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南京发生的晚清奇案“刺马案”

文摘   2024-10-06 09:59   江苏  


基本情况:
“刺马案” 发生于同治九年(公元 1870 年)七月二十六日(公历 8 月 22 日)。是指河南人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之事,因案件迷雾重重,被称为晚清的四大奇案之一。以下是该案件的具体情况。
  1. 主要人物:

  2. 死者马新贻:字谷山,谥号端敏,山东菏泽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历任多职,是清代回族知识分子以正途入仕,并担任封疆大吏的重要政治人物。在安徽任职期间主要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为主要任务,多以军功升迁;离皖入浙后致力于浙省境内经济复苏和管理地方治安;在江苏期间操办军务是工作重心。

    凶手张汶祥:河南汝阳县人,父母双亲已去世,没有兄弟,七代单传,也没有同支宗亲。咸丰十一年(公元 1861 年),张汶祥加入太平军,任侍王李世贤的裨将。太平军败亡后,曾向清军投降,因无人作保未被收纳。

  3. 案发经过:

  4. 8 月 22 日早,马新贻来到督署西边的校场演武厅,阅览完毕回署时,旗牌在前引道,后面跟着巡捕、差弁、亲兵、家丁和随弁等,两旁挤满围观群众。至后院门外时,有人跪倒路旁吸引了马新贻身旁巡捕的注意,马则照旧前进。再行几步,突有人高呼冤枉,接着张汶祥从人群中窜出直扑马新贻,并抽出一把匕首插入其右肋,马新贻倒地。跟随差弁方秉仁上前夺过其手中的匕首,其他差弁一拥而上将张汶祥控制。张汶祥口中不停地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今日拼命,20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说罢仰天大笑,从容就捕。

    马新贻因伤势过重,于 23 日下午 2 时许救治无效死亡。临终之际口授遗疏,其子马毓桢代书,托魁玉代呈朝廷。

  5. 案件审理:

  6. 魁玉初审:马新贻死亡后,江宁布政使梅启照与署盐道凌焕赶到将军府向魁玉报告。魁玉讯诘凶犯,但张汶祥闪烁其词,坚决不说真话。魁玉非常生气,喝令带出去,并饬梅启照将凶犯带往上元县严刑讯究。魁玉一面督饬司道各员继续会审,力图得到确供,一面立即拟折并紧急驰奏朝廷。

    张之万江宁会审:慈禧派漕运总督张之万前往江宁审理刺马案。张之万因听说此案背后有主使,惊恐不堪,审理过程中拖延案件进度,害怕张汶祥熬刑不过死亡,数日未用刑,让张之子女在张汶祥旁边受刑。12 月 12 日,张之万等人向朝廷奏结审理结果,称张汶祥对马新贻的怨恨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张曾参加太平天国运动,后外通海盗,因马新贻剿灭海盗杀死其众多同伙,在逃海盗龙启沄等教唆张为同伴复仇;二是张私开典当铺,被马新贻禁止,导致本利俱亏损;三是其妻罗氏被吴炳燮强占,张汶祥拦住马新贻的轿子控告,未被重视,心怀怨恨。张之万等人认为张汶祥为一人作案,不存在同党或幕后主使。

    郑敦谨复审:慈禧对张之万等人的奏结大失所望,下令将此案主审和司员统统更换,令曾国藩速回江宁,刑部尚书郑敦谨作为钦差大臣携随员赶赴江宁复审。曾国藩与郑敦谨联合审理十四日,案情一无所得,最后仍表示张之万审理结果千真万确。

  7. 案件影响:

  8. “刺马案” 发生后,清政府对案件的审理和定罪过程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和讨论。此案之后,东南地区基本被湘军系统把持。

    大量的野史、笔记、小说、戏曲对案件原委说法众多,“刺马” 历经多年多人演义改编,各个版本层出不穷,文学意义早已远胜历史价值。


关于 “刺马案” 的真相,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有说法认为是张汶祥个人的仇杀,也有说法认为此案与湘军系统有关,是湘军对马新贻打压他们的报复。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如马新贻与张汶祥义结金兰后背信弃义等,但这些说法都缺乏确凿的证据。


实录:


