,覆盖场景包括低碳城区、低碳社区、零碳园区、智慧楼宇、智慧酒店、智慧园区等业态。”杨荣旭表示。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金茂云服不仅追求“建运一体”,所在公司每年还对已建项目设定了能耗下降指标。正是这样的高标准要求,促使金茂云服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
在数据挖掘方面,杨荣旭表示,做好数据挖掘是金茂云服对建筑数字化的进一步阐述,通过对能耗数据、运营数据、环境数据、气象数据、人流数据和消费数据等全面、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建筑的运行状况和需求变化,为优化管理、提升服务提供有力支持,如应用于商场领域的人流数据不仅可以帮助商场优化店铺布局和电梯运维方式,提升顾客体验,还可以为商家提供精准的营销信息,促进商业繁荣。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金茂云服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杨荣旭认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仅仅拥有先进的技术或聘请‘数字化大师’并不足以实现盈利,关键在于将技术与实际业务场景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以暖通空调系统的数字化改造为例,金茂云服通过深入分析建筑能耗管理、舒适度调节、运维效率提升等具体需求,制定了动态的最优控制策略,实现暖通系统的智能化运行和高效管理。
此外,金茂云服还利用对历史数据的提炼分析开展预测,推演未来一段时间内项目在不同运营策略下对应的能耗、碳排放等运行情况从而制定最优管理策略,使运维管理更加具体化、标准化、精细化、高效化。这种基于数据的预测分析能力,不仅提高了运维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还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数字化平台助力建筑智能化
在现场,杨荣旭对金茂自主研发的两个关键数字化平台——能碳平台和IBMS平台进行了阐述,充分展示了这些平台在推动绿色建筑、提升运营效率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巨大潜力。
其中,能碳平台是依托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分析、预测和管理等功能,实现能耗和碳排放的可视化、可量化和智能化分析,为运营管理方落实减碳责任、制定运行控制策略、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提供数字化服务和支撑。
他表示,“平台主要功能和可实现的目标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分别是碳排家底可摸清、决策判断有依据、管理把控可分类、行动路径可管控、经济影响可评估、考核评价可量化,这样输出数据成果能很好的助力公司ESG的管理。”
此外,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业务是全景结构,涵盖能耗管理、碳排管理、资产管理和组织管理四大业务板块,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能源管理,全生命周期的碳应用管理;并基于数字化的管理来提升资产的能效、优化组织的管理。
“基于平台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运维,以及多个项目的实践经验总结,可为用户实现人力成本的节约(约3 0 %~ 6 0 %)、能耗费用的降低(约10%~20%)、设备能效(>10%)和管理效率的提升(约10%~20%)。”杨荣旭表示,最终平台实现了碳可观、碳可知、碳可管、碳可管等目标。
另一个IBMS平台则是一个面向生态开放的智慧楼宇平台,实现统一接入、统一服务以及统一运维的目标。通过对建筑内各种智能化系统进行数据集成,以及功能服务上的集成,达成系统的互通联动、三维可视化展示,提升建筑运维管理体验及效率,实现快速响应应急事件,可视化分析辅助决策,同时实现各种业务的联动和操作上的集中、一致性。
“对于运营写字楼等业态而言,IBMS平台可以通过高度集成的方式,将多个系统和功能服务商整合在一起,为写字楼运营提供了全面、高效的解决方案。”杨荣旭表示,同时借助AI智能、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前沿技术,服务租户与消费者,助力搭建领先的资产管理、会员运营、智慧物业一体化智能运营体系。
其中,佑安国际大厦的节能与数字化改造项目是金茂能碳平台和IBMS平台成功应用的典范。
“2023年4月,对项目制冷机房进行了节能改造。经过一期改造后,实际节能比之前测算值降低30%;2024年3月,又将项目智能化系统集成到云服IBMS。”杨荣旭表示,“经过两轮调试改造后,今年再次实现了约25%的节降,这种持续的节能效果对提升项目运营毛利起到了良好作用。”

