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为力,识见乃远 | “时刻人文”二周年记

文化   2024-12-17 12:00   浙江  

生命在时间中流淌,在空间中铺陈。我们是忙碌的凡人,也是求索的众生。

“时刻人文”是东方出版中心的自有图书品牌,设立于2022年12月,聚焦中国和全球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事件与人物,出版具有可读性、知识性、思想性的优质人文社科图书。

历史是我们的主题。何谓历史?历史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立足当下,回望过去,鉴往知来,让我们知兴替而变故常。所以,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从这一意义上讲,历史只有从现在的时代和当下的人生来书写、阅读与审视方能带来启示、见出价值。“以知为力,识见乃远。”以此为目标,两年来我们出版了20种图书。

从策划到上市,每一种书背后都有一段温暖的故事。作者或其后人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校订书稿;译者严谨认真从事不在学术评价范围的额外工作;诸多师友帮助找寻线索、解疑释惑;大家还都肯定支持,帮助营销推广。我们因书而结缘,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从而对书中内容有了切己的体悟,也对出书有了更多的敬意。

从策划到上市,每一种书背后也都有一段耐烦的故事。从编辑到审校,从设计到印制,再到营销发行,一环扣一环。为了一个名词、一段引文,想尽办法查找各种文献资料;为了装帧适宜,不断与设计师、作者沟通,乃至推倒重来;为了加快进度,三天两头催排版印制;为了引起关注,天天刷微信、豆瓣、小红书、抖音,寻找公号和达人,赶渠道上架补货。我们因书而卷,在琐细与情怀、现实与理想、出版困境与价值追求的冰与火中强健身心。

在此感谢作者、版权所有者、译者以及我们的领导、师友和编辑校对、设计印制、营销发行人员!还要感谢认可与推广我们品牌和图书的诸多渠道、媒体、书单和书评人、博主、达人!当然,更要感谢广大的读者,你们的阅读与评论、认可与批评,让我们出版的图书得以传播、引发思考,这是出版的根本意义所在。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在纷繁复杂的大时代与熙攘往来的人世间,我们争取并期望留下更多的印记。

01

中国文学史

张隆溪 著  黄湄 译

十月光明书榜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2024年11月·第106期

文艺联合书单第91期


【内容简介】

《中国文学史》是张隆溪教授的一部文学史力作。作者力图通过这部著作,立足文学性,突出经典作家作品,融文学历史之叙述与文学作品之鉴赏为一体,重建文学史写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传统,为全球读者描绘中国文学的恢弘画卷,其中包括:文学创作和社会变迁的辩证关系;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和苏轼等文学大师的人生和作品;《诗经》《楚辞》《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经典的特点和贡献;诗、词、曲、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发展演变。同时,张隆溪教授力求借助跨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国际化新视角,重新发现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重新定位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为此,他不但借助优美的文字和巧妙的构思,把中国文学的名篇佳作翻译为英语韵文,而且把中外文学交流互动视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议题,呈现了玄奘翻译佛经、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霍克思翻译《红楼梦》等中外文学交流的传奇和佳话。中文版保留了张隆溪教授翻译的中国文学名篇佳作的英译文,令读者能够并读中文原作及英译,两得其美。

【作者简介】

张隆溪,国际著名学者,专攻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被誉为“中西方文化的摆渡者”。北京大学硕士(1981),哈佛大学博士(1989),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香港城市大学。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讲座教授,获选为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学院院士(2009)、欧洲科学院院士(2013),并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2016—2019)。著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道与逻各斯:东西方文学阐释学》《走出文化的封闭圈》《中西文化研究十论》《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什么是世界文学》《灵魂的史诗:失乐园》《一毂集》《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阐释学与跨文化研究》《文学·记忆·思想:东西比较随笔集》等,以及七部英文专著。

【译者简介】

黄湄,文化学博士,副研究员。从事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工作多年

扫描即可购买


02

臆造南洋

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莫家浩 

【内容简介】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以丰富的叙事和细节展现了华人在南洋的生活轨迹和文化认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跨域视角来审视这一地区的文化脉络和民族精神。

