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丨番茄潜叶蛾

文摘   2025-01-15 17:07   天津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关总署共同发布《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名录》所列物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的重点所在,自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外来入侵生物——番茄潜叶蛾。

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为鳞翅目麦蛾科昆虫,又名番茄麦蛾、番茄潜麦蛾、南美番茄潜叶蛾,是一种起源于南美洲、对番茄产业具有毁灭性危害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发生严重时,导致番茄减产80%-100%,被称为番茄上的“埃博拉病毒”,番茄潜叶蛾的入侵扩散速度极快,已入侵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部分地区,该虫主要以幼虫潜食叶肉、顶芽、嫩茎、嫩梢、蛀食果实等方式危害,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1

地理分布

番茄潜叶蛾起源于南美洲西部的秘鲁,2017年8月,番茄潜叶蛾首次在我国新疆被发现,2021年7月首次入侵内蒙古自治区。

目前番茄潜叶蛾已在中国新疆、云南、山西、甘肃、四川、内蒙古、北京、辽宁、山东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定殖,呈扩展蔓延态势,严重危害番茄生产,一般可导致减产20%-30%,重者达50%以上,严重威胁“菜篮子”保供安全。

2

生物学特性

番茄潜叶蛾分为卵、幼虫(1-4龄)、蛹和成虫4个时期。卵时呈椭圆形,乳白色至黄褐色,长0.34-0.37mm,宽0.20-0.23mm。幼虫分为4个龄期。初孵(1龄)幼虫奶黄色或奶白色,半透明,体长0.4-0.6mm,前胸背板后缘具一棕褐色锚形斑纹。2龄幼虫淡绿色或淡黄白色,3龄和4龄幼虫绿色或背部淡粉红色,前胸背板淡棕黄色,后缘具有2条棕褐色眉形斑纹。蛹时长4.5-6.5mm,起初为浅绿色,后期体色逐渐变深,接近羽化时呈黑褐色。成虫体长6-8mm,翅背面鳞片呈浅灰色或银灰色,丝状为触角。腹部呈纺锤形,雌虫较雄虫明显,腹面具“八”字形黑色斑纹。

3

生物危害


番茄潜叶蛾寄主广泛,可为害19科40种作物。主要以幼虫为害番茄、马铃薯、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尤其嗜食番茄,幼虫潜入叶片组织中取食叶肉,初期形成细小的潜道,通常早期不易被发现,隐蔽性极强;之后随着幼虫的生长,食量增加,潜道变宽变大,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斑,进而导致被害叶片皱缩、干枯。幼虫龄期比较大时,还可蛀食顶梢、腋芽、嫩茎以及幼果。蛀食顶梢时,常使番茄生长点枯死,形成不育植株,造成丛枝或叶片簇生。蛀食果实,形成孔洞、导致果实畸形,或招致病菌寄生、引发果实腐烂;尤其喜欢在果萼与幼果相接处潜食,导致果实脱落,发生严重时会导致番茄减产80%-100%,是最具毁灭性的世界性入侵害虫之一。

4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施用腐殖酸肥料可以增强番茄对番茄潜叶蛾的防御能力,降低氮肥施用量也可降低番茄潜叶蛾对番茄的危害程度;与非茄科蔬菜轮作可降低番茄潜叶蛾的危害程度。

2

生物防治:

捕食性天敌烟盲蝽及寄生性天敌(绒茧蜂和短管赤眼蜂)对番茄潜叶蛾具有很好的控害效果,可在番茄潜叶蛾发生时释放使用;BtG033A可湿性粉剂100倍液(10g/L)喷雾使用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有很好的控制效果,药后7d低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100%;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对番茄潜叶蛾各虫态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物理防治:

蓝色诱捕器+性诱芯对番茄潜叶蛾雄成虫具有很好的诱杀效果;孔径为0.7mm(14目)的防虫网对番茄潜叶蛾有一定的阻隔作用;温室中使用诱虫灯可降低番茄潜叶蛾的危害。

5

海关提醒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番茄潜叶蛾。

《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实行动态调整原则,后续将在加强物种发生情况信息收集和危害风险研判的基础上,进行物种的适时增减。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不仅导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破坏,还不断引发新的生物疫情出现,其破坏力会导致跨国家、跨区域甚至全球性的灾难。因此我们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重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危害。


根据《生物安全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外来物种,禁止携带、寄递活体动植物进境。违反规定的,海关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供稿单位:动植物检疫处、塘沽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

编辑:赵华、王晓芳

校对:吴昀卓、牛春敬

天津海关12360热线
天津海关官方信息平台,发布重要信息、解读政策法规、实施政务公开、提供业务咨询、通关协助等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