18:00 

主旨论坛:智慧、场景、赋能

论坛主持:宋涛甲子光年研究院院长

论坛嘉宾:

耿晓冬 北京桓丰苑投资管理有公司董事长

凡泽斌 绿城房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魏振华 龙湖龙智造智慧建造总经理,首席BIM专家

易飞乐 招商蛇口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冯念一 华夏幸福董事兼副总裁



北京长安府耿晓冬:建设“好房子”要先从设计入手

“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时候要建设好房子,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9月13日,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北京长安府别墅董事长耿晓冬分享了他对房地产领域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方向的看法。
“作为在房地产行业深耕二十多年的老兵,我们不仅见证了行业的起伏变迁,也在逆境中找到了生存与发展的独特路径。”耿晓冬表示,在房地产市场大浪淘沙的过程中,那些未能适应市场变化、缺乏准备或策略失误的企业,往往会被淘汰出局,而我们没有死,还活得挺好,并从中得到受益,吸取了过去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凭借着对经济的敏锐判断,得出结论要在逆周期建“好房子”,这样在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波动中,才能实现逆周期而行。
耿晓冬认为,建设“好房子”要先从设计方面入手,在建设过程中,要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理念都按照二级标准去做,这不仅代表了更高的建筑质量,还体现了对环保、节能、可持续性的重视。
在节能减排方面,碳排放和低碳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不可回避的课题,在未来的20年里,建筑减排将是实现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尽管我国一直在努力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但受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实现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碳排放水平还需要较长时间。
耿晓冬表示,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必须采取行动来减少碳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从产业链源头开始进行节能减排,除了通过数字化技术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掌握建筑能耗情况外,还可以促进建筑材料、生产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真正做到房地产产业链节能减排,建设出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美好生活的“好房子”。
此外,他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房地产市场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开发和管理。一方面,要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住房产品;另一方面,也要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提供经济适用房、保障房等住房产品。要让‘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绿城科技凡泽斌:从“造房子”到“造生活”都离不开智能化加持

对绿城而言,从“造房子”到“造生活”,离不开数字化、智能化的加持。
9月13日,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举行,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就房地产新质生产力推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绿城房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凡泽斌作为论坛嘉宾之一,对近些年绿城在数字化场景赋能方面取得的成功与心得进行了分享。“ 我们在6年前就启动了智慧园区、智慧家居,那时房子太好卖了,做这个还没有市场。”凡泽斌回忆道。
在数字化转型时代,园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最重要的人口和产业聚集区。2018年,绿城为亚运村项目提供解决方案开始探索智慧园区产品,经过6年的发展,已完成了对智慧园区、未来社区、未来乡村、省/市/区级平台产品的创新。
这些年,绿城持续以轻松归家、安心居家、悦己爱家为核心场景,一步步探索着自己的“智慧”之路,比如通过车牌识别、感应门禁、人脸识别、自动召梯等多技术联合应用,重构园区出入口、园区大堂、单元大堂、电梯轿厢、入户门五大空间,打通归家、离家全流线,让通行体验获得极大提升。
长期深耕于产品条线的凡泽斌,一路见证了绿城在数字化、智慧化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在地产下行期时,能明显感觉到整个行业投资客已经大幅度减少,真正实现了‘房住不炒’,这时候用户买房子不是投资而是自住,我们建造房子也要围绕绿色、智能、健康方面展开。”凡泽斌表示。
正如凡泽斌所言,归根结底,极致产品背后的核心是客户的需求。智慧化园区能为客户提供怎样的产品,最终也取决于客户有着怎样的需求。
为了摸清需求,绿城以服务者的视角构建智慧生活场景,经过方方面面的调研,构建了城市服务4S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生活配套体系、生活服务体系,以此涵盖了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生活服务两大方面。
围绕四大体系,绿城开展了包括基础物业、房屋4S、社区商业、教育、养老、健康、智慧交通、文化活动等等,并将其称之为城市服务“8+N”场景。
“这几年,绿城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地进行着技术和产品的调整与区配。”凡泽斌表示。
产品和服务是绿城的核心竞争力,而产品和服务永远要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结合客户差异化需求,绿城推出智慧场景个性化定制服务,其营造的智能交互式定制归家体验,通过联动智能门锁及智能感应传感器,集合了空调、新风、地暖的“三合一”方案,配合面板、语音、APP等智能交互技术,支持业主根据习惯和偏好,为自己和家人量身定制归家、离家、烹饪、就餐、观影、聚会、睡眠等多元生活场景。
时代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信息技术为基础,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入发展背景下,面对未来如何勇立时代潮头?唯有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才能构筑竞争新优势,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为此,凡泽斌表示,“这两年我们也在研究‘懒人经济’,这是什么呢?针对垃圾分类问题,与好几家合作伙伴一起研究——机器人如何把垃圾送下去,怎样把快递送上来。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的前沿性尝试,也在推进试点工作。”