书中不仅涉及华人从移居南洋到开拓家园的过程,还捕捉了中华与本土历史的夹缝中神话的余烬,通过书写人鬼神兽的故事,超越了现实与历史的界限。同时探讨了“南洋”这个地理名词背后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在历史演变中的意义变迁。“东南亚”这一名称虽然摆脱了殖民色彩,但仍然无法避免地被二战后形成的政治国界所局限。书中强调了多元族群、文化与信仰是国家宝藏,同时也是分歧的根源。

【作者简介】

莫家浩,马来西亚华裔,生长于柔佛州新山市,先后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政治学士)、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硕士)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博士),曾任中学历史科教师及大学讲师,现为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亦身兼新山广肇文物馆主任、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管理委员、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会员、《星洲日报》专栏作者等。研究兴趣包括马来西亚史、海外华人、地方社会、民俗传说等,已发表相关学术文章10余篇,另编有《战前报章有关柔佛古庙游神文献资料辑录》(2017)、《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年刊》(2019—2021)。《臆造南洋:马来半岛为神鬼人兽》为其首本个人专著。

扫描即可购买

03

富与穷

英国政治经济学思想史(1750—1834)

[英] 唐纳德·温奇 著  张正萍 译

【内容简介】

唐纳德·温奇在本书中探索了一段贫富关系的思想史,这一关系现在已成为最广泛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亚当·斯密的立法者科学提供了一把钥匙,其目的是解锁商业社会那条联结富人和穷人命运的“隐秘联系”。这门科学改变了古代和现代关于奢侈和不平等的争论,为埃德蒙·柏克和托马斯·潘恩之类的著名学术对手评价美洲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基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国开启了第一个制造业民族的事业。这一阶段关于贫困问题的争论结束于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马尔萨斯为这场争论做出了最具决定性的贡献。与此同时,马尔萨斯激起了湖畔派诗人的强烈反对,由此拉开了一场持续整个19世纪的思想分裂,并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对英国文化史的理解。

唐纳德·温奇对这些思想发展的叙述令人信服,自始至终有理有据,并通篇强调了经济观念的道德内涵和政治意蕴。

【作者简介】

唐纳德·温奇(1935-2017),出生于伦敦西南部,在伦敦经济学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经济学,1963年至2000年任教于萨塞克斯大学,致力于思想史研究,自1971年起担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出版秘书,1986年被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主要著作有《古典政治经济学与殖民地》(1965)、《亚当·斯密的政治学》(1978),《富与穷:英国政治经济学思想史(1750-1834)》(1996),《财富与生活:英国政治经济学思想史(1848-1914)》(2009)。

【译者简介】

张正萍,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苏格兰启蒙运动、英国思想史,著有《商业社会的诊治》《激情与财富:休谟的人性科学与其政治经济学》,译有《大卫·休谟思想传》《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商业社会观念》《偷窃历史》等著。

扫描即可购买

04

信用的承诺与风险

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意]弗兰切斯卡 • 特里韦拉托 著  周保巍 译

译著联合书单2024年11月推荐

【内容简介】

针对犹太人发明了汇票这一众说纷纭的传说,本书作者拨云见日、正本清源,不仅生动地再现了这一传说的缘起及其经典化过程,而且以此为媒介,透视了现代金融和信用秩序在西方世界的生成和演化,以及普罗大众对于这种新经济形态根深蒂固、挥之不去的恐惧。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不仅为我们复原了一种关于信用道德的迥然有别的思考方式,而且还纤毫毕现地呈现了那些虽时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的种种时代议题。

【作者简介】

弗兰切斯卡·特里韦拉托(Francesca Trivellato),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历史学院教授,曾在耶鲁大学执教,并在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巴黎政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特里韦拉托主要研究欧洲近代早期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史,研究领域亦涉及意大利史、犹太史以及跨文化贸易网络。其作品曾荣获美国历史学会里欧•格什奖(Leo Gershoy Award),并入围坎迪尔历史奖(Cundill History Prize)。

【译者简介】

周保巍,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专治西方政治思想史、苏格兰启蒙运动、现代早期的政治经济学,汉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和玛丽女王大学访问学者,在《学术月刊》《国际政治研究》《史学理论研究》《读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译有《大卫·休谟传》、《比较视野中的概念史》、《现代政治思想史:从霍布斯到马克思》(主译)等。

