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田:新时代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财富   2025-01-31 19:53   北京  




作   者:林家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   源:微信公众号「经济学家茶座」,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24年第1期(总第95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化和发展,彰显出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朝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的科学指引。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参与世界经济重塑、主导竞争格局的关键战略选择,其中虽蕴含巨大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

1

我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黄金十年
21世纪10年代,是以大数据、云计算并与其催生出的物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为特征形成的数字经济1.0时代,这黄金十年助推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数字经济体。这其中由国家研究制定出台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起到重要指向作用,政府、企业、个人(G-B-C)三方在数字经济发展中逐渐适应政策制定的数字化、公司决策的数字化、生活办公的数字化。国家的高度重视与G-B-C三方的广泛参与是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其深层逻辑则在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破除地理障碍,消除制度约束,推动技术创新”。从黄金十年发展看,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涵盖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各个环节,普及东、中、西部的省、市、县、乡各个层级,影响G-B-C三端,形成全方位渗透式立体发展格局。
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十分广泛,从智慧农业到工业互联网和共享经济,从区域性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到全国跨地域数字化交流,从智慧政务到运用大数据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供消费终端个性化服务,我国数字经济赋能国民经济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特殊时期,各产业、各地区、各行业全面洗牌,新发展格局初见端倪,未来应逐渐形成以数字金融、数字经贸、数字科技为特征的数字经济2.0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我国经济未来五年定调为“高质量发展”,这势必对数字经济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套用黄金十年的发展思路已不足取,必须要用新发展理念看待和应用数字经济。
(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特征
1.从产业结构看。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是信息化和数据化,三大产业虽普遍受惠于数字经济发展,但最被影响深远和面临最大发展困境的还是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信息数据筛选以及运用。当今时代,数据量级已跃升至ZB计量单位(1ZB=1024EB,1EB=1024PB,1PB=1024TB,1TB=1024GB),即1ZB=2³ºGB。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信息数据运用上面临巨大分析成本和决策成本。这些成本最终被转嫁至终端用户身上,不仅直接降低了终端用户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获得感,还间接造成包括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减缓、服务业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等诸多影响。
2.从地区发展看。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历史上一直严重不均衡,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同样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中部快于西部,省、市优于县、乡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京、沪、浙、粤、穗、深、杭等一线省份或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节奏快、规模大,而且在数字技术、数字金融、数字经贸等多个数字领域的发展环境相对健康,更由于地方政策或资源禀赋对其他地区不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与其他省份或城市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
3.从行业特点看。政府是数字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数字科技的使用者。一方面,政府既要引导和监督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政府又要使用数字科技提升服务形象、提高施政效率。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使得政府陷入尴尬处境,同时带来的监管盲区造成寻租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则是更多享用数字经济带来福利的同时主动参与规则制定,而这种参与方式的主观色彩浓厚,片面造成了规则向资本方向倾斜,引致资本无序扩张。

2

未来数字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1.资源独占加剧竞争。数字资源与传统资源的区别不在于稀缺而在于被占有。传统经济时代,数据和信息只掌握在政府和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手中且采用传统加密方法进行管理,极少出现泄密风险。以大数据为特征的数字经济1.0时代,数据和信息已能够被少数头部民营企业获取并提炼出价值,出现泄密风险的机率大大提高。在不久的未来,数字金融、数字科技对数字资源的需求将进一扩大,政府势必放权整个数字领域,国有企业等也将参与市场竞争,占领金融、科技等数字领域资源高地将引起新一轮数字竞争,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也将进一步提高。
2.人才聚集扩大产业行业差距。人才趋利行为体现在向高精尖制造业、东部省市发达地区、变现能力强的行业集中。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可异时异地的交互特性,人才对地区差异的选择逐渐模糊,但在产业和行业选择上,很难短时间缩小差距。甚至在新发展阶段,人才更易选择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和行业,这种选择事实上已经对传统产业和行业进行了淘汰。缺乏人才引领,传统产业和行业仍会发展,但前路或将步步维艰。
3.制度完善仍需迈出更大步伐。政府的双重角色定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数字经济的政策有效性和监管可行性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调整,存在较大波动风险。在政策使用上,对数字经济行业进行补贴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方法之一,未来仍将是主要手段。补贴范围广、补贴金额大是显著特征,但由于各项制度尚不完善,政策补贴标准难统一,数字经济领域鱼龙混杂,极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4.社会效益难以充分显现。发展数字经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在于提高民生福祉,转化为社会效益。在创造就业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为特征的数字经济1.0时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劳动时间为计价单位可以让更多相近专业背景的劳动人群较为容易地提供自身价值。但在数字经济2.0时代,带有强烈专业特性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或将大幅提高就业门槛,进而“劝退”一波又一波劳动人口。同时,由于数字科技在社会服务中的进一步运用,传统带有“人工经济”属性的工作将轻易被替代,失业率或将不断提升,事实上,这一问题在近年的各产业各地区各行业已经初步显现。不仅是劳动供给,在产品和服务供给上,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催生出新型垄断工具,数字技术为一些传统经济现象带来新的垄断威胁,对消费终端产生影响,更加难以转化社会效益。
5.产生新一轮安全隐患。安全不可复制,在传统经济领域构筑起的安全框架很难在数字经济领域持续发生作用,特别是信息安全。数字经济时代的信息数据量级已至“天文数字”级别,信息具有价值,同时信息的产生、使用、管理具有随机性和非加密性,这些因素都推动着信息要素的市场化步伐,使其成为这一领域不可替代的资源。在我国,对信息资源的管理权限仍集中在政府手中,政府有责任构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满足数据要素和数据资产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

