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再过几天,我们就要走进2025年。回顾过去的360多天,我们见证了很多新变量,也经历了很多告别。
今天,我们将带来一期年终特别策划,题目是《2024,那些远去的面孔》,致敬这一年离开的那些大师,既是告别,也是继承。
希望能把他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叮嘱,带到我们的2025年。
01
宗庆后:企业家精神在于折腾
我们要说的第一个人,是著名的企业家宗庆后。今年年初,2月25日,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去世。老人家是中国民营企业家里,辈分最高的人物之一。马云给宗庆后的挽联说,人生搏击四十不晚,开拓者精神。创业千难夙夜求新,企业家本色。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在吊唁信里说,宗庆后是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的急先锋,是第一代浙江商人的楷模。没错,假如从宗老的经历中概括出一句留给后人的叮嘱,也许就是,企业家精神。什么叫企业家精神?是你有足够好的商业头脑?还是你的事业盘子足够大?回顾宗庆后的创业经历,你会发现,企业家精神这几个字,并不是用财富衡量的。它的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打破现在的条条框框,一起手就做一件上限很高,而且没人做过的事。说个细节你感受一下,当年娃哈哈起家,原本是做其他保健品的经销商,这本来是个保本买卖。但宗庆后非要捅破这个天花板,要自己建厂,甚至东拼西凑,借钱在电视上给自己的厂子做了第一支广告。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这件事的上限足够高。没错,企业家精神的决策逻辑,不在于万无一失,而在于起手不俗,上限够高。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F.坎贝尔曾经专门研究过,他发现企业家这个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去探索、去看、去感知、去认识和去实现。没错,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其实在于两个字,折腾。只要你去探索、去感知、去实现,那么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我们要说的第二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称为行为经济学之父的丹尼尔·卡尼曼。2024年3月27日,90岁的卡尼曼去世。
卡尼曼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他揭开了人类心智最神秘的一角。这就是,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理性。有时世界就像个草台班子,我们只是任由自己某一刹那的喜好,做出了很多影响一生的决策。卡尼曼说过,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信念。一旦接受了某种新的世界观,你就会立刻丧失很大一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换句话说,无论何时,请珍惜你的自我怀疑。但是,站在2024年的结尾,我们更应该带走的,或许是卡尼曼的另外一个叮嘱,叫做,你永远比你以为的,要更快乐一点。这句话出自卡尼曼2010年在TED上的一场演讲。当时他讲了很多关于不开心的故事。有人因为在音乐会的结尾,听到了噪音而不开心。卡尼曼自己是在旅行结束后,感觉到空虚而不开心。但是,根据卡尼曼的分析,这些不开心,其实都是认知偏好的结果。比如,整场音乐会有将近2个小时,都是开心的。只不过,人偏向记住一件事的末尾体验,也就是所谓的峰终定律。因此,他只记得音乐会最后的噪音。再比如,旅行,整场旅行有15天,都是开心的。但之所以旅行之后觉得空虚,是因为你能想起的,只有其中1个小时的经历。卡尼曼认为,从这个角度看,快乐这个事,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不管多糟糕的经历,你都可以想办法,制造一个让自己体验好的结尾,比如去吃顿大餐。同样,再无聊的事情,你也可以给自己有意识地制造回忆。就像他说的,你永远可以比你以为的,要更加快乐。我们要说的第三位,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今年8月4日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去世。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35岁的杨振宁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
李政道先生的地位,并不仅仅来自他的学术成就,更来自他对中国科研教育的破冰级贡献。李政道曾经协调发起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简称CUSPEA。CUSPEA从1979年开始试点,1980年正式启动,到1988年收官,前后一共派出了915名中国学生,84所美国高校参与其中。其间培养出的人才包括,前北大物理学院院长谢心澄、上海交大物理系教授季向东、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文小刚,还有搜狐的张朝阳、一号店的创始人于刚,都是这个项目的参与者。后来也有人把CUSPEA这十年,称为中国人才海外交流的黄金十年。但是,假如从李政道先生的经历中选择一句话,作为带到2025年的叮嘱,我觉得可能是,永远让你的大脑保持开放。也就是,你要允许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东西,同时在你的大脑里碰撞,这没准会让你对很多事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李政道小时候问爷爷,上帝在哪?爷爷说,在天上。李政道又问,那他为什么不掉下来?爷爷说,因为上帝很轻,和空气混在一起,飘浮在天上。这段对话乍一看,好像只能说明一个孩子的好奇心。