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仅剩不到100天,我们基本上已经能看到今年是什么样了,也能大概猜测出来2025是什么样。趁着个人发展共读会3周年庆,我做了一次直播大课,准备了77页的PPT,专门讲讲我现在对于个人发展的一些观察和建议。我们的经济怎么样了?未来会更坏还是变好?
未来3年重大的个人发展转折点是什么?
个人该如何度过这一切?做什么事一定是对的?
全文10000字,我们今天一次性把这事儿讲透。在这个短视频都没耐心看完的时代,这篇文章显得特别长,但我仍建议你读完,因为对于未来3-5年人生来讲,它的阅读回报率极高。同时,如果你身边有对当下的经济环境有抱怨,对职业环境有担忧,很沮丧、很迷茫的人,请你一定转发给他。1、经济衰退
我们今天讲微利时代,大家如何守护心力和穿越周期。其实在真实生活中,已经不仅仅是“微利”了,那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身边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负面消息。- 公司损失了大客户、熟悉的奶茶店火锅店倒闭了、隔壁的办公室空置了、哥们失业了、有人开始找你借钱。
- 每天打开公众号、都是倒闭、裁员、延退、养老金、连国足都只有零比七!
- 你开始精打细算、点菜不点套餐了,甚至开始重新自己做饭、出去玩比较省钱了。
糟糕的日子,总需要一个理由吧。理由好找的:外事不顺骂美国、内事不顺骂资本,专家提案骂专家……2、经济衰退,是个社会规律
但经济衰退其实是个社会规律。《原则》的作者达利欧曾经很清晰的讲过这件事。我们的经济是按照三个规律来波动的:第一是生产力的提升,比如蒸汽机、汽车、计算机、AI的发明。第二是短期债务的波动,比如隔段时间出现的各种红利:短视频红利、AI红利和泡沫。比如知识付费领域:早期进入的人,有信息差,所以能赚到钱。长期来看,仅仅靠信息差赚不到钱,生产力又没有提升。第一批淘金的人回过头来,开始卖铲子。铲子卖好了,叫做共赢共生,卖不好,就是割韭菜。第三是长期债务的波动。繁荣的时候,每个人都倾向于多投资,银行倾向于多借贷,助推经济的增长。最后肯定导致供过于求。当收入无法支撑债务,经济就开始进入衰退。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房市。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的房子都降价到40%。我劝我妈卖一个她在长沙的房子,她说不用,现在挂牌还挺高的。真的去问,真实的价格只有挂牌价的8折。我昨天和一个著名出版社的主编聊天,他们本来的目标定位是为中产阶级服务,提供知识养料。但他们内部开始质疑说,中国有中产吗?过去很多人的消费,其实是超前消费。是被每天看涨的房价、承诺的期权股份,不断上升的工资所激发出来的。房子在涨,你就觉得自己有钱了。其实收入并没有涨上去。一旦经济开始衰退,你发现全都是债务,没有收入。这也是你听到的很多心碎事件,中年男人、房贷车贷压力下,最终不得不寻求壮烈结局的原因。这三个波动放在一起。就叠加成了整体的经济周期的上上下下。经济学有个著名的康波周期,是苏联的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搞出来的,讲的也是这样一件事。经济像春夏秋冬一样,有自己的季节和节律。人家不叫康波,叫康德拉季耶夫,就和刘波不叫刘波,叫做鑫仔一样。人家发明了波动,所以叫康波。有人用康波的方式验证过去100多年的经济形势,发现相当精准。一个康波周期大概在50年左右。上升阶段(回升和繁荣)大概是30年,而下降阶段(衰退和萧条期)大概是17年。整个周期在50-60年左右。妥妥的冬天,但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春天也不远了。中国有个研究员叫做周金涛,是国内的康波旗手,人称金涛天王。还有一位是兴业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两位具体的验证我们这里不展开了,有兴趣可以去查。但他们统一的观点是,2008年开始,经济就下行了,而2025年是萧条期的终点。再加上疫情3年,未来2028年,最晚到2030年,是一个30年的繁荣期的起步。3、衰退是再次成长的节
