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岸畔的“化肥梦”

百科   2024-08-03 10:06   安徽  

按:宽阔的大门,高耸的合成塔,等候的车队,迎风飘荡的刺鼻的尿素味……如今,八公山下,淝水北岸的老化肥厂已经是一座汉阙巍峨的高铁站,曾经喂养农业大县178万亩耕地、培育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化肥厂遗址化身为风驰电掣的高速铁轨,送别与迎迓,每一次置身候车大厅,仿佛都能感受到那些跟随大哥开着拉化肥的小手扶的颠簸,闻到化学反应带来的炭酸氢氨的味道。


淝水岸畔的“化肥梦”
——忆寿县化肥厂

姚善荣

位于寿县城东北3公里处淝水岸畔的梁家郢子,原是寿县化肥厂厂址。如今这里已不见寿县化肥厂的踪影。代之而起的是商合杭高铁寿县站的站址,成为寿县人民实现“高铁梦”的风水宝地。但人们依然难忘当年的“化肥梦”。故事不怕老,老了才能称其为故事。感情不怕老,经过时间的淘洗、沉淀和考验,感情才更淳朴、更深沉,更历久弥新。寿县化肥厂最后一任董事长、总经理张家奎说,他经常梦中回到寿县化肥厂车间,和工友们一起上班,一起操作,共叙友情。寿县化肥厂老书记、老厂长毛新福说:“寿县化肥厂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回忆很痛苦,但很幸福。”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五六十年前那火红的年代。

困难重重的创业路程

1958年初,安徽全省尚无一家化肥厂。在“大办工业”的号召下,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兴建18个化肥厂,寿县化肥厂是其中之一。19589月,中共寿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省财政投资180万元筹建寿县化肥厂,厂址选在梁家郢子。这里背靠八公山,面临淝水河,可以利用荒山,取水也较方便。当时,从县直抽调干部19人,选调工农积极分子41人(骨干工人),分别到淮南、合肥、上海、杭州、大连化工厂和化学专科学校培训,学习化肥生产技术。

195910月,成立寿县化肥厂建厂指挥部,县长张其政任指挥,副县长岳志斌、周守朴任副指挥。调集民工参加化肥厂建设工程。轰轰烈烈的寿县化肥厂建设大幕在梁家郢子拉开了!当时施工条件差,许多工序只能土法上马,靠人力手工完成。由于缺乏卡车等大型运输工具,指挥部安排人员养马,用马车拉运化工设备、建筑材料。设计年产合成氨800吨,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奋斗,准备在1961年秋试车投产。但因资金不足、设备尚未配套齐全,为贯彻落实当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寿县化肥厂未试车“上马”就“下马”了!组织决定杨松山、孙自华等5人留守护厂,其余人员有的回农村,有的回原单位。寿县人民的“化肥梦”何时能圆呢?

1964年,赶上了“大办农业”的好机遇。各地掀起了落实毛泽东主席总结倡导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热潮,寿县也是如此。“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当时粮食产量很低。要提高粮食产量,就要建设化肥厂,增加化肥产量,满足农业需要。经省委副书记李任之批示,同意寿县化肥厂复工扩建。196410月,县成立化肥厂复工筹建委员会,副县长王毅任主任委员。

筹委会办公室设在县工业科。19653月,在省、地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的重视和支持下,由省重工业厅投资170万元、县财政投资140万元,进行复工扩建,设计能力由原年产氨800吨扩大到2000吨。101点火,试车成功,1127出氨。1966年年产合成氨近2000吨。从1958年算起,已历时8个年头!但由于特殊时期的影响,1966年至1980年,寿县化肥厂几乎年年亏损,靠县财政补贴过日子,所产化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以至出现了乡镇(公社)武装押运化肥的紧张状况。

后来实行“化肥专营”,即化肥由供销部门专营,引起各方关注。皖西报社记者专程到寿县调查,走访了县化肥厂、县供销社、保义镇供销社、石集镇(今安丰镇)松棵村,召开座谈会,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声音。1989328《皖西报》发表了题为《化肥专营面面观》的调查报告,阐述了专营部门的权力、生产单位的压力、组织货源的阻力和农民群众的苦衷。时任县化肥厂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德宽在座谈会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我们厂再下劲,一年只能生产碳氨5万吨,解决全县用肥的三分之一,还有10万吨仍需到外地组织。我们听话按限价出售,购人家的化肥就不听你的了”。农民群众仍然很难买到价格合理、质量优良、令人满意的化肥。