扫描即可购买

05

南宋朝野论王安石与新法

梁庚尧 

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2024年第12期(总第65期)

【内容简介】

本书探析了南宋朝野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从政局变化、学术思想,以及乡里社会的基础,分析王学与程学在南宋的消长起伏,进而对南宋末年与王安石相关的谶言与话本进行考证。全书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对南宋的政局变化、教育与科举的内容,尤其分析详尽。因此,本书既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整合梳理,也包含作者深入相关史料后所得出的创见,对于有志于研究宋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作者简介】

梁庚尧,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祖籍广东新会,1948年生于广州,1956年定居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博士。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至2013年退休,现为该系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以宋史为中心,亦涉及唐宋社会经济史、宋元教育文化史等。

扫描即可购买


06

宋代科举社会

梁庚尧 

【内容简介】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 千三百多年,滥觞于隋唐,成熟于宋代。宋廷以考试选拔人才,不限门第,且因出版市场发达,教育机会扩大,知识传播日益普遍,许多没有家世背景的子弟为了出人头地,有志于读书应考,以求仕进。读书人不论出身,均有机会经由科举考试晋升为官宦,演变而为所谓的科举社会 。

庞大的士人队伍壅塞于科举管道,只有极少数人功成名就,士人难免产生前途茫茫之感,而求神问卜、祈梦相命,甚至发展出梓潼信仰。不过,大多数的士人在一两次落第后,可能碍于生计,放弃科举入仕的目标,或从事教书、改业经商,或表演伎艺、卖卜,各觅出路。

本书深入剖析宋代科举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背后推动的力量,进而阐述此一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与科举文化的形成,呈现出宋代科举社会丰富的内涵,引领读者深入了解科举制度,并通过此一制度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担纲者士人的生活、心理及其相关文化。

【作者简介】

梁庚尧,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祖籍广东新会,1948年生于广州,1956年定居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博士。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至2013年退休,现为该系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以宋史为中心,亦涉及唐宋社会经济史、宋元教育文化史等。

扫描即可购买

07

中国梦境

公元前300年—公元800年

[美]康儒博   罗启权 顾漩 朱宝元 译  陈霞 译校

探照灯好书8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湃书单《中国梦境》|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7本书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2024年7月·第102期

【内容简介】

梦,人人有之,人人未明所以。

梦是什么?它非花非雾,倏然来去。

我们做梦时发生了什么?它能使我们“卧看翠壁红楼起”,也能顷刻夺走眼前的花花世界,唯余“觉时之枕席”。

梦能预言未来吗?梦到兰草、熊罴,果然就能诞下宁馨儿吗?梦到刀悬梁上,又主何吉凶?

该如何解读梦的密码、获取预言?是否有一本“答案书”可供质证?

梦能否沟通阴阳、沟通人与物,令我们暂时摆脱沉重的肉身,飞抵物外之境?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的梦与做梦的书,通过梳理战国后期至晚唐(公元前300年至公元800年)的占梦书、经史注疏、志怪小说、佛道文献、敦煌写本等有关资料记载的关于梦的奇闻轶事,作者以不预设弗洛伊德、荣格或者任何其他西方或现代对梦的理解方式,分析了中国前现代关于梦的文本,为人们几千年来苦苦追寻的问题,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答案。本书一方面揭示了中国古人如何应对奇异梦境,另一方面将中国梦境观带入更广阔的比较文化视野,构建起了古今中外对话的桥梁,并吁请大家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中的梦境观。