但戏剧性的地方在于,很多年后,1988年夏天,62岁的李政道在北京主持完世界高能物理会议后,一路南下经过武汉的黄鹤楼。有工作人员请李政道为黄鹤楼题几句诗。李政道是这么写的,黄鹤飞上天,轻若中微子。你看,刚才我们提到的几个元素,古诗、上帝、中微子,乍一听,好像都属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明。但是,在李政道的大脑里,这些事物居然是相通的。一个东西假如很轻,就可以飘在天上。不管是上帝还是中微子。没错,很多事物的本质是相通的,而发现这些本质的关键,也许就在于保持足够的开放,去接纳很多看似不相干的信息,然后让它们在你的头脑里自由碰撞。我们要说的第四位,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的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今年10月14日,91岁的津巴多去世。津巴多一度是全世界在世的心理学家里,辈分最高、成就最大、对心理学贡献最多的人,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希尔加德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这也是心理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津巴多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也是心理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实验过程大概是,找24个学生,然后把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改造成监狱的样子。这24个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看守,另一组扮演囚犯。本来这些身份都是假的,按照通常的设想,这顶多算是高配版的过家家,没人会当真。但没成想,实验开始一段时间之后,扮演囚犯的人越来越沮丧,而扮演看守的人,居然有往虐待狂发展的倾向。没错,一个人的行为和心态,并不是完全由自己说了算的,所处情境对行为的塑造,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刻。外部环境,也许会让人背弃很多他曾经的价值观。但是,这或许并不是津巴多最想留下的东西,他曾经说过,我不希望我的墓碑上写着,他是那座斯坦福监狱的主管。相反,我更喜欢人们这样写,他把人们从害羞的牢笼、无知的牢笼、自我膨胀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他做得兴致勃勃,同时也激励年轻人成为日常英雄。没错,对津巴多来说,他最想告诉人们的是,环境确实可以影响你,但这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主动塑造环境,来塑造自己。想法无法改变想法,环境才能改变想法。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环境中的微小变量施加积极影响。比如,超市播放的歌曲里,假如歌词包括,勇敢、诚实、善良一类的词,那么,超市里的偷窃行为就会明显变少。这个设计最早就是基于津巴多的理论。再比如,既然我们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那么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比如,津巴多告诉我们,可以在心里让自己扮演另一个人,害羞的人可以想象一个开朗的角色,胆小的人可以想象一个勇敢的角色,然后让自己在内心扮演这些角色,自己就会发生改变。换句话说,津巴多的一生,留下了两句极其重要的叮嘱。第一句是,不要低估环境对你的影响,它有时可以决定你是谁。第二句是,更不要低估你自己对自己的影响,别让别人决定你是谁。我们要说的第五个人,是古典文学研究泰斗,著名的教育家叶嘉莹先生。今年11月24日,叶嘉莹先生去世,享年100岁。叶嘉莹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也被称为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要是把她一生的头衔、荣誉、贡献都列出来,还可以写很多很多。假如从叶嘉莹的经历中,挑选出一句叮嘱带到2025年,我觉得也许是这句,诗,可以使人心不死。比如,叶嘉莹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国古代那些伟大的诗人,他们的理想、志意、持守、道德时常感动着我。尤其当一个人处在一个充满战争、邪恶、自私和污秽的世道之中的时候。你从陶渊明、李杜、苏辛的诗词中看到他们有那样光明俊伟的人格与修养,你就不会丧失自己的理想和希望。我虽然生平经历了离乱和苦难,但个人的遭遇是微不足道的,而古代伟大的诗人,他们表现在作品中的人格品行和理想志意,是黑暗尘世中的一点光明。再比如,叶嘉莹还说,假如你学了诗,内心之中就对于人类、世界、万物有一种关怀。看到草木的生发就欣喜,看到草木的零落就悲哀,是诗的感发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沟通和交流,也使人对万物有了兴发感动的关怀。换句话说,诗可以使人心不死,这句话背后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延伸,这就是,一旦你找到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那么它就会像铠甲一样一直保护你。同样在今年离开我们的,还有著名的管理学大师、第二曲线的提出者查尔斯·汉迪,著名表演艺术家谢芳,著名的言情小说家琼瑶,等等。我们今天无法一一展开。最后,关于告别,叶嘉莹先生曾经引用过俞樾的一本书名,叫做,花落春仍在。意思是,即使花落了,春天仍然可以继续存在。人离开了,他们的思想依然可以继续存在。就像叶嘉莹先生说的,我们应该把春天留在心里,而不是向外追求。也希望这份春天,能陪伴你的2025年。跨年演讲倒计时还有4天!为让朋友们有更好的跨年氛围,我们新增设的线上共学群,除了九年的跨年演讲PPT超强合集,今年跨年资料也会第一时间在群内同步!
如果你还没有加入,现在就扫码添加顾问加入共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