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家岗,寻访柏文蔚父母墓地

百科   2024-08-20 10:25   安徽  

按:网络时代,编纂文史资料真是吃尽苦头。但是,我总是奔着原创去。到了第八辑的时候,苦尽甘来,认识的一些文史专家帮上了大忙。其中就有一个奇人千纸鹤,酷暑寒冬,走地游水,就差上天入地了。多年来,他专攻淮南煤矿史,兼及其他。关键时刻,支持柏文蔚父母坟墓一文。后来。他还带我实地寻访,从地形图上看,淮河从正阳关以来,到肥口往北,遇到了八公山的阻挡,拐弯向北,造一个险绝的峡山口,然后再绕一个大圈子,重新向东。毕家岗与肥口形成一个口袋口,拎上八公诸峰。

柏文蔚在《五十年大事记》中说,民国11年(1922年)老母去世,余47岁。国历十一 月,丁母艰。余父于民六夏逝世,停枢于苏州集义公所,尚安葬故里。因议将双灵归亲奄岁永安……于国历12年元月扶亲回寿县原籍 ,葬于城北三十五里毕家岗祖莹之侧。柏文蔚还说,因军阀混战,有冒充土匪要杀吾人之阴谋,告者确切,不敢忽视 , 遂令亡弟文佶、亡男心印扶灵回寿,余未敢前,亦憾事也。也就是说,柏文蔚连父母归葬故里都没敢回来,真乃识时务者为俊杰。”(文章原题《毕家岗,那座百年柏家老坟》,现为编者所加)

毕家岗,寻访柏文蔚父母墓地
杨鋆

一、

原先在毕家岗矿东百米处的一片岗地上,有两座老坟。当地人称“于家老坟”、“柏家老坟”。最高点是于家老坟、其南十几米便是柏家老坟。

听上辈老人讲,早先这片岗地是毕姓人家居住地,故得名“毕家岗”。

柏文蔚父母过世,看上此处,便买下此两亩地埋葬先人。并从翟家洼开了很多青石,刻碑及一些马牛等动物,用青瓦磨成粉末拌糯米、鸡蛋清砌筑墓,青石一头大一头小,外抹约有五分钱币厚的“水泥”,非常牢固。棺木为香木,没有用铁钉,全部是卯上的。安排柏耀虎弟兄二人迁住在墓地南百余米守墓。

五十年来,它们躲过了历次战争。1958年后,掀起多次平坟运动,也未能有人来打扰。可能因为地处偏僻的缘故吧,没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197610月前后的某天下午,它们终于未能逃过又一次声势浩大的平坟运动。跟前几次一样,平坟运动没有那么温文尔雅。

由毕家岗生产大队的民兵们参与此次平坟。民兵李瑞G带队,时任大队书记是李传L,李瑞Y是大队会计,同时还是拖拉机司机(全村就他一个会开拖拉机)。

柏家老坟外观有较高的封土,扒开后,是用每块重达两百多斤的梯形青石卯上的。据他们亲眼看见棺木非常难打开,没有铁钉,后有人找到窍门,才得以打开,但仍不见尸体,上面还有一层类似于三合板遮盖,掀开此板,但见突然冒出一股青烟,棺内填满了各种料包,老俩口尸体干,没有腐烂。老爷子的胡须到胸口清晰可见,老太太口含宝珠,二人手攥荷包内有金条,衣服非常华丽鲜艳,上绣龙凤图案,并出土一些金银财宝。

小部分被村民私藏,多数都被搞到公安局去了。当时由于来看热闹的人太多,周围被拉了铁丝网,并安排生产队的民兵看守。尸首则被生产队的李瑞Y用拖拉机先拉到生产队的场上(今杨家地西边),后又拉到土坝孜八公山公安局,将棺内的东西装到纸箱里又让李瑞Y拉回生产队的场上,次日拉到丁家山马号(音)今八公山教堂附近的半山坡,将两具棺木连同尸首全抛在了路边。

