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文心通四海 华章自然来
岁末踏寻颐和园
文 / 王辉成
春节临近,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鲜红的春联贴满门户,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息。天气预报里气温骤降的消息,勾起了我对颐和园冬日景色的好奇,于是我踏入颐和园,开启了一场与历史和自然的冬日对话。
刚下车,凛冽寒风就从领口钻进来,将我裹入一片肃杀的清冷中。这寒风如岁月利刃,割破时间幕布,让往昔记忆与眼前景象交织,勾起我对颐和园冬日别样风光的遐想。怀着憧憬,我迈进颐和园东宫门,眼前的一切都似在诉说着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走进东宫门,仁寿殿旁的柳树首先吸引了我的目光。细长柳枝在寒风中颤抖、缠绕,诉说着冬日的寂寞与坚韧。看着这些柳树,我不禁想起白居易笔下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的春日盛景。如今,柳树只剩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中倔强挺立,见证着颐和园的兴衰。乾隆为母祝寿修建清漪园(今颐和园前身)时,这里一片热火朝天,柳树目睹了皇家的奢靡繁华,也经历了列强侵略的战火,每一道褶皱都藏着沧桑,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步入乐寿堂,庭院中的青芝岫静静横卧,散发着古朴厚重的气息。它身形庞大、纹理独特、周身多孔玲珑,像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青芝岫背后有个有趣故事:明朝米万钟痴迷奇石,听闻房山大石窝有此巨石,便耗资欲运至勺园,却因财力耗尽遗弃半路。后来乾隆偶然得知,喜爱有加,将其运到颐和园并赐名。它见证了米万钟的痴迷无奈,也见证了乾隆的珍视喜爱。但 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几近灰烬,颐和园也遭掠夺破坏,青芝岫默默承受着屈辱伤痛,成为民族伤痛的记忆。
离开乐寿堂,我来到邀月门,踏上 728 米的东西长廊。冬日长廊少了往日喧嚣,多了宁静古朴。它蜿蜒曲折,如彩带沿昆明湖北岸延伸,散发独特韵味。枋梁上一万四千多幅彩画,像一部部微型历史画卷,讲述着动人故事。有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有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三顾茅庐;还有自然风光,如桂林山水、五岳奇峰。历经岁月,彩画依然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凝聚着古人智慧心血。漫步其中,手指拂过廊柱,仿佛能触摸历史脉络,寒风透过镂空花窗,诉说着被岁月尘封的往事。
穿过紫气东来城关,便到谐趣园。一入园,湖边柳树枯枝垂落在冰面的天然水墨画映入眼帘。这座园子是乾隆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充满文人雅士情趣。乾隆曾赞誉 “一亭一径皆入画,亦何必更羡吴江” ,足见喜爱。园内知鱼桥桥栏上的石狮,在冰天雪地中如忠诚卫士守护着宁静天地。石狮栩栩如生,或张牙舞爪,或神态安详,诉说着当年繁华安宁。湖边柳树虽失生机,枯枝却在寒风中轻摇,似与石狮低语,回忆美好时光。相传乾隆常在此驻足,与大臣吟诗作对,留下诸多佳话,为园子增添浓厚文化底蕴。
离开谐趣园沿昆明湖南行,就是文昌阁。这里柳树静静伫立,飞檐上神兽雕塑在寒风中更显威严,诉说着往昔文化昌盛,也铭记着被侵略的屈辱历史和宫廷权力纷争。文昌阁曾是文人供奉文昌帝君之处,如今它静静矗立,见证历史变迁,只有古老建筑和柳树诉说着过去,让人感叹时光无情、世事沧桑。
不远处的知春亭旁,柳树只剩枯枝,细长柳枝在寒风中交错,似急切盼着春日。乾隆 “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道尽昆明湖风情。不远处,十七孔桥横跨昆明湖,宛如巨龙卧于冰面,气势恢宏。桥身砖石、桥栏凝聚着古人智慧匠心,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坚固如初。桥两端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威风凛凛,是十七孔桥的守护者,更是皇家威严吉祥的象征。这些石狮雕刻于乾隆年间,造型参考西域进贡狮子,结合传统雕刻技法,栩栩如生。
十七孔桥最负盛名的是冬至日 “金光穿洞” 奇观。冬至时,阳光以独特角度斜射,桥洞券洞被金色光辉填满,从一端望去,十七个桥洞如金色光环依次排列,与青灰色桥身和冰面相互映衬,美轮美奂。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古代工匠巧用天文地理知识的杰作,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走过十七孔桥来到南湖岛。岛上云舒亭小巧玲珑,周边树木大多只剩枝干,与亭子古朴气质相得益彰。站在亭中俯瞰昆明湖,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天空灰暗与周边景色,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时昆明湖少了夏日的波光粼粼和游船如织,多了宁静深邃,远处山峦若隐若现,与湖水、亭子、树木构成淡雅水墨画,让人忘却尘世喧嚣。