龙湖龙智造魏振华:数字化领域投入并非简单“烧钱”

“数字化为龙湖在行业寒冬中提供了韧性。”
9月13日,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龙湖龙智造智慧建造总经理、首席BIM专家魏振华分享了龙湖在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
魏振华表示,龙湖作为民营企业,近年来在数字化领域的投入近百亿元,这一行动并非简单的“烧钱”行为,而是为了构建企业运营的“护城河”。特别是在2023至2024年,数字化为龙湖提供了很强的韧性。
在数字化转型的征途中,龙湖也遭遇了诸多挑战。魏振华坦言,数字化从技术应用到实际落地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他分享了“两个一”的经验:
第一个“一”:坚持业务导向,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龙湖龙智造认识到业务才是产品真正的主人,业务是第一位。因此,龙湖龙智造在内部每一个数字化产品立项时,都有明确的项目成功标尺,坚持“一真四省”的理念,即这个数字化产品能否真正为业务解决问题,是否能够为业务省心、省事、省时、省钱。这个理念也延续到了现在龙湖龙智造的对外服务中,真正服务好每一个客户。
第二个“一”:强调落地实践,要走通技术到落地的最后一步。在转型过程中,龙湖龙智造用到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如BIM、AI、IoT等。然而,这些技术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考虑和迭代。例如,在BIM应用上,龙湖从2012年开始做起,至今已形成方案设计、施工、运维的全链条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项目变更率,住宅可保证在1%以下的水平。同时,在BIM流程上,龙湖龙智造一直相信BIM和IPD是“绝配”,这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基于IPD理念,在这几年积累了10万多个模块,把龙湖集采体系、供应链体系与产品进行了封装,其中装配式的部品部件还跟下游工厂体系做了打通。
在AI和IoT领域,龙湖龙智造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智能系统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能耗的大幅降低,还通过海量数据积累提升了算法准确率,使得物业管理更加高效、精准。
比如,在南京龙湾天街项目中,通过AI和IoT技术的应用,每年可节约电量50万度,碳排放折算下来约250吨。物业应用上,没有海量数据支撑的垃圾满溢识别等算法的准确率一般只有50%~60%,这样会导致工人跑空,不信任AI。而现在我们同时在线设备有200多万台,积累了大量数据,算法准确率已经可以达到95%以上,系统自动派单大概率不会错。这也让一线工人真正体会到,数字化对他有帮助,他才肯去接受。
魏振华强调,尽管龙湖在数字化转型过程遇到过不少困难,但只要脚踏实地,打造好每一个产品,服务好每一个客户,数字化就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华夏幸福冯念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高标园区