【作者简介】

康儒博(Robert Ford Campany),芝加哥大学博士,范德堡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和亚洲研究教授,中国宗教和文化史学家。所著《述异:早期中古中国的志怪小说》(Strange Writing: Anomaly Account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1996)重释了“志怪”这一奇闻轶事体裁的性质和意义;《与天地齐寿:葛洪〈神仙传〉的研究与翻译》(To Live as Long as Heaven and Earth: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Ge Hong's Traditions of Divine Transcendents,2002);《修仙:古代中国的修行与社会记忆》(Making Transcendents: Ascetics and Social Memor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2009)研究修仙者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其故事在“成”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获得美国宗教学会2010年度宗教研究杰出著作奖和美国亚洲研究协会2011年度列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冥祥记〉:早期中古中国的佛教灵应故事》(Signs from the Unseen Realm: Buddhist Miracle Tales from Early Medieval China,2012)是对王琰《冥祥记》的研究和翻译;《异苑:早期中古中国的神奇故事》(A Garden of Marvels: Tales of Wonder from Early Medieval China,2015)是志怪故事的翻译选编;以及《中国的梦与自我修行:公元前300年—公元800年》(Dreaming and Self-Cultivation in China, 300 BCE-800 CE,2023)研究了梦在各种自我修行者的践行中所起的作用。《中国梦境:公元前300年—公元800年》(The Chinese Dreamscape: 300 BCE–800 CE,2020)获得2022年度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和法兰西学院儒莲奖。目前正在准备翻译和研究《列仙传》,并正着手撰写《自我修行者的宇宙》(A Cosmos of Self-Cultivators,暂名),内容涉及早期中古中国跨物种变形的理论、践行与故事。

【译者简介】

罗启权,哲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哲学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道家哲学和比较哲学。

顾漩,文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宗教与文学关系。译著有《修仙: 古代中国的修行与社会记忆》《彼岸: 博物学家古尔德生命观念文集的末卷》。

朱宝元,历史学博士,东方出版中心副编审,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译校者简介】

陈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主任,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执委。著有《道教劝善书研究》《道家哲学引论》《道教身体观——一种生态学的视角》《道教伦理:传统形态与当代新诠》,参与《马丁•路德的神学》《道教与生态》《人类的宗教》《中国传统哲学纲要》《中国哲学典籍大全提要》《抉择——二十一世纪看<易经>》等著作的英汉互译工作,发表中英文论文、译文100多篇。

扫描即可购买

08

美国个人主义的根源

杰克逊时代的政治神话

[美]亚历克斯·扎卡拉斯 著  罗鸣 王一鸽 译

 腾讯好书2024年8月人文社科翻译好书

译著联合书单2024年7月推荐


【内容简介】

个人主义是美国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之一,今天其影响力无处不在。本书作者亚历克斯·扎卡拉斯深入剖析了安德鲁·杰克逊总统时代的政治辩论,揭示了个人主义思想如何在当时萌发,并深刻影响了美国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杰克逊时代的政治辩论为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普及了“自力更生的拼搏者”“自然权利的拥有者”“白手起家的英雄”三种神话,将美国塑造为自由和独立的理想之地。然而,这种个人主义话语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决定谁能享有平等权利和自由时存在的偏见,以及对自由市场的过度理想化等。通过深入研究杰克逊时代的政治辩论和相关历史事件,本书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作者简介】

亚历克斯·扎卡拉斯(Alex Zakaras),美国政治学新秀,佛蒙特大学政治学教授,专攻政治哲学和政治思想史。他的研究兴趣囊括美国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及其历史,以及十九世纪的政治思潮。

【译者简介】

罗鸣,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从事迁移与移民、性别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专业研究之外,长期从事学术文献译介,译有《男性妥协》。

王一鸽,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中国英汉语比较学会社会翻译学委员会理事,研究兴趣为社会科学与语言、历史研究的交叉领域探索。

扫描即可购买


09

北宋的改革与变法

熙宁变法的源起、流变及其对南宋历史的影响

梁庚尧 著

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2024年第7期

【内容简介】

北宋的政治史基本上以两大问题为中心,一是对外关系,二是改革运动,而这两大问题又相互牵连。在对外的情势上,北宋承受着辽、夏强敌的威胁,当外患进逼时,让人警觉到内忧。由于华夏对外一向有“修德来远”的主张,北宋在取得对外和平的同时,也可能进一步从内政上反省致弱的原因,把“修德来远”的意义从维持和平的消极态度,转化为改革内政的积极要求。

《北宋改革与变法》主要爬梳北宋庆历改革与熙宁变法的缘由、实施内容及其施政阻力与偏失,进而探究熙宁变法与北宋晚期党争激烈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法对于南宋历史的影响。本书将带领读者一窥庆历改革与熙宁变法在宋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借此说明这两次改革事件是把握北宋政治史概观的核心议题。

【作者简介】

梁庚尧,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祖籍广东新会,1948年生于广州,1956年定居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博士。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至2013年退休,现为该系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以宋史为中心,亦涉及唐宋社会经济史、宋元教育文化史等。

