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新媒体发展的深层影响,在传播技术迭代、传媒业务变革、传媒从业者转型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式激变的链条中,依次传导,生生不息。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业态,催生了更为复杂的行业人才适配需求,也为高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为了应对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顺应移动互联网媒介融合趋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运而设。截至2024年,全国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院校共有385所,发展态势强劲。
1
建制历程:
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下的高校探索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制,既是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架构的完善与升级,也是学科专业内生性变革的有益尝试。从整体来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历经20余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建制探索期(1996年至2009年)
新闻传播专业的“新媒体”探索最早是从“网络新闻”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以新浪、网易等为代表的新闻门户网站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新闻编辑”人才需求的激增。在这一时期,各高校对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探索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原有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新媒体相关课程,二是设立网络新闻、网络传播等培养方向。
20世纪90年代末门户网站崛起
1996年,清华大学开设了“新媒体研究”方向,面向硕士生招生,2003年成立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以文理融合为方针,以本校在信息技术学科的优势为依托,以培养高水平新媒体人才为宗旨。同一时期,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为代表的国内7所高校设立网络传播专业,复旦大学开设“网络传播原理与应用”等课程,积极培养网络新闻编辑人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网络新闻传播的重心逐渐从门户网站向社交媒体转移,基于新闻门户网站培养的网络新闻编辑人才不再适应行业的要求,“网络新闻编辑”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新闻学专业中也没有获得持续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在招收了两届学生后,先后于2001年和2002年暂停了新闻学专业下“网络传播”方向的招生。
初步形成期(2010年至2012年)
2010年,国务院发布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工作落实,一方面推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进程。与此同时,2010年前后,以新浪微博、微信、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与在线视频应用陆续上线,互联网产业持续高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传媒行业对于新媒体人才的需求空前增长。
2010年7月20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通过了中国传媒大学申请开设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审批。次年,中国传媒大学开启“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本科招生,成立了全国首个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2010年,可以视为新媒体专业正式建制的肇始之年。
2012年,教育部重新调整并更新专业目录,“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更名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特设专业,隶属于新闻传播类。此次学科动态调整,把网络与新媒体与计算机网络类专业区分开来,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当前新媒体产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细分需求定位。同年,包括暨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北大学等在内的全国28所院校获得教育部批复,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进入到新阶段。
全面建设期(2013年至2019年)
2013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招生。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崛起正在传媒产业内部掀起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一方面,在互联网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刊纸媒在广告和发行上发生“断崖式”下滑;另一方面,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媒体融合开始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主线。至2015年,传媒产业整体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新媒体产业进一步崛起,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社会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增大。因此,与产业紧密对接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数量快速增加。
在此背景下,传统新闻强校也开始启动面向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人才培养的专业转型探索。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厚基础、宽口径、重融合,主要途径是打破学科或专业壁垒、重组课程体系以及引入新媒体领域的新课程,以在不改变原有专业格局的情况下实现所有专业的整体数字化转型和融合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的目标。例如,复旦大学实行新闻传播学类专业“2 + 2”培养方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开始推行新闻与传播学科大类招生,在学科内打破专业壁垒,学生以四年学习修读的学分方向来确定最终以什么专业毕业。
加快发展期(2020年—)
2020年,中共中央在发展会议上强调了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与培养全媒体人才的重要性,社会对高素质新媒体传播人才的需求持续加大。在数字技术飞速革新与媒体深度融合的双重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对接互联网产业人才需求的重要抓手。从教育部的专业申报审批数据来看,2023年度,全国各高校中,申请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院校达到了385所,成为了新闻传播学科下属各专业中布点数第一的专业。
数据来源:教育部官网,本刊制图
在区域分布上,据最新公开数据统计,北部地区的专业布点情况略逊于华中、华东等经济文化发展更加充分的地区。但从七大区域统观,各地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认可了这一新兴专业,达成了专业人才培养分布较为均衡的总体状况。这一分布特点,既彰显出各地区高校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日益重视,又能在实际层面为各地稳定输入新媒体专业人才,更准确对接互联网下沉市场的人才需求。
数据来源:教育部官网,本刊制图
截至目前,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985和211院校已有150余所。其中,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所开办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入选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暨南大学以“融合新闻”、“网络舆情与公共传播”、“新媒体产品”三个方向,致力于培养“全媒型、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的一专多能型新媒体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多媒体融通、跨学科融通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深圳大学则致力于在课程设计中实现新媒体“内容+技术+运营+人文”全覆盖,打造智能传播人才培养特色。
