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潜虞:新中国外交积累丰富历史经验

学术   2024-12-01 10:02   北京  

作者:李潜虞

来源:《历史评论》2024年第5期



中国外交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也致力于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的责任和气度。过去,中国外交是这样做的,未来,中国外交将更加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新中国外交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准确研判国际形势,形成丰富深刻、严谨科学的外交思想;彻底结束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不畏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彰显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构建全方位外交关系体系,捍卫中国的国家利益;始终高扬和平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成就和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准确研判国际形势


新中国外交工作的目的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制定正确外交政策,是创造有利外部环境的重要前提。根据不断变动的国内外形势,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创新,判断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判断各国的力量对比关系,判断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是新中国外交不断取得进展和成就的重要原因。75年来,无论国际局势怎样变化,中国共产党总能拨云见日,准确地把握国际潮流,从容应对,为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创造有利外部环境。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观察到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浩荡潮流,提出“中间地带”理论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这些“中间地带”国家具有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地位。1954年8月,毛泽东同志再提“中间地带”理论,指出“美国的目标是占领处在这个广大中间地带的国家,欺负它们,控制它们的经济,在它们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最好使这些国家都弱下去,这包括日本、德国在内”。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认为随着国际关系变化,全球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世界”。这一重要理论让人们看清世界各国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指出了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来自哪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又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思想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判断。邓小平同志指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终结。在国际格局剧烈变化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正是在这一外交方针指引下,中国成功应对冷战后总体不利的国际形势,与沙特阿拉伯、以色列、韩国建交,与当时的东盟六国全部实现建交或复交,积极促成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实现中越关系正常化,这些都是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


进入新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研判国际形势重大变化,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深刻而准确地界定了国际形势的总体趋势,作出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以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以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普遍遵循,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支撑,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不畏大国强权


新中国外交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新中国对外关系形成与发展的最初动力来自中国革命。19世纪中叶,列强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在此后的100余年里,旧中国在与列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和屈辱地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站了起来,中华民族开启历史新纪元。由此,中国的外交工作也站到了新起点上。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确定“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使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在这一外交方针指引下,新中国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与影响,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污泥浊水被荡涤一清。


在不同历史时期,新中国外交工作都展现出鲜明的独立自主的特点,对于来自超级大国的干涉和压力,进行坚决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当苏联提出与中国合办长波电台和潜艇舰队,企图控制中国时,毛泽东同志严肃指出:“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中美关系缓和。但当美国错误地认为只要能够满足中国的安全利益就可以在其他涉及中国主权的问题上为所欲为时,中国毅然决定与美国“拉开距离”。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更加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近几年,美国采取种种手段恶化中美关系,中美关系面临自建交以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为使中美关系重回正确轨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台湾、涉港、涉疆等问题是中国内政,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美方应该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慎重行事。”中国有必须维护的利益、必须捍卫的原则、必须坚守的底线。面对美国的打压与遏制,中国展现出不畏强权的骨气,迫使美方作出“四不一无意”的承诺。


新中国的外交工作有敢于斗争的骨气,也有善于斗争的智慧。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必须按照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来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而不是按照某个大国的意志行事。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新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色。


构建全方位外交关系体系


全方位外交关系体系是指中国不仅仅与某类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广泛地与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外交关系,促进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建立全方位外交关系体系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全方位外交关系体系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首先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交的国家。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同志访问苏联,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面临美国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和政治孤立的情况下,中苏同盟的建立使新中国获得宝贵的国际支持。1955年4月召开的万隆会议取得巨大成功,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与亚非国家领导人广泛接触。万隆会议召开后的10年间,中国的建交国翻了一倍多。相似的历史遭遇、反殖反帝的共同任务以及对和平的共同期盼,使中国与亚非国家走到一起。在美苏企图主宰世界、频频向中国施压的情况下,来自“中间地带”国家的友谊成为中国外交重要的依靠力量。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了安全利益的交汇点。这一时期,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中国先后与加拿大、意大利、英国、日本、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建立外交关系,为打开中国对外关系新局面创造了条件。中美关系的缓和与中美建交,以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发表,为建立全方位外交关系体系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环境。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客观上给中国外交造成一种“黑云压城”的形势。但是,中国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迅速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巩固了与东欧国家的传统友谊,变不利局面为有利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逐步覆盖全球。中国已经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铁杆朋友和战略支点更加稳固。中国致力于构建一个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在此框架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成熟坚韧,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建设稳步推进。随着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澜湄等次区域合作加速发展,中亚成为我国周边首个战略伙伴集群。同时,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持续深化,中非高质量落实“八大行动”、推进“九项工程”,中非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中阿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中拉关系进入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的新时代。


中国全方位外交关系体系不仅包括政治方面,还包括科技、经济、贸易、安全、文化、教育、社会治理、司法与执法等诸多方面,这反映出新中国外交75年来的巨大发展。全方位外交关系体系对于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对于普通的中国民众也是不可或缺的,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外交就在自己身边。全方位外交关系体系使中国更有能力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尊严,也更有能力保护本国人民在境外的生命财产安全,让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始终是新中国外交的底色。为打破美国封锁,消除亚洲邻国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忧,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其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1954年6月28日,中国、印度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和平相处之道。1955年4月,万隆会议通过宣言,提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其中包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1956年,中国妥善处理波匈事件,坚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最终确定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也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上。同样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妥善解决与大部分邻国之间的陆地边界问题。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的和平形象得以树立,疑虑和担心被信任所取代,中国外交为中国赢得越来越多的友谊。


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国力迅速提升,但和平发展的原则一以贯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既让中国更好利用世界的机遇,又让世界更好分享中国的机遇,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和平发展道路就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没有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反对军备竞赛,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中国忠实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职责和使命,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中国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坚持对话协商方式,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全人类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中国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中国构建并不断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携手各方打造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国外交始终顺应国际形势变化,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显著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外交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也致力于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的责任和气度。过去,中国外交是这样做的,未来,中国外交将更加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关注中国社科院学术期刊官方微店,订阅《历史评论》《历史研究》和《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编辑:拾 壹
校审:初 言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
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

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国历史研究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