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阿
文
萃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文心通四海 华章自然来
二白菜•炮仗•电影
薛兴胜
二白菜二哥,这样称呼他,我与他是同村异姓同辈分的称谓。为什么得别名二白菜,我没有去考证过,只知道他一共生育了十一个孩子,能成活的也就七八个吧。前四五位都是男孩子,我与他家老三大致同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不能私自做买卖,因为过年炮仗需求量大,在家里搞个做炮仗的副业,还是允许的。他们家因为孩子多,在那个年代里也是必然的,这不他家就有这么个小作坊,在每年冬季里农闲时会作一季炮仗。
懵懂的我处于一种好奇,成了他们作坊里的常客,做炮仗大部分都是手工活,不过也需要有几样简单的工具,比如说“压筒器”,它是一个木制的榔头,长把上方用一根绳子吊在房梁上,下面的榔头是一块平式的,上面还另外安上了一个小把手,它是用来赶压纸的,把裁剪好的纸卷套在一个像螺丝刀一样的椎子上,放在一个木板上,抓住榔头的小把手,使劲一搓,就形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纸筒,它便坚挺起来,也为炮仗的制作构建了一个合理的组件。接下来再用涂抹了浆糊的彩纸包上外皮,再碾压一遍一个完整的炮仗外壳制作完成,等到晾干后,给它们装上捻子,用工具挤压紧实,一排排一方方整好,用细筛子筛进火药,再用制作好的胶泥封上底部,用工具压实,底部会呈现出凹形,把一个个炮仗编织起来用纸封上。每包有二十响的,五十响的一百响的等等多得去了。有个头大的有个头小的,反正价位是不同的。真正的好炮仗必须是好纸做,那时候的最好的纸是牛皮纸,这种纸性强也厚实一般会用来作雷子,还有书本纸,差一点的是报纸,大点的炮仗叫雷子,家庭条件好的都会买一点除夕夜里点燃,在它那炸响的瞬间里会增加年的气氛,年的味道。
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去学习炮仗的制作工艺,再说我家也不具备这个条件。在这个作坊里有老大老二老三他们三个人,最有天赋的是老二,他腿有点残疾,得别名二瘸子。他不但会作炮仗,他的优点呈现在了他那张嘴上真是会说,有张有驰,讲起故事来一堆堆的。关键就在于讲故事他会留悬念,当时也叫留口,这次不讲完,下次你还想听。最使我记忆犹新的是故事里的“鬼打墙”,田野里的“鬼火”等。小时候我本来胆子就小,再听了他讲的故事,在回家的路上更是心惊胆颤,特别是夜晚再赶上下雪月黑头,脚步下发出的莎莎声,使我毛骨悚然,浑身起鸡皮疙瘩,真感觉身后好像有人在跟着,有好几次都是因为“它”做噩梦会被惊醒。甚至胆怯的不想再去了,但出于对故事的好奇还是去了一次又一次……
在那个文化传播匮乏的年代里,特别是在农村,像我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后来故事里的“鬼打墙,鬼火”也在科学里得到了诠释。“鬼打墙”顾名思义是梦游的一种状态,“鬼火”是田野里一种磷的自燃现象。那里有什么鬼啊!
时间慢慢地来到了有露天电影的日子。在我的记忆里,那可是个新生事物,不但不知道长什么样,也不知道有啥意义。好在我们村算是个大村,乡镇会安排来村里放电影,期盼已久的好奇心让我早已飞到了那里,看着影幕在大街上的两棵树之间缓缓被架起,村支书把放映机用的桌子准备好,我便跑到家里拿上小木凳子前去占位置。有时怕被别人占了,甚至连晚饭也顾不上吃就一直等在那里。
当时的电影基本上都是黑白的,农村没有电,放电影用的是汽油发电机,放在离放映机几十米的地方,放映机榜会立起一根竹杆子,上面挂了一盏白炽灯,换片子的时候亮起来用于照明。发电机的嗡嗡声,在高音喇叭的裹挟下也并不显得多么的吵杂。人们的专注与好奇,早已把自己一天的劳累烦恼忘得个干干净净。只有在换片子的空档里,能听到一些问这问那的声音,还有那一股股的旱烟味。
整部电影放完应该两个小时左右吧。在影片放完后人们会久久不愿散去,有的甚至大声问还有吗?非得等到影幕卸下时才会感到真是演完了,人们才像泄了气的皮球恋恋不舍地散去,再看还有那已经熟睡在妈妈怀抱里的小脸蛋,他们个个像精灵一样憨态可掬。
要说电影,男孩子们最爱看的要数战斗片,如果听说附近那个村里来了电影,小伙伴们来了精神,会早早吃过晚饭结伴而行,我们村附近的几个村子几乎都得去。有《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上甘岭》等,这些电影我都看过,有的甚至不下一两遍。《小兵张嘎》里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表演打鬼子捉汉奸,看在眼里那才叫一个过瘾。当时还在家里作了个木手枪,学着嘎子的模样也偷偷玩耍一番。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之间五十年过去了,现在的电影已不再是那时候的单一展现形式,现在文化传播渠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家里不但早就有了电视机,连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是可视的。如果你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那里的电影已经是立体感的了,要是用VR眼镜加上带有动感的座椅看场电影,那才是身临其境的一种视觉体验。家中的电视机也有了回放的功能了,更不会像老式电影,胶片断后不能看完整的片段会有遗憾……
最近我国推出的两款Al新软件,已经领先世界,再次证明了祖国技术的发展之快,再过五十年,一百年,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是不可想象的。
简
介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薛兴胜,东阿农商银行退休职工,文学爱好者。
《东阿文萃》征稿公告
“文心通四海,华章自然来。”《东阿文萃》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篇文稿,确保质量。文稿须严禁错别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个人简介80字以内。
投稿邮箱:dongewenxue@163.com。相应文体亦可直接与吴福木13869539726(评论)、秦序朋18906350365(散文)、崔梅英13181062785(现代诗)、张淑贞15963189575(古体诗词)、张浩亮13563029595(小说)联系。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东阿文萃》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许春雷
编委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淑敏 王涛 王庆军 王琼宇 王文娟 丛本华 司尚营 刘轩 孙平 张秀功 张立勇 张浩亮 张淑贞 吴福木 杨士江 陈效习 陈晓东 李静新 李太军 李兆昌 房义军 单清林 林继国 范玮 范凌霞 赵广飞 赵真真 高岩芳 耿攀 秦序朋 鹿清江 崔梅英 魏庆池
特邀顾问:弓车 刘广涛
顾问:王涛 范玮 高岩芳 马淑敏
主编:吴福木
副主编:秦序朋 崔梅英
责任编辑:张淑贞 张浩亮
审稿:吴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