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网络上一直在传言《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的那些事儿。
【文学城】转了一位“码头青年”的文章说:据说已经住进了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网上传闻有鼻子有眼,说他因为猥亵女同事被当场抓包,还在另一场合打伤了一位男领导,最终崩溃入院。这个瓜真假难辨,但无疑是开年最离奇的故事。
这位二十多岁就写出煌煌巨著的大神,靠着《明朝那些事儿》赚得版税无数,早早实现财务自由。另外,他还实现了很多作家都梦寐以求却可望不可即的事:进入体制,一路高升,十几年内即升至一线城市副厅级。
本来,对于这样一类的“瓜”新闻,我是不感兴趣的,可是看着网络上越传越盛的“瓜”,这些天,脑海中会不时地浮现出当年明月的那本《明朝那些事儿》。
记得那个时候好像是2007年,我刚住进美林小镇,附庸风雅的搞了一个小茶桌,桌子上放的书就是这本《明朝那些事儿》。
书很好读,也好看,说是作者很年轻,很有才,可我也没太往心里去,那个时候,觉得有才的人很多,而且都挺年轻,比如我。
当年明月的消息无论真假,我都觉得挺寒心的,突然觉得与“明朝”有瓜葛的人好像这命都不大好。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历经16帝,276年兴衰起落。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吴晗先生写的《吴晗论明史》,他是写明史的大家,下场大家都知道了。
刚才我去读了他写的【《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觉得很有意思。
吴晗先生引经据典,认为《金瓶梅》的作者不是嘉靖年代的名人大家王世贞,而是一位不敢署名的作者,成书的年代也不是嘉靖,而是在万历三十年之前。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还记得那位黄仁宇先生,他写的《万历十五年》曾经风靡一时,老爷子人在美国,算是善终。可他的这本书却让《人民的名义》电影中的高育良副书记栽了大跟头。
吴晗先生的这篇关于《金瓶梅》的文字写于1933年,他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这样的一个时代,这样的一个社会,农民的忍耐终有不能抑止的一天。不到三十年,火山口爆发了!张献忠、李自成的大起义,正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必然发展。
黄仁宇先生有一个“大历史观”的主张,他认为历史舞台上某一“关键角色”往往只是一个“角色”,让任何人来扮演都可以,为众人所熟知的著名历史人物只是正好在那个时间踏上舞台,坐上历史早已准备好的空缺“角色”席。
用我的话理解就是“谁也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文学城】的这位“码头青年”的揣测,我觉得挺中肯,他说:
明月这些年来,公众形象一直都很干净低调。出书期间,他靠才华圈粉;进体制后,又低调做人、踏实做事。这种人会干出猥亵领导、打同事的事?请原谅我的想象力。
如果非要说什么值得相信,我倒觉得,明月假如真的精神出问题,大概率还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或者健康原因。这些年,一路看似风光,但体制内外的双重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多重压力,可能早已让他心力交瘁。
至今为止,没有看到当年明月出来澄清,也没有看到有官方出来辟谣。只是可怜了《明朝那些事儿》,他把自己活成了书中的人物。
《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段,当年明月是这样写的:
“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相比,其实都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只可惜,有才的当年明月在年轻时写就的书中看得很通透,但在日渐老去的现实中终究没能走出那些本来他很不喜的“角色”。
希望网络上的这些段子都是假消息,当年明月依然是好好的模样。
而我们,要像徐霞客一样,努力地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阅读全文,请点击【阅读原文】或者长按下面二维码,可以阅读到更多内容
期待着您点亮右下角“在看”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