从南湖岛往南来到绣漪桥。桥边柳树细长柳枝交错,似在诉说对春日生机的渴望。绣漪桥如长虹卧波,横跨昆明湖与长河交汇处,桥身造型优美,汉白玉栏杆花纹精美,蕴含丰富文化内涵。桥边柳树如忠实守护者,陪伴绣漪桥度过无数春秋,见证岁月流转和历史变迁。
沿着湖边踏上西堤,西堤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景色美不胜收。每座桥都有独特韵味,像璀璨明珠镶嵌在昆明湖西岸,堤上柳树则如绿色丝带将它们串联,形成美丽风景线。
南端柳桥边的柳树褪去葱郁,在寒风中更显坚韧。柳枝狂舞,相互交织碰撞,发出簌簌声响,似与寒风对抗。乾隆赞美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时不见翠绿,唯有倔强枯枝演绎生命张力。柳枝时而贴向湖面,湖面平静如琉璃,倒映着柳枝扭曲又充满力量的身姿,既有冬日萧瑟,又有生命顽强。
往北的练桥横跨湖面,洁白的石桥与周边景色完美融合,散发清冷之美。桥边柳树干枯枝干静静伫立,与桥身相互映衬,形成简洁古朴画面。寒风掠过桥洞,发出呜呜声,仿佛历史低语,诉说岁月沧桑。
再往北是镜桥,桥洞倒映在湖水中如满月,寒风中月影摇曳。湖边柳树瑟瑟发抖,影子随湖水波动扭曲变形。站在桥上极目远眺,山峦若隐若现,与湖水、柳树构成淡雅水墨画,寒风虽透衣物,却吹不散这如诗美景。
过镜桥来到玉带桥,桥身拱起如丝带横跨湖面。寒风中,汉白玉栏杆泛着清冷光,与周边柳树形成鲜明对比。柳树枝干低垂,似向古老石桥致敬。从桥上望去,昆明湖辽阔静谧,偶尔泛起的涟漪是寒风痕迹。传说乾隆乘龙舟经过时,常被其美丽吸引,多次赋诗赞美,它不仅是交通桥梁,更是艺术丰碑。
继续沿西堤北行至豳风桥,桥边柳树相互依偎,柳枝似交流纽带。桥名取自《诗经・豳风》,文化底蕴浓厚,在寒风中更显古朴。桥下湖水潺潺流淌,与寒风呼啸交织成独特冬日乐章。《诗经・豳风》描绘古代人民生活场景,这座桥以此命名,让人感受到历史文化传承。
西堤最北端的界湖桥静静矗立,是西堤与北面区域的分界点。桥边柳树如坚守岗位的哨兵,站在桥上回望西堤,柳树贯穿其中,它们历经沧桑,顽强守护土地,见证颐和园兴衰变迁,也见证每一位到访者对冬日美景的惊叹与眷恋。
沿西堤前行来到北如意门附近的耕织图景区,这里曾是清朝皇家桑蚕和纺织基地。虽已入冬,农田无作物,但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让人能想象当年的热闹繁忙。纺织作坊屋舍似还回荡着织机声响,诉说着皇家对农桑的重视。每座建筑承载历史记忆,见证清朝农业繁荣和纺织业发达。
水操学堂在冬日阳光下静静矗立,展示着这里曾经辉煌的历史。学堂里腊梅在墙角悄然绽放,淡黄色花瓣在寒风中颤动,散发清幽香气,为清冷之地增添温暖生机。这里是清政府培养新式海军人才的地方,古旧建筑与傲雪梅花相互映衬,历史厚重与生命顽强在此碰撞交融。当年光绪帝支持戊戌变法,在水操学堂培养新式海军人才。站在水操学堂前,看着那古老的建筑和绽放的梅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先辈们的敬佩之情,也为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感到无比珍惜。
漫步颐和园,我心中满是对历史变迁的反思。曾经的皇家禁地,如今成为百姓休闲游览胜地。望着略显单调的冬日景致,遗憾大雪未下,没能看到银装素裹的颐和园。想象大雪纷飞时,园林定是如梦似幻,这份遗憾也让我对未来冬日充满期待。
春节将至,在这古老园林中,我似乎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节日氛围。想着春节时,这里张灯结彩、欢声笑语,人们带着美好期许与家人漫步其中,那将是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颐和园各处,为这场冬日探寻画上句点。颐和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每一次告别都满是眷恋,也让我对下一次相遇满怀期待 。
简
介
作者简介
《东阿文萃》征稿公告
“文心通四海,华章自然来。”《东阿文萃》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篇文稿,确保质量。文稿须严禁错别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个人简介80字以内。
投稿邮箱:dongewenxue@163.com。相应文体亦可直接与吴福木13869539726(评论)、秦序朋18906350365(散文)、崔梅英13181062785(现代诗)、张淑贞15963189575(古体诗词)、张浩亮13563029595(小说)联系。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东阿文萃》编委会
编委会主任:许春雷
编委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马淑敏 王涛 王庆军 王琼宇 王文娟 丛本华 司尚营 刘轩 孙平 张秀功 张立勇 张浩亮 张淑贞 吴福木 杨士江 陈效习 陈晓东 李静新 李太军 李兆昌 房义军 单清林 林继国 范玮 范凌霞 赵广飞 赵真真 高岩芳 耿攀 秦序朋 鹿清江 崔梅英 魏庆池
特邀顾问:弓车 刘广涛
顾问:王涛 范玮 高岩芳 马淑敏
主编:吴福木
副主编:秦序朋 崔梅英
责任编辑:张淑贞 张浩亮
审稿:吴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