9月13日,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召开,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就房地产新质生产力推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会上,华夏幸福董事兼副总裁冯念一表示,华夏幸福从2022 年开始,从“产业新城运营商“转型到“产业新城服务商”,从原来的产业新城和孔雀城双品牌驱动,到现在聚焦于产业新城,专注于产业园区本身,在园区运营方面,一直秉持新质生产力数字化、智慧化的理念,在园区建设方面一直秉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园区建设逻辑,打造高标产业园区。
“转型产业新城服务商后,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冯念一表示,在探讨城市如何带来美好生活时,往往更多地聚焦于生活场景,如居住环境、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等方面,而忽视了生产场景同样可以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体验和感受。
冯念一介绍,在 2023 年 12 月 21 日首届中国产业园区大会上,华夏幸福发布了《华夏幸福高标生产制造产业园产品方案》。方案提出从产业选择高瞻性、产业导入高质量、生产空间高适配、绿色运营高水平、数字赋能高效率、经济效益高产出6大方面,打造高标生产制造园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产业园区的建设就像建设房子一样,设计决定了成本的70%,首先要有清晰、准确的产业定位,才能导入高质量的企业。”冯念一表示,以华夏幸福在北京丰台的华夏幸福创新中心为例可以很好的说明,产业主题明确的产业园区相较于“来者不拒”的园区在运营效果上有着显著优势,租金要求比周边高出20%~30%,且出租入住率也很乐观。
他表示,产业主题明确的产业园在国贸等核心商务区周边,由于竞争激烈和成本高昂优势可能并不明显。但在像丰台这样的非核心区位,通过精准定位产业主题并打造上下游产业链集聚,园区同样能够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租金溢价和出租入住率上,更体现在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上。
此外,在产业空间建造和适配性方面,冯念一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提高适配性而非盲目追求全面配套,到底导入企业有什么需求,理解并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做高度适配,而不是全面适配用最低的成本来满足广泛的需求。”
在低碳园区方面,冯念一表示,随着光伏技术的普及和能源管理系统的日益成熟,低碳园区从理论已经走向现实。华夏幸福在园区改造中也积极推动低碳理念的应用,不仅是对场景应用的一次实践,更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
在低碳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华夏幸福也遇到过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行政管理机制和体制上的问题,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可能难以适应低碳园区建设的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华夏幸福积极推动低碳理念的应用,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冯念一认为,房地产行业未来空间大有可为,只要各个企业“久久为功”,一定能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招商蛇口易飞乐:AI大模型助力企业更好服务客户

9月13日,以“新质向新 塑造未来空间”为主题的2024中国房地产新质生产力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招商蛇口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易飞乐分享企业数字化技术时表示,现在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产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二是客户服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提升产品力和服务力实现更好的发展。
对于房地产开发中的数字化转型,易飞乐表示,招商蛇口2021年提出数字化完美交付,在开发业务全周期上,运用新质生产力,在投研助手、客研营销、设计出图、智慧工地、智慧客服等场景都有应用落地。
比如在建筑产品智能化方面,我们将智慧场景需求前置进建设标准,针对不同产品线成本线定制相应配置标准,设计了4大板块40大智慧场景,现在已经覆盖蛇口75%的住宅产品线。
比如,在我们的一个小区中,有一位独居老人不慎摔倒在家且行动不便。系统识别到老人一天都没有在公共区域出现的活动踪迹后,及时提醒管家上门确认,从而及时发现了老人的情况。后来,业主因这件事向我们物业赠送了锦旗。另外,有一位四年级小朋友的家长,小朋友放学自己回家,刚进入小区,妈妈就能收到 APP 的消息提醒。当小朋友前往儿童游乐区和邻居玩耍时,妈妈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查看视频进行远程看护。这两个功能深受业主喜爱。此外,线上远程视频巡检结合定时生成的图片巡查报告,仅需5分钟即可快速掌握小区全貌,极大地方便了项目总、主管等进行品质巡检工作。
在客户服务体验方面,招商蛇口今年还跟大模型结合做了AI工单助手和质检助手,解决客服工单录单效率低、难监管、质检难的三大痛点。
“通过AI大模型的方式,客服中心录入一张工单时间从5分钟缩短至30秒就可以完成,而且工单100%记录,100%质检,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客户投诉。”易飞乐表示,该产品全国推广了50多个项目,反应非常不错,未来将持续优化、推广,实现项目全覆盖,进一步提升服务和管理质量。
18:30 
活动结束

中国房地产报
聚焦地产,洞悉中国。本号为中国房地产报唯一官方认证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