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正从单一向协同转变。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以英伟达等企业为例,它们正在为这一领域带来新的愿景。随着软硬件的深度融合,众多资本纷纷投入,人形机器人产业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扶摇直上,激发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创新和发展。”这是上海觅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觅途咨询)创始人修伟明的判断。近日,《企业家》杂志就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现状及未来趋势采访了修伟明。他认为,从产业链短期角度来看,硬件部分的技术壁垒相对较低,汽车、工业、协作机器人行业提供了部分供应链资源的支持。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进程的推进,预计中国本土的上游核心供应链企业将成为首批受益者。修伟明
上海觅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企业家》:近日,觅途咨询发布了《2024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白皮书》,在您看来,2024年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有哪些亮点?
修伟明:2024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三大亮点值得关注。第一,随着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持续火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进入。从国内企业来看,宇树、优必选、傅利叶等开发整机机器人企业,将重心放在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上。技术方面,当人形机器人具备初步任务理解规划、开放场景目标识别、鲁棒高效行走和泛化抓取等基础能力之后,接下来会聚焦如何与具体场景结合实现特定任务,同时以实际需求为牵引,反向推动技术研究。第二,特斯拉、英伟达等企业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近日,英伟达推出了用于仿人机器人和Isaac机器人平台的重大更新的Project GR00T基础模型,它能理解自然语言并模仿人类动作,实现快速学习与技能适应。此外,英伟达联手9家顶尖人形机器人公司展示了广泛应用潜力,如Figure 01和小鹏公司的PX5人形机器人等,有望进一步解决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化和算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预计未来会有更多主体、更多产品具备具身智能能力。第三,材料和硬件为代表的部分企业,也开始锚定人形机器人新赛道。比如英洛华重点强调了人形机器人新市场对公司带来的新机遇。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接连公布总规模逾百亿元的机器人生产基地投资计划,被业界认为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临近的标志性事件。也有包括丰光精密在内的多家拥有精密减速器业务的A股公司密集开启运作,通过分拆、定增、投资设立子公司等多元方式,加码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等细分业务品类。《企业家》:2024年产业链面临的核心痛点是什么?修伟明: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产品商业化正在迈向2.0阶段——“特定场景试点&产业链生态的加速构建”。未来,随着大模型的赋能、训练数据的完善以及产业链的成熟,人形机器人实现从“体能型”产品至“智能型”产品的跨越。当前阶段,软件技术突破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难点。大模型的接入有效提升了人形机器人“大小脑”部分的技术成熟度,但决定产品落地和场景泛化的关键仍旧在于训练数据的缺乏。从产业链短期角度来看,硬件部分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得益于汽车、工业以及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领域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供应链资源,促进了硬件部分的快速迭代和技术进步。短期主流企业的核心痛点聚焦零部件适配程度、组装出厂不一致等问题。但就中长期来看,行业的真正挑战在于实现市场的标准化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快速迭代与成本控制。随着研发平台供应商如英伟达的入局,行业有望在研发突破和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进程的推进,预计中国本土的上游核心供应链企业将成为首批受益者。《企业家》: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方向是什么?如何才能让人形机器人更快速地推广下去?
修伟明:第一,定位需要足够清晰。当我们去评估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的能力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标准就是,它是否具有非常清晰的定位,产品到底要在哪些场景里面去实现什么样的功能,以及是否有清晰的商业愿景,如何制定战略标准等清晰路径。第二,构建一个开放的产业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促进技术的创新和交流,还能加速各种场景下的应用培育。开放的生态系统意味着鼓励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和个人开发者,共同协作、共享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快地发现和验证人形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潜力。第三,建立行业标准。目前一些整机厂商面临买不到标准零部件的困境,这主要是因为行业内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清晰的行业标准。缺乏明确的标准导致人形机器人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进而影响了产品的通用性。《企业家》:目前在确定人形机器人行业标准上需要考虑哪些方面?修伟明:通用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明确具体形态和功能性能要求。这主要需要考虑两个层面。第一,我们需要探讨是否存在一种通用的人形机器人能够覆盖所有场景,包括To B和To C场景。如果存在这种可能性,那么这种机器人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和性能指标。目前,这些问题在行业内尚未达成共识。第二,人形机器人可能不需要覆盖所有场景,而是应该实现垂直化应用。比如,在To B场景中,针对不同的工作需求,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人形机器人,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会有所差异,以适应各自的特定场景。至于哪种可能性更接近真相,目前还难以确定,因为我们仍在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人形机器人不太可能实现全面的泛化,因为应用场景的多样性要求人形机器人具备不同的功能和性能。《企业家》:为满足市场需求,企业应如何布局?您对此有何建议?修伟明:我认为企业首先应该在产品的最初阶段,形成对产品的定义和使用场景的明确概念,包括产品形态、功能、结构以及如何支撑特定场景下解决特定问题。这是企业在考虑产品开发时的一个关键出发点。产品定位后,企业需要考虑如何与供应商合作,这些实际上涉及企业的生态资源和合作能力。如果你对产品设计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明确提出需求,产业链中会有大量企业能够提供帮助,支持你的产品。产品形成之后,企业还需要有明确的推广计划,包括成本核算、价格设定等,这些都是产品推向市场前需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也是产品开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企业需要根据用户反馈来调整产品,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具体需求。工业场景和家庭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思考维度,这要求企业在产品开发时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企业需要评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资金实力、销售渠道等,这些都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建议,企业在行动之前先进行深入思考,明确自己的定位、目标以及实现路径和方法。中国企业普遍习惯于先行动后观察,但我认为应该反过来,先进行市场和内外部环境的清晰洞察,然后再决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该产品在何种场景下应用,解决哪些痛点,以及如何实现商业化。作为咨询公司,我们也在帮助企业理解市场现状、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情况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从而在前期为企业提供市场分析,在后期围绕实际场景构建系统评估,促进企业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观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数智化发展白皮书全文请扫下图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