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仅靠战术上的勤奋,打不下明天的山头!

文摘   2024-09-20 17:30   广东  

转自:高绩效HR

执行靠闭环,提高靠循环,其实讲的是短期和中期的事。短期内完成任务靠闭环,经理有无数需要执行的事在手边,要靠闭环,不能有漏洞,不能出现不了了之的情况;中期的团队成长靠循环,就是闭环之间首尾相连,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团队能力才能不断增长。那长期呢?长期的做大做强靠规划。


很多经理缺乏长期观念。比如老板问经理:从“兵头”做到“将尾”,你最大的责任是什么?经理回答:带领团队,使命必达,老板指哪儿打哪儿,不论你说打哪个山头,我保证带着团队打下来!


这个回答豪情万丈,让人感觉此处应有掌声。但是这对吗?我认为这不对,至少不完全对。


 01 

仅靠战术上的勤奋,打不下明天的山头


你的工作,不仅仅是带领团队完成今天的目标,还要带领团队完成明天的目标—老板明天会有更大的目标,老板明天想打更艰巨的战役。你不仅要拿下今天的山头,还得为老板明天想打的仗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你会在赢得今晚的荣誉后,在明天被淘汰掉。


所谓充分的准备,是指你要明确明天的目标是什么,打下明天的山头需要什么样的武器,带领明天的部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提升,这是三个终极拷问。但是,大部分经理都做不到。


我们来看一个经理的工作自画像:每天早上先开部门的每日站会,接下来开项目例会,然后再开领导例会。开完三个会之后,就做A项目,然后是处理B项目,接下来是C项目。最后是制度流程方面的工作,讨论数据库优化方案。


从早上8点到公司,一直到晚上7点多离开公司,他的时间被塞得满满当当。而且这种情况几乎是日复一日,每天都疲于奔命,只顾着处理这些眼前的事情,而忘了抬头想一想以后的发展规划。


他的同级以及下属一线经理也都存在这种情况—“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为什么会这样?正如美团的王兴所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做重要又紧急的事,其次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但很多人把重要又紧急的事做完之后,会接着去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因为它们迫在眉睫。


做紧急的事会让自己获得一种付出的安全感—快速完成任务后的安心与放松;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比如每天的学习任务,你很可能会觉得焦虑,因为它的效果没有完成紧急任务那么立竿见影。为了逃避焦虑,你会让紧急的事情塞满自己的时间,但它们基本都和发展、成长无关。这时经理就像一只跑滚轮的仓鼠,或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感觉自己是在一直往前走,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那应该怎么办?要懂得规划。规划就是:跳出日常工作,站在三年后,悬在半空中,用上帝视角看待团队,然后以终为始。


为什么要做规划?因为你成为经理了。员工是直接面对任务的,任务的内容、时间和人员往往都被经理安排得明明白白。而经理则是通过员工来执行具体任务和完成目标的,所以工作中经常做规划。


执行者活在当下,眼中看到的可能都是紧急的事;可是成为经理之后,你要培养管理者思维,活在未来,眼中看到的应该都是重要的事(见图1)。因为,未来很快会变成当下。




图1:活在未来


 02 

看五年,想三年,认认真真干一年


我们说发展靠规划,那要怎么规划呢?规划就是不断从具体事物中抽身出来,进行前瞻性思考,谋定而后动。具体来说,做好规划有三步(见图2)。



图2:做好规划

第一步,练习做三年规划。三年规划要问三个问题。

问题一:三年之后,我的业务是什么样子的?具体来说就是,三年之后,我们获得了什么样的成就;我们为公司创造了多少利润;我们在别人心目中会获得什么样的认可。

个例子,2013~2018年,我创办的润米咨询的主要增长来自线下培训咨询和线上课程。几年下来,线下培训咨询和线上课程这两条业务线都获得了比较大的影响力,同时我的时间也被它们占满了。我必须思考,公司的第三增长曲线是什么。所以在2018年7月,我规划好好做微信公众号,一开始招了两个人,过了一年半,有五六个人了。

这一年半我们一直都不赚钱,只是不断地输出有价值的文章。因为我想的是三年之后的2021年,公司的收入不能完全取决于我的时间,不然公司的发展很容易触及天花板,所以必须提前为此耕耘。

一年半下来,公众号的粉丝数突破60万,我们尝试了广告推广业务,尝试了“润米优选”,并开始了“润米造物”。如果不是在2018年做好了三年规划,只是一门心思地往前冲,靠老业务获得收入,那么三年之后很有可能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增长乏力。所以,做规划首先要问自己,三年之后要做什么。

