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西金融行业因“德御系”牵连,爆发了集群性取款事件。
6月16日,大批市民因谣言误导,跑到阳泉一家银行“集中取款”,为了应对突发事件,阳泉市副市长黄海涛站在银行网点门口,拿着大喇叭向储户喊话:
“我用副市长身份担保,银行没事”,“如果不是急等着用钱的话,不建议现在取”。
最后黄海涛用自己的“人格和党性”向大家保证。
喊半天,嗓子都哑了。
危机最终也迎来山西城商行的整合。
一
这几年来,很多地方小银行都遇到了这种事,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本来就很弱,现在又面临了这样棘手的问题。
为什么情况不一样了?
小银行,在地方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经济下行,地方政府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多,要求在一些大项目,大工程上鼎力支持,毕竟他们才是地方政府的“亲儿子”。
而这些项目,都是长期项目。
意味着,贷款,是长期的。
所以他们也想尽办法,把存款变成长期。
三年期五年期的存款,利率总是比大银行多那么30个BP甚至更高,揽储成本自然上去了,一则缺钱,二则利率低了没人存。
存贷一算,资金就很紧张。
一旦遇到个企业倒闭、大额不良,社会上自然人心惶惶,造谣生事的,就多了。
二
我总结了最近几次的“群体性取款”来龙去脉,得出了几个经验教训,或许能够更好的防止此类事件的出现。
第一,一旦自己的某个分行或者支行卷入了企业倒闭清算,出现大额不良,或者说社会上已经有人在串联取款,分行、支行一定要及时上报,总行及时上报地方政府,金管局,人民银行,乃至逐级上报省里。
说的好听点,这叫提前拿主意,说的不好听点,这叫“我提前跟你说了,出事了别怪我”。
但是很多涉事惹事的分支机构经常喜欢瞒报、漏报。
《大决战辽沈战役》里面,101的那句台词,大兵团作战,军纪一定要严,说的就是牛郎山阵地失守之后,总队司令员没有及时上报,想着把阵地拿回来了再说,谁知惹了大祸。
第二,一旦有事,千万要防着某些银行趁机作乱。
从前几次的经验来看,别家银行遇到问题,经常会出现一些银行趁火打劫的情况,很多其他银行的客户经理经常会趁机在朋友圈大肆宣扬“某某银行不行了”,“赶紧把钱存到某某银行来”。
这种情况下,两家银行的领导协商是没用的,因为有些银行连自己的老领导都不认,会认同业领导吗?
做到及时上报即可。
第三,做好舆论引导,但不建议正面发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面对“群体性取款”时,民众的从众心理很强,即便是很多人看到能从银行成功取款,所以基本都是先取款再存一遍的操作,但尽量不能让他们形成从众心理。
所以在事情发生后,银行自身尽量不要发声,即便是发声,也要等两方面去发声:
当地警方发声抓造谣者;当地政府发声为银行没问题背书。
三
地方银行,越是遇到这种天崩地裂的大事,其实就没越事。
无非就是把收尾工作做好,什么叫收尾?
两点,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去现场挨骂;之后看看谁来背锅。
因为遇到这种事,地方政府第一时间就应急处置了。
但是给地方银行带来的信誉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不过好像也是可以弥补的。
存款少了?地方政府可以给一定的补偿,什么财政存款都给安排上,如果有大额不良,也好办,让地方的城投背一下,再给他们贷出来呗。
人家也不吃亏。
在现在新形势下,地方中小银行的防风险能力其实并不强,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是上亿存款的搬家,大银行都经不起这种折腾,更不用说地方小银行了。
那怎么办呢?
区域合并。
这几年,山西城商行、辽宁城商行等相继合并,未来这也是一个趋势。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现在的银行业乱象,村镇银行这么多,城商行农商行异地分支机构这么多,当初是怎么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