可能有人说,你也太乐观了吧。今天根本就不是个经济学问题好不好?的确,好消息用来希望,坏消息用来生活。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一直前行。坏消息是,延退的确要来啦。好消息是,这样你退休前可以看看繁荣期啦。坏消息是,未来几年的确不太好。好消息是,真正好的时候,你也可以好一点。人一生的工作时间,从20-70岁吧,基本也有个50年。所以不管怎么卡,你都要经历一个周期四季。区别只是从哪里开始而已。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过上坡的自信、衰退的找机会、然后内卷、卷不动抗拒、骂娘,然后迎来下一个上升期。对于爬山的人,要会上坡,也要会下撤。下撤以后还要能再上山。上坡要苟着身子,往上爬。下坡最重要的,首先是保持重心,不要滑倒。保留体力准备上山。我们文化里不也有这个故事吗,春生都比较乐观向上,冬梅都很坚毅。果果都是秋天丰盛的样子。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走出戈壁》,作者单伟建是中国著名的投资人,原沃顿商学院教授。军团日子是一段荒诞至极改造自然的斗争。比如说,突然开拔要去挖一个大渠,一群人把冬天的冻土挖出来,成一条深3米,宽5米的大沟。女知青负责装土,然后2个人把100公斤的泥土抬到3米的坡上。一上午连续干。挖到下午6点,已经累瘫了。听不到收工号,只能听到吃饭号,送来了窝窝头。继续干到晚上10点,继续吹吃饭号,送来大米。大米一年只能吃一次啊,但是吃不下去了。只能扣嗓子吐了再吃。但还没有收工。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了。收工号还没停。这个奋战一共干了31小时。最后所有人都是被抬上拖拉机回去的。一周后,消息传来,这个渠地势太高,水根本流不进来,白费了。最好的青春,都被浪费在这种根本没有一点意义的事情上。该怎么办呢?他遇到一个炊事班的养猪人。这个人叫易阳。其实是个战斗英雄,飞行员。在美国服役过,在国民党叛逃去台湾的时候,他驾驶着十几架飞机飞回中国,立下大功。但也被下放了。他给作者讲自己在美国见到的事,讲美国40年代就能一周造出15架飞机,而中国一年都做不出来。他告诉单伟建,机会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但一定会来的,更糟糕的是没有在这个之前做好准备。他离开以后,邮寄给作者一本英文字典。正是因为持续的学习这本字典,单伟建在日后高考的时候,被对外贸易大学破格录取。也成为第一批送往美国访问学者的人。按照塔勒布的说法,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做预测,而是分配好能抵御风险的能力结构。就是不要总想什么时候上山下山,而是学会上下山的步法和身体素质,这样有了走好通途的能力。我们需要既是春生,也是夏果,还是秋水,还是冬梅。- 衰退是一次对自己人生全面、心平气和整理和检视的机会
稻盛和夫说:“企业的发展如果用竹子的成长做比喻的话,克服萧条,就好比造出一个像竹子那样的“节”来。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一味地成长,没有“节”,成了单调脆弱的竹子。但是由于克服了各种各样的萧条,就形成了许多的“节”,这种“节”才是使企业再次成长的支撑,并使企业的结构变得强固而坚韧。”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有哪5件守护心力,穿越周期必须做,并且周期过后越来越值钱的事。1、少看大环境,经营小环境