阿里前人力资源副总裁黄旭老师,向我介绍了一个做三年规划的优秀案例。黄旭曾经投资过一家跨境电商公司,它能做到人均年营业收入380万元,这个数字远超大部分企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说,这不算什么,其实他只需要一半的人,就能取得这个成绩。换句话说,公司的人均效率还可以再翻一倍。那为什么还要招这么多人呢?他说,因为公司还需要另一半的人去做明年和后年的事。比如公司有一个100多人的研发团队,目前不创造一分钱的业绩,他们在做的是明年和后年的事情。

这家公司是做三年规划的好榜样。黄旭喜欢用“三块肉”来形容三年规划:吃一块,夹一块,看一块。做企业要学会吃在嘴里,夹到碗里,看着锅里。

问题二:三年之后,我的同事是什么样子的?具体来说就是,三年之后,他们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大概有哪些方面的能力,有什么样的背景。我们的公众号只靠内容增加粉丝,而读者对文章品质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所以公众号团队招的每一个人,其写作水平都要超过当前员工的平均写作水平。

问题三:三年之后,我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我希望三年后,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是与我自己的时间无关的,我可以去开拓公司的第四增长曲线、第五增长曲线。

第二步,确定最近一年要做的三件事。

根据大家的工作经验,一年下来,虽然事情多如牛毛,但真正对你和你的部门有重大影响的,一般不会超过三件事。贪多嚼不烂,一年聚焦三件事,足以让部门有所成长。

举个例子,为了实现三年规划的第一个目标,团队的业绩要翻三番,那么今年的业绩必须要增长100%,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今年团队必须把末尾20%的员工淘汰掉,然后招到高于现有员工平均水平的人。第三件事,作为经理,自己一直都不太善于沟通,今年要参加一些培训,让自己能够很好地开会和进行一对一谈话,尽可能地降低信息损耗。

第三步,设定一年三件事的衡量指标。

设定衡量指标的第一原则:有总比没有好。任何管理都需要评估,评估就需要衡量指标。没有衡量指标,就没办法客观地评价团队、评价自己。你可以不用衡量指标来考核,但一定要有衡量指标。它们就像汽车的仪表盘一样,指示着车辆的运行情况。

设定衡量指标的第二原则:可衡量、数据化。对于公众号,其衡量指标之一是文章质量要高。

但是,“文章质量高”这一表述过于笼统。为了实现衡量指标的可衡量和数据化,我们可以参考公众号管理后台的相关数据,比如阅读量(文章质量高才会有人读)、转发率(文章质量高才会产生转发)、新增关注(文章质量高,新用户才会关注)。

这些数据都有指示作用。我们最终选择“新增关注”作为可衡量、数据化的衡量指标,来评价文章质量。
设定衡量指标的第三原则:分清楚前置指标、后置指标。

前置指标就是结果还没有发生,但你一看到前置指标,就能预测到这件事会出问题。比如说我们每天必须见20个客户,才会产生销售,这就属于前置指标。

后置指标通常是财务指标,比如公司今年完成的销售额是2000万元,没有达到原定的2500万元目标,这个2500万元就是后置指标。很多人说KPI这种考核方式有很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KPI本身有问题,而是应该把关键的前置指标而非后置指标作为KPI考核指标。

比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营业收入(后置指标)很不错,这是因为它成本低,进而实现价格便宜,机票不愁卖不出去。而实现低成本的关键是它关注了空驶率,别的航空公司从落地到再次起飞需要1小时,西南航空公司只需要10分钟,空驶率很低。因此把空驶率这个关键的前置指标作为KPI,就能实现年度营业收入目标这一后置指标了。

我们要多关注前置指标,少关注后置指标。员工可以活在当下,管理者必须活在未来。因为未来,很快会变成大家的当下。

怎么才能做到活在未来?要懂得规划。规划就是:跳出日常工作,站在三年后,悬在半空中,用上帝视角看待团队,然后以终为始。

怎么做好规划?要做三件事:练习做三年规划,确定最近一年要做的三件事,设定一年三件事的衡量指标。做好这三件事,就能打造出一个不断发展的团队。
来源:本文节选自《关键跃升:新任管理者成事的底层逻辑》刘润 著,经机械工业出版社授权原创发布。

END



观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数智化发展白皮书全文请扫下图二维码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青贝克智慧工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智能分会官方公众号,致力于推动人力资源智能化的研究与应用,促进相关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发展,提供相关学术成果、专业知识、实践案例和专业化咨询服务,组织智慧沙龙等,为您提供一站式的人力资源智能化的共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