3

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新路径
1.使用区块链技术,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解决资源独占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开放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共享的有效解决办法是对资源进行产权界定。可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确权,区块链的数字签名、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确权,数据资源归属清晰可以有效避免竞争带来的成本损耗,极大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概率。同时区块链可以对数据进行全网实时追溯,实现数据的不可纂改,这一特征有效保障了数据资源的高效安全利用。更重要的是,区块链的共协机制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系统运行低效问题,真正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
2.加强制度设计,提高制度执行效率。未来政府面临的将是覆盖产业资源调控、公共服务、民生工程、社会治理等各环节的数字施政环境。加强制度设计,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制定利好数字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政策应是根本出发点。此外,政府定位应主动弱化“运动员”角色,以“裁判员”身份制定标准,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同时应加强政府监管,提高制度执行效率,创造公平、公正的数字经济竞争生态。
3.鼓励数字经济学科专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出现人才聚集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缺口,如何快速弥补人才缺口带来的影响应是各产业各地区各行业发展数字经济的根本思考方向。未来五到十年,恰是黄金十年出生人群成长成才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生的人群与数字时代同成长,具有先天适应性,生活逻辑符合数字经济发展方向。应以此为出发点,在这类人群接受高等教育阶段,鼓励各高校的数字经济专业发展,对口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应对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创新完善,建立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特点的竞争考核规则,使人才在校园与社会间的衔接更加轻松自然,降低人才错配程度。产业行业应尽可能进行资源倾斜,充分给予专业人才发挥空间,保障人才价值实现途径。
4.借助实体经济优势,助力社会效益转化。数字经济发展已对实体经济领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但并非与实体经济水火不容,而是表现出与实体经济互联互通、有效促进的融合发展态势。实体经济的显著优势在于劳动市场与消费市场的高度统一,如果将这一优势转化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对于数字经济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广泛就业机会具有重大意义。为此,G-B-C三方应该同向发力,G端在政策制定上适当考虑选择“外包”方式,吸纳市场主体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充分研判市场现实,避免“溢出效应”陷阱。B端努力提升科技研发和管理水平,在降低成本、提质增效、创造就业等各环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统一。C端作为数字经济的直接享用方,有义务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促进数字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方向前进。
5.探索全过程安全管理方案。虽然数字经济时代的安全隐患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探索降低安全隐患的管理方案。中央已明确要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大数字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投入,引进和培育一批协同创新体,加强制度设计、制定监管措施,以此助力实现利益方在不交换信息数据本身的前提下,对其价值进行交换,达到保障信息安全的目的。
数字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期,我国虽是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并已勾勒出国内大循环数字面貌,但不可否认,在全球竞争中,特别是在参与规则制定等领域尚未产生足够影响力,处于被动和边缘地位。未来在迎接挑战,融入双循环格局上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赋能高质量发展,形成独立自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才是根本路径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

对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经济学原理”及作者姓名。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

对非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请向原创公众号或/及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




经济学原理
本公众号为《经济学原理》课程的配套微信,也是《经济学原理》教材的移动端配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