扫描即可购买

10

古代中国的帝国网络

中华帝国在东亚南部的建立

[俄]马硕(Maxim Korolkov) 著  尹嘉越 著

译著联合书单 2024年5月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2024年6月·第101期

腾讯好书2024年7月人文社科翻译好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秦汉帝国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试图证明中华帝国的建立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过程,展现了长江以南早期区域间交流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了中华帝国扩张的方向。

本书的首要目标之一是,根据传世文献、考古证据、出土法律文献及里耶档案文书等大量资料,将有关长江以南中华帝国早期势力的广泛且多元的文献证据,与重构公元前后数百年间东亚南部互动空间的历史学、考古学叙事相结合。本书主要关注公元前3世纪晚期秦向长江以南扩张及紧随其后的一段时期,从网络视角探讨了帝国的形成,并将其视为根植于东亚大陆上,通过文化、经济与政治军事关系联系起来的各社群之间长期互动的过程。对于中华帝国克服恶劣环境、瘟疫及后勤方面的困难,以巩固对长江以南亚热带地区的统治而言,这一网络被证明至关重要。本书也首次探讨了古代东亚帝国网络与远距离互动框架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怎样塑造了中华世界的政治经济发展轨迹及其对欧亚全球化的参与。

《古代中国的帝国网络》共8章,围绕早期帝制国家的形成、世界体系模型的适用性以及对帝国的比较研究所展开的讨论,对东亚研究、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马硕(Maxim Korolkov),俄罗斯历史学者,1984年生,200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学系,2011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与东亚研究博士学位,2015—2017年先后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京都大学、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专攻先秦晚期至早期帝制中国历史,研究聚焦于古代至中古东亚帝制国家形成时期的经济与制度变革,以及帝国边疆区域历史。现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前现代中国史助理教授。著有《古代中国的帝国网络:中华帝国在东亚南部的建立》(The Imperial Network in Ancient China: The Foundation of Sinitic Empire in Southern East Asia, Routledge, 2022)、《古代东亚南部的制度与环境:公元前3000年—公元300年》(Institutions and Environment in Ancient Southern East Asia, 3000 BCE–300 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Elements series,即将出版)。译注有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奏谳书》(俄文)。正在研究由德国科学基金会资助的课题“开创中国经济:中华帝国形成时期的经济变革(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Inventing the Chinese Economy: Economic Change in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Chinese Empires, Fourth to Second Century BCE”)。

【译者简介】

尹嘉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与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法律史。

扫描即可购买

11

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

[美] A.韦斯·米切尔 著  史锴 译

译著联合书单2024年4月推荐


【内容简介】

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帝国面临着比其他欧洲大国更多的敌人。它四面受敌,几乎没有什么成功帝国所仰赖的优势。然而,奥地利还是以某种方式存活了下来,顶住了奥斯曼帝国的围攻,战胜了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

A. 韦斯·米切尔述说了这个囊中羞涩、民族多元的帝国,几个世纪以来在欧洲最危险、饱受多线战争压力的地带的求存之路。他向人们表明,哈布斯堡王朝在地缘政治中进行了长期的博弈,拉拢了盟友和敌人自愿共同管理帝国漫长的边境,并在中欧动荡的土地上施加了一种温和的霸权。《哈布斯堡帝国的大战略》为如何在复杂纷乱的地缘政治版图上乘风破浪,如何在没有军事主导权优势的情况下站稳脚跟,如何战胜多个对手提供了借鉴。

【作者简介】
A. 韦斯·米切尔是一位重要的外交政策专家,曾担任美国国务院欧洲及欧亚事务局助理国务卿。他的作品包括《不平静的边境:崛起的对手》《脆弱的盟友》和《美国霸权的危机》。

【译者简介】

史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现任职于高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译有《鱼翅与小米》(待出版)。

扫描即可购买

12

中国社会史

梁庚尧 著

【内容简介】

本书起始于新石器时代华北、华南农业村落的兴起,结束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以社会组织和结构为核心,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议题:农业村落的兴起与土地制度、租佃制度的演变;封建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士人、士族、士绅的社会角色;古代氏族与国家形成的关系和家族 制度的变化;城市性质的演变与工商业的盛衰、复振;人口的变动及其对社会中心转移的影响;汉末道教在传统社会中的根源;佛教社会力量的发展、限制;民间秘密宗教的活跃与其对社会的影响;宗教、家族、政府、士人、商人对推动社会福利与互助的贡献;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的剧变……

