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好像也没那么那么想的

文摘   2024-08-16 07:15   江西  

其实好像

也没那么那么想的


江西省宜春中学 刘京平


时间真的是咻地一下就过去了。刚说着放暑假,放着放着就快开学了。好几波大学生约着要来看老刘,可不是张三有事就是李四有事,当然,很多次也是老刘有事,约着约着,嘿嘿,这不马上就要开学了吗?


今天大清早的,又有人要约着来看我。好巧不巧的是,今天俺又要去乡下办点事。农历七月半,中元节,大人都懂吧。哪有时间悄咪咪地等着孩子们来看我?


也许有人会问,那就不要约,想来看的就来看呗。一波人不好凑,一个人去看老师,那还不是拔腿就走,容字➕易字啊。


其实,老刘这里又要其实一下了。其实你真的是不太懂人间烟火呢!


一个人拔腿就来看老刘的,早在放暑假的刚回宜春的那天或者第二天,就赶过来看了老刘。有人甚至还不忘带杯奶茶或者带个他们旅游时买的小小纪念品。按照老刘的内心来说,那都是真爱。


说要来看,但拖到现在,终于还没凑齐缘分成行的,原因自然是五花八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看老师的愿望其实也未必真的就那么强烈。


其一,老刘颜值不高,早就是老腊肉一块,还没头发,委实没啥好看的。虽然有感情的孩子早就看惯了,看顺眼了,但硬要说人家多想来看看这张老脸,咱也丢不起那人,对吧?


其二,老刘其实也没啥能聊的。肚子里那点有限的话,早就跟他们聊了三年了。寒假他们回校看我的时候,我已经近了最大的努力不炒现饭。那种努力,估计有些聪明的孩子早就看出来了。


其三呢?大家都忙。不是张三有事,就是李四有事,或者老刘有事啊。本来团购价,你一言我一语也就热闹些,一对一在一起,还真的没那么多可聊的。真有那么想聊的话题,微信上也可以说啊,打电话也可以问啊。根本用不着约着见面聊。


所以嘛,见面只是一个形式。如果形式大于内容,内容未必那么丰满,那这样的见面,当然是拖拖拉拉,拖到最后就越来越少了。


刘老师其实早就知道的。不信,请看我在寒假他们来看我时,我所写的文章。省得大家翻,刘老师翻出来,重发于下。看完有想法的,完全可以大胆留言。


大学生放假回来,

去看望高中老师,

这事能坚持多久?


江西省宜春中学刘京平


这些天,全国高校陆续放寒假,许多大学生寒假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成群结队地回高中看老师,顺便也看看曾经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地战斗过的母校,甚至还包括顺道看望那些高考录取不怎么理想选择复读的同学。这是高中老师最有成就感的日子。在许多高中老师看来,这种成就感,远比学校的表扬和表彰,更为鼓舞人心。


但如果仔细去体会的话,大学生回母校看高中老师,总体上会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大一比大二多,大二比大三多,寒假比暑假多。到了大三的暑假,大四的寒假,除了极少数在大学混得风生水起的,或者升学保研大放异彩的,或者是找工作特别顺心顺利的,还愿意跟老师报喜分享以外,基本就不太有了。大部队同学都会跟高中老师渐行渐远了。班级群除了偶尔有几个活跃分子开一点无关痛痒的玩笑以外,一般都是安安静静的。


非独回母校看高中老师是这样,就连在微信QQ电话短信给老师们发节假日问候,也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我的理解如下。


第一,任何一种关系或者感情,本质上都离不开共同的利益。高中期间,学生需要老师的教育和管理才能在赶考路上突飞猛进,老师需要通过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师生之间是彼此需要的有着共同利益的战队。但这样的战队,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不复存在了。


第二,任何一种关系或者感情,维持起来都离不开双向奔赴。学生读大学以后,高中老师能够持续输出的东西越来越少,单凭着学生的单方面输出,那种动力肯定是越来越弱的。不少高中老师坦言,面对回来看望自己的学生,往往不道如何聊得对方开心。除了简单的问好,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尬聊的局面。如果尬聊反复出现,最好的结果就是,早点离开。所以,所谓的人走茶凉是有道理的。如果刻意去加热一杯肯定无人喝的茶水,心就会太累,倒不如趁早放下为好。


第三,现代社会节奏快,无论是谁,总是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生活就像打麻将,虽然不可能老是输,但更不可能老是赢。真正在方方面面都称心如意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如果拿不出一点自认为光亮的东西,内心总是会有些迟疑,或者羞于提起,或者怕人问及。当年鲁迅先生那么喜欢藤野先生,不也是一去不复返,最后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么?所以,学生最后对你杳无音讯,那也是生活的常态。


第四,任何一种关系或者感情,一旦陷入了某种仪式或者程式或者形式的规范,内涵上的东西就少了。真正的朋友,其实从来不需要想起,但永远也不会忘记。摸着良心来讲,我对过往善待过我的老师,我一直都是念念不忘的心怀感激的。如果老师有些什么我可以出力的地方,我一定是全力以赴的。但平日里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花更多的心思通过某种渠道去表白,也是事实。


古往今来,时间与空间,总是最好的筛选器。所谓的师生一场,那是要看缘分的。以我35年的教育经验来看,不是你曾经喜欢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对你念念不忘,也不是你善待过的每一个得意门生都会感恩于你,更不是每一个所谓有出息的学生都会把你视为贵人。更多的时候,更大的可能是,有些高考成绩不那么优秀的孩子,有些看起来没那么有出息的孩子,反倒就在你生活的小城工作,干什么的都有。一旦知道老师有什么需要,他们倒是乐呵乐呵地跑过来,为你热情服务。电视剧《人世间》说子女分两种,说有出息的远走高飞,只能是图个名声养心智;那些留在身边做事的,往往在身边倒茶端水,可以养口体。学生貌似也可以这样大致分两种。


不过,任何时候我都主张,我们当老师,不能老是端着老师的架子。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服务业,老师就是服务员。老师拿了国家的工资,对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应该的。就像餐厅服务员不可能期望顾客有朝一日回报自己一样,我们老师最好也不要对曾经任教过的学生有什么期待。老师对学生的爱,那种利息,是在天地之间的。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陪孩子们一起走过,便是踏踏实实的人生。


偷偷告诉你吧,老师对学生的爱,都是以学生离得开老师为目的的。没哪个老师总想把孩子们一直拢在身边的。


你问老刘怎么知道这么多?

呵呵,夜观天象,掐指一算呗。

(嘘,老刘教书35年啦,别告诉别人)


以上是长大了的孩子的对话。

下面是昨晚与现在学生对话。


怕你看不懂,提示一下

我带完23届高三毕业生

在高一上课马上就高二

生活化语文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坚持平心而论:在纷繁复杂中探寻简单,在光怪陆离中洞悉真相,在司空见惯中创造鲜活。用语文的视角看生活,以生活的视角看语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