一、奇案惊现

清朝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即公元 1870 年 8 月 22 日,南京校场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刺杀事件。两江总督马新贻在阅兵完毕回署途中,被人突然刺杀。当时,旗牌在前引道,巡捕、差弁、亲兵、家丁和随弁紧跟在马新贻身后,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群众。有人跪倒路旁喊冤,吸引了马新贻身旁的巡捕前去查问,马新贻则照旧前进。就在这时,凶手张文祥突然冲出来,刺中马新贻腹部。马新贻受伤后,第二天便不治身亡。
张文祥行刺成功后,并没有逃走,而是在原地束手就擒,口中高呼:“刺客是我张汶祥!” 对于背后的动机和幕后主使,他一概不予回答。这一事件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先后三次派遣刑部官员审理此案。然而,审理过程充满了波折和争议。
刺马案发生后,清政府非常重视此次事件。江宁将军魁玉与漕运总督张之万进行会审,经过调查后,两人上奏供词称:“张汶祥曾是太平军一员,后来又暗通海盗,马新贻到任浙江巡抚时,曾捕杀南田海盗,张汶祥的同党大都被杀,他的妻子也被人掳掠。马新贻到宁波阅兵时,张汶祥递呈控拆但没有被受理,因此怀恨在心,并没有人指使他,请以大逆定罪。”
朝廷下令刑部尚书郑敦谨,与新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对此案进行复审,也以张汶祥暗通海盗图谋报复定罪。张汶祥被凌迟处死,并杀了他的儿子。虽然刺客张汶祥被处死,但关于这件案子的疑点太多,而且引起了很多的关注。
民间认为这样一个有权势的人物被杀,一定得罪人了,或者另有隐情。有人怀疑此案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秘密。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敛财无数,曾国藩灭太平天国后,做了一件奇怪之事,居然一把火烧了天王府,洪秀全的那些巨额财富不知去向,致使人们怀疑曾国藩另有企图。后来曾国藩被调离,与湘军没有任何关系的马新贻到任。据说是这是清朝专门制衡曾国藩的一个办法。还有人说,马新贻受到皇帝的秘旨,对湘军案进行调查。因此,此时马新贻被杀,谁听到都会怀疑。

二、朝廷震动

(一)首次审讯

江宁将军魁玉亲自审理 “刺马案”,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却毫无结果。当时此案震动朝野,两江总督被刺,朝廷急于了解真相。魁玉的奏报中,凶手供词闪烁,让朝廷觉得此案有蹊跷之处。
接着,张之洞的从兄张之万被派往金陵,与魁玉会审。马新贻部属袁保庆等人要求严刑问讯,却被张之万拒绝。张之万深知这种大案一旦犯人死了,根本无法向上面交代,反而选择了较为保守的审理方式。最后,张之万和魁玉编出理由糊弄朝廷,称凶犯张汶祥曾经参加过太平天国和捻军,甚至私通海盗。马新贻当浙江巡抚时打击过南田海盗,张汶祥的妻子被人掳掠,他曾拦舆呈控但未被受理,于是出于为同伙报仇和个人泄愤,刺杀了马新贻。

(二)再度彻查

慈禧太后对张之万和魁玉的审理结果非常不满,于是再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与曾国藩亲至两江总督辕门再查此案。曾国藩深知此案重大,心中没底,赴任前试图窥探慈禧太后的态度,便上奏 “恭请陛见”。得到允准后,与慈禧太后的一番对话,让曾国藩心领神会。
然而,曾国藩称病拖了几个月不去赴任。一直到慈禧第二次问到这个事情,曾国藩才动身。到了江宁府后,曾国藩也不审案,每日翻看纪晓岚写作的志怪小说《阅微草堂笔记》,悠闲度日。直到郑敦谨抵达金陵后,曾国藩才开始调阅案卷。
郑敦谨第一次提审张汶祥,张汶祥与卷宗所载相去甚远,冷静、内向,从不轻易开口,只宣称刺马案是他气愤之下一人所为,对其他问题避而不答。马新贻亲信孙衣言、袁保庆提出对张汶祥用刑,未果。郑敦谨有自己的考量,他担心对张汶祥用刑会有人从中做手脚,一旦张汶祥死了,就死无对证,案件必定沦为无头公案。
他们联合审理十四日,案情一无所得,于是联合表示张之万审理结果千真万确。清廷无奈,就按此审理。张汶祥被判处凌迟处死,此案后,郑敦谨感叹官场黑暗,索性辞官归乡。