本书有助于读者理解各时代的社会特色,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社会史的发展脉络,对传统社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了解中国社会发展轨迹的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梁庚尧,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祖籍广东新会,1948年生于广州,1956年定居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博士。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至2013年退休,现为该系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以宋史为中心,亦涉及唐宋社会经济史、宋元教育文化史等。

扫描即可购买

13

南国多秀士

唐宋之际的东南士人与中国文化重心南移

黄庭硕

探照灯好书3月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2024年3月·第98期

腾讯好书2024年1、2月人文社科原创好书


【内容简介】
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南方士人在北宋中期的崛起,乃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现象。它标志着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亦确立起东南区域在近世中国的主导地位。然而,此重大现象的形成背景,迄今仍缺乏全面且系统的梳理。本书尝试填补这段研究上的空白,并以为,受惠于唐宋之际江淮一带相对安稳的环境,以及诸南方自立政权的统治需求,东南士人的文化积累不仅没有随着李唐覆亡而止,反倒得以稳定积累,直至宋初。正是倚靠这股雄厚的文化基底,东南士子终能突破北宋统治者“重北轻南”的用人方针,大举通过科举入仕,从而扭转宋代统治集团的构成。
【作者简介】
黄庭硕,台湾大学历史暨中文双学士、历史所硕士及博士,现为辅仁大学项目助理教授。研究领域集中在唐宋时期,对汉传佛教、士人文化、东亚交流诸课题怀有高度兴趣。
扫描即可购买

14

奥斯曼的树下

奥斯曼帝国、埃及与环境史

[美] 阿兰·米哈伊尔(Alan Mikhail)著  白贤达 译

腾讯好书2024年1、2月人文社科翻译好书
刀锋关注 | 12月新书推荐
文汇读书2月书单
3月顶端好书榜

【内容简介】

在奥斯曼帝国的创始人奥斯曼的梦境中,一棵树从他的肚脐中发芽。随着巨树的生长,其阴影遮蔽了世界,正如帝国的版图也曾覆盖亚欧非三大洲。这一神话广为流传,揭示出奥斯曼帝国留给后人的独特历史遗产:其史诗性历史的每一个方面的基础都是对自然资源的成功管理。

奥斯曼帝国多变的自然环境被全球贸易、气候波动和流行疾病所形塑,并反过来影响着这些因素。从埃及运河中的淤泥到安纳托利亚的树梢,米哈伊尔的目光扫过奥斯曼帝国的土地,并试图探讨中东环境史的几大议题:自然资源管理、气候变迁、人力与畜力使用、水资源控制、疾病和政治。《奥斯曼的树下》将传统的奥斯曼帝国史研究和近年来流行的环境史等新的史学研究范式相结合,为过去五百年的中东历史提供了大胆的新解释。

【作者简介】

阿兰•米哈伊尔(Alan Mikhail),耶鲁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东史,尤其是奥斯曼帝国史和近现代埃及史,著有《奥斯曼埃及的动物》《奥斯曼之影》等。

【译者介绍】

白贤达,北京大学化学系学士、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相信文字仍能成为我们望向他人的窗口。

扫描即可购买

15

归葬

三至六世纪士族个体安顿与家国想象

李华  著

腾讯好书10月人文社科原创好书

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度十大好书

【内容简介】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诉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 “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象如何产生与演变?
【作者简介】
李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六朝史、墓葬、新文化史、魏晋志怪,论文《假葬还是永葬?——三至六世纪琅邪王氏归葬变迁》,载于《汉学研究》2021年第39卷第1期;《长沙五一广场简所见“元的遗产案”考述》,载于黎明钊、马增荣、唐俊峰编,《东汉的法律、行政与社会: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探索》(香港:三联书店,2019);学术专题研究《归葬——三至六世纪个体安顿与家国想像》(香港:三联书店,2023)。
扫描即可购买

