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代寿县的地名演变(外一篇)

百科   2024-08-01 06:30   安徽  

南北朝时代寿县的地名演变(外一篇)
周强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民相继南渡,大多聚族而居。东晋南朝统治者对南渡士民,一面拉拢其中的世家大族参加政权,一面设置侨州侨郡侨县安置侨民。侨置建制保持原来籍贯,另立户籍,给以优复特权,不受当地政府管辖。

当时司州、豫州流民多取道淮河支流涡水、颍水、汝水,渡淮后寄寓在钟离(今凤阳县临淮关镇)、马头(今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寿春一线。再南迁的则深入江淮之间甚至长江南岸。与此同时,淮南士民也播迁江南。结果造成双重的喧宾夺主,北方士民夺淮南地名,淮南士民又夺江南地名,造成寿县地名在南北朝时代的异常混乱。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寿州“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南北朝时,寿春皆为重镇”。重要到什么程度,当时的区区寿域竟然密集聚集了一个州级“省会城市”,N个郡级“省辖市”,N个县级政府,无怪乎有网文将寿春列入魏晋与南北朝两个时期的中国十大城市之中。由于考证复杂,本文仅依据《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所记,结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国历史大辞典》,对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寿域曾经使用过的行政建制地名缕出大概。

其一,南北朝时寿域内主体州、郡、县地名。

淮南地区原属扬州,而豫州故地主要在豫东皖北。东晋初,豫土尽失,乃于寿春县侨置豫州。东晋末,扬州退出江北,江淮地区西部成为豫州实土,大多数时间是以寿春县为豫州州治,直至隋平南陈。而北朝一旦得之,则用旧名扬州。其间以寿县为治所的州名沿革大致如下:豫州:晋413南齐500年;扬州:北魏500→526年;豫州:梁526→547年;南豫州:梁547→549年;扬州:东魏549北齐550→573年;豫州:陈573→579年;扬州:北周579581→589年;寿州:隋589年起。

秦汉至魏晋,寿春县的上位建制依次是九江郡、淮南国、阜陵国、淮南郡和楚国。梁郡原在豫东,郡治睢阳县,位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东晋孝武帝于寿域侨置南梁郡与睢阳县,后来郡与县均转实,淮南郡反至江南,也是由侨转实。北朝得今寿域地,则仍为淮南郡。其间以寿县为治所的主体郡名沿革大致如下:东晋南梁郡→462年宋淮南郡→464年宋南梁郡→479年南齐梁郡→500年北魏淮南郡→526年梁梁郡→549年东魏淮南郡→550年北齐淮南郡→573年陈梁郡→579年北周淮南郡→581年隋淮南郡→589年隋寿州。

寿县于秦朝置县时即名寿春。郑阿春是东晋简文帝生母。公元394年(东晋太元十九年),孝武帝为其祖母郑阿春上尊号“简文太后”,“春”字成为国讳。“春为青阳”,因此寿春县改名“寿阳”。南朝前期一度因南梁郡而改寿阳县为睢阳县。后期因南北争夺,南朝得之则称寿阳,北朝得之则称寿春。其间县名沿革情况大致如下:394年东晋寿阳县→462年宋寿春县→464年宋睢阳县→500年北魏寿春县→526年梁寿阳县→549年东魏寿春县→550年北齐寿春县→573年陈寿阳县→579年北周寿春县→581年隋寿春县。

其二,南北朝时寿域内治县设置。

南北朝时期,除主体县寿春县之外,按照设置时间先后,治所设在寿县境域(不排除后来从寿县析出部分)的侨实县级建制还有小黄县、崇义县、北谯县、义昌县、安丰县、安城县、长平县、西华县、滁水县等。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介绍或透露有侨实5县:小黄县:“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侨置,治今安徽省寿县西南。属淮南郡。唐武德七年(624年)废”;崇义县:“古县名。南朝宋置,治今安徽省寿县东南,属南梁郡。北魏改属梁郡。隋废”;北谯县:“南朝宋明帝侨置,治今安徽省寿县东。属梁郡。北魏永平元年(508年)为北谯郡治。隋开皇初改名滁水县”;安丰县:“南朝梁置,治今安徽省寿县南、安丰塘北。为安丰郡治……明初废”;滁水县:上见“北谯县”。

《读史方舆纪要》透露的有义昌县和安城县:义昌县:“义昌城,在(寿)州西南。宋《永初郡国志》:安丰有义昌县,晋末,尝立郡。宋初废为县,寻并入安丰(县)”;安城县:“安城县城在(寿)州南。梁普通五年(524年),豫州刺史裴邃攻寿阳之安城,既而马头、安城皆降。魏收《志》:梁置新兴郡,治安城县,即此”。

《隋书·地理志》记载或透露的有长平县和西华县。淮南郡长平县:“梁置北陈郡。开皇初废。又并西华县入。”《大词典》北陈郡:“南朝梁置,治长平县(今安徽寿县境)。辖境相当今寿县一带……隋开皇初废”。并入长平县的西华县设置时代不详。

