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至上神”:考证发现大不相同,难怪周王从不称“帝”

文摘   2024-10-26 07:30   江苏  

商朝时期,商朝最高统治者生前称王、死后为帝,但到了周朝后,周朝最高统治者或称王或称“天子”,没有使用过“帝”。战国中期,秦齐两国不愿与其他“称王”的五国平起平坐,于是两国一个自称西帝、一为东帝,但很快又取消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在称呼中正式使用“帝”。

问题在于,无论生或死,姬周最高统治者为何从不称“帝”,而是称为“天子”?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周人至高神不同于商人,商周属于两种文化体系,我们现在常说的“天帝”,属于商周文化融合的结果,但在商周早期并不能混用。

史前考古表明,上古中国存在六大文化区系,不同文化区系的宗教信仰不同,至上神自然也不同。商周属于不同文化系统,其至上神自然不同。

首先,商人崇帝

殷墟甲骨文中,没有找到表示“天命”的词汇,所有的“天”字也不表示天神,商人的至高神是“帝”,学者董作宾指出“总观殷代人对于宗教信仰,以为帝是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商朝至上神非常清晰,就是我们熟知的“帝”。

关于“帝”之来源,有学者考证认为是星象的形象,还有认为是祭台的象形,有学者认为是一种祭祀方式,总之如今还没有定论。

其次,周人崇天

周易中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康诰“天乃大命文王”、诗经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等,无不表明周人信仰的是“天”,至上神是“天神”。王朝更迭时,新王朝承接的是“天命”,比如商革夏命、周革商命,后世王朝也以“天命”来解释政权合法性。

其中,学者邹衡在《论先周文化》中指出《天姬自作壶》“可以证明天族是姬姓”,国语中也有“我姬氏出自天鼋”的记载。也就是说,周人崇天,与黄帝(“天鼋”应为“轩辕”的通假,另“黄帝”之名应为后起)是同一族群,或者说姬周是黄帝族群中的一个分支。

因此,商人崇帝、周人崇天,属于两种神系。

学者柴克东在《“神话即古史” ——以“刑天”“夏耕”为中心的夏史求证》中考证指出:天神和帝是同时并行的源自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的至上神。天神崇拜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夏文化、先周文化及其相邻的文化均有此信仰。帝崇拜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先商文化是持有此信仰的主要族群。

可见,周人崇夏,甚至自称“有夏”,是有其文化渊源的。

问题在于:商周至上神的本质是不是相同,或者说只是同一内涵的表述不同,即相同的本质,只是商人表述为“帝”、周人表述为“天”?

首先,殷墟甲骨文中没有天命表述,也没有祭天记载,其中的“天”也不代表天神,但在周人的周原甲骨文中,却有“□告于天(明显是指天神),甶亡咎”的表述。

其次,商朝具有神性的文字,往往都有“辛字头”,比如甲骨文中商、龙、帝等,但“天”却很平常,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突出头部,以示人之顶颠,没有什么神性可言。

第三,学者蒋立甫在《<诗经>中“天”“帝”名义述考》中统计,诗经中含“天”字诗句165个,共有166个“天”字,但“帝”字43 个, 其中称“上帝”24处,指出“不能不承认其间(天与帝)存在着差异”。

笔者发现,诗经中含“帝”诗篇,往往要么是商末作品,要么是西周中后期作品,比如大雅生民是商末周人作品,讲述周人起源的诗篇,其中使用的“帝”应是受商朝文化影响,后期含帝诗篇应是商周文化融合的结果,且更多的似乎是东部诸侯国使用“帝”。

第四,山海经中,“天”与“帝”既非一体,亦不和谐,而是处于敌对关系,上述学者柴克东就指出“《山海经》的作者对于天和帝之间的敌对关系有着清晰的认识,二者之间不存在派生关系”。

所谓山海经,虽然成书于战国年代,但考证其书,实质是上古事迹在民间的流传,包括五帝夏商周某些历史,后人将之整理成书,因此其中“天”与“帝”对立也能反映了一些真实历史。

因此,天与帝的内涵,在某些方面或有一些重叠,但总体而言是不同的。

至于为何周人文献中有“帝”、“上帝”之说,原因应该在于周人要安抚拉拢商人遗民、稳定东部统治,后来逐渐就将天与帝文化融合。周朝分封时,经常可以看到使用“因其俗”这个词,孔子也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就是周朝继承了部分商礼,包容了商朝文化习俗,由此继承吸收了帝文化,所以西周中晚期的诗经作品上就出现了一些“帝”或“上帝”说法。

搞清楚了商周各自的至上神,很多历史也就更容易理解了,比如以下:

商朝时期,武乙曾经制作一个人偶,把它称为天神,后用箭射它,史称“武乙射天”,被司马迁痛骂为“无道”。战国时期,商人后裔宋康王也曾射天。商人崇帝、不崇天神,自然可以“射天”。

周朝时期,因为周人崇天,自然是将自己视为“天子”,以此宣誓政权的合法性。因为“帝”是商人信仰,故而周人为了稳定,在某些方面可以谈一谈,但在政权正统方面,却只谈“天”不谈“帝”。

战国时期,秦齐两国一度称帝,除了“帝”在春秋战国时期含义变为“大德之人”外,还与其文化传承有关,秦国起源于山东,齐国地处山东,两者都继承了殷商文化,故而称之以帝。秦始皇称“皇帝”,其中使用“帝”,应与其文化传统也有关系。

最后,从后世对“帝文化”的吸收,也可以看到中国是包容性的、融合性的文明,多个族群、多种文化交融汇合而成,属于多点融合成面,与西方的一点扩大为面不同。

参考资料:

《柴克东——“神话即古史” ——以“刑天”“夏耕”为中心的夏史求证》

《王震中——黄帝名号的由来》

《诗经》、《史记》、《山海经》等


百家杂评
从历史的角度,捕捉人生的精彩与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