其实从时代到个体,这里面有无数无数的变量。IBM裁员、张雨绮爆瓜、金融高官被抓,搞得好像你入职IBM、撩着张雨绮,收着黑钱一样。其实这些事和你有啥关系?时代和你很熟吗?是你前女友吗?抛弃你还要说一句,亲爱的我走了,其实你是个好人?我特别理解大家啊,人对于负面事件的反应,无非是逃避、转移、合理化、压抑和退行。比如我写逐字稿,坐在电脑面前,敲出一行字“经济衰退是普通人的机会”,哎啊,说不动啊。然后转到了《喜剧人之夜》,这是——逃避。过一会想起来还是要写,但是娃在吵了,于是勃然大怒——老子这么累了,你还不好好学习,孩子他妈你也是的,怎么不管一下!这是——转移。好不容易收拾完,坐回电脑。还是不想写,于是对自己说算了,其实思维导图更加能发散思维。逐字稿阻止了我自己的灵动——合理化还是别想那么多,玩会马喽(黑悟空)谁还不是个小宝宝呢。男人至死都是少年啊。浮现出中二的微笑——退行。但是,晚上睡不着,干嘛都想着,啥都没心思干——压抑。
身边的小环境。事实上真正改变我们的不是大环境,而是“小环境”·。第一个故事主角是外卖员:外卖员可以说是现在最悲催的职业了吧。但有个外卖员很有趣,他送外卖,所以清楚的知道很多小店的订单数。他慢慢发现预制菜的数目越来越多,很多小店都是没有店面的。而且他能知道的很详细,什么时候小炒肉火,什么时候煲仔饭好。于是他自己去找供应链,自己投资店面。几年下来,他继续跑外卖,但是核心赚钱的业务,变成了做店面,然后出租出去。第二个例子关于女装店:在线上这么糟糕的环境下,投资人付鹏投了一个线下女装店。这个女装店的秘密是,中年女性的服装,其实是一个社交生意。她的女装店是个沙龙,大家端着下午茶吃甜品,同时聊聊审美。每年会举办服装展,而模特就是这些客户们,妆造、摄影,照片全部免费。这些女性们穿完衣服,订单也就自然下了。虽然没有网上的便宜,但是这个社交圈子是比不了的。你看,这就是少看大环境,经营小环境。你的身心、你的财务、你的能力、你的社交、你的机会,就是以你为中心这一小圈人,这些就是小环境。在最糟糕的时间里面,其实也有你的小环境。我们可能的确不在康波周期的上升期,但你也不准备做首富,对不对?我们普通人不就准备踏踏实实做好自己一点事儿吗?所以这句话特别想分享给你:悲观者永远正确,而乐观者一直前行。悲观者正确,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悲观的躺平的,概率上就是正确的。乐观者前行,因为他看到了有很多小环境可以做。而其实对人的幸福感影响最大的,恰恰是小环境。你的身心、你的财务、你的能力、你的社交、你的机会。这就是小环境。也是你的心力之源。2、好好算账
别嫌烦,其实你不是烦,而是你知道不好看。你账上如果有充足的钱,你都恨不得每天看一遍。3、减少人生负债、去杠杆
这里说的人生负债,不仅仅是你的经济,而是在上一个繁荣周期,我们为了追速度,损失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比如身体、比如脑子、比如关系。真正对自己健康负责,自己的身体别说战斗,还能拿到退休金不?拿到退休金是自己花还是给医院花?要以一种讨债的心态面对人生——妈的,老子不信活不到收款的那一天。老子靠《活着》赚钱,这是很高级的,余华的商业模式。过去这么多年,做了很多事。如果不总结很快就没了。和电脑一样,你别看打开无数窗口,一旦关机,啥都没留下——到底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我们今年读一本书叫《暗时间》,里面讲到,人脑子里有一个“潜意识系统”,你不去想,这些东西就变成某种内存负债,压在你的大脑里。但读书、思考、把这些东西牵引出来,好的坏的记录下来。开心不开心的,写出来。我们过去太忙,没机会想,没脑力想。现在我们正好有了时间和资源去想。一次犯错是勇,总是犯错是蠢,知错不改是坏。当然还有关系,这么些年跑下来,家庭、亲子、父母……我们每个人都亏欠了很多很多。正好是还的时候。关系里藏着太多的惊喜之处要发现。