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反恐能力建设

文摘   2024-09-08 22:09   北京  


一、背景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融合建设,并做好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协调的四网融合。

当前,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相互交汇,结构立体、层次复杂、空间相对密闭、人员密集、单位众多,一旦受到外来风险的威胁,会因各种交通方式的高度关联性,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泛滥、国内反恐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城市交通体系安全保卫工作,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风险

人员高度密集、空间相对封闭,庞大的客流量如果不能及时疏散,容易造成人员的滞留和积压,这不仅会扰乱正常的治安秩序,也会增加恐怖袭击的风险。且一旦发生恐怖袭击,人群心理恐慌程度加大,行动更加混乱,人员疏散难度和救援难度增加。除了乘客可能受到直接伤害外,还极易造成车站、车辆、线路和其他设施的毁坏,导致城市运作瘫痪等灾难性后果。

行进中的公共交通工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单位,远离救援系统,若发生恐怖袭击,外界很难及时开展有效救援。尤其处于运行状态的地铁和飞机,一旦发生爆炸里面的人员几乎无法逃避,也很难援救。

铁路运营公司、地铁运营公司、公交公司、长途客运公司等机构之间存在管理重叠,且各单位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要求也很高。各单位信息共享度不高、情报传递不畅,缺少一个统一的信息化合成工作平台对所有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研判分析。

恐袭的处置涉及多部门,例如防疫、公安、军队、交通、卫生、环保、应急、国家安全部门等,如果缺乏相关应急预案以及应急演练,袭击发生时就没有足够的应急能力降低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前现实是,各交通方式安检标准不统一,安检责任划分存在难点,且缺乏专业化安检队伍,安检设备和安检需求不匹配。这些现实的安检问题给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三、特征

地面交通工具及设施已成为交通恐怖袭击的重要目标,且伤亡人数大。针对公共汽车和客运列车等地面交通的恐怖袭击事件及伤亡人数占大部分,而针对航空交通的恐怖袭击事件及造成的伤亡较少。可见公共汽车成为了交通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此外,车站、航站楼、客运码头等地面设施也是恐怖袭击的重要目标。

爆炸是交通恐怖袭击的主要手段。爆炸具有瞬间突发、猝不及防的特性,除直接爆炸杀伤外,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也会对公共交通工具内的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交通恐怖袭击事件,几乎全部采用爆炸手段,且多采用多点或同一地点连环爆炸手法。爆炸发生后,当地政府首先要做的是对事态的控制与救助,恐怖分子正好可以借此逃窜,所以恐怖分子非常热衷于多点连环爆炸作案。

交通恐怖袭击发生地域比较集中。交通恐怖袭击多发生在中东(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以色列)、南亚(印度、菲律宾、斯里兰卡)地区和俄罗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西班牙)也是恐怖分子制造重大交通恐怖袭击的主要对象。

重大交通恐怖袭击的时间选择意图明显。重大交通恐怖袭击事件多发生在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日期。此外,交通恐怖袭击发生的时间多在人员密集的出行高峰时段。

四、地铁

1.严重后果

近年来,国外有许多大城市的地铁系统就曾遭到恐怖袭击。例如,2004年发生在韩国大邱的地铁暴恐案件,暴恐分子采用纵火方式对地铁进行恐怖袭击,共造成198人死亡和147人受伤;2005年的英国伦敦地铁恐怖案件,暴恐分子采用自杀式袭击方式,共造成52人死亡和100多人受伤;2016年比利时地铁遭遇爆炸恐怖袭击,造成15人死亡、10人受伤;2017年4月俄罗斯圣彼得堡地铁遭遇爆炸恐怖袭击,造成16人死亡,49人受伤;2017年9月英国伦敦地铁遭遇恐怖袭击,造成约30人受伤。

全世界近20年发生的地铁恐怖袭击事件来看,恐怖分子通常选择通勤高峰期、国家重大节假日、举办重大活动等人流高度聚集的时机发动恐怖袭击。由于现代地铁发展很快,部分城市已逐渐形成了网格化线路布局,几乎贯通了人员流动量最大的城市区域,如果恐怖分子要进行破坏,只需选取地铁系统中的几个换乘站点进行袭击,便可使整个地铁网络陷入瘫痪。并且有些站点还与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相连接,一旦遇袭,很可能会使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陷入瘫痪。

在恐怖袭击发生后,现场浓烟滚滚,大量有毒气体无法排放,人员争相涌向出口,相互拥挤踩踏,极易造成比恐怖袭击更加惨烈的吸入性中毒和大规模踩踏事件。

无论是地铁出口与商业街连接,还是与小区连接,都容易导致暴恐分子混入地铁站,伺机实施恐怖袭击,还大大增加了抓捕恐怖分子的难度。

恐怖袭击发生在通勤乘坐的地铁时,公众就会觉得恐怖袭击就在身边,会感到非常惊恐,甚至有些经历过恐怖袭击的人可能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会引起大范围人群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2.袭击形式

爆炸是恐怖活动诞生以来使用最多、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一种手段。在针对地铁的恐怖袭击活动中,爆炸是地铁恐怖活动的一种方式。爆炸的方式主要有自杀式炸弹、远程控制引爆、定时炸弹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自杀式炸弹袭击。

