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夏朝考证:河南禹州“瓦店遗址”,高度符合禹都特征

文摘   2024-11-06 07:30   江苏  

根据史书记载,夏都斟鄩位于河洛之间,唐初括地志考证“故寻城(斟鄩)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巧合的是,新中国之后在此果真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一座具有“王朝气象”的都邑性遗址,如今已被认定为夏都斟鄩。

但问题是,考古队队长赵海涛指出“二里头遗址的二里头文化的绝对年代是公元前1750年”,属于夏朝中晚期都城,那么夏朝早期都城何在,其中禹都阳城何在?对此,河南禹州“瓦店遗址”考古取得两大特别发现,让人不由得与夏朝早期都城联系起来。

瓦店遗址独特之处

1979年,在河南禹州瓦店村东部和西北部的台地上,考古发现“瓦店遗址”,该遗址非常特殊,让人不由的与大禹联系起来,比如以下三点:

首先,五帝是龙山时代传说,当时社会发生激烈变化,最终龙山晚期大禹建立夏朝。而瓦店遗址主要包含有龙山文化的早、中、晚期遗存,并以晚期遗存为主。因此,在时间上,瓦店遗址“以晚期遗存为主”正好对应大禹时代。其中,该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2200—前1800年,下限接近二里头遗址中二里头文化的上限。

其次,瓦店遗址所在的禹州,古称“夏邑”或“夏国”,竹书纪年中有“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史记中也有“颍川(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天禹州)、南阳,夏人之居也”,因此瓦店遗址与禹夏在地点上存在重叠。

现代考古发现,仰韶时期位于湖北一带的屈家岭文化北上(与史书上的三苗位置接近),通过随枣走廊扩张到南阳一带,龙山晚期中原势力反击,而史书记载“禹征三苗”。禹州相距南阳不远,与屈家岭之后的石家河文化非常容易发生冲突。即,如果禹夏在瓦店遗址,那么禹征三苗就更符合地理逻辑。(下图,石家河文化玉人)

第三,瓦店遗址面积高达100多万平方米,是龙山文化晚期全国面积最大的人类聚落遗址之一,是河南省境内的超大型龙山文化遗址,有大型建筑,精美陶酒器、玉鸟、玉璧、玉铲和大卜骨等,都表明此遗址在当时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

除此之外,瓦店先民一半吃黍粟、一半吃水稻也非常值得注意,因为孟子说大禹治水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史记中说大禹“令益予众庶稻”,说明所谓大禹治水,可能主要是排干沼泽,用来种植水稻。当然,这一观点如今不是主流,但改造湿地沼泽的治水,可能更符合大禹时代的生产力。

总之,瓦店遗址非常特别,极有可能就是禹夏初都,而最近几年研究又有两大特别发现。

又有两大特别发现

经过数十年的考古研究,两年前瓦店遗址又有两个重磅成果,具体如下:

首先,800平的大型祭祀遗迹

在瓦店遗址西北部台地上,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南北长约31米,东西宽约26米,平面呈回字形,面积约800平方米,是国内目前发现最完整的、保存较好的一处祭祀遗存,距今约4000年,至少使用了200年。

其中,WD2H121灰坑中出土了9件陶鼎,5件陶瓮,依个体大小排列有序,专家推测或为“列鼎”“列瓮”。周礼中说“天子享九鼎”,九鼎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因此瓦店祭祀区出现“9件陶鼎”显然非比寻常。除此之外,祭祀区内还发现成套的酒器、盛器等,也具有礼器功能。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对祭祀非常重视,瓦店遗址存在如此庞大的祭祀建筑,说明此地应有“王者”居住,是一座都邑性的中心聚落。

其次,考古发现“王朝气象”

瓦店遗址文化因素非常丰富,除了本地文化面貌之外,该遗址还有山东海岱文化、有江汉石家河文化,以及陕西、河北等地文化,呈现出文化上的“王朝气象”。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指出“瓦店在4000年前后有多种文化汇聚,呈现的是大都邑特有的吸引力”。

出现多种文化汇聚,单纯的贸易可能无法解释,用各个部落向王朝进贡显然更能解释,即瓦店遗址不是一般的政权,而是凌驾于方国之上的政权——王朝。

值得注意的是,瓦店遗址与二里头都是多元文化汇聚,登封王城岗遗址文化单一,洛阳王湾三期(湖北石家河文化应被王湾三期取代)反映的是嵩山区域文化面貌,新密新砦遗址文化不够多元(其中具有东夷文化,或反映出后羿代夏的历史背景)。

总之,瓦店遗址的种种迹象表明,该遗址应该就是禹夏初都,但与王城岗遗址、新砦遗址的关系,究竟是后两者隶属瓦店遗址,还是夏启之后迁于新砦遗址,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最后,或许正是因为禹州位置,既与三苗石家河接近,又与东夷接近,还背靠中原文化,所以融汇多种文化之后,夏人势力得以迅速壮大,从而在大禹时代建立了夏朝。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禹州瓦店遗址:揭开4000年前夏朝早期都邑神秘面纱》

《科技日报——祭祀场所在地表之下 礼器舞蹈一个不少夏代早期,人们是这样祭祀的》

《史记》、《竹书纪年》等


百家杂评
从历史的角度,捕捉人生的精彩与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