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张晓波
来 源:微信公众号「北大国发院」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小微经营者群体?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小微经营者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服务众多生产者和消费者。现在强调新质生产力,在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工业园区内,研发人员的吃饭、住宿、外卖等服务都是园区周边的小微经营者提供。我们在调研时发现,新成立的开发区周边如果没有服务业配套,这个开发区就很难持续运转。这说明,小微经营者这些“毛细血管”对于支柱产业的发展有很大支持作用。
第二,小微经营者是就业的蓄水池,带动了约4亿人就业,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如果按照每个家庭有2-3人来计算,这意味着至少有8亿人的家庭生活离不开中小微经济。
第三,小微经营者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他们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市场需求。
鉴于此,深入了解小微经营者的生存现状及问题非常重要。然而,关于该群体的微观数据却极其匮乏。国家层面包括国家统计局都更多关注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小微经营者了解较少。
小微经营者调查
为弥补这一空白,我们从2016年起开展了线下调研。疫情期间由于无法继续在线下采访企业,我们从2020年开始进行了三轮电话调查,并与范保群老师合作撰写了内参报告,得到了重视。随着时间推移,电话调查遇到了一些困难。此时,蚂蚁研究院找到我们,提议在支付宝平台上向活跃商家发放问卷,大家一拍即合。
自2020年第三季度起,我们和蚂蚁研究院合作,在平台上每季度抽取约100万活跃商户发放问卷,并给予每份问卷1元的报酬。这些问卷的回答率大约在1%到2%,若经营者无法回答,我们会请收款的员工填写简短问卷。至今,我们已针对普通人群和小微经营者进行了17个季度的对比调查,2024年最后一个季度的调查也于12月15日启动。
我们每个季度大约收集一万多份问卷,17个季度积累了20多万份样本。尽管每次回应率只有1%到2%,但从时间维度看,样本数据表现出较大的稳定性。从时间趋势的角度看这些样本,我们能获得许多宝贵信息:
注册个体户占比40%,非注册个体户同样占四成,公司制企业约占10%。样本中有80%为真正的小微企业经营者。
超六成的小微经营者是80后或90后。
小微经营者以自雇或雇员1-4人为主,占八成以上。
八成小微经营者集中在服务业,一成在建筑和制造业,近一成在农林牧副渔业。
八成小微经营者有高中及以上学历。
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微经营者多以“糊口型”为主。样本中将近一半(48%-49%)小微经营者的季度收入低于2.5万,这是一个相当低的数字。大约四成小微经营者并不盈利,其中有两成小微经营者净利润为负,另外两成小微经营者勉强维持盈亏平衡。
从经营方式来看,样本中完全依赖线下经营的小微经营者占一半,纯线上经营的占两成,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约占三成。
主要发现
小微经营者创造就业
在所有样本中,小微企业创造就业岗位的平均数为3.9人,但中位数仅为1人。有45.3%的小微企业经营者无全职雇员,40.8%的小微企业全职雇员数量在1-4人范围。
样本中大约一半的小微经营者是已注册的个体户,而另一半未注册。2023年底,我国的注册个体户数量为1.24亿。根据我们去年暑假的入户调研,大约60%的注册个体户是活跃的。结合上述数据可以算出,注册个体户带动的就业人数约为2.9亿(=1.24*60%*3.9)。未注册的个体户虽然数量较少,但和已注册个体户加在一起,也能带动大约4亿左右的就业。这里仅计算了个体户带动就业的情况。
现在青年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我们在调研中也询问了受访者的年龄,结果显示,个体户总共创造近3亿青年就业岗位。
小微经营者既是经营者也是消费者
小微经营者不仅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然而这一点常被忽视。小微经营者大都非常脆弱。疫情期间,我们的调研问题主要关注小微经营者家庭消费的季度性变化。对比小微经营者和其员工家庭消费的变化,我们发现,面对冲击,小微经营者往往牺牲家庭消费,节衣缩食确保员工工资。而员工的家庭消费降幅比这些小微经营者要小。这进一步凸显了小微经营者的脆弱性。疫情结束之后,小微经营者们的消费变化逐步改善,与普通员工消费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
危机来临时,小微经营者即便困难也不轻易解雇员工,想方设法给员工发工资,为此宁愿牺牲自己家庭的消费水准。因此,小微经营者可称为社会的稳定器。
当前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在讨论需求不足时,不能忽视小微经营者的角色和需求。疫情冲击了几亿人的家庭生活。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现金流紧张,家庭消费几乎耗尽所有积蓄,这是经济不景气和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过去17个季度,小微经营者净利润率呈现明显的V字型走势,疫情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季度,利润率跌至负数,显示企业普遍陷入困境。尽管之后首个季度有所反弹,但随后的复苏进程比预期更缓慢。
现金流状况也呈现类似趋势。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样本中的小微企业现金流维持时长平均约为2.9个月。然而,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许多企业的脆弱。有31%的企业现金流维持不到一个月,这意味着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这些企业面临破产风险。因此,尽管2.9个月看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但实际情况远比这更为严峻。
小微经营者的主要压力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小微经营者面临的主要压力包括市场需求、经营成本、偿债压力、政策不确定性和税费压力。
疫情期间,由于供应链中断,小微经营者的经营成本一度飙升,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也很大。疫情过后,企业现金流改善,政策不确定性有所好转,偿债压力有所缓解。现阶段,市场需求是最主要痛点,其次是经营成本。近两个季度,由于地方财政状况不佳,小微经营者税费压力也有所增加。
小微经营者的政策诉求
政策诉求方面,样本企业普遍反映自己资金匮乏,所以对于金融支持和成本减免的呼声最高。然而从政策实际落地情况看,税收和金融支持政策的覆盖率约为20%,即使在疫情期间,高峰期也只达到23%。这表明,即便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相关支持政策的覆盖率也难以超过20%。
