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24年12月21日,借CCER-NCER第四届学术年会之机,北大国发院与中信出版集团《比较》编辑部特别举办承泽论坛第29期,邀请多位学者和主编,以《经济学研究年评》(2024年第一卷)为范本,研讨新时期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道与术,如何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做好经济学研究的守正创新。本文根据清华经管学院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China Economic Review、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副主编马弘的演讲整理。
作 者:马弘
来 源:微信公众号「北大国发院」
中美贸易战引发的讨论众多,我收录在《经济学研究年评》这本书中的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中美贸易战的原因、影响和未来。今天简要谈一谈我的理解。
中美贸易战的深层原因
弗里德曼有一句著名的话:“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于增加利润。”这一观点和今天流行的观点很不一致。我想弗里德曼的意思是:当企业利润增长时,企业便能明确其产品在市场上适销对路,随之就会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充分就业或接近充分就业的社会中,雇佣更多工人将使工资水平提升,提高工人的收入;工人收入的增加进而会促使他们购买更多的商品;随着商品销量的增加,企业的利润再次得以提升。这一过程形成了积极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自里根政府时期起,开启了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并发展至今。回顾其历程,能够发现一些当初未能预见的问题。
一方面,华尔街(Wall Street)战胜了主街(main street),金融行业俨然成为社会中最盈利、最优先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股东利益,尤其是大股东的利益,被置于首位。同时,对效率的追求也达到了极致。
另一方面,1989、1990年开始,随着铁幕的升起和柏林墙的倒塌,历史似乎迎来了终结,多边主义战胜了冷战,市场经济、经济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成为共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顺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一边是华尔街成为主街,另一边是历史终结。意识形态不再构成我们交流和自由贸易的障碍。此时,跨国公司规模日益庞大,跨越了主权国家的边界,并开始推崇轻资产模式,将重资产生产环节外包至劳动力资源丰富、环境监管相对宽松的国家。当需求增加时,企业通过外包而不是增加雇员来扩大生产。因此,在发达国家出现无就业的增长(jobless growth),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国家,自加入WTO以后,经济飞速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里有一句话非常精准地阐释了中国加入WTO获得的成果:加入WTO将促使中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我认为该表述极为精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双循环概念也大抵同义。
李光耀先生在1994年有一个说法:“中国参与世界地位重组的规模,使得世界必须在30或40年的时间内找到一种新的平衡。没人能假装中国只不过是又一个大的参与者。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参与者。”
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何谓“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参与者”?在《经济学研究年评》这本书中,我对此进行了梳理,尝试揭示中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参与者的一些显性表现。
回顾自199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产值的全球占比:2021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的35%,这一比例是第二名美国的三倍,几乎等同甚至超过G7七个老牌工业化国家的总和。根据中国制造业历年来的进出口额数据,中国对外出口的价值已显著超过从国外进口的制造品价值。2023年,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值超过进口值,超出额达到1.6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GDP的大约9%、全球GDP的1.5%。在2017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前,中国在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长期保持在约50%的水平。我的理解是,美国对全球的贸易逆差中,相当一部分源自中国。更多数据无需赘述,这些已经足以证明中国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参与者。
一些学者开始探讨这一地位对人类历史的深远意义。清华大学秦晖教授在2008年曾指出:“中国模式将迫使福利国家降低福利标准,同时迫使自由经济体重塑贸易壁垒。”这一观点体现了杰出历史学家对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力。当前,我们的确目睹了福利国家正在降低其福利标准,而自由经济实体也正在重塑其贸易壁垒。
2013年美国有三位杰出的经济学家撰写了一篇文章,揭示了当中国对美国的进口占美国总进口比例逐渐增加时,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和工人就业率在快速下降。美国副总统万斯2016年撰写的《乡下人的悲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所著的《绝望的死亡》,这两本书中描述的问题可部分归咎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
由于该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若收入不平等现象持续存在,代际流动性降低,社会阶层趋于固化,那么政治上可能会遭遇相应的反制。在那些受到低收入国家进口竞争影响较大的地区,居民在2016年、2020年和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更倾向于支持特朗普。
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在本书的这篇文章中,我综述了中美贸易战、美国加征关税以及美国反制关税对两国贸易额、进口价格、福利、GDP、消费、就业、企业运营以及供应链的影响。鉴于细节繁多,在此不一一详述。
值得强调的是,观察到的现象表明,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后,美国的进口价格迅速上涨,导致美国进口商开始从其他国家进口,进而引发了产业转移。到2023年,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在其全球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已降至约14%,而在2017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前,这一比例为21.6%。这一变化是显著的。
中美贸易的未来
展望未来,国际贸易格局将因美国对中国征收贸易关税而发生显著变化。
美国自中国大陆进口的额度急剧减少,同时,美国从墨西哥、越南、中国台湾省、加拿大、韩国、印度等地区的进口量迅速上升,填补了过去中国大陆的位置。
同时,当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下降时,中国转而将产品出口至越南、墨西哥、马来西亚、泰国等国。这将导致贸易流向的显著重叠。传统上,我们熟悉的模式是众多国家向中国进口上游产品,中国进行加工和装配后,再将成品出口至欧美市场。未来这种模式可能会转变为,中国将上游产品出口至许多更小的经济体,在那些地方加工和装配后,成品再出口至欧美市场。
未来另一种可能的贸易格局是全球市场的分裂与重组,WTO会被边缘化,世界会从过去超级全球化的多边主义转向区域化。区域化进程中,一个或多个强国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发起贸易战的重要目的就是让美国从过去依赖中国的供应链中解脱出来,转而向其他国家寻求进口。除了中国之外,美国还需要有至少一个或多个供应链提供者。
基于这些因素,我对中美贸易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持谨慎态度。
整理:白尧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公众号为非营利性平台,刊发文章仅作学术交流使用,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
对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经济学原理”及作者姓名。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
对非本公众号原创之文章,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请向原创公众号或/及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