16

惟王受年

从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的中国政治生态学

[加]兰德 (Brian Lander)著   王泽、杨姚瑶 
第十九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提名图书
2022年度美国历史学会詹姆斯·亨利·布莱斯特著作奖
2023年10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
2023年10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2023年9月译著联合书单
《中华读书报》2023年度不容错过的20种历史好书

【内容简介】

作为西方第一部早期中国环境史专著,本书将政治体制的比较研究与环境史的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和大量最新的考古数据、文献资料,追溯了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黄河流域中部——大约从一万年前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灭亡这一长时段中农业生态系统逐步取代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

早期中国史对于理解政治组织在世界各地的相似运作、在改造环境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关中盆地为中心,本书详细考察了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再到商、周时期,特别是秦从边陲小国到称霸天下过程中,人类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的,政治组织又是如何通过改造自然环境,不断增强对农民和农业资源汲取能力,从而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的。通过论述国家政治结构复杂化与农业生态系统扩大化之间的关系,本书指出国家的形成是地球环境史上的重要一步,而中国帝制的建立则是东亚环境史上的关键事件。在人类世的状态,解决环境问题的希望,在于改善人类的政治制度。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作者简介】

兰德(Brian Lander),加拿大人,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社会与环境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环境史、环境考古学研究,长期关注中国古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向人类生态系统的转变过程。201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史博士学位,2015—2017年在哈佛大学环境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早期中国研究学会、美国环境史学会、亚洲研究协会会员。在T’oung Pao, Early China, Asia Major,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期刊发表有关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学术论文十余篇。曾获2020—2021年度亨利·卢斯基金会/ACLS中国研究项目早期职业奖学金、2017年哥伦比亚大学早期中国研究中心项目资助“走马楼汉简研讨会”、2016年美国哈佛大学亨利·卢斯基金会/美国ACLS中国研究合作项目资助“长沙走马楼吴简”等项目和资金支持。

【译者简介】

王泽,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杨姚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

扫描即可购买

17
东汉的崩溃

西北边陲与帝国之缘边

谢伟杰 著  刘子钧 译

探照灯好书2023年8月十大人文社科翻译佳作

2023年11月第95期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两汉时代的西北地区——凉州为中心,分析其自然与人文地理如何造就该地域的尚武文化和军事化进程,并融合了当地的多元族群特色而产生了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认同。随着西汉与东汉的政治文化与国家战略的变迁,凉州地区及其军事精英在帝国战略顺序中的位置也有升沉,并由此形成了西北武人与东汉洛阳朝廷之间的紧张关系。西北地区与洛阳朝廷的矛盾和冲突当然并非东汉帝国崩溃的唯一原因,但其影响匪细却是本书一再强调的。
【作者简介】
谢伟杰(Wicky W. K. Tse),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历史、副修社会学,先后取得文学学士与哲学硕士学位,2012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美国罗格斯大学康顿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2019年开始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现为该校历史系副教授、中国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新亚书院通识教育主任。教研兴趣为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暴力、政治文化、边疆与族群等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史。文章见于《中国军事史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早期中古中国》(Early Medieval China)、 《通报》(T’oung Pao),以及《剑桥世界暴力史》(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Violence)和《劳特利奇早期中国历史手册》(Routledge Handbook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等期刊、专著。

【译者简介】

刘子钧,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研究助理,先后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研究兴趣为魏晋南北朝史,尤其是汉末三国史及古代政治制度史。主要著作有《临湘官吏方位分置研究——以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为中心》等。

扫描即可购买

18
流氓、极道与国家主义者

近代日本的暴力政治(1860—1960)

[美] 英子·丸子·施奈华 著  游淑峰 译  余静颖 译校

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度十大好书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了暴力专家及其暴力行为如何被合法化,以及这种政治的暴力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日本的近代历史充满了暴力色彩,明治维新、自由民权运动……这些事件与所谓的“暴力专家”,即本书的核心人物——博徒、壮士、大陆浪人、院外团、极道、暴力团密切相关,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实施的暴力的影响甚至会超越事件爆发的时刻,他们的暴力行径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近代日本政治生活中一个系统的、根深蒂固的元素。本书通过研究从明治时代到二战后的“暴力专家”,详叙了他们的暴力行为被合法化的过程,揭示了日本独特的暴力文化如何形成,又如何深深嵌入政治的整体实践之中。
【作者简介】
英子•丸子•施奈华(Eiko Maruko Sinawer),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威廉姆斯学院历史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日本的政治、社会、文化史。

