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工交叉,实践问道——北交大网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术   2025-01-18 19:00   北京  

基于文工交叉、实践问道这一指导思想,北京交通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提出“跨学科”与“实践导向”两大关键词,探讨北京交通大学网络新媒体专业的跨学科建设与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交通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系副主任 黄彪文


1


专业介绍

北京交通大学传播系从2012年起便开设《移动智能媒体概论》《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等核心课程,2017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得到教育部正式获批,并于次年正式招生。尽管建设时间不长,但本专业紧跟新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具有北京交通大学特色的“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以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融媒体传播、计算传播、交通传播为发力点的培养模式,培养既具备计算思维与大数据技能、又精通全媒体生产与运营能力,拥有扎实交通素养、宽广国际视野及坚定中国立场的优质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A+级达到第七名,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强国背景下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是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之一。


北京交通大学网新专业建设思路


2


培养模式

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是十四五规划重点,推进“工文交叉”势在必行。北京交通大学以交通运输和通信见长,工科特色鲜明,而新工科理念尤为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在与计算机学院等部门的深入交流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激动,因为众多领域如舆情分析、服务优化乃至广告创意等,都成为极具潜力的应用场景。这也反过来为我们的专业建设提供助力。

近年来,智能传播与AIGC的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依托计算传播技术,将AIGC融入新闻生产、虚拟数字人、舆论引导、跨文化传播等多个环节,实现了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针对交大文科工作,我们提炼出三大创新方向:国际传播、计算传播与交通传播,后者作为交大的独特优势,正逐步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而且我们近来发现,其实 communication 在国内最初的翻译是交通,而非传播,所以这两个学科其实拥有一些天然相通的地方。

第一个创新是论域的创新。在交通传播方面,我们发展了交通舆情,将交通运输方面的理论引入进来。第二个是智能媒体方向,我们将AIGC的开发与应用引入进来。第三个是计算传播方向,我们也与其他学院进行融合。此外,交大传播系的师资拥有计算机、电子信息、经济学等多元学科背景,并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及算法等领域的专家积极进行跨学科合作。在学校协调下,我们积极筹建虚拟教研室,参与建设面向文科生的七大高级课程群,共涉及8大学科、21门课程。我们也积极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高级课程,同时进阶选修本硕贯通课程。

一方面,我们秉持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与跨学科团队合作发表科研论文,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在SSCI索引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发表了一批跨学科成果;另一方面,在实验室建设上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核心思想是以信息技术革新为基石,携手数据科技公司,共同打造现代化实验环境。近五年学校投入实验室经费超1500万,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丰富了教学教法,为人才培养提供前沿技术和实操实训的支撑,获批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基地及北京市智慧广电(网络视听)重点实验室等。

在推进这一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三大问题:硬件配套设施、人员培训,以及资金支持问题。今年,我们尤为重视这些方面,包括在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领域,积极引入先进的计算设备,最终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科研成果及智库等,这是我们以技术赋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创新。

关于课程体系的创新,我们坚定不移地遵循OBE原则,即根据行业需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通过持续调研业界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我们灵活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能够紧密对接未来职场。在最新修订的2024版培养方案中,我们特别邀请了兄弟院校的资深教师提供宝贵指导,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值得骄傲的是,在2024版网新专业培养方案中,与智能传播的相关课程占整体专业课学分的比例达到了41.6%,说明经过6年多的培养与实践,网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完成了向“智能”转化的要求。

此外,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到高级,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每个学期都设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梯度,确保课程之间既有独立性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北京交通大学网新专业课程体系


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我们倡导科研与教学融合,并且实施本科生学业导师及科研导师双师制,带动学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深化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与业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重大主题融合报道与学科竞赛。为了更好地推动产学研融合,我们已建立了18家实习实践基地,并与这些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机会,还促进了教师与行业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双向流动与共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三下学期整学期的实习安排。这一举措旨在满足业界对能够全职或长时间实习的学生的需求。我们相信,通过这样长时间的实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动态,提升专业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建设方向

就未来建设方向而言,由于当前仍处于不断完善与提升的阶段,我们将继续聚焦于教育的优化与深化。具体而言,围绕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金课建设、实验室建设、教材更新以及国际传播创新班等多个方面展开工作,旨在通过深化这些领域的合作与实践,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在今年的培养方案修订中,我们积极借鉴了深圳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成功模式,加大了工作坊的力度,由课程组牵头每学期组织不同类型的工作坊,以各类竞赛为抓手,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其次,增设了更多的综合实验课程,并采用循环开设的方式,确保学生在几个学期内能够反复学习与实践,从而不断提升其业界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前沿课程方面,尝试开设国际传播和智能传播微专业,强化特色人才培养。


更多深度好文


点击下方文章标题,立即阅读最新行业热点、业界趋势

视点 | 网新专业何以前程无量

综述 | 网新专业十五年:前沿探索,步伐不停

案例 | 创新创造并重,科研教学钻坚研微——中传广告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教研成果梳理

访谈 | 中传网络与新媒体系建系十五周年访谈录

案例 | 校友今貌 宏图远景

案例 | 百年树人:中传广告学院新媒专业学生成长记

专题 | 智能·融合·创新——数智时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纪实

专题 | “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破与立——暨南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思路及实践探索



购买最新杂志


长按下方卡片识别二维码,购买最新杂志



关于我们


本文编辑:王佳梁

本微信号由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媒介》杂志独家运营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深度资讯

媒介杂志
整合传播传统及新媒介资讯,分析行业热点事件,探索业界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