要让自己放下这些负债,才能真正从压力里缓过来。缓过来,才不会做很错误的决定。过去的时代是机会多,风险也多,所以只要抓一个机会,就会盖过风险。但今天是一个机会不多,风险同样多的时代。要认真做好每个决定,先让自己松弛下来。有一部日剧叫《晚酌的流派》,这个剧在5年前看,根本是不知所谓。讲的是"疲劳了一天之后,如何才能把酒喝得津津有味,这部剧讲的就是一位女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故事。" 啊,不是拯救世界,不是超能英雄,不是黑帮生死,而是如何把酒喝得津津有味。为了能到这一瞬间,她会尽力完成好所有的工作,穿上平底跑鞋,快步去超市买打折食材,回家做一顿好饭,只是为了配上一杯自己的冰镇啤酒。喝酒不是人生支点,而是到达这个精心时刻的所有准备过程,是她的人生支点。试着去找自己这个支点,找到自己这个场域——不是让你去喝酒啊,而是找到一件你很希望的,不依赖任何别人的,能让自己安然的事情。持续去做。4、重新培养竞争力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社会里,我们也必须一起面对重新的竞争格局。达尔文说过一句话,最好的物种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快的,而是适应变化最快的。企业界有一个说法《摸着日本过河》。因为日本刚经历过30年的经济低迷期,而且最近走出来了,文化也和我们很像。我专门去看了看日本企业在萧条期做了什么:第一,拥抱性价比,精密化管理。比如无印良品、优衣库;第二,搞高端制造,走向供应链上游。比如三菱重工,从原来的军工,转型为航运,走入到采矿、能源行业;第三,精专特新,在一个领域深扎下去,独门绝技。比如京瓷、任天堂 (2016年占世界市场60%以上的产品群中,日本有270个 美国、中国、欧盟 147、73、47个)为什么公司会在资金紧张的时候,投资技术?因为经济状况良好的时候,大家都在搞经营,技术研发的机会成本很高。但当购买者少了,公司产能也没法火力全开,创新的机会成本就超级的低。第五,组织改革:除了这些战略以外,组织内部,他们都有这些变阵:全员营销、全员提效、搞新品开发、下放管理权、持续沟通保持心力。胜出的组织是这样的,我们反过来想,能想通什么人在这种环境能活好——从T型人才走向π型人才。
1.+营销 :向业务前端走,从技术走向技术+销售 (余承东)2.+提效,尤其是通过优化流程、增加AI的提效 (保险业务员+AI)3.+产品创新,注意不一定是技术研发,因为不一定有钱投入技术研发,但是产品创新是值得搞的(京瓷的陶瓷鱼竿,文化产业Hello Ketty、动漫产业、日本的低价商店)4.+独门绝技,抓住一个产业链必经之路,做到全公司、全行业第一(京瓷、宁德时代、三一重工和潍柴动力、珠江钢琴 2020年国内市场份额达到41.54%,全球市场占有率为31.10%)5.+领导力(不一定是个管理职位,而是领导能力 《斗魂》里稻盛和夫在前公司个技术员)具体+什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优势来做。但是要搞起来,因为大家都在焦虑抱怨,你在积累,3年以后,你会有很大的空间。5、保持声誉、积累影响力
第五个建议蛮简单的,萧条时期其实是做影响力的最好时刻。在危难时刻,社交资本存1得10。我想大家都经历过这种情况,最困难的时候,有人帮过你一把,支持过你一把。这个人你是永远难忘的。好的日子有人支持你,你会说这是因为我牛。企业也一样,越是危难时期,社会、客户、员工、合作伙伴的信任就越珍贵。还记得前面说的单伟建不,他听到高考复考的消息,想要离开。但第一次,虽然名单有他,却被群众投票投下来了。他意识到自己群众基础不足。于是第二年开始,他每天花一小时时间去各个营房走动,认识人,积累群众基础。他意识到女生那边自己没有影响力。怎么办?当时男女唯一的活动,就是打篮球和排球。篮球他身材矮小,上不去。排球也很难成为第一名,但他发现排球大家的规则不熟悉,缺少裁判。于是他搞了一本排球的裁判手册,帮大家吹哨子。