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江口沉银考古手记》

文化   2024-12-31 11:31   浙江  

后 记


经过八年六次的考古发掘,江口沉银遗址目前总计出水文物已多达70000余件,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集中发现金银器数量最多的一次,并且首次发现了张献忠册封妃嫔所用金册和明代藩王世子所用金印。这批文物来源地域广泛,内涵非常丰富,涉及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军事等多个方面,是考古资料对明代社会最为全面的一次反映。因为所发现文物对于明清社会和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在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百年之际,江口沉银遗址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除了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以外,江口沉银遗址的展示利用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我们深知考古发掘成果,既不是考古学家的私人财产,也不应成为考古单位的秘密藏品。只有让文物以多种形式回馈公众,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它的社会效益。

2020年9月27日,江口沉银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博物馆选址位于岷江、府河交汇处的三角洲上,毗邻考古发掘现场,建筑规模54000平方米。博物馆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建设,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设计方案,雅克·费尔叶团队的设计方案最终入选。法国设计师在设计方案中引入了“考古地层”的概念,从多个角度打造具有“考古地层”质感的博物馆视觉空间。同时特别强调了江口沉银事件中的关键元素“水”,将博物馆设计成漂浮在水面的姿态,与周边水系形成一体格局。如果从空中俯瞰,方形的博物馆被圆形的水面包围,外圆内方的格局正如一枚江口沉银遗址发现的标志性文物“西王赏功”币。博物馆建成后,遗址出水的数万件文物都将在这里进行保护、研究和展示,这里也将成为张献忠宝藏最后的家园。
在博物馆建成前,为了能够让公众第一时间、近距离地接触到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成果,一睹张献忠宝藏的真容,我们特意安排了部分出水文物进行巡回展览。按照计划,每年与一座国内的顶级博物馆合作,以“江口沉银考古成果”为主题举办展览。目前,文物巡展已经进行了四站,分别在国家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举行,总计展出江口文物1600余件次,吸引观众超过100万人次。与此同时,我们开设了“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大讲堂”,组织参与发掘的考古专家和骨干力量,在四川、广东等地的图书馆,在上海、湖北等地的博物馆,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校,在北京中学、天府七中和天涯石小学等中小学开展巡回讲座40余场,听众超过万人,在向公众普及考古成果的同时,也向感兴趣的同学们传递了考古知识,为考古学科的发展和考古人才的储备埋下了一颗颗种子。
江口沉银遗址,无论是考古发掘还是专题展览,其资讯体现出的传播力都是现象级的。在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封面新闻等国家、省级主流媒体的加持下,同时采用直播、VR、H5等多种方式对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与展览成果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目前,各类媒体播发出的相关稿件已经超过1000余篇,阅读浏览量达上亿人次。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个人也顺应时代潮流,在微博上开通了名为“考古君”的账号,与对“江口沉银”考古,对历史文化有兴趣的网友们进行日常互动,同时也做一些考古知识的小科普。到目前为止,这个账号累积的粉丝数量已经接近300万,日活跃粉丝量超过100万,年阅读量超过了2亿次。在与众多网友的互动中,其中有两条粉丝的反馈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兹记录如下:

刘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来自甘肃的高三毕业生。我从小喜欢考古,关注您的微博也有很久了,我从您的微博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心,我还在班级讲坛上分享过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现。如今终于圆梦北大,在此向您表达真挚的感谢。

老师您好,突然翻到自己2019年在广州听您讲座时发的微博,虽然从小对考古感兴趣,但是从您的讲座上我第一次知道当今中国应用到考古中的科技手段已经如此先进,这不仅使我震撼,也让我有了真正投身考古事业的想法。由于是个理工科的学生,我以前都认为我完全没机会做考古相关的工作,但是从您的讲座之后,我开始仔细查找相关资料,在2021年终于考上了考古学的博士。您当时给我留言希望以后可以在考古工地上见到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也可以实现学校老师对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期待。感谢您在无意中给到我的指引和希望,我记得当时去听您讲座的时候,有同学问了高考考考古专业的要求,相信有您这样的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以后会有更多的学生投身考古事业,再次感谢。

这样的反馈,既让我感动,更让我充满动力。在互联网上科普考古知识,无疑会占用自己的一部分科研时间,甚至还会引发部分人的误解,但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说“考古是人民的事业”,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是有义务把成果还给人民的,这也是让我能够坚持把考古科普做到今天的最重要的理由。

在江口生活的八年,于我而言是终生难忘的八年,这八年恰是遇上了中国考古学大发展的时代,这种大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考古团队从最初的三个人,到现在的近二十个人;我们的装备从最开始只有手铲和勺子等最简单的工具,到现在配备了超景深3D显微镜、XRF便携式荧光光谱仪等现代化的分析检测设备;我们的办公场地也从逼仄的旧汉崖墓博物馆搬到了宽敞的新汉崖墓博物馆里。这八年里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困难,也收获了不少的惊喜,但不管是高光还是暗淡时刻,最让我感动的是始终有各级领导的支持和信任,始终有一支能吃苦、打硬仗的团队,不离不弃地陪我坚守在滔滔的岷江岸边,一起吹过冬日刺骨的江风,又一起走过夏日泥泞的道路。
最后我想说的是:考古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可以亲手触摸历史;但考古人又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所见证的历史总是残缺。传说和历史之间似乎只隔了一次考古发掘,但这背后凝聚的是数十个考古工作者上百个日夜的艰辛努力。今天我们通过努力重现了37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今后在江口沉银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文物的展示与研究等方面,需要我们去做的还有很多……

刘志岩

2024年9月15日于四川成都



民族史
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汇聚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的资讯,记录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