为了实现寿县人民的“化肥梦”,缓解化肥供应紧张状况,化肥厂历任领导班子成员周宗英、韩同群、谷兆恒、刘天良、韩敬春、夏士勤、殷凯生、李德宽、杨华堂、王保甫、杨松山、王湘纹(女)、毛新福等,殚精竭虑,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争取项目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1987年,寿县化肥厂主要生产设备已有快装锅炉4台、煤气发生炉3台、变换炉1台、联合压缩机6台、合成塔3座、铜塔1座、铜泵3台、碳化主塔4座,固定资产原值达673.3万元,净值502.3万元,碳化合成、造气等部分工段已达到万吨能力,比复工时期生产能力扩大4倍多,化肥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化肥厂的科技队伍也得到了发展壮大,文化技术培训工作得到明显加强。1983年至1985年,厂有计划地安排脱产技术、文化学习班5期,选送职工去六安、合肥、安庆等地的大专院校培训9人。有52人参加省举办的微电脑学习班,基本都能掌握微机的性能与使用,将微电脑用于化肥生产。通过微机测试氨气、氮气,合格率由原来的54%提高到98%,原料煤下降6%,焦耗下降30%1984年,化肥厂成立了职工教育科,配备了专职干部和教师,投资8.7万元,建成一栋三层700平方米教学楼。楼内设职工教育科办公室、职工子弟学校、图书、阅览、游艺室,装备了彩电、录音机和有关教科书,参加学习的人数达300多人次。1985年,省石化厅授予寿县化肥厂“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1987年,寿县化肥厂企业占地面积比建厂初期扩大2.47倍,职工住房8345平方米,福利、文教、卫生等都得到了改善,设施基本配套,初具规模。1989年完成合成氨系统的改造,生产能力由年产300吨合成氨提高到10000吨。

农民满意的寿县化肥

1990年,寿县化肥厂步入大发展时期,厂长王仁礼、厂党委书记毛新福带领全厂职工,以生产“农民满意的寿县化肥”为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奋勇前进。三年连跨三大步:1990年年产合成氨1.5万吨,19912.5万吨,19924万吨。《皖西报》刊登了寿县化肥厂办公室主任任孟成写的报道:《三年三大步——前进中的寿县化肥厂》。1996年,《皖西日报》、《安徽工人报》,先后以整版篇幅介绍了寿县化肥厂取得的光辉业绩。

1997年,寿县化肥厂先后投入4400万元,对合成氨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主要项目有:更换造气炉、新型高压风机、新上新型压缩机,升级半径800毫米合成氨系列,采用新型合成解煤、两水闭路循环等新设备、新工艺,扩大生产能力,合成氨年生产能力达至5.5万吨。主动积极、想方设法做好节能、降耗、环保工作,化肥产品质量确保一级品率100%。同时增加品种,甲醇、精醇、阻燃剂、复合肥等产品先后投放市场。1993年寿县化肥厂被批准为“国家三级质量企业”,1996年晋升为“国家二级质量企业”,1997年被批准为中型二档企业。

寿县化肥厂怎样从无到有并晋升为国家二级质量企业、中型二档企业?为此,我们先后访问了毛新福、王仁礼和张家奎、杨松山、许建强、任孟成、陈学甫、张士爱、王应好等同志。

毛新福1964年进厂,开始当合同工,亲眼目睹了寿县化肥厂试车投产的情景。1987年任副厂长、厂党委副书记。1989年,化肥厂厂长王保甫患癌症去上海住院治疗,毛新福代理厂长,主持全面工作。为解决化肥供应紧张问题,他日夜操劳,非常辛苦,坚持吃、住在厂。不料这期间他的原配夫人因心脏病去世,丢下两个正在上学、尚未成年的孩子要人照顾。但这并未压垮他一心扑在化肥事业上的坚强决心,他一面坚持吃住在厂,主持日常工作,一面抽空回家照顾孩子,既当爸又当妈,默默地为化肥事业作奉献。

王仁礼1980年从化校毕业后曾在寿县化肥厂当实习技术员,后曾担任寿县麻纺厂厂长、寿县水泥厂设备科科长,1990126调入寿县化肥厂任厂长,但此时化肥厂正面临重重困难:寿县化肥滞销,质量上不去,颜色发黑,还滴水,难与周边淮南东风、六安淠化和凤台化肥厂竞争;厂里资金紧张,无钱发工资,职工情绪低落,人心很乱。怎么办?年轻气盛的王仁礼厂长,心无杂念,一心扑在工作上,整天在厂里转,思考着怎样使寿县化肥厂走出困境?这时仍然实行“化肥专营”。县长乔传秀、副县长金启健找王仁礼谈话,指出:首先要把化肥市场搞活,让寿县化肥在寿县站稳脚跟。王仁礼豁然开朗,一面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化肥质量,让农民满意;一面主动与供销专营部门沟通,积极做好寿县化肥销售工作,很快扭转了被动局面。

1991年夏寿县涨大水,洪水围城,化肥厂洪水涨到车间窗台下。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张霄在省工商银行副行长方瑜、寿县县长乔传秀陪同下,乘汽艇察看灾情。乔县长特意约请王仁礼厂长上艇汇报化肥厂面临的重重困难。听完汇报后,张霄行长当即表态:“支持寿县化肥厂一个项目:合成氨联合甲醇,给贴息贷款800万元,寿县配套资金300万元,合计1100万元。项目由省工商行督办”。方瑜副行长当即表示坚决照办,并通知寿县工商银行行长张友明落实到位。王仁礼喜出望外,高兴地说:“中国工商银行这笔贴息贷款挽救了寿县化肥厂,让我们抓住了19921995年的中国高速发展机遇,只花几十万元就建成了安徽全省第一家小化肥联产甲醇项目!”1992年方瑜副行长还到寿县化肥厂视察,了解合成氨联合甲醇项目进展情况。甲醇作为基础化工原料,有市场、销路好,价格不断飙升,到1992年年底,寿县化肥厂仅此一项就赚了一千多万元!1993年初,时任县委书记程世龙代表县委、县政府到寿县化肥厂祝贺,并赠送匾牌一块,上书“班子团结,企业振兴”八个大字,作为永远的激励和鞭策。

