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此时正是大量进补的时候,但很多人自身脾胃的运化功能不好,很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因此这个时候正是关节痛、脾胃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严冬打响“保胃”战,保养脾胃刻不容缓。
我们该如何保养脾胃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粥能“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
糯米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功效。寒冬时熬点糯米粥也是养脾胃的好方法。但糯米黏滞,不易消化,吃多了很可能会引起胸腹胀满,尤其是老人、儿童不宜多吃。
对于脾胃不好的人,平时吃饭要“精挑细选”,少吃生冷辛辣的食物。冬天天气本身就比较寒冷,而一些生冷食物的寒性就更大了。尤其是喝冰饮料,很容易让寒气在体内形成湿邪,从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火锅等食物虽是热的,却也会损伤脾胃。因为这些辛辣的食物“火气”太大,易伤胃。
要想养脾胃,饮食规律非常重要。正如《千金方》中所说“饮食以时”,就是说饮食要有规律。做到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
小寒节气该如何养生呢?
小寒节气到了,饮食方面要记得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因为这类食物能够助心阳,促使体内过亢的肾水减少,进而起到保养肾脏的功效。
小寒到了天气渐寒,在这样寒冷的冬季,为了给身体补充足够多的、全面的营养,建议大家要坚持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的饮食原则。
一部分人在冬季的时候,总喜欢吃高蛋白、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而很少吃蔬菜、粗粮和瓜果,长时间这样子的话,很容易造成贫血、便秘、缺乏维生素等问题。
因此,天气渐寒的情况下,务必要均衡饮食才行。
冬季天冷,为了暖身大家会自觉多吃温补的食物。
此外,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不妨多喝点温热的粥。比如说有助滋补肝肾的红薯粥;有助养心除烦的麦片粥;有助补血养肾的山药粥;有助温热身体的大枣粥等等,这些粥在日常都可以自己烹饪食用的。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除了保暖做到位,适当活动也是可以的,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但是依然是把握适度,不出大汗,天气好时可带孩子外出晒太阳接地气。头、后背、腹、脚依然是保暖重点。外出应戴帽子,头为“诸阳之会”,如遇冷风天气更易受寒邪侵袭,脚为“人之根”,脚的保暖也重要,晚上可以温水泡脚。
冬天应早睡,早上和太阳一起“起床”,利于孩子阳气的潜藏和生发。孩子夜里睡得香,白天精力充沛。
保持情志安宁平和,避免大的情绪波动。
民间有谚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小寒节气应适量运动,可增强免疫力,有效预防感冒,同时使人精力充沛。运动还能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
运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老年人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运动时务必注意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使阳气外泄。
另外,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较暖和时进行。
中医外治法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可以通过艾灸、手指点穴、三九贴敷等方法来调养因寒冷带来的身体不适。
比如我们常用的足三里,有“长寿穴”之称,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1横指处,经常刺激足三里,有防病健身、益寿延年的功效,此穴治疗范围广,有通调百病的效果。休息时敲打或按摩此穴,可消除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