七十五岁的张云山先生告诉我,他的姐夫李瑞B当时陪着李瑞勇去的八公山公安局,还弄了一个鸡蛋大小的玛瑙珠子,中间镂空。一时间,吸引了附近方圆二十多里的谢八两区及寿县凤台的人们纷至沓来,一拨接一拨,前来看热闹,宛如赶庙会,一睹干尸。也有胆大恶劣的后生近距离戏弄尸首。但极少有人知道墓的主人是谁,仅有几位年长的老者知道是柏烈武的父母亲,仅知道柏烈武是寿县柏家寨的,曾任三十三军军长,是个国民党的大官。

据居住在附近原八公山石料厂的退休老工人们说,至今还记得,那些天,整个山谷多日都回荡着棺木的香味。

一周后,附近淮南矿务局水泥支架厂的柏家族人实在看不下去了,由柏心发、柏方义、柏方锦几位老人出面,柏发熟(柏方义二子)、柏发胜、柏发开兄弟俩(柏方锦子)、柏方贵(柏心发)等七八个人,在附近的山沟找了个地方,简单的看看地理。头枕丁家山,脚蹬九中水库,正对面就是柏家山。由于四周都是石头,挖了大约一米多深,又把先前被西小郢子村民拖去盖水沟的两块棺木底板抬了上来,将两具干尸掩埋了。这的确是柏烈武的父亲柏珉母亲朱氏墓。

二、

柏文蔚,字烈武,号松柏居士。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民国元勋。与孙中山、黄兴、李烈钧并称“辛亥四杰”。187668日(清光绪二年闰五月十七日)出生于安徽寿县南乡柏家寨。民国36426日病逝于上海南洋医院。

柏生前友好、辛亥革命同志会、安徽旅京、沪同乡等纷纷前往殡仪馆吊唁。于右任特派代表来沪吊慰。蒋介石、张群、吴铁城等国民党政要也纷纷致电柏之家属,表示哀悼。蒋介石电唁:烈武先生,革命耆贤,勋在民国。惊闻溢逝,痛失老成。谨电致唁。1948519日,国民政府政府通过《六先烈国葬案》,柏为享有国葬资格的六人之一。其中褒扬柏:光复皖省,功在乡邦。晚年艰贞,不忘靖。树勋宏伟,国史垂光。允宜特予国葬,以示优崇。

纵观柏文蔚一生的经历,可谓居功甚伟!但最重要是:一是帮助孙中山建立国民政府。二是收购《大东舆地全图》,为我国守住了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确保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三、

柏家原是世代书香,家境富裕,但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因为清军镇压太平军,寿县逢遭战乱,柏家家产荡尽,所余田产二、三百亩;又荒芜不治,收获不足糊口,已成破落户。到了光绪初年柏文蔚出生时,柏家境况更加拮据,家徒四壁

无奈柏的父亲柏珉(字之清,兄弟五人排行第五),便开设私塾,收学生十余人,年得酬金数十,以补贴家用。

由于柏珉秉性淳朴,乐善好施,知书达理,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威望。当时居住在柏家寨的柏姓或他姓乡邻,凡因婚姻或田产发生争执,都愿意请柏珉出面为之调解。而柏珉承祖宗之后,总是舍己田,耘人田,乐意为之排难解纷。

柏文蔚少年时代,在其父亲的严厉督导下,象那个时代的许多其他历史人物一样,走的依然是考秀才、中举人、会进士、点状元的封建科举道路。1888年,他12岁时已读完了《山海经》、《尔雅》和四子书;14岁时,《诗》、《书》、《礼》、《易》、《春秋》等7部儒家经典皆能背诵