其三,南北朝时治所于寿域的郡级建制。

按照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东晋南朝境内侨置州郡表”,属于江淮西区的寿春(安徽寿县)境有南梁郡、梁郡、北梁郡、北谯郡、西南顿郡、西汝阴郡、北陈郡;安丰(安徽寿县西南)境有陈留郡。其它典籍还出现过新兴郡。

南梁郡与梁郡后来继承原淮南郡成为实郡,安丰郡从设置起就是实郡。《大词典》云,安丰郡为“南朝梁置,治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南、安丰塘北)。辖境约当今安徽省寿县南部。隋开皇初废”。

《大词典》录有寿域4侨郡。西南顿郡:“南朝齐置,治今安徽省寿县。辖境约相当近安徽省寿县。后废”;北陈郡:“南朝梁置,治长平县(今安徽寿县境)。辖境相当今寿县一带……隋开皇初废”;北谯郡:“北魏永平元年(508年)置,治北谯县(今安徽寿县东)。隋开皇初废”;陈留郡:“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侨置,治今安徽省寿县西南。辖境约当今安徽省寿县西南至安丰塘镇以北地。南朝宋属南豫州,齐属豫州。北魏属扬州。隋开皇三年(583年)废”。

新兴郡上见《读史方舆纪要》安城县相关叙述:“安城县城在(寿)州南……魏收《志》:梁置新兴郡,治安城县,即此”。

北梁郡与西汝阴郡情况不详。《宋书·州郡志》南豫州西汝阴郡领汝阴、安城、楼烦、宋县等4县;《南齐书·州郡志》豫州西汝阴郡领楼烦、汝阴、宋县、陈县、平豫、固始、新蔡、汝南、安城等9县。从县名看,西汝阴郡似与寿县无关。《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南齐西汝阴郡及所辖9县列入“豫州无考郡、县名”。而《百度》“西汝阴郡”云,“南朝宋初侨置西汝阴郡(帖治睢阳,今安徽寿县城关镇)……萧齐代刘宋。西汝阴郡改为南汝阴郡”。不知其说依据何在。

南北朝时代的寿春县城格局与城门

南北朝时的寿春城既是战略攻防重镇,又是区域中心城市。城池依山傍水而建,充分利用了周围的地形和水文条件,“城临肥水,北有八公山,山北即淮水,自东晋至今,皆为要害之地”(北宋《太平寰宇记》)。经过数代统治者和当地军政长官的努力,构成了固若金汤的城防体系。

寿春城于西汉为淮南王都,城内应建有宫城,城池构造应为内外两重。

东晋末年,城内又新建相国城,形成外城内包两城的格局。寿春城比较完整的结构最早见于《水经·肥水注》记载:“肥水又西径东台下,台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榭也”——由“外郭”可推知城内必有内城或子城。芍陂渎水入城后,“渎水又北径相国城东,刘武帝伐长安所筑也,堂宇厅馆仍故,以相国为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太平广记》更为明确:“寿阳城中有二城:一曰相国城,刘裕伐长安时筑;一曰金城,寿阳中城也。自晋以来,中城率谓之金城。”

为保卫城池,寿春镇将在城外不断新筑小城,与主城防守形成犄角之势。《读史方舆纪要》说,寿春城城东“一里有诸葛城,相传诸葛诞所筑”;《水经·肥水注》说,城北有小城名玄康城,“不知何由得名。考其地,当在今八公山下,肥水北屈处”;《南齐书·垣崇祖传》说,垣崇祖“乃于城北立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周为深堑,使数千人守之”;《魏书·李崇传》说,李崇“又于八公山之东南更起一城,以备大水,州人号曰魏昌城”;《梁书·陈庆之传》说,陈庆之出征寿春,“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筑两城相拒”。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收集了南北朝时期史书中出现过的寿春城城门。根据史书散碎记载,寿春外城四垣城门有长逻门、象门、沙门、石桥门(草市门)和芍陂门。

长逻门为东垣城门。《南齐书·刘怀珍传》:义嘉之难中,晋安王刘子勋与宋明帝刘彧争夺帝位,寿阳镇将支持刘子勋。宋明帝派宁朔将军刘怀珍讨寿阳,其部属王敬则破叛军“四垒于横塘死虎,怀珍等乘胜逐北,顿寿春长逻门”。横塘垒、死虎垒均在寿春城东,刘怀珍军破诸垒后顺势追击,可知长逻门为寿春东垣城门。

象门、沙门为西垣城门。《水经·肥水注》:烽水渎“侧径寿春城西,又北历象门,自沙门北出金城西门逍遥楼下,北注肥渎”。

石桥门又名草市门,为北垣城门。《水经·肥水注》:“肥水左渎又西径石桥门北,亦曰草市门,外有石梁。”

芍陂门为南垣城门。《水经·肥水注》云,芍陂渎“引渎寿春城北,径芍陂门右,北入城”。清杨守敬作“疏”云:“芍陂渎自南而北入寿春城,出城入肥,不得至寿春北始入城。且芍陂在寿春南,芍陂门当为寿春南门。渎水在芍陂门右入城,益见自南入城。”

内城中金城和相国城的城门分布情况不详,见诸史书记载的只有“金城西门”和“相国东门”。

(摘自《寿县地名故事》)


水泊寿州
文学创作和地方文史研究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