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寿县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抗战系列之一)

百科   2024-08-10 06:26   安徽  

抗战时期寿县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报告
周大兵 执笔

一、调研工作概述: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重大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六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关于开展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的通知”精神和要求,寿县党史研究室主动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县委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孟祥新作出重要批示。20068月组成以党研室主任夏承开为组长、副主任夏萍、黄先淑为副组长的抗损课题调研小组,争取调研经费2万元,购买了录音设备和照相机等调研工具,并安排1人专门负责寿县抗损课题的调研工作。

抗损课题调研小组先后到安徽省档案馆、寿县档案馆、寿县公安局、寿县民政局以及寿县地方志办公室共计查阅档案200余卷,同时查阅敌伪档案资料汇编2卷和寿县籍特务人员材料汇编1卷,并且查阅《寿县志》、《日本侵华在安徽的罪行》、《寿县革命史》、《安徽概览》、《寿县革命回忆录》、《皖西革命史》、《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淮南抗日根据地文集》等书籍8种,复印档案和书籍资料80多页。到寿春镇、正阳关镇、迎河等街道、乡村走访70岁左右老人二百多人次,收集采访证言3份(仅作参考),并且召开座谈会,详细询问了有关情况。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关于“抗损”方面有效资料。通过对查阅资料和走访资料的研究,基本搞清楚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给寿县各族人民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二、抗战前后寿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变化状况:

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在东经116°27—117°04′、北纬31°54—32°40′之间。县境处于江淮分水岭,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邻长丰县、淮南市,西隔淠水与霍邱县为邻,南与肥西、六安毗连,北和凤台、颖上县接壤,面积为2986平方公里。民国21年全县设7个区,区以下置72个乡(镇),696个保,7137个甲。民国24年并为5个区,民国27年调整为4个区,63个乡。

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与县东部地区后,尚存3个区,即苏王(原正阳)、众兴、双庙,下辖41个乡。民国35年,撤区,全县调整为69乡(镇),639保,6470甲。

民国17年户为84237,口682166;民国28年户为81773,口752897。民国29年,县城及县东部被日本侵略军占领,部分居民逃难他乡,人口减至421457。日本侵略军投降后,沦陷区收复,民国35年统计户84336,口625124。民国24年统计,全县耕地面积为260.6万亩。抗日战争前期,民国27年花园口决堤,黄水入淮,寿县低洼地区尽没于水,复以战乱,耕地面积减至211.6万亩。至民国37年,耕地增至230万亩。

民国294月,日本侵略军第三次入侵寿县,占领县城后并控制近郊地区,汪伪政权在县城建立。①(《寿县志》黄山书社1999年版第94392111337页)日军侵占寿县城镇后,城镇手工业遭到破坏。日本侵略还在各个集镇开设洋行,大量倾销日货,一切布、针织品、食糖、卷烟、煤油等全为日产。手工业者还负担着货物税,致使产品成本昂贵,无法与日货竞争,相继破产。下塘集(今属长丰县)抗战前从事手工业者有20多户,日军占据后,全部倒闭,只有少数流落乡间,勉强生产。产品只有战前的3%。由于日军的骚扰,广大农民不能安心生产,日、伪与国民党进行拉伕抽丁、差赋劳役,占用农村大批劳动力,造成很多田园荒芜。日本侵略军把持食盐销售权,盐价昂贵,每斗米只能换2斤盐。日伪滥发纸币(储备券),造成物价飞涨,常常一日之内,伪币贬值一半。②(《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6157页)

三、日本帝国主义在寿县的主要罪行:

193712月,日机3架轰炸南门外飞机场及城内民房,投弹4枚,炸死10余人,毁房20余间;吴山庙(今属长丰县)亦遭轰炸,死10余人,毁房甚多。193864日,日本侵略军攻陷寿县城,劫杀奸淫,居民死数百人,多为妇女。

1940412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寿县城,省保安第九团浴血抵抗,团长赵达源、团副黄雪涛壮烈牺牲,官兵伤亡2000余人。

19424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县东南李山庙以东,国民党一七二师参谋兼第一营营长萧凤岗率部进攻敌炮楼,因孤军无援,全营官兵大部牺牲。(《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2324页)

1938430日,正阳关镇被炸,死114人,伤133人。同年63日正阳关北门外被炸,死12人,伤36人。194456日、12日正阳关镇被炸,死26人,伤54人。(《日本侵华在安徽的罪行》安徽省档案馆、蚌埠市档案馆第66页)

四、人员伤亡情况:

(一)抗战人口伤亡情况:

193712月,日机3架轰炸南门外飞机场及城内民房,投弹4枚,炸死10余人;吴山庙(今属长丰县)亦遭轰炸,死10余人。(《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23页)(计20人)