【译者简介】

余静颖,广岛大学日本史学硕士,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从事日语教育工作,专攻日本女性史研究、性别问题研究和日语教育研究,译著有《日本史:分裂与统一的280年》。 游淑峰,台湾花莲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地理杂志记者与编辑,目前为自由译者。

扫描即可购买

19

龙与狮的对话

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王宏志 著

第十九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社科类

第24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新京报》2023年度阅读推荐

2024年南国书香节十大好书推荐榜

“凤凰网"2023年度推荐图书

 “中国出版集团好书榜”2023年度榜

入围2023年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国际图书奖最佳中文著作奖

中国出版集团2023年度好书

“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3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

腾讯读书2023年人文社科十大原创好书

“第一财经”2023年度历史图书

《文汇读书专刊》编辑部2023年度好书

2023年度刀锋图书奖夏季榜

2023百道好书榜年榜·杰出原创影响力图书

2023百道好书榜年榜·人文社科类TOP100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3年度影响力书单

上海古籍书店2023年度好书

东方出版中心“45年45种书”

东方出版中心2023年度十大好书

2023保马年度书单


【内容简介】
作为中英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并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作者简介】
王宏志,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荣休讲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座教授(兼任),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特聘教授、翻译史与跨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专研18—20世纪中国翻译史、现代中国文学史。著有《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翻译与文学之间》、《翻译与近代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鲁迅与左联》、Politics and Literature in Shanghai: The Chines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1930-1936等专著十余部;另编有《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Sinologists as Translators in the 17th-19th Centuries,Crossing Borders: Sinology in 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East Asia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等。
扫描即可购买

20

书于竹帛

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六十周年纪念版)

钱存训 著
第十八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社科类
2023年2月光明书榜
2023年4月“党建好书”

中国出版集团2023第一季度影响力图书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的书籍和文字记录的多彩多姿、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精神之所寄,也是世界文明中特有的奇迹。”

本书是对印刷发明以前中国古代文字记录及其载体的系统性综合研究,上起殷商,今日所见最早的中国文字,下迄唐初(公元700年左右),印刷术的发轫时期,揭示了中国文字记录的丰富、延续和普遍性是世界文化史上所独具的特色。第一章,讨论中国古代文字记录的特色和重要性,及其演进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因素。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叙述各个时代的主要文字载体,包括甲骨、青铜、陶器、玉石、简牍、缣帛和纸卷,详细讨论其内容、书体、制度及其特质。第八章讨论各种书写工具的形式和演变。第九章,总结以上各章所述要点,以通俗语言做概括性的阐释。本书的重点在考察铭刻和书籍之起源及其形体的演变,如材料、形式、技术、方法等。各种书写材料,都分别根据考古学和文献上的资料,详细研讨。

【作者简介】

钱存训(1910—2015),字公垂,号宜叔。北美最具影响力的东亚研究图书馆学家,享誉世界的中国书籍史、印刷史专家。

1910年出生于江苏泰县(今泰州市)的书香世家。青少年时代接受新式教育,思想进步,曾从军参加北伐。1927年入金陵大学攻读历史学、图书馆学,从此与图书馆事业结缘。1931年任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代理馆长。1932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37年任北平图书馆南京分馆(工程参考图书馆)主任,1938年转任北平图书馆上海办事处主任。抗战期间始终坚守在上海,守护南迁古籍善本,并冒生命危险寄存美国国会图书馆。1947年至1978年,任芝加哥大学远东图书馆馆长,将该馆建设成北美最重要的东亚研究图书馆之一。

先后用中、英文发表专著、论文等170余种,范围涉及图书馆学、目录学、书籍史、印刷史、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传记等。所著《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国科学技术史:纸和印刷》是中国文化史、书籍史、印刷史研究的经典著作,被译成日、韩等多种文字,在中外学界影响广泛。

扫描即可购买
—END—
欢迎分享转发、快捷转载(已开启)
【相关阅读】

以知为力,识见乃远 | “时刻人文”一周年记





民族史
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汇聚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的资讯,记录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