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2015年正式成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6年专业分流后正式拥有了第一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四川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高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这样一个交叉的专业既有优势,也有挑战,迫使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
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曾元祥
1
人才培养的挑战与思考
首先我们专业建设的基本理念是“文文互鉴、文理融合、文工交叉”,基于这个理念,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文是来求是的,理是来求真的,工是来求实的”,也就是说,我们希望能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能紧跟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前沿,又能熟练运用中华文化经典符号,并能将二者有机融合共同承载传播内容,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媒体作品或产品的复合型人才。围绕这个理念,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设置专业课程,包括“中华文化”系列课程、“新媒体传播”系列课程、“数字技术”系列课程。
四川大学网新专业课程体系
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挑战,总结来看,这种挑战是三方面的:第一个方面是职业要求的复合化和大熔炉式培养模式的矛盾;第二个方面是产业形态的融合化与课程体系粗放拼加的矛盾;第三个方面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强化与高校评价体系的矛盾。
围绕以上矛盾,我们也在分析目前行业面临着一种怎样的发展趋势。第一个是技术变革的加速,第二个是市场变化的加速,第三个是业态更新的加速。这“三个加速”迫使我们去适应行业趋势,因此我们需要去重构新媒体专业“现场”,来使我们的学生去适应技术、市场和业态的发展变化。
2
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为了满足行业实践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学术人才的培养之外,也一直在探索实践育人的体系。四川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可以分为第二课堂、产业学院、实践基地、科研平台、培训课程、专业竞赛和专业奖学金等方面。
首先是第二课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作为首批十所与地方宣传部门共建(“部校共建”)的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我们一直要去强化的,我们的第二课堂就是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育人体系建设的。
第二个是成立产业学院,实现产学研联动,探索定制化的人才培养路径。比如在2017年我们与腾讯建立了西部第一家企鹅新媒体学院,在今年我们又与四川本地媒体“四川观察”共建了媒体产业学院。其中在2013年,我们的院长蒋晓丽领衔的教学改革成果获得了四川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三个是构建多层次协同实践平台。这个实践实习实训平台拓展了我们实践教学的资源,通过聘请基地资深人士担任业界导师、课程导师,给我们提供很大的支撑。比如我们的四川企鹅新媒体学院、新媒体“双创”实验室、校内新媒体实践基地,利用这些资源和产学研成果,打造融媒体的案例库。
第四个是依托科研实验室平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强调的,在去年的“挑战杯”竞赛项目中,我们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进行的一项《“了不起”的中国字:数字“形”“韵”共振汉字文明新思路 ——基于24国汉字教育与文化传播实证》项目获得了全国特等奖,这也是四川大学文科的学院中唯一一个特等奖。
第五个是我们依托科研实验平台来探索校外实践课堂,我们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老师与省内的技术企业合作来为同学们提供实践项目。比如和成都索贝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国家新闻出版署“融合出版超高清视频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同时合作进行ExtendedReality(扩展现实)实验教学,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来拓展我们的虚拟仿真教学。
第六个是项目制的培训课程。这个课程的开设主要是面向我们目前在师资尤其是技术类数据挖掘方向的师资短缺的问题,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问题。但是面向数据挖掘的课程是我们专业必须建设的课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目前主要是聘请业界导师开设数字技术工作坊课程、公开课等来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
第七个是专业竞赛。专业竞赛的目的是希望把我们的学生送到全国去和其他高校的学生竞争,来看看我们学生的水平。目前网络与新媒体这个专业的竞赛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数据新闻大赛,一个是网络编辑创新大赛,目前我们专业的学生在这些竞赛中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最后一个是专业奖学金。我们通过设立专业奖学金来强化产教融合,我们的奖学金是依据学生成果来评定的。目前我们的专业奖学金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许川新闻奖、辰悦科幻文创校友奖学金和文轩青云计划。我们鼓励同学们组织起来创作和策划媒体作品去参加专业奖学金的评选,本质上也是在强化产教的融合。
更多深度好文
点击下方文章标题,立即阅读最新行业热点、业界趋势
案例 | 创新创造并重,科研教学钻坚研微——中传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教研成果梳理
专题 | 智能·融合·创新——数智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纪实
专题 | “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破与立——暨南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思路及实践探索
专题 | 文工交叉,实践问道——北交大网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购买最新杂志
长按下方卡片识别二维码,购买最新杂志
关于我们
本文编辑:王佳梁
本微信号由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媒介》杂志独家运营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深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