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不燥,岁月静好。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0月22日下午,阜师附小教育集团在通榆路校区犁锄苑举行了语文学科半日研修活动。通榆路校区校长滕天罡、集团副校长李亚等领导以及全体语文老师全程参与本次活动。
滕天罡校长
李亚校长
济济一堂
刘琴,阜师附小香港路校区五年级语文老师 。教育感言:勤勤恳恳工作,快快乐乐生活。
李梦露,阜师附小香港路校区六年级语文老师。她性格开朗,学习能力强,善于交流。从教几年来,她能够不断提高自己,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刘琴《慈母情深》(五上)
教学思路: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给我钱买书的故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来感受当时的那个年代从而感受到买书的钱来之不易,更感受这份慈母情深。在教学中我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自读品悟、对文本质疑以及读写相结合的方式,逐层推进,引导学生抓住慢镜头,快镜头,特写镜头等场景一步一步体会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刘琴)
李梦露《桥》(六上)
备课思路: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村支书在山洪暴发时,坚守党性,指挥全村人安全过桥脱险,自己和儿子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一曲坚定党性中闪耀着温暖人性的颂歌。
全文仅500 多字,以特大暴雨开篇,山洪暴发导致的环境与环境、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一个又一个冲突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人在冲突中的抉择更凸显了人物的品质。在水大桥弱、人乱桥窄时,老支书的“站”和“盯”稳住了群众赢得逃生的时间。在“党员排在后面”和“党员也是人”的冲突中,老支书选择“可以退党”的回应来维护党性原则。当党员小伙子还是抢着过桥时,老支书的“揪再次体现了党性。而当老支书与小伙子互让过桥时,老支书的“推”闪耀的是父爱的人性光辉。
文题“桥”既是实物桥,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也是生命桥,是老支书用生命为老百姓架起的逃生通道;更是党性与人性交相辉映强化党群关系的精神桥这是本套教材中首次正式从文体角度阅读小说的第一篇,可谓小说阅读教学的开山之作。人物、情节、环境,是阅读小说所要关注的三要素,也是单元语文要素。课后最后一题的修改强化了编者要求从读懂小说的角度去学习本文的意图,更加集中体现了单元语文要素“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对于这篇构思极其精巧、文体特征十分明显的微型小说,我们立足文本结合课后习题,紧扣小说三要素进行教学设计的架构,以基于文体意识的“探究微型小说阅读密码”作为学习主任务,致力于教会学生一般性的、可迁移运用的阅读微型小说的方法,在真实、自然的阅读状态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生发出更深刻的阅读感受,为学生阅读小说开启大门。(李梦露)
活动现场
理念在交融,思维在碰撞。观摩两节精彩的课例后,老师们对两节课进行了逐一点评。评课者紧扣本次活动的研讨主题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刘文秀老师:
刘琴老师的《慈母情深》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刘老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母爱的深沉和伟大,同时学生也在语文能力上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教学中刘老师以读来品味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读书能力,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情境,使学生和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建议:
1. 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更加的突出,在讨论和发言环节中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可以让学生进行现场小练笔,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沈静老师:
刘老师整堂课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找出“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以慢镜头的形式,师主合作,引导学生比较、想象、体会母亲的辛劳,体会作者的情感。反复研读含义深刻句子,拓展学的思维、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慈母情深”。
课堂结尾处播放陪伴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照片展示,升华情感。
建议:整堂课感觉读得还不够充分,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可以进行情感朗读,应该以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讲。
颜璇璇老师:
1.刘老师重点解读场景,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功底,进而读懂作者内心的那份深情;
2.聚焦母亲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深入解读背、脸、眼睛等细节,拉近与人物的距离,体会母亲的艰辛。
建议:
1.还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
2.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老师可在课前讲讲那个年代的故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郑海萍老师:
李老师执教的《桥》以词语组块的模式切入到对环境、对人物的品析中,再以环境线带动情节线,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水到渠成。
建议:
1.词语教学不够丰满,可以图文结合,让学生加以体会洪水的可怕,可以更好地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
2.课文引读环节,除了师生读,还可以生生读,多读几遍,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老汉想让群众更快脱离危险,读出这种步步紧逼的感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李老师《桥》这一课准备充分,课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微型小说阅读方法的指导,而且教学生在课堂上学以致用。美中不足的是个人认为第一课时应该多读,引导学生去品悟环境的凶恶,从而为学生后续理解情节及人物形象作铺垫。还有在升华感情的部分,我觉得没有感受到老汉的形象,在本课中让学生感悟有些突兀。
单惠老师:
《桥》这节课给人带来了轻松、活泼的感觉,李老师年轻有为,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指导,在读中呈现出清晰的教学流程,在读中抓住人物事件梳理故事情节,板书设计有条理,把握了小说教学的大方向。小说的三要素中还有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人物形象,值得探讨的是课堂教学中这点体现不明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引导学生找出情节冲突的地方,个人觉得如果此时顺着抛出感受人物形象这个教学任务就更好了。
《桥》这课篇幅不长,呈现出的老支书却是一个非常光辉的人物形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课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想,这应该是文本要求我们达到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底蕴,小说虽是虚构,却总有生活的影子,这点老师处理得非常好,列举出现实中优秀的中共党员形象,让听课的老师们和同学们感受到一种力量,这就是正能量的输出。还有一点点小建议,老师教学的学以致用环节任务量有点大,可以放到课后去独立完成!
盐城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周慧玲主任作点评
两篇课文虽然都是小说,都是单元首篇,但年级不同,所在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
《桥》所在单元是本套教材第一次出现的小说专门单元。前几个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会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来理解人物。六年级这个小说单元则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揣摩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重在关注小说特点,品析小说形象。
《慈母情深》虽然也是小说,但教学策略不同。教学重点在于“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阅读、想象,体验舐犊之情的爱与温暖。结合生活经验,描述成长中的故事,尝试富有创意的表达(书后小练笔)。
两篇课文的教学皆归入发展性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围绕课文开展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传承、语言教育、思维训练与审美熏陶,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建议老师们课后多读课标,进一步认识各学习任务群的价值和定位。精准把握教学目标重难点,争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岁月流金,硕果飘香。阜师附小教育集团持续开展“半日研修”活动,力求以真实的研训来撬动教师成长,促进老师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更踏实的姿态投身到课堂教学改革中来。
编辑|陈 亚
初审|李 亚
复审|滕天罡
终审|卢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