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没有“炒菜”原因:宋代沉船改写认知,西方历史果然可疑

文摘   2024-11-11 07:30   江苏  

中国炒菜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宋代时炒菜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常见的烹饪方式。‌

与中国不同,欧洲一直没有炒菜,难道是不喜欢?但大量欧洲人来华,结果是其中很多欧洲人觉得炒菜“真香”,可见不是欧洲人不喜欢炒菜,而就是没有发展出来。

问题在于:为何中国炒菜至少已有2000年历史,普及史也有千年,而欧洲却一直没有炒菜呢?这个问题看似微不足道,背后其实隐藏着大玄机,隐藏着“高科技”,甚至对西方历史会产生冲击。

宋代沉船改写认知

按照一般认知,古代中国与国外的贸易,主要是丝绸与瓷器,但其实并非完全如此,甚至还有一些非常“接地气”的产品。

1987年,在中国广东省台山市海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发现一艘南宋初期的沉船,这就是“南海一号”,整船排水量约800吨,载重量400吨,比哥伦布的远航船只还要大。当时受制于技术、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2007年将“南海一号”古沉船打捞了出来。

通过考古打捞,专家确认了这艘南宋古船上的出口产品主要是:瓷器、金器(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等)、铜钱、铜环、铁器。其中,铁器包括铁锅和铁钉,由于与海水发生作用的缘故,打捞出来的铁锅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

根据多方考证,“南海一号”从泉州港出发,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远赴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其中,船上不少文物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格,比如一条1.8米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的鎏金腰带,沉船上还发现了两具眼镜蛇遗骨,因此专家认为,船上曾住有阿拉伯或印度商人,眼镜蛇为其饲养的宠物,“南海一号”应开往印度或西亚。

文献记载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波斯商人在宋人船上谈生意,见到铁锅极为不解,就问何物,宋朝商人解释之后,波斯商人非常感兴趣,竟然花了高价买去。

也就是说,南海一号上运输的铁锅,印证了文献上的这个故事,说明当时印度或西亚地区,至少是还造不出合格的铁锅,否则何必万里迢迢的从中国进口过去?

难怪西方不会炒菜

炒菜始于汉朝,为何到宋朝时才普及?原因很简单,首先是炼铁成本下降,可以满足更多的铁锅制造需求,其次是掌握制造铁锅技术,然后才有炒菜逐渐普及。对于中国而言,汉唐时的炼铁规模都很大,因此唐宋时铁锅制造技术突破,可以批量造出可以炒菜的铁锅,于是才有炒菜普及。

这里,有一个历史常识,三国演义中说关羽使用青龙偃月刀,但实际上到唐末或宋初时才解决才解决“刀刃宽长、刀背宽厚”偃月刀的铸造难题,此前只能造出“窄而直”的刀,造宽刃、宽背大刀,容易开裂不牢固,自然就很难造出铁锅了,或者说很难较低低成本的造出铁锅。

因此,中国炒菜的普及,除了一些饮食文化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冶铁技术的进步。如果造不出铁锅,又如何有炒菜的普及?明确了这一点,再来看欧洲为何没有发展出炒菜。

南海一号的目的地,如果是在西亚,自然明确说明当时西亚无铁锅制造技术;如果是在印度,那么还是说明西亚无铁锅技术,因为如果有的话,西亚商人不可能不将铁锅卖到印度。

据此不难看到,与西亚相邻的欧洲,也没有铁锅制造技术。否则,西亚该从欧洲进口铁锅,而不是从中国。

既然欧洲造不出铁锅,远途贸易只能获得少量铁锅,又如何发展出炒菜技术?因此,欧洲没有炒菜技术的原因,不是什么不喜欢炒菜、不是什么炒菜不健康、也不是炒菜浪费时间等,根本原因在于冶铁技术的落后,造不出可以炒菜的铁锅。近代之后,欧洲虽然能够制造铁锅了,但饮食习惯、烹饪方式已经基本固定,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最后,为什么说这件事还会对西方历史造成冲击呢?

南海一号出口的商品,除了瓷器之外,还有金器(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等)、铜钱、铜环、铁锅、铁钉。从这些商品上可见,当时印度或西亚的金器加工技术不行,甚至还要进口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铜环铁钉,说明冶铜冶铁技术也非常落后。

与上文逻辑一样,无论南海一号目的地是印度或西亚,金器铜环铁钉更说明西亚金属冶炼技术落后,与之相邻的欧洲也是如此。

按西方历史叙事,古埃及、苏美尔、古希腊的青铜技术无比先进,还“考古”出一些极其先进的青铜器(比如属于模拟计算机的古希腊安提基特拉机械,见上图),或者庞大的青铜塑像,古罗马的冶铁技术无比先进,比如欧洲人说古罗马铁产量是中国唐朝的十倍以上等。

总之,在西方历史叙事中,西方在金属冶炼方面,要产量有产量,要先进技术有先进技术。但这种历史叙事,显然与南海一号上面的产品相矛盾。如果真相是西方历史所说的那样,那么应该是欧洲与西亚商人向宋朝出口金器铜环铁钉铁锅等,而不是反过来才对!既然事实是中国向西方诸国出口这些商品,那么西方这种历史叙事的可信度显然就可疑了。

参考资料:《光明日报——专家破解“南海一号”11大谜团》等


百家杂评
从历史的角度,捕捉人生的精彩与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