三、众说纷纭

(一)民间传奇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马新贻在讨伐太平军时被包围,为诈和,与太平军首领张文祥义结金兰,立誓以政府官员的身份,为太平军做清政府卧底。然而太平军放他回去的时候,马新贻背信弃约,反而以行走太平军营之便,做卧底诱剿太平军,终至张文祥这支军团迅速覆亡。张汶祥认为马新贻背信忘义,便起刺杀马新贻之举。这个说法充满了民间传奇色彩,虽然说得有模有样,被编为不少文艺作品,如电影《投名状》,但可信度不高。
还有人说这是风流债引发的刺杀。案发前,江苏巡抚丁日昌子丁慧衡于秦淮河畔为了争夺妓女,与马新贻幕府之官争风吃醋起冲突,后来马新贻下令逮捕丁慧衡,于是引起丁日昌的报复。然而这种说法也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更多的像是民间的无端猜测。

(二)湘军策划之说

很多人认为此案是湘军系统策划,原因在于灭太平天国后,清廷忌惮湘军权力,打压湘军,故意把两江总督的位置不给曾国藩,甚至有人说曾国藩曾经控制了太平天国遗留的财宝没有上报,而马新贻就是慈禧派去刺探此事的,所以他必须死。
太平天国灭亡后,时人均疑心曾国藩兄弟吞没了洪秀全的巨财,且又有人说曾氏蓄意谋反。当时慈禧太后任马新贻为两江总督,希望他暗查湘军曾掠夺多少太平军的财宝,也是给如日中天的湘军势力掺沙子。马新贻上任往后整理社会次序,查询拜候贪腐,必定会损害湘系的既得好处。
“刺马案” 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曾国藩的湘系权力,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刺马案” 是由于好处矛盾而引发的政治背景。曾国藩等东南大员在审理这案子时,一直以 “海盗挟私鞭挞” 定性,突出是私人恩仇,以求大事化小,息事宁人。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湘军掌控两江之地,势力庞大。马新贻作为慈禧手中的关键一把利刃,扎到曾国藩集团的手心上,曾国藩集团没有反应肯定不合常理。曾国藩作为湘军集团的老大,即便没有主谋,他肯定也是预先知道这件事。
刺马案最大的影响就是,汉族地方大员明白了朝廷的软弱,由此为以后的东南互保埋下伏笔,以至于清朝结束的时候,地方基本没有大反应。因为刺马案没有很好的政治解决,为清廷的下一步执政树立了先例,极大地削弱了皇权。

四、案后余波

刺马案后,郑敦谨的辞官归乡仿佛在晚清的官场中投下了一颗沉重的石子,泛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此案自此成为悬案,笼罩在历史的迷雾之中,而其影响却如汹涌的暗流,在晚清的历史长河中持续涌动。
自刺马案后,东南地区确实如史料记载那般,逐渐被湘军把持。湘军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势力如日中天,尽管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打压,但刺马案的发生却让这种局面变得更加难以扭转。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权力皆落入湘军手中,朝廷对这一地区的掌控力日益减弱。
刺马案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从政治格局来看,它加剧了晚清朝廷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朝廷对湘军的忌惮与湘军对权力的维护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使得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张。这种紧张关系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决策,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例如,在后来的一些重大事件中,湘军势力的态度和行动往往成为关键因素,影响着朝廷的决策和国家的走向。
在经济方面,湘军掌控东南地区后,对当地的经济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掌控和分配。这一方面促进了部分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腐败现象的滋生。同时,湘军的经济活动也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互动和影响,对晚清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社会层面来看,刺马案引发了民间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各种传闻和猜测在民间流传,反映了民众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和不满。同时,刺马案也成为了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许多小说、戏曲、电影等作品都以刺马案为蓝本进行创作,进一步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
总的来说,刺马案作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案件本身,而是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它是晚清朝廷与地方势力斗争的一个缩影,也是晚清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为我们研究晚清历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我们的文化旅游院
官方认证:诗人
 最新文章