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民间故事·地名卷(上)》150.文县县名的由来

创业   2024-12-13 08:00   甘肃  


地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是历史的坐标。它记录了山岭、沟壑,关隘、河流、湖泊、村寨、城镇、寺院、桥梁等地名的前世今生,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
文县民间故事·地名卷
1.龙女山的传说
2.螳螂山的传说
3.将台山的传说
4.阳虎山的传说
5.尖山卓笔的传说
6.云雾山的传说
7.百顷山的传说
8.天魏山的传说
9.斩官山的传说
10.龙池山的传说
11.金子山的传说
12.雄黄山的传说
13.高楼山地名的来历
14.穷药山的传说
15.龙头山的传说
16.七嘴山的传说
17.火焰山的传说
18.傻山的传说
19.等锣山的传说
20.多脑山的传说
21.凤凰山的传说
22.蒲池山的传说
23.九龙山的传说
24.小龙山的传说
25.关子山的传说
26.斗底山的传说
27.龙洞山的传说
28.阴老山的传说
29.凤凰岭的传说
30.素岭的传说
31.撇家岭地名的由来
32.金字岭的传说
33.中凤岭的传说
34.刘家梁的传说
35.寨子梁的传说
36.神仙梁的传说
37.蚕子梁的传说
38.玉垒包的传说
39.红崖的传说
40.鹰嘴崖的传说
41.人头崖的传说
42.吊虎崖的传说
43.柜子崖的传说
44.老鹰崖的传说
45.降山崖的传说
46.石马崖的传说
47.马镫崖的传说
48.媳妇崖的传说
49.癞子崖窝的故事
50.鬼崖的传说
51.马鞭崖的传说
52.写字崖地名的由来
53.红土坡的传说
54.看叫坡的传说
55.滚娃坡地名的由来
56滚毡坡的故事
57.杀人坪的传说
58.十个坪的故事
59.六房坪的兴衰
60.白垠坪的传说
61.瓦坪的传说
62.山神歇坪的传说
63.花坟坪的传说
64.黑风沟的传说
65.磨房沟的传说
66.捉鱼沟的传说
67.鸡叫沟的传说
68.文县沟的传说
69.蛇外沟的传说
70.金子沟的传说
71.石门沟的传说
72.八洞沟的传说
73.干沟的传说
74.关家沟的传说
75.螃蟹沟的传说
76.打虎沟的传说
77.黄家沟的传说
78.西番沟的传说
79.巴巴沟的传说
80.砸金沟的传说
81.炉场沟的传说
82.天分沟的传说
83.龙潭沟的传说
84.碧峰沟的传说
85.大水沟的传说
86.禹王洞的传说
87.杀人洞的传说
88.神仙洞的传说
89.鹁鸽洞的传说
90.龙潭洞的传说
91.大海沟龙洞的传说
92.龙王洞的传说
93.金昌洞的传说
94.金洞的传说
95.银洞的传说
96.神洞的传说
97.打儿洞的传说
98.舍书乡窄匣子的传说
99.任家山窄峡子的传说
100.骆驼巷的传说
101.喇嘛湾的传说
102.葛条湾的传说
103.簸箕湾地名的由来
104.母猪湾地名的由来
105.七十二个箭壑垭
106.赦过地地名的由来
107.天锅地锅的传说
108.马趟子的传说
109.错欢喜地名的由来
110.碧口墓园的由来
111.白龙江的传说
112.州河的来历
113.白水江的传说
114.龙巴河的传说
115.洋汤河的传说
116.马莲河的传说
117.白马河的传说
118.中路河的传说
119.丹堡河的传说
120.让水河
121.小团鱼河的传说
122.红海的传说
123.双海子的传说
124.仙海湖的传说
125.庙垭池的传说
126.莲花池的传说
127.单池子的传说
128.龙池的传说
129.白日鬼潭的传说
130.玉垒龙潭的传说
131.神鱼潭的传说
132.碧峰沟仙女潭的传说
133.碧口龙潭的传说
134.李公井的传说
135.碧口凉水井的传说
136.九十九眼泉的传说
137.凉水泉的传说
138.化梨泉的传说
139.石门瀑布的传说
140.七眼水的传说
141.望娘滩的传说
142.临江关的传说
143.火烧关的来历
144.五里关轶事
145.柴门关轶事
146.野猪关轶事
147.玉垒关轶事
148.悬马关轶事
149.红军泉