企业有钱了,怎么花?王仁礼、毛新福和班子成员一致认为,不能乱花,好钢用在刀刃上,在力保主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了石油化工厂、汽车运输公司、庆寿加油站、劳动服务公司等附属企业,还成立了有200多人的家属大队,负责化肥包装、煤炭加工,较好地解决了职工两地分居问题,增加了职工家庭收入,振奋了职工的奋斗精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王仁礼、毛新福的带动下,全厂职工人人精神振奋,个个干劲十足,化肥生产年年超额完成任务,扭转了亏损局面,告别了靠财政补贴过日子的窘况。1991年涨大水期间,洪水虽然淹到了化肥厂车间窗户台下,但职工们坚持从县城东门云梯临时轮渡码头坐船上班,确保不停工、不停产,精神感人至深。1993年到1997年,寿县化肥厂连续五年完成与省化肥公司签订的承包合同,企业职工工资连续浮动升级三次,后转为固定升级。回首往事,王仁礼、毛新福异口同声地说:“办好企业,一靠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二靠科学技术革新改造;三靠严格企业管理制度;四靠班子职工团结奋斗。”

1995年底,毛新福调任县总工会主席;19961月王仁礼当选中共寿县第九届县委常委;19978月,王仁礼调往六安任地区经贸委副主任兼朝阳制药厂厂长,先后都离开了寿县化肥厂 。但他们艰苦创业、身先士卒的精神依然在影响着寿县化肥厂的职工们。199710月,王仁礼被国家化工部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毛新福也受到国家化工部的表彰和奖励。

1997年底一天,时任县委书记王文友、县长汪锡文找县总工会主席毛新福谈话:“想请你回县化肥厂,再次担任厂党委书记”。

毛新福听了一愣道:“好马不吃回头草。”

王文有说:“现在人才缺乏。你长期在化肥厂工作,经验丰富,威望很高,又能吃苦耐劳,一定能马到成功。”

汪锡文紧接着说:“你这匹好马就吃一次回头草吧。”

“好,听领导的。”毛新福坚定地表示。

第二天,毛新福就“二进宫”,来到县化肥厂,再次挑起了厂党委书记的重担。在见面会上他表示,一定和全厂职工一起为多产“农民满意的寿县化肥”而拼搏奋斗,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几个月后,组织上通知,毛新福同志任县总工会主席兼县化肥厂党委书记。

毛新福“二进宫”的故事迅速传开,传遍化肥厂,传遍寿县城乡。

1999年春,毛新福同志不幸患脑梗塞生病住院,导致半身偏瘫,只能回家疗养医治。2019528笔者家访时见到毛新福,已七十七岁高龄的他,人虽消瘦,行走困难,但依然精神矍铄,谈笑风生,是一位积极乐观的老人形象。

19995月,张家奎同志接任寿县化肥厂董事长兼总经理。他省化校毕业,1984年进厂,长期在车间工作。19927月任化肥厂副厂长。他决心以王仁礼、毛新福等化肥厂前辈为榜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多产“农民满意的寿县化肥”贡献力量。

一波三折的租赁拍卖

难以预料的情况发生了:20001026寿县化肥厂停产!

原因是:原材料涨价;资金紧缺,供应不上,厂里无流动资金,买不起原材料,已停发工资三个月,职工情绪低落,加之环保力度大,国企负担重,化肥厂只能停产检修。

安徽省化肥联合开发公司与寿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寿县化肥厂租赁改制。

20023月,寿县化肥厂企业由闽星化工有限公司实行租赁经营,一年以后,闽星化工公司终止租赁,企业又租赁给英明化工有限公司经营。

2004年年底,寿县化肥厂全厂职工全部解除劳动关系;2005年元月寿县化肥厂挂牌拍卖,最后原租赁者徐英(女)以1389万元竞买成功,使用原化肥厂职工240人,成立新的私营企业英明化工有限公司。2005年,英明化工有限公司投入2100万元实行技术改造,年生产精甲醇1万吨,春耕、秋种季节以生产化肥为主,冬季以生产甲醇为主,并于当年实现利税60万元。2005年底,因购煤纠纷,导致资金链断裂,英明化工公司也停产了。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寿县化肥厂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家奎同志和他的同事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辞辛劳,为寿县化肥厂办理了租赁、拍卖和依法破产手续。为全厂在职职工722人、退休职工196人,离休干部4人,办理了买断工龄、养老保险等相关手续,让他们能够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2005年年底,寿县化肥厂的破产工作基本结束。

寿县化肥厂虽然不存在了,但以王仁礼、毛新福为代表的寿县化肥厂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化肥梦”,令人难以忘怀!

                              2019年5月31


水泊寿州
文学创作和地方文史研究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