究其原因,主要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缺乏担保和抵押物,往往难以获得金融支持,甚至难以被政策触及。调查数据显示,企业规模越小,获得金融支持和政策优惠的比例就越低;企业规模越大,享受到各项政策的比例越高,税收支持和金融支持政策尤其明显。这意味着即便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并扩大政策覆盖面,可能只有规模稍大的小微企业能够受益,而最小规模的企业仍然难以被覆盖。换言之,如果完全依赖财政或其他金融支持政策,覆盖率总是会存在偏差,难以实现普惠。
融资渠道
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疫情期间,很多人依赖于个人信用融资,比如信用卡和个人消费贷款。最近,向传统银行申请经营性借款成为小微经营者外部融资的第一大渠道,占比为19.2%。深入分析样本企业可以发现,小微经营者从金融机构获取线下融资的主要渠道为国有大行,个体户尤其倾向于通过银行借款。
从利率角度来看,过去线下利率较低,而线上非注册个体户通常依赖股份制银行和小贷公司融资,因此线上成本相对较高。近期情况有所好转。
在机构差异方面,国有大行因融资成本低而利率低,股份制银行因为拿钱成本高而利率高。
营商环境
在营商环境方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市场准入不公平,监管与执法不公,是排名前三的主要问题。另外,近期政府或国企拖欠款项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2024年三季度,近七成小微经营者有应收账款。其中,四成应收账款在季度营业收入一倍到两倍之间,14%应收账款超过季度营业收入2倍。有7.6%的小微经营者表示,应收账款是他们本季度的主要压力来源。小微经营者的应收账款压力与政府和国企的拖欠款项关联密切。在评价当地营商环境时,对当地政府和国企的拖欠款项问题表示不满的小微经营者中,有近两成的应收账款超过季度营业收入两倍。未报告面临这一问题的小微经营者相应比例仅为一成。由此可见,政府和国企的拖欠款项是一个普遍且重要的影响因素。
小微信心指数
为了更具体地了解小微企业的信心状况,我们从市场需求、营业收入、运营成本、雇员规模四方面入手,调研小微企业对下个季度的预期。我们将50%设为荣枯线,数值高于50%代表乐观态度,而低于50%则意味着悲观预期。
自2023年第三季度起,小微企业总体信心指数持续下降,反映疫情放开后的经济复苏不及预期。2024年三季度小微调研问卷投放时间为9月18日至10月6日,总体信心指数在政治局会议(9月26日)召开前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降至49.0%。政治局会议宣布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之后,信心指数明显回升,反弹至51.0%,回到乐观区间。这说明,对路的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小微企业的信心。
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自2021年以来,作为经济毛细血管的小微企业,其信心指数与股市高度正相关。在有些城市,小微信心指数甚至与该地上市公司业绩变化高度相关,这说明小微企业还能充分感知当地经济的温度。因此,小微信心指数不仅能代表小微企业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整个社会的信心情况。
2024年第三季度小微运营成本信心指数环比小幅上升0.7个百分点至46.4%,仍处于荣枯线以下,体现小微经营者对成本压力缓解的信心仍然有限,对企业扩张和增员仍在观望。企业扩张和增员并非易事,需视实体经济的复苏情况做决定。这意味着就业市场形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就业问题依然严峻。
我们还调查了小微经营者对自身经营指标(如产品价格、工资支出)变化的预期。在政治局会议召开后,小微经营者对产品价格和工资支出的预期有所上升。宏观预期方面,与政治局会议召开前相比,会后小微经营者的预期略显乐观:GDP增速预期从2.6%提升至3.0%;CPI虽然仍处通缩区域,但已从-0.3改善至0.1;对房价增速的预期也从-5.2%回升至-3.9%。这些变化反映出信心的微妙提升。
从小微经营者对宏观指标预期的时间趋势也能看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对经济增长预期、物价变化预期、房价预期与股市预期均有提振效果。
问卷最后设有“小微有话说”环节。我们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情绪分析,构建了情绪指数,既能看到正面词汇,也能看到负面词汇。可以看出,政治局会议召开后,情绪指数有了明显好转,正面情绪占据上风。
总 结
疫情对小微企业打击很大。疫情结束之前,小微经营者经营状况连续几个季度恶化。疫情管控政策放开之后,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先是出现短暂的反弹,然后呈现疲软状态。
当前小微企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市场需求疲软,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在供给端给予小微企业支持,更要在需求侧刺激消费。消费能改善现金流,消费改善了,小微企业的日子自然会好起来。
此外,监管执法缺少公平公正,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也日渐成为小微企业营商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
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推出提振了小微经营者的宏观预期。2024年9月26日政治局会议召开后,小微经营者对通胀的预期依然为负,这意味着政策仍有空间,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来刺激经济。刺激经济最好的办法是刺激需求。有时候政府未必知道老百姓真正的需求,既然这样不如直接给予老百姓实质性的支持。例如,给60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发放低保金,每人每月100元。农村居民深知自己的需求,他们会将钱用在刀刃上,减少浪费。农村居民都有农行低保卡,便于低保金的管理和发放,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若政府扶持某个产业,反而可能产生浪费。
整理:文展春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
对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经济学原理”及作者姓名。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
对非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请向原创公众号或/及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