1938年,寿县热心教育者隗忠义被日军酷刑拷死。《安徽概览》(计1人)

1938430日,正阳关镇被炸,死114人,伤133人。同年63日正阳关北门外被炸,死12人,伤36人。(《日本侵华在安徽的罪行》安徽省档案馆、蚌埠市档案馆第66页)(计295人)

193851日“皖北抗日游击支队”改为“凤阳抗日游击大队”,游击大队袭击了凤阳城。游击大队第一队长吕子让等9位同志牺牲,游击大队负责人张如屏负伤。(《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77278页)(计10人)

193864日,日本侵略军攻陷寿县城,劫杀奸淫,居民死数百人,多为妇女。(《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24页)(计500人)

19387月,寿县二区区长沈少臣率队截击日军壮烈牺牲。《安徽概览》(计1人)

1940412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寿县城,省保安第九团浴血抵抗,团长赵达源、团副黄雪涛壮烈牺牲,官兵伤亡2000余人。(《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24页)(计2000人)

1940412日,日军进入寿县城,据不完统计,数百间民房被烧,有3000多人惨遭杀害。(《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55)(计3000人)

19407月,寿县县政府谍报员鲍冠章深入敌境刺敌情被执惨死。《安徽概览》(计1人)

1940年,二黄子(姓名不详)在寿县城内纵火焚烧日军粮栈被执死刑。《安徽概览》(计1人)

1941年,寿县三义集乡公所哨兵卞敬然守卫时,被日军杀害。《安徽概览》(计1人)

1941923日,新四军十八团三营在寿县王集召开会议,日军闻讯出动400多人围攻,新四军十八团副参谋长方和平牺牲。(《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3页)(计1人)

19424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县东南李山庙以东,国民党一七二师参谋兼第一营营长萧凤岗率部进攻敌炮楼,因孤军无援,全营官兵大部牺牲。(《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24页)(无法统计)

1942年,袁洁拒绝出任伪职被杀。《安徽概览》(计1人)

1942年,日军进犯三义集,寿县王集乡乡长郑相岩协助军队抵抗,被俘不屈遇害。《安徽概览》(计1人)

1943年,日军对义井区进行“扫荡”,杨效椿左臂负伤,文化教员李英阁等5名战士牺牲。(《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86页)(计6人)

19437月,杨公庙附近的伪军对杨公庙进行“扫荡”,杨传翠中弹牺牲,2名战士负重伤。(《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77178页)(计3人)

1943年,日军在伪军的配合下,对三区进行疯狂的“扫荡”,淮西独立团四排一排长蔡和在点火时中弹牺牲。(《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87)(计1人)

194411日,日军以众多的兵力对根据地禹庙岗一带进行围攻。淮西独立团通讯员张士仁、战士孟凡臣等在战斗中牺牲。(《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87288页)(计2人)

194410月,四区大队长刘腾在海螺岗战斗中壮烈牺牲。(《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88页)(计1人)

194456日、12日正阳关镇被炸,死26人,伤54人。(《日本侵华在安徽的罪行》安徽省档案馆、蚌埠市档案馆第66页)(计80人)

《寿县志》第850851852853页烈士表记载共有13名烈士抗日牺牲。(《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计13人)

民国档案(寿县档案馆全宗号2卷宗号73)安徽省抗战阵亡将士寿县籍人员阵亡和烈士共386人。(计386人)

(二)特务、汉奸、伪军伤亡情况:

清查敌伪档案资料汇编第77131259302页和寿县籍特务人员材料汇编681826页记载共有8人在抗日战争期间伤亡和失踪。(《安徽省寿县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组清查敌伪档案小组19718》、《寿县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组深挖帝蒋特务办公室19742》)(计8人)

19387月,抗日自卫军第三直属大队将作恶多端的黄玉章及汉奸张小老鼠抓获处死。(《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78页(计2人)

194168日,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八团政治处主任杨效椿率领十八团四连袭击大城子、大井庙驻扎的伪军,毙敌数十人。(《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83页)(计50人)

194111月,寿县军民袭击伪钱集乡公所,击毙作恶多端的伪乡长陈旭东。(《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84页)(计1人)

19437月,淮西独立团袭击驻扎杨公庙的伪军,20余人被打死。(《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86页)(计20人)

194312月,淮西独立团处决伪军姚排长。(《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87页)(计1人)

1943年冬,淮西独立团二连在二区游戏队的配合下,袭击了朱集伪乡公所,20多伪军全部被歼。(《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287页)(计20人)

(三)劳工情况:

1941年秋,日军为了加强守卫,在杨庙东面的东圩子挖水沟、修炮楼,以加强杨庙据点,当时有民工100多人。(《寿县革命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第167页)(计100人)

(四)灾民情况:

无家可归132000人,受灾人口754000人。(《善后救济》月刊第一卷第二期)

五、财产损失情况:

(一)粮食:

1933年,时局尚称太平,粮食亩产平均为62.5公斤(见《安徽通志》);1943年,战乱岁月,县境半壁沦陷,亩产平均竟不足50公斤。(《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125页)(无法估算)

(二)水利:

1938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军三据县城。黄泛后淮淠河淤,堤防几度溃决,毁坏更甚。县虽成立淮域工赈工程总队部(后改为防黄工程处),8年间实支工赈粮1500余万斤,工赈及防汛款530余万元,累计完成土方980万立方米,但终因战乱、灾荒,复堤工程收效甚微。

1942年因县城为日本侵略军占领,为防寿西湖水上漾,在冯家圩至涧沟集修筑长1.1万米的防洪堤,称寿西复堤。(《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182页)(无法估算)

(三)桥梁:

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城时,南门桥被炸毁。(《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291292页)(无法估算)

(四)善后救济:

据《善后救济》月刊( 第一卷第二期总署安徽分署秘书室编1946.5.31)记载。

1、修建堤防(正南淮堤,寿西淮堤等)。(无法估算)

2、疏浚河道。(无法估算)

3、春华医院亟待恢复,请求救济药品器材。(无法估算)

4、救济院经费困难,院内收容婴儿30名,嗷嗷待哺,请求拨发代乳粉,牛奶棉被等以资救济。(无法估算)

5、修建县中校舍。(无法估算)

6、房屋破坏11000户。(与《日本侵华在安徽的罪行》一书平民住宅被损坏10005户不一致,现以10005户计算)

(五)商业:

19404月,日本侵略军第三次入侵寿县,占领县城后并控制近效地区,在日本侵略军支持下,汪伪政权在县城建立。

19384月与193911月,在日军前两次入侵时,城关大部分商家已经迁出,亦有歇业者。战乱中,城关商家颠沛流离,资产损失惨重。汪伪政权建立后,县城仅有部分小商店、摊贩勉力经营,维持生计。日本侵略军为加强对我方的封锁,对华商实行限制供货,严禁药品、食盐、煤油、食糖、金属制品货物出城。

19411943年间,驻县城日本侵略军警备队队部停止对华商签发货物搬运证,使商家、摊贩处于困境。与此同时,日本、朝鲜、台湾商人在城关开设各类洋行,倾销日货,垄断贸易;本地商户只能从当地洋行进货,不能去蚌埠等地购运。1944年,驻城日军宪兵队部恢复对华商核签货物购运证,但仍有种种限制和歧视。华商小贩利用洋行牟利心切,疏通关系,套购商品,并向守卫城门的汪伪“绥靖队”纳款送礼,将货物(小批量)转送出城,于是北关、兴隆集(城东南4公里)成为沦陷区与非沦陷区交换商品的集散地。

汪伪县政府为增税收,对此听之任之不加干预,常驻县城日军官兵约120名(军营、司令部在城东南角原省立第六中等职业学校),一般不轻易出城,偶尔出动巡逻,事前必有警报,故城外交易可以安全进行。

汪伪政权虽大量发行伪币,即所谓“储备券”,并强制流通,但沦陷区民众并不信任,交易中仍以法币为主。

1941年起对县城及近效控制区实行按人、户定量配给食盐,每人月给盐半斤或一斤,凭“良民证”领取盐卡,分别在“三盐门”(即东、南、北三街三个盐店)购买,日伪设食盐配给处,由伪商会头目李荩柏任经理,所谓“三盐门”系县城内外33家盐粮行、杂货店联合组成,其用意是集中供应,便于监管。食盐由日商蚌埠裕华公司调供,并由日伪军警押船护送入境。对日伪公务人员、军警官佐每人每月额外供盐20斤,称为“特别盐”;对产业、饮食业用盐,因关系地方税收,配给从宽,谓之“特种用盐”。 (《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37338页)(无法估算)

设于县城的日、朝和台湾地区洋行一览表

名称

地址

经营人名籍

经营项目

德岛洋行

南街

日本、德岛一郎

棉布、棉纱、烟、粮

佐腾洋行

北街

日本、佐腾立三

烟、糖、杂货

河本洋行

北街

日本、河本乘二

干鲜果、陶瓷、杂货

吉田洋行

南街

朝鲜、吉田永一

棉纱

江南洋行

南街

台湾、江易生

棉布、百货

福利洋行

北街

台湾、刘静波

皮毛

三合兴洋行

南街

台湾、刘仁纪

皮毛

(六)财政:

