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注意事项,让流浪救助更有温度

职场   2024-10-17 15:52   北京  

一场秋雨一场寒。近日,强冷空气来袭,我国北方地区面临大幅降温。作为社会救助对象中的弱势群体,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在面临极端天气时,其基本生存难以得到保障。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能够发挥及时劝导、协助转介等重要作用,也能从专业角度帮助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走出困境,有效提升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笔者结合基层救助站的实践和体会,介绍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七个注意事项。

秉持专业价值理念。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要在落实基本救助政策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知识提高服务成效,这就需要社工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和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尊严和价值、权利和选择。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社工做到接纳、尊重、个别化、案主自决和知情同意、保密、非评判等。

识别流浪乞讨人员的类型。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笔者发现通常遇到的流浪乞讨人员主要有三种类型:临时遇难型、生存需要型、职业乞讨型。临时遇难型是由于受助者因突发疾病、务工不着、被盗被骗等原因而被迫流浪乞讨,经过救助服务可以回归社会,恢复正常生活;生存需要型是指因疾病、残疾等导致丧失劳动能力,需要进行医疗、生存救助;职业乞讨型是指以流浪乞讨为职业,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获取钱财的“假流浪人员”。社工需要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做到救急救难。

运用个案管理方法,提供个性化服务。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通常是复杂的,需求也是多元的,社工需要对其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其真实需求、愿望,提供“包裹式”个案管理服务,实现对受助者的整体支持、系统支持和持续支持。对于愿意接受服务的流浪乞讨人员,社工要按照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的工作流程做好标准服务,也要与其商讨制订个性化的服务计划,做到个别化对待、关注、回应和服务,在具体服务实施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评估和调整服务,以帮助受助者赋权增能、走出困境。

运用社会工作服务技巧。社工在为流浪乞讨人员服务时最常运用的是个案工作相关技巧,包括支持性技巧、引导性技巧和影响性技巧,具体有专注、倾听、同理、鼓励,澄清、对焦、摘要,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等。在为受助者服务过程中,社工应倾听其声音,尊重其选择和意愿,了解其感受和想法,鼓励其参与决策过程,融合运用多种服务技巧和理论才能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实现助人自助。

广泛链接资源。社工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快速有效改变流浪乞讨人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困境,因此广泛链接资源,借助“外力”就成了做好救助服务的不二法门。首先,要争取家庭支持,家庭是生活的基础,在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社工应积极联系并与受助者家人合作,提供家庭支持和指导,帮助家庭更好理解和满足受助者的需求,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要了解国家政策和本地相关的资源,为受助者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医疗、康复、就业等方面。最后,积极链接爱心企业、慈善基金、志愿者等相关资源,多方发力共同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

积极促进社会融合。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他们顺利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实现正常生活。社工应根据流浪乞讨人员需求,提供就业信息和技能培训、人际交往技巧和社会参与机会等,并通过招募志愿者,开展节日慰问、志愿者探访、一对一帮扶、陪伴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在为流浪乞讨人员赋能的同时,社工应与志愿者建立平等合作关系,提供志愿者参与和成长的机会,不断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

加强宣传和倡导。社工既要脚踏实地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直接服务,也要及时梳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以更好改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处境。社工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新媒体等开展宣传活动,打破刻板印象,去除负面标签,消除社会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歧视和偏见,倡导形成包容、尊重、友善的社会氛围,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

(作者单位:张宗杰,山东省青州市民政局救助站;殷永强,山东省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中心;庞萍萍,山东省青州市民政局慈善总会)

点击这里在线投稿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2天VS15年,流浪人员放下执念终回乡

他为什么流浪?是真的不想回家吗?

END


责编:李海雁

制作:谢霄
审校:徐蕴
审核:许娓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喜欢本文,点赞、分享在看哦!

中国社会工作
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指导刊,全国社会工作行业影响力媒体,权威社会工作知识分享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