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刚:深刻把握“六个坚持”的重大意义和思想内涵

学术   2024-11-29 08:03   北京  

作者:陈志刚

来源:《历史评论》2024年第5期



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把“六个坚持”贯穿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劲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南。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原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才能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明确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攻坚克难、行稳致远的坚强保证。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面对更多挑战与困难。各项改革需要更加全面协调地推进,每一步都可能遭遇各式各样的风险考验,乃至难以预料的巨大挑战与惊涛骇浪。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才能确保改革开放事业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旨归,也是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强调:“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进一步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召开70多次会议,提出2000多个改革方案。从脱贫攻坚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从全过程人民民主到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各项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


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开拓新局面


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进一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逻辑的深刻交融与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和创新的有机统一。所谓守正,就是改革的每一个阶段、每一步进程,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政治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历史必由之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家根本制度。所谓创新,就是要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不断开拓新局面、创造新辉煌。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不断彰显制度优势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重要路径。“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在国家治理层面,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关乎国家治理的成效。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这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制度优势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优势,制度竞争亦是国家间竞争的根本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建立和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通过持续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为国家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以来,制度建设的地位愈发凸显。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打响改革攻坚战;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始终围绕制度建设这一核心主线,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建立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众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这一系列举措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积极适应新领域新实践需求,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持续完善各项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更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进行总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可行性、关联性、系统性,确保各项制度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做到统筹协调、协同高效;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原则,确保改革过程规范有序、平稳推进;不断巩固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致力于解决那些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卡点堵点,以及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将进一步彰显,为防范各种风险挑战,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引领和推动作用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我国历史上的历次变法,都是改革和法治紧密结合,变旧法、立新法,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到明代张居正变法,莫不如此”,“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既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依法依规进行;又同步考虑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需要制定或修改法律的,要通过法定程序进行,确保在法治框架内推进改革,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法治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确保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体而言,要确保重大改革举措均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立法工作需积极顺应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到改革方案、改革措施与立法问题一体化统筹部署。针对那些经过实践验证、已趋成熟的改革经验和成效显著的改革措施,应迅速将其转化为法律规范,以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对于部门间存在较大分歧的重要立法事项,要加快推动与协调,避免久拖不决,确保立法工作的高效推进。对于实践条件尚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领域,应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授权,既要坚守法律底线,又要避免以法律无明确规定为由阻碍改革进程。针对已不适应改革要求的现行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或废止,不能让过时的法律条款成为束缚改革的“绊马索”,确保法律体系与时俱进,改革进程顺利推进。


坚持系统观念,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导意义。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复杂、统一的系统。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宏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改革合力,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对推进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大大提高,要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把握全局,注意协调,力争最大综合效益,避免畸轻畸重、顾此失彼,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系统观念,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改革紧密相连,深入融合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各类创新,既注重整体推进,又强调重点突破,实现了多个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与整体性重构,汇聚成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系统集成,突出改革重点,聚焦改革实效,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协同进步。同时,我们要处理好经济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精准平衡。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带动社会全面进步,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既要激发市场活力,又要加强政府监管,确保经济发展“放得活”、“管得住”;既要做大“蛋糕”,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又要分好“蛋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合理;将发展与安全紧密结合,以发展促进安全,以安全保障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把“六个坚持”贯穿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劲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评论》《历史研究》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编辑:拾 壹
校审:初 言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
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

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国历史研究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