19404月,日军第三次攻占寿县县城,建立汪精卫的伪县政权,至1945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时垮台,历时五年有余。

汪伪寿县政权最大控制范围,东至癞山集(今淮南市李郢矿区),南至五里铺,北抵北关集(以外属凤台县),西濒城西湖水域。城内置二镇,曰安北、化南;南门口置南关保,为县府直辖保。南关保周围并向东延伸为双东乡。城乡实有居民3690户,17977人。以幅员微小,列为三等县。充任县长者,先后有徐治一、柳肇庆、高志忠、张策勋、赵其凡。

财政体制属统收统支型,工商各税正税一律上缴,田赋收入准予坐支抵解。县财政支出经常费按定额计算,差额部分由地方附加、杂捐税收入弥补。原设地方税务局于19434月撤销,改由县长兼办税务(包括田赋)。工商各税收入具体事宜由公款管理委员会协同商会承办,财政科负责稽核收支与解拨款项。

田赋:辖境内共有耕地6473.2亩,其中城内菜地1080.8亩。按亩分摊应征任务,不分正附税。1943年起改征实物,每亩征收食米20斤,菜地按市场米价折征现金。全年额征食米123600斤,时价每斤“储备币”30元,计折款368.8万元。

1944年度收支情况如下:

岁入:

总额伪币632.3万元,其中

1、地方税(牙贴税、牲畜税、屠宰税、契税、产销税、营业税等)附加收入44.5万元。

2、南关集、北关集牙行抽厘93.6万元;

3、牙行代征“辛力”78万元(辛力,译音,系对销售鸦片烟土、烟膏、种苗所征之税,当时此类交易在牙行公开进行);

4、粮捐50.4万元;

5、盐卡4.5万元;

6、牲畜过境费1.2万元;

7、规费(司法状纸抄录费、学费等)1.9万元;

8、双东乡集镇杂捐税122万元;

9、田赋236.2万元(实征食米66289斤,现金37.3万元)。

岁出:

总额712.9万元,其中:

1、各机关、学校经常费638.8万元;

2、保安队(官兵60名)经费74.1万元;

3、其他支出,包括防水费、保安队服装费、孔庙祭祀费、公用房屋维修费等由县临时摊派征集。

除上述收支各款外,尚有为日军修筑柏台子、刘家庵等处阵地工事,鸭飞铺碉堡、交通道路桥梁工料费、临时入境执行任务的日伪军粮草供给等开支,仅见县政会议录记载令乡镇摊派出无额可考。(《寿县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88389页)(1943年征食米123600斤,根据实物折算参照表19377月米的价值为0.062元/斤,折算19377月法币值为7663.2元法币。1944年汪伪政权岁入伪币632.3万元,根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以1元法币兑换200元“中储币”计算,伪币632.3万元,折算19377月法币值为63230000÷200÷物价倍数2782.87113.6元法币。汪伪政权岁出712.9万元不计算。)

(七)农田、农具、牛头、住宅:

据《日本侵华在安徽的罪行》(安徽省档案馆、蚌埠市档案馆出版)一书(第2467页)194581日安徽省政府秘书处汇编统计:寿县财产损失情况为牛8227头,犁2245把,锄铲等农具89084件;强迫稻田改种鸦片980亩,破坏棉田390亩,平民住宅10005户。(根据实物折算参照表19377月耕牛的价值20.88元/头,8227头牛×20.88171779.7元法币。根据实物折算参照表19377月房屋的价值100元/间,如果以每户3间计算,平民住宅10005户,折算19377月法币值为10005×3×1003001500元法币。其中犁、锄铲、稻田、棉田无法估算)

六、结论: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三据寿县县城,寿县半部国土沦陷。日本侵略军给寿县各族人民造成的人口伤亡至少为6427人(其中特务、汉奸、伪军伤亡102人),征用民工100多人,无家可归132000人,受灾人口754000人,财产损失约为19377月法币值3181056元法币(其中有部分财产损失无法计算)。(由于各种原因,资料难以齐全,尚不能十分完整地记录和反映寿县在抗战期间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具体准确数字)1928年户84237,口6821661939年户为81773,口7528971945年户为40172,口为292329(仅报22乡镇)。1946年户为84336,口625124。几年中全县人口锐减,同时还导致寿县物价飞涨,市场萧条,粮食产量下降,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由此可见,日本侵略军给寿县县各族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深重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调研单位:中共寿县县委党史研究室

                                                                      2008321

                                                 

水泊寿州
文学创作和地方文史研究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