中国封建的传统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与人,鄙视劳动,认为下贱的小人才干这些活,读书的君子是不应学这些东西的。书香门第出身的柏文蔚,却从小就反对这套世俗的观念。他不怕吃苦,喜欢与老农接近交谈,并潜心研究农学书籍,按照节令时气植树栽菜,播种五谷,胼手胝足,处之夷然。劳动锻炼使他臂力过人,一次能挑一百余斤的东西。他的父母钟爱他,嘱咐他不要劳累过度,致成疾患。他回答说:青年不吃苦,长大游手好闲,怀安败名,甚为可怕。父母听了非常欣喜。柏从劳动中体会到农民的辛勤,也铸就了他朴实无华的品德。

1892年,柏文蔚16岁。这时他的学识已大有长进,中国的旧文学已得门径,并且在其父开设的私塾里代父授课(文蔚15岁开始代父授课。名义上由其父开私塾,实际上由文蔚授课,约三年之久)

这一年,柏文蔚的父亲让他去考秀才。按照寿县风俗习惯,考中秀才时娶亲,这被看作是最荣耀、最高兴的事情。他的父母经常以此要求他。但文蔚对此并无兴趣。他后来回忆说:彼时虽不知早婚不可之道,而天性中不愿有此。学问未成,更羞耻功名科第。

柏文蔚虽然雄心壮志,常年在外奔波革命,但对于家庭,却多有记挂。即便他多次出生入死,化险为夷,出逃海外,但内心对家人的牵挂从未减弱。

19138月,二次革命(亦称“癸丑讨袁”)失利。柏文蔚逃像极为狼狈,“惟剩汗衫与裤头”。不得不穿日人和服,乘“凤阳丸”逃往上海。结果到了上海却发现到处贴有袁世凯悬赏十万大洋缉拿他,柏不敢回家,只得悄悄住在虹口胜田馆,乘隙匆匆与父母妻子见上一面。829日搭轮出走日本,化名朱久香在长崎避难。

这年冬天,柏母朱氏因“思子心切”,与柏之妻子辗转来到长崎,一家人租赁南山手西式板屋居住。民国六年(1917年)三月上旬,因父病重,柏文蔚接电即由京返沪,朝夕省视,寸步不离。民国十年十月,在别离母亲四年后,已46岁的柏文蔚自言“功业不成,致疏温清,捂心自问,能勿慨然”,遂回上海探望母亲朱氏。

四、

民国六年六月四日(722日),柏文蔚父亲病逝。此数月中间,倪嗣冲挟督军团叛乱,张勋继续复辟,蔚概未闻问。又因党失重心,革命事业无从做起。蔚遂按照封建居丧习俗,杜门不出,守制三月。

民国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13日),柏母朱氏去世,考虑到父亲停柩于上海法租界打铁浜苏州集义公所五年余,尚未安葬。柏文蔚决定将双亲灵柩扶回原籍安葬。并敦请至友襄助丧事,筹办两月余。

时任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通令皖省地方官妥为保护,北洋军阀之威力充满皖北,有人报告,皖北有冒充土匪扬言要借柏文蔚回乡之际对其实施暗杀,由于告者确切,柏不敢忽视,遂只好让弟弟柏文杰及次子柏心印代为扶灵回寿县。将双亲归葬于城北三十五里毕家岗祖坟之侧。

这也成为柏未能亲回故乡送老人之一终生憾事。

1923112日,由柏的弟弟柏文杰和次子柏心印扶灵回安徽寿县。出殡之时,同乡送葬者多达两万余人。由平济利路到上海北站人流络绎不绝,而前来车站送殡人群更是已拥挤之至。车达南京下关车站,至站致祭者,亦不下数千人。双灵渡江,爆竹之声不断,直至灵到达浦口站后,炮声渐次休息。

柏文蔚在《柏文蔚五十年》中记述道:灵车由浦站北行时,挂钩者竟将灵车遗下,经老友周唤若查觉,与站长交涉,始行挂上。盖挂钩者必先得贿,方能应手,否则即将应运之件遗下。中国铁路舞弊,种种黑暗,于此可见一斑。灵过滁州车站,绅商外又有僧侣数百人在站恭候,亦稀罕之事也。灵在蚌埠地方挽留一日,凤、泗十余县绅商搭棚分期致祭。次日解缆返寿县故里。余最初哀启先灵直达茔地安葬,即不迂路入城,致劳诸亲戚友。乃家族亲戚厚意,仍将双灵欢迎入城,停现瑞庵(在今寿县北过驿巷),开吊七日出殡。亦连累志士,以感国家地方之盛情。

