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先后有四个庙号三个谥号,首位为其尊庙号的人,您猜不到

文摘   2025-01-10 23:01   四川  

副标题:明朝三百年变迁史4-崇祯皇帝的庙号、谥号和陵寝,这里面经历的故事可就多了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24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8 分钟)

明朝三百年,省愚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显然,鄙人此处将南明抗争的几十年都算上,并且对于南明没有能保留下火种而深感惋惜。

关于明朝的灭亡,这些年来,省愚有过多篇堆砌的文字进行多角度的描述,本质上讲是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最终行为的悲剧。本身明朝的灭亡大概率是华夏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点毫无惋惜,让人无法释怀的是,最终取代明朝的,是那个禁锢思想,违背全球文明进程的满清。

明思宗与景山公园关系

所以,此处便很明显要点出一个道理,清朝两百余年,祖国上下多有爆发“反清复明”的活动,公道自在人心,当刀架在脖子上要求一位平民必须剃掉头发换成猪尾辫的时候,此时发型本身便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眼前这个人是否听话。当然,今日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再一次细数满清对于华夏大地民众所犯下的罪行,咱们此刻剑走偏锋,讲一讲大一统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的庙号与谥号问题。

可千万不能小看了为朱由检上庙号谥号这个动作,这里面居然蕴藏着满清执政的法理所在。

·公元1644年

公元1644年,这一年论天干地支是为“甲申年”,这一年发生的皇帝朱由检自缢的事变称之为“甲申国难”。

同时,这一年也是崇祯十七年,按照满清的视角,这一年也称为顺治元年。

如果咱们再把视野放宽,这一年还可以称为是永昌元年,这是大顺皇帝李自成的年号;这一年亦可称为是大顺元年,这是大西皇帝张献忠的年号。鄙人猜测很多朋友不太知道这个小知识点,大西皇帝张献忠的年号居然是“大顺”,看来其野心不小。

从以上复杂的同时存在的年号来看,那时候的血雨腥风下,似乎很多人都能够拿下最终的胜利。当山河破碎,四地并起风雨,谁又能保证他一定能看到风雨后的晴天呢?

·大行皇帝

此处,讲述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知识,首位站出来为崇祯帝朱由检尊庙号与谥号的,居然是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当然,多尔衮只能以满清皇帝福临的名义发出。

公元1644年之农历五月初六日,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以明朝旧官僚李明睿为礼部侍郎,负责大行皇帝的谥号祭葬事宜。这是一个极为细微,却值得大书特书的桥段,通常,只有在本朝皇帝驾崩后,且未上庙号与谥号之前,才称皇帝为“大行皇帝”。满清的这个举动,昭示了其法理上的主动权。清朝统治期间,一直以“为明朝报仇”为说辞,强调其法理上的正统性。清朝认为,明朝灭于贼寇,此处的贼寇当然指的是李自成,那么满清除掉李自成,就相当于为明朝报仇。

回到话题,多尔衮以顺治帝福临的名义认了崇祯帝为“大行皇帝”后,李明睿拟上先帝谥号为“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端皇帝”,庙号“怀宗”,并建议改葬梓宫。后因崇祯帝梓宫已入葬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的园寝,便不再迁葬,随即改田贵妃园寝为思陵。

思陵总体不大

这也是崇祯帝陵寝是“明十三陵”中最小的一个。言及此,再提及一个小知识,大一统时期的明朝总共实际出现了十六位皇帝,为何北京只有“明十三陵”?因为朱元璋葬在南京,朱允炆不知道葬在何处,朱祁钰葬在景泰陵,是亲王规制。

继续回到话题中,当满清的统治法理上不自信的时期足够长过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修改崇祯帝的庙号谥号。清顺治十六年十一月,是为公元1659年,那时候多尔衮早就去世了,清帝福临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宗”为由,去崇祯帝的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因而清代史书多简称为庄烈帝或明愍帝。

·清廷把谥号抄错了

后来有几本书记录了清朝为崇祯帝上庙号与谥号的具体过程,稍微尴尬的是,还抄错了。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顺天府部杂录十一》、《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十七》、《读礼通考·卷九十三》三书均引《肃松录》和《北游纪方》,称思陵神牌题为“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又引《北游纪方》称思陵神主题为“大明怀宗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端皇帝”,又引《肃松录》称思陵立有“庄烈愍皇帝之陵”的石碑。

《明诗综·卷一》则称神牌是由顺治初年定的“一十六字”加上改书的“庄烈愍皇帝”组合而成。神主甚至又改“愍”字为“端”,并仍题庙号“怀宗”二字,可见康熙年间的思陵神牌和神主是由顺治年间两次加谥崇祯帝的庙谥号混杂而成。《崇祯长编·卷一》作“果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当是清廷所给谥号在传抄中产生了讹误。

正因如此,改来改去,没有成为主流体系,最终学界都没有认可满清之于崇祯帝所上的这一堆复杂的庙号与谥号。当然,满清自然不会在乎这一切,他甚至也不知道后来的学界如何评价。

·南明的追尊最后成为主流

所以,最终被众多人认可的思宗皇帝的庙号,其实是南明时期为崇祯帝所尊。

南明安宗朱由崧,也就是弘光帝,其大臣张慎言初议崇祯帝之庙谥号为“烈宗敏皇帝”,另外一位大臣高弘图拟庙号“思宗”,顾锡畴议庙号“乾宗”。后来,赵之龙上疏弹劾高弘图议庙号之失,称“思为下谥”。顾锡畴又拟庙号正宗,但未被采用。

最终在崇祯十七年六月,晚于多尔衮半个月,由弘光帝正式发布定先帝谥号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

明思宗殉国处

一年后的弘光元年,大臣李清上疏请改思宗庙号,多次上疏皆被驳回。管绍宁拟“敬宗”和“毅宗”两号备选,同时又有人上疏请求改为“烈宗正皇帝”。弘光元年二月丙子改上庙号毅宗,谥号未改。后来隆武帝朱聿键短暂在位期间,改思宗皇帝庙号为“威宗”,不过并未得到后世的认可。

历史的变迁,往往伴随着诸多值得论道的细节,多尔衮等人首先站出来为崇祯帝上庙号与谥号,这实在是让人没有想到,但仔细想来,十六年后又收回其庙号的做法,堪称那个时代的特色。在恍惚间,从历史的过往学习如何进行未来的抉择。


省愚杂谈
谈古论今,道不尽的人生百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