文县县名的由来


文县历史悠久,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这里已有人类活动,马家窑类型的古文化遗址遍布这片土地。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帷幕拉开,生活在这一带的氐族部落十分活跃,司马迁《史记·西南夷传》均有记载。
汉高祖六年(前201)开西南夷,置阴平道,隶属广汉郡,后为广汉北部都尉治所。阴平道驻地在今文县城西四里,出任阴平令的是申屠刚。三国曹魏时改为阴平郡。建兴七年(229),诸葛亮派遣陈武攻克武都、阴平二郡。从此,文县境内便成了古战场,蜀汉、曹魏争战不息。
古文县境地,为何命名阴平呢?原来,古阴平为陇蜀咽喉,白龙江和白水江穿境而过。古人以水南为阳、水北为阴。那时,这里为氐羌族所居。汉初开西南夷,平定氐羌,在南设阳平,在北设阴平,阴阳两地对峙,阴平关、阳平关为重要通道。
北魏时,氐族将领杨难当从秦州刺史发迹,自号武都王。其族弟杨广香割据阴平一带(今文县、南坪、青川),建阴平国,绵延百年之久。
北周明帝二年(558),置文州,为以“文”命名此地之始。此时,今文县境内置正西、曲水两县,隶属文州。为何以“文”为名,众说纷纭,考释不绝。
一说是因文州囚周文王于此而得名。但此论在明代文县举人肖藉的《羑里辩》中已否定。实际上,文王台、羑里城、文王庙,均为宋、明时期所为。据《通鉴》载,“羑里山实在扬州汤阴县内,说其阴平误也”。二是有人传云:在西周文、武、成、康四王全盛之时,为统一之志,采地设县,割分成文、武、成、康4县。三说是随武都定名之后,北周明帝二年(558)三月甲午,以葭芦郡(今武都外纳镇)置文州,以文武相配得其州名。四说是北周明帝时,决意偃武修文,以“文明教化”来治理这边广袤之地,故封文置州,始称文州。此说比较符合事实。唐、宋沿用文州。
文州所辖曲水县,初置于西魏废帝二年(553),平蜀后置曲水县,因白水江、白马河合抱,所以取名“曲水”,为文州治所。因城窄小难守,唐建中三年(782),文州城移至江北高原(今县城上城)上。
文州所辖正西县,亦置于西魏废帝二年(553),治今西南70里,今石鸡坝镇哈南寨。因位居文州正西方向兼有镇守西部疆域氐族而得名,唐贞观元年(627)省入曲水县。
文县设置于明代。明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密谕傅友德攻蜀。傅友德疾驰至陕,集诸将声言出金牛道,而潜趋阶、文,直抵阶州。守将丁世贞仓皇逃窜,败走阶州下。傅趋文州,蜀人断其白龙江桥自卫。傅修桥以渡,破五里关,随之丁世贞部将内戮而逃。文州百姓在一田姓老者率领下归附明王朝。
文州由此降州为县,改称文县。隶阶州路,属巩昌府,辖于陕西承宣布使司。清顺治五年(1648),文县辖于直隶阶州。文县一名,沿袭至今。
(谭昌吉等讲述  刘启舒采录  采录时间2016年3月  采录地点文县城关镇)


• 未完,待续 •




征     稿


        《文县民间故事》丛书,将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征稿仍在继续。投稿可发编者刘启舒微信,加其微信即手机号139  9399  5811即可发送稿件。将为投稿者赠送《文县民间故事》全套七卷留念。



   


刘启舒:祖籍河南扶沟县,岀生地西安市,毕业于甘肃文县第一中学(老三届)。退休前曾供职文县县委宣传部。当过营业员、教师、记者,撰写《梦萦藏乡》《文县漫记丛书》《大熊猫童话丛书》《阿尼嘎萨》《白马英雄史诗》《文县民间故事丛书》《文县山歌》等书藉30余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文县传媒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文县传媒
发布文县消息、传播文县声音、讲述文县故事、展示文县风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