柏文蔚次子柏心印则留在了寿县老家。1929年冬,柏心印不幸染病早亡。而柏文蔚因反蒋被国民党中常委永远开除出党,得以有时间专门回来处理冗事,并去毕家岗父母亲墓地拜祭。

五、

柏发轩原系柏文蔚部的厨师,平常接触不多。一次,柏发轩的班长知道他是安徽寿县的,就想把他引见给柏文蔚,而柏发轩自觉自己是一介小卒,人家是大官,未同意。

不久,给柏文蔚送饭的恰巧不在,柏发轩替其送饭。柏文蔚听出了柏发轩的乡音,便和柏发轩攀谈了起来。方知这个厨师是自己的小老乡,比自己晚四辈,只不过柏发轩家是柏家台的,离柏家寨也就十里路左右。

柏文蔚的双亲过世后,要葬回家乡。柏文蔚考虑到也没有什么直系亲属在寿县了,便把柏发轩叫来,送给了他三样东西,其中一幅孙中山的书法,一幅柏文蔚自己的画像,另给了发柏轩一些钱。让他跟随弟弟柏文杰一道回家乡安葬老人,并替柏家守墓。

柏发轩拿着柏文蔚给的钱,遵照长官的指示,就地购置十几亩土地,又在墓地东南一百多米处建了几间房,在此守墓。以后娶妻生柏耀华、柏耀福二子,长大后也帮着守墓。实际上毕家岗当时归凤台鲁孔乡,并不属于寿县,且离柏文蔚家寿县柏家寨近四十里路,也并非柏家祖坟所在地。那为什么会选在此处安葬老人呢?

据说,当时是请了几个地理先生,他们一致看中此处。东北一公里就是滔滔淮河,西两公里则是巍巍八公群山,东南可遥望绵延舜耕长龙。寒冬腊月,进驻了一个团的兵力,并架设机关枪,封锁墓地,又从翟家洼山上让石匠们打了很多梯形青石。同时每天由八匹骡子驮着猪肉到工地,这样干了一个月,赶在春节(216)前才完工。有人还记得,柏文杰每日看在工地上,说话慢声细语。墓周边又种植了近两亩地的松树。五十年代因为生活困难,柏发轩便将树木砍伐售卖维持生计。

尽管费劲了心思,修建柏坟,但自1930年后,柏家后人却鲜有人来祭祖,更没有人对守墓人柏发轩及后人问候一下。柏发轩的曾孙柏金龙抱怨说。仅在198668日,安徽省政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邀请柏发轩的大儿子柏耀华出席在合肥召开柏文蔚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会,并发给一本《纪念柏文蔚先生》文集,至今柏发轩的曾孙还跟宝贝似的珍藏着。

笔者又找到当年在马号掩埋柏珉夫妇的参与者柏发开及柏发熟先生。初步了解了一下他们当年掩埋过程,并请柏发开先生带着实地寻找到了掩埋地。由于山涧沟几十年来没有遭到开发,基本还保持原貌。除周边被倾倒些垃圾、开荒并增添了一些坟外,寻找起来还是比较顺利。柏发开笑着对我说:“虽然我不识字,但我记性好。当时那几个参与者中我最小才19岁,那年是唐山大地震,我还没上班,第二年,经人介绍,进入八公山区石料厂打石头。”大约1978年,原八公山区石料厂退休的老会计祝中环,时有六十多岁,代表区里曾经专门找他们了解掩埋的过程。如今,在谢家集与八公山两区,55岁以上的老人,对此还是有很深的记忆。走在路上,随便找个人打听此事,他们都还能说出个一二来。


水泊寿州
文学创作和地方文史研究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