排球裁判席很高啊, 都能看得见他。第二年获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如此的出名,以至于30年后,他重返当年驻扎的营地,一位留在当地的女知青,小卖部的店主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那个时候,裁判席很少,要思考的人能找到位置上去。今天每个人都能发声,每个地方都会有裁判席。公司有、社会有,最好的方式,是做个人的IP。打造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在萧条时刻,积累自己的社交资源,是一本万利的事。人力资本、社交资本、财务资本。萧条时期人力和财务资本都贬值,社交资本反而是三者里,最抗风险、跨周期的。我为什么说个人影响力,而不是个人品牌。因为品牌是冲着变现去的,你有品,才有牌,才有个人品牌。很多人做个人品牌,主要的是希望吓到你。但粉丝(可能是你的同事、同行、朋友圈伙伴)是信任你能把这事做得很好的人。所以不是“个人”的品牌,而是“谁”是你的1000粉丝。有1000个真正认同你,喜欢你的人,你这一辈子吃喝就已经不愁了。所以,想想谁会喜欢你?喜欢你做点啥?这件事就变得简单多了。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你朋友圈给你点赞的人,视频下面和你互动的人,有事来找你商量,找你帮忙的人,你攒局会来的人。哪怕只有100个,从这100个开始。和他们讨论,看他们喜欢看点什么,就去写,就去表达。我们经常会想,自己现在什么都没有啊,也没有什么知识、能力、闪光点,怎么去持续输出啊。这就是把自己当成了容器。其实所有的自媒体都有一个秘密,就是从容器变成管道。你分享下自己读过的书,有什么想法,是不是管道?这就是读书会。你不断的和牛人提问,然后把这些东西分享出去,是不是管道?这就是播客。你持续的做咨询,然后把自己做过的咨询总结出来,这就是出版。你跟一个老师学了很多东西,然后用在自己身上,有了独特的体会,这就是培训。
我们很多人把自己当成一个密闭的容器,要不断的往里加水,然后才开始往外倒。这个画面是有问题的。与其思考自己要导出来什么,不如思考好的信息源在在哪里,然后把自己接上去,经过加工,流出来的东西,肯定是好的。如果你还是不知道做什么内容,也有3个维度:兴趣-专业-商业化。要持续做这些内容,这三点都是要的。有兴趣,你愿意一直干。有专业,别人才愿意只看你,商业化,能获得社会反馈,你能一直干下去。今天我不赞成你从商业化入手。从商业化入手,什么好卖,就开始起号,然后快速获得专业能力,然后赚钱走人。但今天所有的平台都卷得要死,商业化意味着你要上很大的杠杆——招人、搞机器、精细的排版……,带这种心态,很容易没变现自己先垮了。我建议大家从兴趣或专业入手。专业就是你已经做得比别人好的地方,兴趣不是感兴趣,而是你愿意主动花时间去琢磨的地方。专业就是你已经证明自己成了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是零成本起步。第一,别再看大环境了。你可以刷短视频,可以看推送。但你要多一根弦儿,不要让自己沉浸在那个事情里。遇到这种事情跟自己说,悲观者永远正确,但乐观者需要前行。搭建自己的小环境。第二,回去算账。我们都需要勇气,去面对账面盈余。别再说大概15万,精确到千元以内,你算出来会吓自己一跳,不过没事儿,我们“死”的清清白白,活得漂漂亮亮。第三,去杠杆,不要负债。不要在身体、关系、心智上面去增加负债了。第四,找到自己的π技能。加营销、加领导力、加AI、加IP,和加精专特新。第五,创造影响力。这个时候正是一个让自己投1得10,获得影响力的最好时间和最好机会。
观看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数智化发展白皮书全文请扫下图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