随着数字技术对媒体环境的持续重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新媒体行业发生颠覆性影响。作为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改革突破口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如何在智能化时代下进行改革与创新,就成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命题。对此,许多高校开始进行专业建制与课程设计上的全新尝试,持续探索新文科背景下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于2021年创办广告学(计算广告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开启全国高校首家计算广告人才培养项目的本科招生;南京大学开设大数据与传播实验班,面向媒体融合战略、电子政务发展和互联网行业需求,培养能够应用多元知识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的数字传播交叉复合型人才;华中科技大学依托于工科强校优势,在教学中集成新闻传播学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人工智能、管理学等各学科知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的“π型”媒体与传播人才;四川大学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课程设计中,增加或强化人工智能应用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方法技术类的实验课程。
由此可见,“大数据+新闻传播学”的文理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成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的重要发展趋向。未来,兼具数据思维与新闻传播能力的综合性媒体人才,也将在就业市场中获得更优的机会与选择。
2
中传方案:
产学研结合下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专业成立于2010年。作为国内最早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院校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在专业创办之初就将媒体环境变化与产业发展考虑在内,在学科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培养计划设计以及业界合作资源等方面都积极回应环境趋势与行业人才需求。同时,依托于广告学院的学科优势,本专业将专业方向聚焦于智能融合媒体时代的新媒体运营需求,围绕这一定位建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丰富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智能融合新媒体的营销传播、内容策划与管理、产品设计与运营、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知识体系,形成了以“运营”为核心、立足新媒体运营与管理且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特色。
自2010年专业正式建制至今,中传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已走过了十五年,所建设专业也从一个本科专业扩展到两个本科专业、三个学术型硕士专业和一个博士专业,培养了14届本科生、12届硕士研究生、11届博士研究生,为互联网与新媒体行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专业建设
回顾十五年发展历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一:初创期(2009年至2012年)
中传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2009年,正值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教育部也正在进行学科目录调整,鼓励高校根据行业发展情况申报新的专业发展规划。于是,在过往丰富的媒介产业化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广告学院开始准备新专业的申报材料,从新媒体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等业务出发,在调研走访、专题研究与研讨的基础上规划新媒体专业课程计划。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所申报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同年广告学院以广告学(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方向)开启首次招生,为专业正式招生与培养打下基础。2011年,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系成立并以“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开启独立招生,标志着本专业的正式建立。2012年,学院依据教育部最新专业目录,将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系更名为网络与新媒体系;同年,新媒体系开始进行“新媒体(新媒体产业方向)”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面向互联网与新媒体产业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始驶入快车道。
阶段二:发展期(2013年至2018年)
2013年至2018年间,网络与新媒体系以网络与新媒体(新媒体网络经营方向)为专业名进行本科招生,并逐步建立起涵盖本、硕、博多层次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为互联网与新媒体产业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彼时,数字技术在传媒行业内掀起的全新变革使得传统媒体受到巨大冲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数字化、融合化是他们持续经营的必由之路;对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行业而言,探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形成产业化规模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命题。在此环境下,面对传媒环境与产业发展不断变动的态势,网络与新媒体系教师从理论与实践双向发力,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国家级项目包括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体电视内容交易平台和运营商业模式研究”、“网络电视版权交易系统集成开发与应用研究”等;省部级项目包括“大数据背景下北京市视频内容全媒体评估研究”、“内容生态视角下首都自媒体产业运营与管理研究”等;横向课题包括“互联网对广告业态环境的改变及其广告监管路径研究”、“融媒体产业发展理论研究”、“县域融媒体市场生态研究”、“互联网下半场的新营销”、“汽车品牌新营销传播需求调查研究”、“基于大数据的类型市场与网络用户研究”等。
除此之外,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内容银行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批准,实验室正式建立,积极开展内容评估与交易的创新研究和探索实践,并完成了自主研发的全媒体内容评估系统的开发工作,所推出的内容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为全方位内容评估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些科研项目与实验室的建设,本专业积累了丰富的科研资源,与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升了教师的科研素养和教学能力,也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保障,形成了产学研用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网络与新媒体系还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培养机制。一方面,编写并出版多本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包括《媒介传播理论》《新媒体理论与实务》《大数据与新媒体运营》等,在理论层面为专业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中积极引入理工学部的Python编程以及同学院的广告、公关以及设计类课程,在充分挖掘学生学科兴趣的同时以专业化课程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