纵火这一方式操作简单,成本几乎为零,因而也受到恐怖分子的青睐。纵火主要是恐怖分子通过在地铁站和车厢内蓄意制造火灾,引发乘客恐慌情绪,制造人员和财产损失。

核生化物质袭击是利用放射性、化学和生物等危险物质对民众实施恐怖袭击。核生化恐怖袭击手段多样且隐蔽,难以防范和处置,也成为恐怖分子使用的一种方式。目前,针对地铁的核生化恐怖袭击有脏弹、芥子毒气、vx神经毒气和炭疽病菌等。

恐怖分子会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制造核与辐射恐怖事件:采取最为简单的方式,将放射性物质直接在空间中散布或采用具备放射性散布的装置进行散布;采取相对较为困难的方式,对核设施进行攻击破坏;值得注意的是,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散布在空间中是发生辐射袭击可能性最大的方式。

3.存在风险

恐怖分子即使不进站,在出入口附近引爆爆炸物也能造成很大的损伤,同时还会导致一些如警用装甲车、消防车等特种车辆难以停靠在地铁出入口周边,极大地影响和耽误有关部门开展救援活动。

闸机到车站出入口通道,通道到车站外部这一段距离成了安保“真空”区域。这个时候即使恐怖分子不进车站,在车站外或通道引爆爆炸物,也会造成很大的伤亡。除此之外,一些靠近公路的站点周边没有防冲撞设施,恐怖分子可以很轻易地将车辆开到地铁出入口进行肆意破坏,或将装有爆炸物的车辆停在靠近地铁出入口附近,然后远程引爆爆炸装置。

消费级无人机的普及也给地铁安全带来潜在挑战。无人机空载撞向高速行驶的列车或其上方的供电线路,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若其携带爆炸物,袭击后果不堪设想。

部分地铁站的监控设备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录音、录像、监控的功能上,不具备人脸识别功能。这些摄像头不能用来识别进站人员身份,也不能帮助工作人员在车站内搜寻特定的人员。未实现乘车实名制,这大大增加了地铁系统遭受恐怖袭击的风险。

在整个地铁安检防控体系中对易燃、易爆等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违禁品的检查,主要是依靠设置于进站闸机外的安检系统来完成,但从现有的安检措施来看,明显缺乏对核生化类物品的有效检测方法。

目前,地铁系统岗位从业技能培训和考核机制尚不健全,人员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渠道较少,各地运营公司对岗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不足等问题突出,导致安检人员的综合素质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4.大国经验

美国公共交通协会2009年发布了标准文件—《在公共交通系统中识别可疑行为》。英国也相继发布了相关的法律。日本东京自1995年发生恐怖袭击后,建立了先进的地铁反恐危机处置机制,同时还强化了人防措施,采取便衣巡逻这种“外松内紧”的策略去发现地铁中的可疑人员与可疑物。莫斯科地铁系统虽然没有先进的监控设备,但是有安检设备,工作人员只对他们认为可疑的人进行检查,通常情况下携带大、小包的乘客不用安检即可进站。

近年来,日本、新加坡等曾经不设安检装置的国家也开始在地铁站内安放X光安检机、金属探测器等仪器。新加坡地铁于2018年11月12日开始在部分站点实施安检,对于大件行李要求开包检查;日本东京地铁于2019年3月4日开始在部分车站进行安检仪器试验。

五、预防

建立城市交通体系反恐防恐联勤联动机制。建立多部门反恐防恐联勤联动机制。联勤联动机制是指在城市交通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其构建能充分整合各部门资源,避免因职责不明或指令不畅而引发部门之间的冲突,提高交通体系恐怖袭击事件的处置效率,最大限度地保障城市交通的公共安全。

构建城市交通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根据国家“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的总体架构构建城市交通体系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应急保障体系和应急预案等五个方面,特别是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城市交通体系的安检。装备先进齐全的安检设备,对安检设备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运用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逐步推进安检互认和一体化安检,建立安检协调小组,统筹推进安检工作,加强安检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实战应急演练是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处置突发恐怖袭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组织相关单位将实地应急演练纳入日常工作流程。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模拟真实场景,检验指挥中枢应急反应能力、各部门间配合紧密程度、团队专业性及实际操作能力。顺畅高效的应急处置来源于平时的实战演练,保持一定的演练频率,在提高应急团队水平的同时,能够使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

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参与者反恐意识和反恐业务能力。提升城市交通各单位反恐业务能力也是防范应对恐怖袭击的重要手段,比如核生化恐怖袭击中的安检水平、监测检测能力等反恐业务能力等。

注重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从顶层设计出发,提前介入,在交通规划设计之初就把反恐理念贯彻其中,使之实现五个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应设置防恐防暴、视频监控、安全消防等设备;主要换乘通道、大厅、广场四周等处应设置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出入口应设置可识别人脸设备。周边应设置隔离墩、防撞护栏等硬件设施,公共区域应当保证充足照明。

提升情报工作重要性。要时刻注意情报搜集,掌握反恐主动权,能为城市交通反恐保驾护航,把针对城市综合交通恐怖袭击的图谋消灭在萌芽状态。构建扁平化的情报机构,突破部门和管理层次的界限,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形成“短、平、快”的指挥链,压缩管理层级。建立反恐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反恐智慧化建设和数字化应用。布建监控探头、人脸抓拍设备、智能人脸识别设备等获取人员信息,利用自动检票闸机和个人信息二维码获取证件信息,对“人”“证”信息进行同一认证和人员轨迹追踪。

(来源:刊天下智库)


刊天下智库观察
立足于坚持以网络舆情分析、融合前沿跟踪、涉军决策参考、战略新兴领域及体系建设的深入研究,并为国家有关机构做支撑,提供独立、客观的战略咨询与建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