中传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教师著作和教材类成果
阶段三:成熟期(2019年至今)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持续深化,智能化、融合化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发展方向,数据成为媒体运行的基座。而在数据和智能算法基础之上,内容、经营等媒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和运营规律,面向智能融媒体运营的人才需求日益凸显,也对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2019年,学院将专业方向名称由“新媒体网络经营方向”调整为“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在课程设置等方面也进行了调整,充分契合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2020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的通知》,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方向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发展与产业变革相互牵引,专业教育与产业趋势互为映射。对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而言,在智能媒体时代,如何在专业建设上迈出新的尝试步伐、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科学和大数据技术在新媒体与广告领域应用的快速发展,依托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来创建或传播信息成为常态,广告行业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由此产生了计算广告领域的大量人才需求。
基于此,网络与新媒体系教师团队出于对学科前沿探索的需要,在过往专业创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告学院与新闻传播学科的整体发展方向,与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合作创办广告学(计算广告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这一全国高校首家计算广告人才培养项目,已于2021年正式开启本科招生。
计算广告专业的开设,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将文科与工科创新结合的全新尝试,也昭示了广告与新媒体学科在全面数智化环境下的发展趋向。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已与计算广告专业实现共享课程建设,学生可选修部分计算广告专业的课程,如Python编程、计算广告概论、计算广告实务、智能创意设计等。这些课程将有效强化学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学习与应用能力,更好满足当下新媒体行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
2023年,正值计算广告专业开办两周年之际,以计算广告等专业建设为契机,整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产学研资源,打造的基于大数据、面向新文科教学、交叉学科科研的平台——信息计算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依托于来自学校各部门、广告学界和业界的丰厚资源,一方面,信息计算实验室将成为计算广告专业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的重要科研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信息计算实验室的建设也将集中展现新文科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的专业建设成果,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前沿探索提供参考与借鉴。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计算实验室
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在海南成立海南国际学院,立足国际传媒高等教育,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区位优势,围绕人工智能和电子竞技进行学科和专业布局。为了响应国家支持学校学科建设,也为了新媒体专业与计算广告专业的国际教育发展,广告学院新媒体系在过往与密歇根州立大学(MSU)、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等国外院校的交流基础上,开始筹备中外合作办学事宜。
2023年,由中国传媒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开办的新媒体专业硕士教育项目(密歇根州立大学学位待批)获得教育部批准,并开始在海南国际学院筹备招生事宜。该项目将在引进密歇根州立大学数字广告等领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相关专业的优势及特色,由两校共同开发高标准、国际化的新媒体专业课程及管理体系。
经过十五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智能融媒体运营方向)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发展历程。目前,本专业已形成了以互动教学、科研教学、实验室教学和合作教学为核心的学术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与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国际教育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专业实践基地和交流研学机会。
十五年既是专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迈向未来再铸辉煌的新起点。专业建设是与行业变化与学科发展同步的动态过程。在数字技术快速迭代、智能融媒体成为常态的当下,本专业将持续与时代和行业共振,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结合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持续推进新媒体学科的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3
面向未来:
智能时代如何重置知识体系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从诞生伊始,就是作为新闻传播学中的创新探索者的角色存在,传媒行业的发展变化、新科技对媒体的影响也一直在深刻影响着专业的发展建设。在人工智能大爆发、媒体全面走向智能化的今天,面对智能化传播的现在和未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也必须要时刻思考一个重要的命题:如何在多元融合的环境下,不断自我革新、实现新形态的知识体系的重置?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经过十多年的探索,选择了开放多元融合的架构思路。在知识底层,文科和工科交叉融合。来自文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如传播、营销、消费、策划、内容、运营等,帮助学生建构核心知识和技能点,以及对网络与新媒体行业的总体认知和思维模式;来自理工科相关的技能点,如数据库、数据集、插件式工具等,通过仿真训练平台,对接入文科相关知识,实现理论到实践落地的训练。
基于这一思考,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正在努力构成新形态的教学和课程体系。我们自研了结合课程学习与业界前沿的虚拟仿真训练平台,通过整合多方面的数据集,如社会基础、商业品牌、消费者、内容产业、媒介产业、教学和科研积累数据集等,对接多种类型的外部知识,形成包括教学管理、消费者数据生产、程序化投放、AIGC等多种类型的插件式工具,向学生提供整合营销传播、消费者数据分析、媒介组合及投放、内容创意生产及优化、商业数据分析等仿真训练功能。这套系统可以跟网络与新媒体、计算广告专业的现有课程内容适配,打通课程内容与仿真训练,实现教学与实训的同步进行。
基于知识体系重构的新形态教学课程体系
未来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不应该是新闻传播学既有教学体系的简单改造,而是从基因深度要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变革,推动新文科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真正成为新文科建设的前沿探索标杆。
更多深度好文
点击下方文章标题,立即阅读最新行业热点、业界趋势
购买最新杂志
长按下方卡片识别二维码,购买最新杂志
关于我们
本文编辑:王佳梁
本微信号由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媒介》杂志独家运营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深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